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提升学生认知能力的探讨

2020-12-16 04:20何赛云江苏启东市百杏中学
教书育人 2020年35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能力

何赛云 (江苏启东市百杏中学)

初中阶段的学生虽然相较于小学生来说,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认知能力,但是由于其年龄较小和社会阅历较浅,所以对于社会上其他事物的认知主要来源于直接的感官认知,缺乏理性思维下对于感性认知的分析,从而无法更加深入理解事物的本质。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设置,是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认知力,提升学生将知识用于实践的能力,从而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设立初衷,是为培养学生的社会认知力,它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都是围绕着提升学生社会认知力而展开,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老师应该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作用,挖掘该课程理论知识之外的影响能力,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自我认知,让其能够充分掌握分析社会现象和本质关系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性

所谓社会认知能力,就是认识世界的能力,是人们在积累了一定的社会经验之后,对于社会中的现象和社会中个人的行为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分析的能力。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马克思理论关于人全面发展的理论为方向展开的。马克思认为,人在社会中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的思维和劳动能力也在进行着变化,其中社会认知力是人类思维能力中的重要部分,对于个人的发展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设置,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认知力,连接学生与社会,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实现全面的发展。

初中生在社会认知方面容易受到周围事物的影响,从而产生错误的判断和行为,再加上目前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让各种各样的信息充斥在初中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初中生可以从各种渠道用各种方式,获取复杂多样的网络信息,但同时也容易迷失在海量的信息当中,产生负面的认知。而初中道德与法律课程就是贴合现实生活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为其奠定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加强学生的法治意识。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认知力,让学生从原先模糊浅显的认识状态,到能够清楚深入地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从而引导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认知构建,提高对社会认知的水平。

认知不仅包括对于社会现象的认知,还包括对自我的认知,这对于初中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通过对自我认知的学习,提高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的能力,提高初中生进行自我反思的能力,对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做出客观的评价,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认知作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形成健康的人格。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并不仅仅只有学生方受到影响,对于老师来说也是双向互动的过程,在进行课程教授时,老师在对学生进行社会认知力培养的同时,也能够提升自身的素质。要想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培养学生的社会认知力,首先就要求上课的老师要具有更高的社会认知知识储备,更好的教学方法。老师只有自身拥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并且顺利教授给学生之后,才能够通过课程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认知力,因此,对于老师的知识储备以及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提高认知能力

1.教师应提高自身素养,以强大的知识储备应对教学任务

老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活动时,不仅要重视教学的内容和方向,还要注重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坚持不断地强化学习的理念,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来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让自己保持对于社会认知力的敏锐性,让自己的知识储备跟得上时代的发展,了解学生的需求,真正认识到社会认知力对于学生个人成长的作用,将自己丰富的社会认知传递给学生,从而推动学生社会认知力的培养和发展。比如在进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教学时,老师可以将该概念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思想观念,将概念简化,用学生更能够理解和接受的表达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进行学习,增加学生对于国家和政治的认同感。在课堂的上课形式上可以采用随堂检测、DIY 制作、红歌歌会等方式来代替单一的课堂讲解,让学生提高对于课堂的兴趣,积极参与到课程活动中,自觉提高社会认知力。

2.应增加和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社会认知情况

老师在进行课堂的文化教育之外,也应该要重视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因为仅仅靠课堂上的几十分钟,老师除了要完成教学任务之外,几乎没有多余的时间去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真正的需求。但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特殊性在于,想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就必须要保证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了解其思想动向。在和学生的沟通过程中,确定对学生进行社会认知培养的方向,确保学生的认知方向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是一致的,对于产生错误的社会认知的学生,老师应该注意沟通的语气和方式,避免在教导的过程中让学生产生抵触和逆反的心理,同时保持一定频率的沟通,让学生与老师之间能形成良性的互动,从而保证沟通的效果,避免出现无效沟通。比如,老师可以预留课堂中的10 分钟时间,让学生对于当下热门的社会事件进行讨论,可以分小组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充分讨论之后,总结出小组内共同认可的观念,派代表上台发言,全班进行交流。通过这样的形式,可以让学生加强对于社会性事件的关注,在讨论的过程中,也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提高对社会的认知力。

3.扩充教学素材,开阔学生的视野

在进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时,单靠课本内所提供的素材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该进一步扩充教学素材,加强教材中知识和实际生活之间的连接性,适当引入当下发生的社会事件,借助各种平台和渠道,搜罗社会中关于此事件的各种观点,让学生从中筛选和分析。比如在七年级上册中“发现自己”单元里,可以根据当下青少年发展的特点,将传统的青少年发展与之作为对比,让刚刚进入初中阶段的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自我认知。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摆脱对于手机等各种电子设备的过度依赖,对于时下频发的校园暴力事件也可以引入教学内容中来,让学生可以关注到新闻时事,做好心理疾病的预防,杜绝校园暴力的发生,让学生对于相关事件能够有正确的认知,防患于未然,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

4.结合多种方式丰富教学模式,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任课老师可以多和其他学科的老师进行交流,借鉴好的教学方法,引入自己的教学课堂中。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适当地引入多媒体的方式,然后结合板书、课件等方式,丰富课堂的教学方式。在课堂知识的讲解过程中,老师也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念和看法,并且予以适当的评价,对于学生存疑的点,可以进行及时地补充,让学生当堂就能够解决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从而提高课堂的效率,让学生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互动中来。在进行课题的讲解时,老师可以选择相关的议题,通过提前准备的课件,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跟得上老师的教学节奏。并且可以设置相关的场景,学生想象可能会出现的情景以及自我的反应,从而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互动性。比如在进行“自我教育”的课程时,可以引入当下流行的明星人物,讲述明星人物成功背后的故事以及该人物自身的优缺点,让同学围绕此话题来进行讨论。由于选择的讨论对象是学生所熟悉的明星人物,所以这样的方式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迅速地融入课堂中,也能够更加直观迅速地了解到老师想要表明的知识点,对于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效率以及促进学生社会认知力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5.开展多种形式的认知活动,提高课堂参与度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老师切忌照本宣科、墨守成规地传授课本中的理论知识,这种上课形式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感,不符合初中生的心理发育特点。在完成教学任务,留下充足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之外,老师还可以在课上组织社会认知活动,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融合教学内容,迎合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配合物质奖励或者语言奖励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进来,在学生有兴趣的基础上,进行课堂认识活动会更加顺利。比如在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授时,老师可以利用课上的5 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古诗词的朗读,并且让每一个学生都对此发表观点,讲讲自己的读后感受。此外,教师还可以播放音频来烘托气氛,让学生有更多的情感共鸣。鼓励同学踊跃发言,分享自己熟知的传统习俗或者自己喜欢的古诗词,对于观点独特的学生,可以给予一定的鼓励。这样开展起来的活动,能够调动起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也能够营造很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了解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