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模式下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探析

2020-12-15 17:38张丽辉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0年7期
关键词:硕士生产教硕士

张丽辉,张 波

(长春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2)

产教融合模式是一种在充分利用学校、企业与科研单位等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变传统的以课堂教育为主的学校教学为课堂教育、实践生产与科研实践相互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将产教融合模式引入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教学中,有效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 培养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硕士研究生是高校从事科研工作的重要力量,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于国家、企业、高校与硕士研究生自身均具一定必要性。

1.1 是国家发展的必然要求

社会发展至今,人们都意识到创新对于国家综合竞争实力的提高而言至关重要,而创新的关键在于高层次人才的创新能力。硕士研究生是我国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后备力量,其创新能力的培养直接关系着我国高层次人才的储备,因此,必须做好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工作。

1.2 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伴随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企业间的竞争愈发激烈。对于企业而言,产品的创新与研发是在同行竞争当中获得优势地位的重要因素,要想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不断创新,这就要求企业应不断吸纳高水平科研人员。

1.3 是高校发展的必然要求

伴随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教育教学目标有所转变,同时社会知识、技术的不断更新,要求高校必须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针对硕士研究生,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实践能力的基础上,还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4 是硕士研究生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现代社会要求人才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学科理论知识,而且还应具备一定实践经验、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可帮助学生形成辩证性思维,客观看待并处理问题,有利于完善学生创新人格。

2 产学研在培养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中的作用

产教融合模式是指将产业、学校与科研机构有机融合的新型教育模式,在培养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应用产教融合模式所起的作用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第一,产教融合模式充分整合了高校、企业与科研机构的资源优势,有利于硕士研究生学习与生产、科研与技术、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的相互结合,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学生可将创新思维转化为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提高。

第二,产学研结合模式实现了各方优势互补,“双导师制”的硕士研究生指导模式有效加强了学生的跨学科的知识积累,有利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学生创新活动的实践也有了机会,这非常有利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增强。

第三,产教融合模式将高校与企业紧密结合,从根本上解决了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高校可及时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并调整教育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市场竞争力,提高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3 产教融合模式下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3.1 构建完善高校联合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培养体系是培养实践的基础保障,为能在产教融合模式下有效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构建完善的高校联合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3.1.1 应加强导师引导

第一,要加强产教融合模式的宣传,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与观念。定期对导师进行专业培训,以改变导师传统教育观念,使导师能明确其责任在于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而非仅追求科研成果。同时让导师认识并认同产教融合模式是当下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不但可帮助硕士生提高其就业竞争能力,而且还有利于导师自身的企业交流,加强其与社会的接触,这既有利于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同时为下一步科研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指导。第二,鼓励导师积极参与产教融合模式的培养工作,在增加相应报酬同时还可将此行为纳入导师的考核标准当中,以激发导师主动参与产教融合模式下的硕士生创新能力培养。第三,鼓励各方导师共同申请课题,企业导师可为课题的研究寻得资金支持,而高校导师可为企业提供课题的咨询服务,有效连接了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促进了产学结合模式下硕士生培养工作的开展。

3.1.2 不断完善课程体系

课程结构体系是课程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学生习得各学科知识的重要基础。课程功能会影响课程的结构体系,而课程结构体系又会影响课程功能的发挥。在产教融合模式下,要想充分发挥课程的功能,有效培养硕士生创新能力,就必须不断完善课程体系。第一,提高企业参与度。高校应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于核心课程体系当中纳入企业所需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若条件允许,高校还可让企业参与课程体系的建设;选修课可让企业参与选择,并邀请企业人员授课;定期邀请企业专业人员或专家等来校开设讲座、研讨会等,以为硕士生的科研实践创造条件。第二,强化硕士职业道德培养,视职业道德为整个课程体系当中的一门单独的课程,以提高硕士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为硕士生创新能力的发挥打下良好基础。

