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建英:美润心灵,和融无间

2020-12-14 04:14余麗柃
课堂内外·好老师 2020年10期
关键词:美育育人学科

余麗柃

在教育领域耕耘近30年,宁建英从教师、教研员、教育行政管理到校长,多岗位的工作经历,让她既有学科研究及指导上的深度,又有教育教学管理上的广度。无论何时、何地、何岗,对宁建英来说始终不变的是对语文教学的热爱与研究,对教育使命的思考与践行。???

2016年在蠡口中学担任校长以来,宁建英结合多年来的工作经验,为学校提炼出“和合”文化。它如一个文化基因,融在了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以显性的教学质量和隐性的育人质量即学生的健康成长来提高老百姓的满意度,带领学校走向宁建英所追求的教育境界:教育,不在于给了学生多少,而在于给了学生什么;教育,不在于改变学生多少,而在于学生改变了什么。

教育如品茶

在宁建英15年的一线教学经历中,一直担任高中班主任,因着她对学生的关爱与创新的教育教学方式,和学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那一年她刚结婚,为了让同学们更直观地学习《雷雨》这篇课文,宁建英想给学生看相应的话剧。可是,那个年代学校没有多媒体设备,于是她把家里新买的电视机搬到一辆黄鱼车上,和丈夫一起把车蹬到了学校。当时那届学生现在已到中年,聚会时他们对宁建英说:“很多学校里的事情都不记得了,唯独记得宁老师从家里搬来电视到教室放《雷雨》的话剧,因为喜欢您而喜欢上了您的课。”

那段时光宁建英现在回想起来也幸福满满。为着学生,她不仅有高效创新的教学方式,还跟学生打成一片,用行动温暖学生的心。周末,学生经常到她家,她会买点肉和菜,大家一起包馄饨。后来,宁建英儿子出生,学生们像照顾自己的小弟弟一样帮着带孩子。直到现在,过年过节宁建英都会收到学生们发来的祝福短信,也有学生寄送特别有心意的礼物给她。有一次,她收到一位已近中年的学生送来的一条被子,学生告诉她:“宁老师,感谢您当年带给我的温暖,现在我想用这样的方式也送您一份温暖。”

宁建英的书架上有一本台湾作家林清玄的《莲花香片》,这是一本学生送她的书。这位学生从师范大学毕业后回到母校实习,要求宁建英担任她的语文教学指导老师,实习结束临走时送了她这本书。宁建英明白学生的心意:莲花是佛教中心灵纯净与觉醒的象征,香片则是茶名,寓意生活的甜美与芬芳,希望恩师每一天的生活都如雨丝风片般美好,片片留香。

茶禅一味,每当宁建英读到此书,都觉清香扑面。很多人都觉得当老师辛苦、劳心劳神,甚至老得快,宁建英却认为教师是一份最有活力、最有成就感,也最让人保持年轻状态的事业。是的,在她心中,教师早已不是一份职业,而是终身为之奋斗的事业,师者本身当是“塑造人”而非“生产人”。她说:“教育事业亦如饮茶,进口是苦,收口却甜,咂味是余香满口。”

师者的幸福

宁建英扎根教坛的另外15年,一直在做教育行政和教育管理工作。即便繁忙如校长,她仍然挤出时间走进教室走上讲台,为学生上阅读课。她认为,只有走上一线、走进学生,才能更真切地感受到教育的“脉搏”与“心跳”。

因为带班上课,很多学生都认得宁建英。每天,当宁建英在教学楼巡视的时候,一路上都有孩子阳光地和她打招呼。她的阅读课一周一节,孩子们都非常喜欢。课堂上,她带着学生在书海遨游,为孩子们分享自己喜欢的书。有一次,她为孩子们精讲汪曾祺的文章,专门买了一整套汪曾祺的书放在班上做漂流,并且要求孩子们一个学期以后再还回来。她表示,希望用这样的方式作为一个“钥匙”,打开孩子们阅读兴趣的大门。“让他们先读,读得入门了、入迷了,就会去买自己喜欢的书,读得多了,就会得到滋养,形成积淀。”宁建英说。

