张育新:快乐科研,责任科普

2020-12-14 04:13余麗柃汪旦旦
课堂内外·好老师 2020年6期
关键词:纳米材料科普论文

余麗柃 汪旦旦

你见过五颜六色的金吗?你知道这里面有哪些高科技的成分?实际上,彩金中含有高科技的纳米技术,因此价格比普通黄金要贵不少。张育新教授在博士期间就做出过五颜六色、甚至黑色的金。现在,他一边带领团队进行纳米材料的研究,一边开展“学术素养”相关课程,在业余时间,还在中小学、幼儿园开展科普讲座,带领中小学生在实验室搞研究,被授予了“最美科普志愿者”荣誉称号。

科研、教研、教学、科普……张育新在忙碌中体会一份快乐,坚守一份责任,行走再远,始终不忘出发时的初心。

快乐的“纳米玩家”

下午三点,我们和张育新教授见面。或许是把学术研究当做兴趣,又热衷于体育运动,在大学校园里,他看上去就像一名普通的大学生。谈话中,张教授语速很快,说到纳米材料、硅藻土、石墨烯等,他都侃侃而谈,言谈中既有专业学者的严谨,通俗幽默的语言又能让普通人听懂“高大上”的科学前沿研究。

张育新把自己的研究团队命名为“Happy Nano-Player”。他解释:“首先是要快乐科研,然后‘nano的含义是我们团队研究纳米方向的人比较多,player就是玩家,总结起来就是一群快乐的纳米玩家。”

张育新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做纳米研究。本科和硕士阶段,他都在天津大学学习化工专业。博士阶段,在首屈一指的世界顶级学府新加坡国立大学深造,原本学习的是水处理,经过多番波折,直到博三遇到纳米材料的世界级大师曾华淳教授,才开始跨专业进入到纳米材料领域。

至今,张育新都忘不了自己親眼看到纳米材料时的那份心动,他好像突然明白了让他真正感兴趣的方向。在一开始的研究中,张育新也曾遇到很多困难:相关研究可供借鉴的资料少;连续三个月,每天上午九点到凌晨一点都关在实验室,一直处于焦灼状态;通常,博士就读期间一般两周和导师见一次面,而张育新一周就要和导师见4、5次面,研究强度之大可想而知。好在,最后的结果令人满意,长时间的专注研究让他积累下丰硕成果,同时成功发表了一篇SCI高水平论文。

从此,他对纳米材料的研究一发不可收拾。当时,材料界正掀起一股研究纳米材料的热潮,张育新打算学成归国,把领域内的前沿知识带回国。

之所以有这样的选择,他直言:“目前国内西部高校的一些专业教材、课堂形态和知识结构等,相对新加坡等发达国家比较陈旧,希望自己能对推进国内相关方面的教育、研究做出应有的贡献。”

如今,张育新带领着一群快乐的“纳米玩家”在材料与能源、环境的交叉领域常年攻关,获得了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项,他在硅藻土基复合纳米材料、二氧化锰基电容器电极材料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已处于世界前列。

实现从“0”到“1”的突破

除了专业的科研团队,张育新在重庆大学还带领了一个“特殊”的团队——跨专业组合教师,为全校40多个专业的学生开设开放性的学术素养课程。

所谓学术素养课程,主要是为全校师生提供学术论文写作的指导。开设这门课程的起因源于他自己的一段经历。

说起来,张育新直到博三才发表第一篇英文论文,写作期间还被导师推倒要求重写。来到重大任教后,他在学生中看到了当年的自己:不会检索文献,不会论文写作,更别提英文论文。“我看到学生们写论文很痛苦,如果现在不掌握方法,今后有机会到国外深造或者更高的平台,到了陌生的环境再来重新学习,就会跟我当年一样走很多弯路。”张育新说。因此,他本着“授人以渔”的想法,总结了自己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当了SCI审稿专家和期刊编辑之后看到的问题,开设了一门选修课——《学术创新思维与高水平科技论文写作》,让学生掌握英文高水平论文写作方法,实现论文写作、发表从“0”到“1”的突破。

他找来了外语学院的老师,教阅读;图书馆的老师,教文献检索;软件专业的老师,教画图……教师队伍还在不断壮大。“我们把各个学科共性的问题都提炼出来,形成这门课,希望能够大范围的推广,影响更多学生,让他们不再害怕英文论文写作。”张育新说。

