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视域下的庆元茶产业发展路径探析

2020-12-16 09:09李书魁
茶叶 2020年2期
关键词:庆元县庆元高山

李书魁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08)

当前,精准扶贫是我国的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而产业扶贫作为一项造血式的扶贫举措,功在当今、利及长远。茶产业是我国的特色产业和民生产业,尤其是山区、半山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在集中产区茶叶收入占农民收入50%以上,茶产业已成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近年来, 精准扶贫战略为茶产业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不少宜茶地区将茶产业作为地方农业经济的主导产业大力扶持,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振兴区域经济和精准扶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了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庆元县位于浙江西南边陲,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较为薄弱,在省内处于相对落后地位,精准扶贫的任务相对其他地区更为艰巨[1]。但庆元境内山清水秀、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且产茶历史悠久,具有发展茶叶产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据明成化十八年《处州府志》载“庆元贡赋茶芽三斤”,庆元“银屏茶”曾于1915年获巴拿马国际金奖[2],名噪一时。2015年,庆元龙溪红茶获“浙茶杯”第三届红茶评比活动金奖,以其“味道香醇,清香飘逸”而闻名,庆元绿茶以其滋味醇厚、高香持久、耐冲泡等特点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因此,梳理庆元茶产业的优势条件、制约瓶颈,探索提出助推当地茶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不仅可为全县茶业发展提供参考,而且有望以茶叶作为产业扶贫攻坚的突破口,实现“造血式”精准扶贫。

1 庆元县茶产业发展现状

在扶持政策的引导和国内茶叶生产大环境的共同影响下,庆元县茶产业近年来取得进展。茶园面积不断增加,荒芜、半荒芜老品种茶园得以改造,茶叶良种化基地逐步扩大,茶树品种从以鸠坑群体种为主,到引入推广了迎霜、白叶一号、龙井43、金观音等无性系良种。全县现有茶园面积834公顷,其中采摘面积791公顷[3]。名优茶产销迅速兴起,从以前加工大宗绿茶炒青、烘青转为名优绿茶、名优红茶并驾齐驱,其中,绿茶占72%,主要以扁形茶、香茶等为主;红茶主要以百山茶叶公司、下滩茶厂、八一茶厂等茶叶企业开发的名优工夫红茶为代表,名优红茶产量约占全县茶叶总产量的28%、总产值的40%。

2018年,全县有机茶认证企业2家,绿色认证企业1家,无公害认证企业5家。年加工能力100吨以上的茶厂1家,年加工能力25吨以上的茶厂13家,加工销售大户22户,全县茶叶加工销售基本上由以上茶叶企业、合作社、农场、专业大户承担。2018年全县茶叶产量531吨,其中春茶产量440吨,夏茶60吨,秋茶31吨[3],总产值超4700万元。2019年全县茶叶产量554吨,比上年增加4.3%[4]。

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庆元县提出“一区两带”的产业新格局,打造庆元农产品县域公共品牌“庆元800”。发掘海拔800米以上高山台地资源、优越的生态环境、独特魅力气候条件等农业自然禀赋等优势,大力发展高山云雾茶和高山蔬菜等绿色生态农产品,通过实施茶叶生态高效基地建设和茶厂优化改造,推进了茶叶规模化、标准化加工。重点培育东部龙溪、举水、岭头等茶叶产区,2018年提升改造了高山云雾茶园200公顷,计划2020年继续培育高山云雾茶基地267公顷。其中,在全县大力打造的高山生态茶重点开发基地龙溪乡,建有高山生态茶园面积198公顷,茶叶年产量约70吨。

全县相继开发“沁园春茶”“百山茶”“举水云屏茶”“龙溪茶”等名优茶品牌,获得了一定的市场认可,形成了较好的产业基础。随着茶产业的发展,涌现出了一大批典型专业加工、销售大户,百山、清源高山、龙溪茶业等茶叶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并相继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开设了专卖店,已成为庆元茶叶销售的主力。

2 庆元茶业发展优势

2.1 生态环境优势

庆元县坐拥4000公顷海拔800米以上高山台地资源,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86%,全年释放氧气74万吨,素有“中国天然氧吧”之称,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生态环境第一县”。庆元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7.4℃,降水量1760毫米,无霜期245天,早春气候回温早,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非常适宜于茶叶的种植和生产。特别是低海拔的中西部地区,茶叶开采期或上市时间比浙中北地区可提早7~20天。早春茶可优先抢占市场,价格高效益好。

2.2 文旅资源优势

庆元县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唐朝古语、宋朝古桥、明朝古居“三朝文化”在此传承,茶文化、香菇文化、廊桥文化相映生辉。2005年被评为“中国生活环境第一县”,2008年1月,庆元县又以木拱廊桥数量最多、保存最好,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廊桥之乡”。2019年6月,庆元贤良镇黄淤村黄坛村,张村乡岙头村,江根乡坝头村、箬坑村,龙溪乡转水村、鱼川村、冯家山村、岙里村8个村又成功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这些传统村落保留了千年农夫之韵味,是庆元县农耕文化见证。