这一招果然有用。通过阅读课、图书漂流,孩子们对阅读越来越有兴趣,有的学生课余时间甚至手不释卷。兴趣激发起来了,接下来,宁建英在课堂上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比如泛读,她会告诉孩子们,因为时间和精力有限,一些拓宽知识面和视野的书籍,可以“不求甚解”,可以从前面的目录导入,从分析章节了解整本书的脉络和要点,进行快速阅读,既能够整体感知,又可以归纳概括。同样,有的文章即便篇幅短小,也值得逐句精读,从写作技巧到思想内涵,都值得细细把握。

在蠡口中学,不仅初一初二年級每周有一节阅读课,初三毕业年级的学生也会在老师的组织下来到学校阅览室上阅读课。看着孩子们在书海畅游,在阅读中收获、成长,宁建英又一次感受到为人师者的幸福。

这样的幸福还体现在很多方面。在一次毕业典礼上,宁建英上台为学生颁发毕业证书,一个学生对她说:“宁校长,我喜欢您,您是最有魅力的校长。”面对学生发自肺腑的赞美,宁建英认为,只有学生真正认可学校的教育,并且在学校的教育中受益了,对母校有深厚的感情,才能说出这样的话。这也是她从教路上最有成就感的事。

审美教育即心灵教育

苏州市蠡口中学创建于1958年,经过了60多年的发展,学校已成为当地老百姓心中有口皆碑的优质中学的代表。宁建英上任以来,一直思考着如何为每一个孩子奠定人生出彩的坚实基础,这也成为学校在新时期要着力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文化是立校之根,如果说学校是树,文化就是根,根深才能叶茂。蠡口中学地处苏州市元和街道的城乡接合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学校师生60%以上都是新苏州人。分析校情和地域文化特点后,宁建英带领学校团队汲取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和合”思想及陶行知先生“行知合一”的教育思想,提炼出“和合”的校训,及“教学和融·行知合一”的办学理念。

理念文化是学校之魂,它引领着学校的一切建设,需外化于行、内化于心。为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苏州教育“十三五”发展目标,结合“和合”的办学理念,宁建英把着力点放在美育建设上,以此作为推动学生终身成长的新的增长点。

有了理念的指引,行动才能有效落地。在宁建英的引领下,学校以美育课程为抓手,建立了融美育、德育、智育、体育于一体的美育课程体系。学校所在地人文底蕴厚重,御窑金砖、元和缂丝等非物质文化技艺驰名中外,蠡口家具城享誉全国。这里美育资源丰富,周边还建有御窑金砖博物馆、御窑工坊、文创园、孙武园及各类家具场馆,这些都成为学校开展综合性美育课程的源头活水。

以此为基础,在高质量完成基础性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学校构建了以自主美育活动为载体的拓展性课程,如版画、金话筒、音乐、美术、舞蹈、书法、摄影、播音主持和广播电视编导等社团课程,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宁建英为我们介绍,学校目前有3个苏州市“十佳社团”,“刀行墨影”版画社是学校美育的品牌,该社团在2016年苏州市社团评选中被评为“苏州市十佳社团”“苏州市明星社团”,多幅学生作品获市级、省级、国家级奖项;而“未来工程师”社团以极具特色的明清家具模型及中国结等传统文化作品的设计制造为内容,以编织、紙工为形式,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三维建构能力,学生作品多次参加市级展出;“金话筒”社团以主持人课程和经典诵读为主要内容,让孩子们读古籍、诵经典,汲取中华优秀文化精华,在感怀古人中反思,在发扬美德中成长……厚积而薄发,博观而约取。目前,学校已成为江苏省美育课程基地建设学校。在“和合”理念的指引下,美育教育在蠡口中学既是审美教育,更发挥着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的积极作用。

学科德育的“行动派”

课堂是育人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但宁建英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不少老师对学科育人存在认识误区和实践偏差。“一是认为育人是思政教师、班主任的任务,和自己关联不大;二是受考试影响,认为教学价值主要体现在学科知识上;三是对学科育人价值缺乏深入思考,”宁建英说,“因此,如何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到每一堂课中,真正实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成为当下教育的重点、难点。”