3.1.3 建立科学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是对硕士生创新能力与创新成果客观评测的重要体系,科学的评价体系有利于激发硕士生的创新热情及创新能力。因此,在产教融合模式下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应重视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在设计评价体系指标时,应充分考虑到在产学研结合模式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应用性与创新性,以及企业的评价标准等,坚持科学、可行、全面、准确、可操作等原则,适当提升硕士生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指标所占比例,采取层次分析法分析各指标的权重。毕业论文也不仅局限于学术论文,还可综合调查报告、实践当中解决问题的方法等,对硕士生的各方面能力进行综合、客观地评价。此外,评价主体不仅有高校,还有企业,建议双方各占一半评价分数,以对硕士生的能力实施综合评价。

3.1.4 完善经费支持制度

高校经费主源于政府拨款、市场筹资以及科研经费三方面,高校可自上述三种经费当中划拨一部分当作是硕士生的生活补助、劳保福利、企业导师津贴、产学研奖励等费用[1],这样既能减轻企业的经济负担,也可激励导师与硕士生参与产学研活动。如上海交大即设立了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基金,用于支持国内外的研究生培养。另外,还加强管理专项资金,制定相应管理办法;明确管理人员职责;规定经费的适用范围、使用标准;建立经费跟踪体系,并完善内部审计制度,以使专项资金能落到实处,实现“专款专用”[2]。

3.2 创造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环境

良好的培养环境有利于激发硕士研究生的创新意识,促进硕士生创新能力能更好地发挥。为此,在产教融合的模式下,对于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还应重视培养环境的创造。

3.2.1 应强化物质环境的建设

物质环境是培养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物质基础,也是硕士生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产生的驱动力。一方面要优化国家教育资源的配置,各高校应加强资源共享,实现优势互补,以解决教育资源匮乏、分配不均等问题[3];另一方面,高校在建设校园的过程当中,要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引进现代化高新技术、材料、工艺等,使高校的建筑工程能与校园的风格相符,着眼于本校建设具有高校特色的景观环境。

3.2.2 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

在进行创新的过程当中,硕士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不同于传统的行为与心理,结果也可能会与传统观点相悖,对此,高校应采取宽容的态度,支持硕士生实施创新活动,平等对待每一位硕士生,尊重硕士生的个体化差异,允许其自由选择主题,以为硕士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

3.2.3 不断完善制度环境

国家的法制环境从整体上影响了硕士生创新培养的结构,为有效激发硕士生的创新意识与潜力,必须从整体制度体系给予硕士生权益保障;校内应重视建立研究生、学校与导师之间的相互平等关系;鼓励硕士生自由选择生产组织方式;可分享创新成果;可获取创新资源及其使用权利等。硕士生可使用并参与创新研究,却无法真正享受到创新成果,导致实践当中常现研究生创新成果被侵犯的现象,阻碍了硕士生创新潜能的发挥。为此,必须要改变传统观念,适当改革法规,以为硕士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3.2.4 创设良好的学术交流环境,给予硕士生更多创新机会

毫不夸张地说,硕士研究生拥有创新激情与活力,却严重缺乏学术阅历,致其创新无果[4]。对此,高校应为硕士创设良好的学术交流环境,让硕士生能够接触到其他学术背景的观点、思想等,通过思想上的碰撞,以激发硕士生的创新热情,提高其创新能力。高校应鼓励并为硕士生创造参与学术论坛的机会,使其能接触到不同流派的学术思想,并与其他领域的专业研究人员进行平等交流,以拓宽其学术思路,展现自身学术思想,从而激发硕士生进一步创新的精神。另外,还可选拔校内优秀硕士生深入国内外知名大学进行访学,为硕士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创造更多机会。

3.3 践行硕士研究生丰富实践教育活动

实践教育活动是将硕士研究生创新构思转化为创新成果的重要过程,对于硕士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产教融合模式下,高校应充分发挥产教融合模式的作用,践行硕士研究生丰富实践教育活动。