张育新坚持做这门课程到现在已经有10余个年头了,形成了完整的课程体系,受众面达几万人。他坦言:“学生成功发表论文后的喜悦给我带来的成就感,使我一直坚持到现在,我还要把这门课程继续坚持做下去。”最近,他带领团队老师,用10年来收集到的关于该课程的5000多份调查问卷,用大数据做支撑,编写了《破解SCI论文写作奥秘》一书。值得一提的是,重庆部分高中学校还用该书做教材,让高中阶段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英文论文写作的学习,为未来的学习研究打好基础。

现在,张育新牵头制作的慕课《学术素养》正在各大主流慕课平台分享。他希望,通过这样的分享,传递更多的正能量,也把这门课程带到更多需要它的人身边,让更多人实现英文论文写作从“0”到“1”的突破。

“最美”科普志愿者

在张育新看来,做高校教师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工作时间弹性很强,上完课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尤其是在寒暑假,可以继续做研究,也可以陪伴家人。

张育新的手机里有很多女儿的照片。说起5岁的女儿漪漪,张育新脸上抑制不住笑容。采访中,他为我们展示了一张女儿和小猫的照片:照片上的小女孩趴在草地上,看着面前的小猫和乒乓球,露出天真可爱的笑容。张育新说:“长大的我们,无不向往这种简单而单纯的快乐状态。做科学实验也是如此,需要掌握各种技巧和专业语言才能跟科学‘交朋友。”

因为女儿,张育新也更关注孩子,孩子们的好奇心也一直激励着他从事教育事业。也因为作为科研工作者对青少年成长的一份责任,他积极投身科普事业,在重庆市内各中小学,甚至幼儿园,时常能看到张育新开展科普讲座的身影。

“锅灰止血靠谱吗?”“硅藻神奇在哪里?”“壁虎为什么可以飞檐走壁?”在张育新教授开展的《材料之美》《神奇的硅藻》《水的故事》等系列科普讲座里,他融入了自己团队的研究内容,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把以纳米材料、硅藻材料等为代表的高精尖的专业科学知识,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进行讲述,打造了一场场“爆款”科普讲座,在中小学校园里掀起阵阵科普热潮。

到了寒暑假和周末,张育新的实验室里还时常出现小学生、中学生的身影,他甚至自掏腰包,帮助孩子们做实验,指导他们撰写科普论文。小学五年级的谢沛治,从小爱动手,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他对发泡材料非常感兴趣,来到张育新教授的实验室,在张教授的指导下,学习如何用高锰酸钾分解氧气等实验,成功完成了“大象牙膏”实验,还根据实验撰写了一篇科普论文《神奇的气泡》,全文刊登在《大学科普》杂志上。

既奋斗在学术研究前线上,又坚守在科普教育阵地中。张育新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科学大赛,先后荣获第四届材料微结构大赛一等奖,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全国创新方法应用大赛二等奖,2016—2017年度科普创作大赛三等奖等,还连续担任多届“雏鹰计划”指导老师。2018年,张育新获得由重庆市委宣传部、重庆市科协等多部门联合授予的“最美科普志愿者”荣誉称号。他希望,科普这条路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贡献智慧与力量,让越来越多的孩子懂科学、爱科学。

本刊专访

本刊记者:您认为当前中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如何?可以从哪些方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张育新:现在中小学都开设了科学课,很多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科学素养。但是,受教材与授课老师专业度的限制,课堂上讲授的很多内容离最前沿的科学研究有差距。首先,我们的教材内容要及时更新,与前沿的科学研究接轨。其次,可以从高等教育中将知识迁移回来,还可以邀请大学教授走进中小学开展科普讲座,或者中小学科学老师进入高等学府进行培训。

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上,中小学阶段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参加科普论文写作比赛;参加科学夏令营、冬令营,并进行及时总结消化,不能只是走马观花地浏览;还可以进入大学实验室,了解各个基础学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开展科学小实验,把实验结果发表出来,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和成就感,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本刊记者:从高校教师的角度出发,您认为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中小学科学学科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张育新:老师们应该意识到,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以分数为中心,考试成绩只是能力之一,其他能力也要“百花齐放”。同时,科学老师要把教学当做研究来做,了解当前学科領域内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路径。有条件的,可以深造学历,更新和充实最新的科学动态知识,保持可持续的创新能力。还可以鼓励学生多参加科学类的竞赛活动与学术活动,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猜你喜欢
纳米材料科普论文
纳米材料在水基钻井液中的应用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科普漫画
科普漫画
复合纳米材料Cu2O@Au对水体中罗丹明B的检测应用研究
原来纳米是一种长度单位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美国研制新型纳米防弹材料
2013年5—12月最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