2018年3月,由宁建英带领的蠡口中学作为组长单位,牵头苏州市其他县市区的六所学校,组建了学科德育“七色花联盟”,以江苏省品格提升工程项目申报为契机,致力于德育课堂范式的创新,通过课堂实践来推动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

为让合作产生实效,联盟综合学科德育的显性、隐性和间接性、可挖掘性及综合性、实践性等特征,提高学科教师对德育的关注度。一方面共享共建了“学科德育资源库”,如进行超学科主题式融通,围绕“新生入学”主题,分别有“感受校园”“认识新朋友”“明确学习新任务”等活动板块,让学生在活动情境中,进行适应性学习,使小初过渡更顺畅。另一方面构建“学科德育教师教研”,通过校际间横向开展的教研活动和校内纵向开展的活动,立足校本实际,探索各具特色的德育教研活动。同时,在互动互学的“学科德育课堂模式”中,既有“小组合作制”课堂模式,又有基于学科素养的多学科育人模式,还有基于超学科追求的项目式能动课堂模式。

通过多学科的融合,实现了良好的学科育人效果。最具代表性的是联盟间开设了以“端午”“重阳”“清明”“中秋”为主题的“同课异构”系列学科德育研讨课。每节课由三位不同学科的教师联合备课,一人主上。以“重阳”为例,有《诗词内外品重阳》《国际融合说重阳》《科学探求“重阳”秋色》《重阳登高话勾股》等,实现了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地理、音乐等多门学科的融合,学科德育的呈现样态生动而丰富。

联盟校共同研究,共同前进。大家发现,一些重要的主题教育活动如禁毒教育、校园防欺凌等,因为无法与传统的学科建设一一对应,往往浮于表面。“针对这一痛点,联盟以禁毒教育为例,通过学科融合,借助各种社会资源,构建了跨学科、跨学校的社会协作新型实践课堂,对学科德育建设进行了进一步的摸索和尝试。”宁建英说。

从无到有,从说到做,从普通到优秀,以蠡口中学牵头的“七色花联盟”称得上学科德育探索的“行动派”。宁建英希望,这样的探索能够给予学生未来更多出彩的可能,让他们人生的每一步走得坚实而有力。

本刊记者:学校以“和合”为校训,并以此为校园文化内核引领学校发展。在您看来,“和合”是一种怎样的思想?它怎样体现在学校办学的各个方面?

宁建英:“和合”是中华传统思想之精髓,从先秦至宋明,其内涵得以充分生发,在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均对中华文化的脉络和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打造一座有文化积淀的“和合”校园,“和”意在人与自然、人与人诸多要素、成分的调和、和谐;“合”意在人与社会、人与心灵的融合、结合,在此基础上形成“教学和融、知行合一”的办学理念,“知识整合、方法契合”的教风,“思练结合、学问统合”的学风。并追求师生品性的“和善”,师生相处的“和睦”,校园风貌的“和美”,学校发展的“和谐”;聚“和合”文化培养“知理明境、行理易境、知行合一”的蠡中“和合”人。

本刊记者:在“和合”理念的引领下,学校的课程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宁建英:“和合”文化集中华文化之大成,体现在课程上,应该有这些特征:

首先,行知合一。课程是一种帮助人从“知理明境”到“行理易境”再到“行知合一”的过程。所谓“知理明境”,是指对自然、社会环境的本质、特征、规律等的把握;“行理易境”则是指践行所知之理,用以处理人与自然、社会、他人、心灵之关系。

其次,智能合一。知理明境可以长“智”,行理易境可以增“能”。课程在引导学生对“境”与“理”关系的不断认识与知行转化中,促进学生智能高度融合。

再次,教学合一。课程是师生对话的平台,教师和学生和合一体,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教和融,教学相长。

同时,德识合一。课程目标不是单纯传授知识,而是对学生的学习(既包括学科知识与技能的习得,亦包括道德品质的习得等)进行统合指导,激发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学会学习(含元认知与认知层面的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最后,要素合一。课程是一个综合体,应该将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要素有机整合起来;同时,课程还要兼顾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兼顾基础性与拓展性的统一。

猜你喜欢
美育育人学科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超学科”来啦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