3.3.1 可组织创新竞赛,激发硕士生创新热情

高校定期组织创新竞赛,为硕士生创造创新实践机会。如南京工业大学即会定期举办研究生科技论坛,拉近了导师与硕士生之间的距离,使硕士生获得了更多的创新研究实践指导,让硕士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有效锻炼。另外,高校还可与企业、科研机构等进行合作,共同开发产教融合项目,为硕士生的创新研究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切实培养硕士生的创新实践能力[5]。

3.3.2 加强创新实践平台建设,重视硕士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纵观国内外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案例可发现,实践可有效提高硕士生的创新能力。为此,在产教融合模式下,高校应加强与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的联系,通过合作方式适当增加硕士生的实践课程,为硕士生提供更多创新实践的机会,使其能亲身接触到行业最新动态。高校可依自身实践情况,与地方政府建立合作项目,引进高科技术企业,或是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科技入股,为硕士生的实践课程开展提供良好的平台。另外,高校应鼓励导师申请课题,并让硕士生参与,以为硕士生提供实践创新机会,在实践中发现自身不足之处并加以改善,这样不断循环,最终提高硕士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3.3.3 利用产教融合平台增加硕士生知识积累

自斯坦福与筑波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案例来看,跨学科学习是培养硕士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实际上,很多国家也都早已开始尝试跨学科教育,通过不同学科的知识碰撞,为创新寻求突破口。创新知识的积累是创新能力发挥的基础,高校应利用产教融合平台,通过跨学科教育以增加学生的创新知识积累。一方面,高校应适当增加跨学科课程,以拓宽学生知识面;另一方面,高校应利用产教融合平台,邀请不同行业的创新成功人士来院授课,以丰富学生跨学科知识。

3.4 组建培养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教师队伍

导师是硕士研究生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重要指导者,其对于硕士生创新意识的启发、创新能力的锻炼、跨学科知识的储备等均具直接影响。在产教融合模式下,为有效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还需组建一支优秀的用于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

3.4.1 应不断完善指导团队

以往硕士研究生的导师通常只有一位,但在产教融合模式下,受教育教学方式改变的影响,硕士研究生的导师应由传统的一位转变为多位,以促进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6]。此团队成员可均为高校的指导教师,也可由高校指导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组成。因高校指导教师的研究领域有所不同,所以,即使指导团队成员均为高校的指导教师,硕士研究生仍可得到源于不同领域的指导,有利硕士研究生跨学科知识的积累。由高校指导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组成的指导团队,其中高校指导教师可给予硕士研究生理论指导,而企业专家可为硕士研究生提供实践指导,此组合方式不仅有利硕士研究生综合创新能力的提高,而且还有利硕士研究生及时了解市场动态,并依市场需求主动实施创新活动。

3.4.2 严格导师选拔,加强对导师的监管

对硕士研究生进行指导的导师,其自身就必须具备创新精神、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并能够以自身人格魅力感染并引导硕士研究生进行创新。也正是因为此,在对导师进行选拔时,高校应加强把关,适当提高导师聘用要求,同时加强对导师的监管,使硕士研究生能得到切实指导。要注意的是,在产教融合模式下,因多数产教融合项目均具较大市场价值,所以在进行实践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硕士研究生“员工化”的现象,此时,就需加强对导师的监管,要求导师干预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行为,以免其在创新实践当中从事一些无关于科研的工作,影响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4 结论

产教融合模式不但为我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为我国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方向。硕士研究生是我国创新人才的后备力量,在产教融合模式下,高校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有了新路径,不但有利激发硕士研究生的创新意识,而且也切实提高了硕士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在实际工作当中,高校应重视产教融合模式的应用,并充分发挥其在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猜你喜欢
硕士生产教硕士
我国2021年在学研究生规模达333万人
黑河学院与俄罗斯阿穆尔国立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和硕士生签约
山东艺术学院作品精选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基于产教融合的 OBE 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厦大硕士创业新一站 卖卤味
建筑学硕士揽了“瓷器活儿”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赵燕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