2.3 区域公用品牌带动优势

实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战略,是整合农业产业资源、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的一大举措[5]。“庆元800”是基于庆元县得天独厚的生态、地理、气候、环境等优势,依托“丽水山耕”区域品牌体系,致力打造的庆元农产品县域公共品牌。其中,“百山祖1856”作为“庆元800”旗下主打的高山高端农产品区域品牌,以“来自云端的味道”为宣传口号,代表着生态绿色与健康,而庆元高山云雾茶即是其中的一大品类。在政府主导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营销推广下,庆元高山云雾茶得以在浙江及周边省市叫响,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

2.4 政策保障优势

庆元县委、政府提出将“发展茶产业增加造血功能”融入中心工作,发展特色高山云雾茶,走高产、优质、高效的发展道路,重点整合各类支农、扶农、涉农扶持政策向茶叶倾斜,出台了茶产业发展规划和一系列扶持政策。如庆元县政府《2019年度绿色农业产业发展扶持政策若干意见》[6]中专门为茶叶产业列出扶持政策:“新种连片30亩以上无性系良种茶叶基地,每亩补助800元。”除此之外,还从农业设施、机具购置、生产许可、“庆元800”品牌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等诸方面提出助力茶产业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的资金帮扶和奖励措施,如购置列入省农机补贴机具一览表内20万元以下的茶叶生产加工机械的农机具,按照省补(含中央和省级)资金1:1配套补贴,同时最高补贴至发票金额的60%;茶叶生产主体取得生产许可(SC认证)的,给予一次性补助3万元;成功吸引广州润政茶业有限公司投资的大红袍栽培制作及茶文化休闲生态园项目落户庆元。这些产业扶持和招商优惠政策为茶产业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基础。

3 茶产业存在的问题

尽管庆元县茶产业和品牌建设初见成效,但尚存在产业关联度不高、市场管理粗放、劳动力缺失等问题,在产业规模、效益、知名度等方面与周边县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3.1 劳动力大量转移,茶业发展后继乏人

茶叶产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茶叶采摘需要大量劳动力。庆元茶园多处于东部山区乡镇的高海拔山地,茶园坡度大给茶园养护和采摘均带来不便。而随着近年庆元“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的实施,越来越多的人口转移到县城,部分经过县“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指挥部审批的自然村甚至将整村搬迁,留守劳动力逐年减少,一些偏远乡镇在家人口只有20%-30%,在高山生态茶主产基地龙溪乡,留守人口也只有在册人口的10.21%,且留守人员90%以上都在50岁以上,使得茶业发展面临后继乏人、后继无人的窘境。

3.2 生产组织化程度低 ,销售环节薄弱

现有茶叶加工主要以家庭生产,大部分农户以销售鲜叶为主,标准化程度低,品质特色不能很好凸显,可追溯性差。茶叶加工处在产业链低端,多为茶叶市场提供初级原料,附加值低。采摘出的茶叶质量也是参差不齐,炒制的香茶滋味和香气不佳,与周边县松阳、遂昌及龙泉相比缺乏竞争力;少数龙头企业使用连续化、清洁化生产,但对周边的农户带动性较不强,辐射面积窄。此外,现有的茶叶企业满足于本地市场,销售多少茶叶加工多少,缺乏开拓市场的勇气和决心。

3.3 专业性人才缺乏,行业管理粗放

目前,庆元县茶叶专业技术人才和茶业经营管理人才匮乏,茶叶技术推广培训机构不健全,各乡镇的农技推广队伍大多以服务香菇、蔬菜等产业发展为主,由于茶叶科技和监管服务相对滞后,乡镇农技推广人员对茶叶科技推广心有余而力不足,阻碍了茶叶产业的上档升级。

3.4 茶叶消费氛围缺乏,重点不突出

庆元县的茶叶消费整体氛围不浓,本地茶馆等消费场所数量不多。尽管各茶类均有部分市场但没有明确的指向性,茶叶价格不高,本地居民的茶叶消费习惯一般为100-400元/kg,高于此价格的消费意愿较小。

4 策略与建议

4.1 推广生态茶园建设

高山茶地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为绿色生态茶园建设提供了有利环境,因此可推广发展生态茶园。利用政策层面对新建茶园补助经费,高标准做好新垦茶园的建设,根据坡度情况合理设计各等高梯层。重点布局建设东部龙溪、举水、岭头、荷地高山生态茶产业带和西部松源、濛洲、竹口、黄田名优早茶产业带。对于老茶园的改造上应以无性系良种为主,本地群体种及部分非无性系品种为补充;需避免过去一味求早向追求品质上转变,注重做好早、中、晚生品种的搭配。推广茶叶机剪机采、引导茶农向茶叶机械化生产发展。利用天敌友好型LED杀虫灯、可降解黏虫色板和性诱剂等高效、精准的绿色防控新技术替代高毒、高风险农药解决高山茶园虫害防治问题,让庆元高山茶突显“来自云端的味道”。

4.2 调整生产结构

加大名优茶发展力度,春茶后重剪留枝条,夏秋季以养树为主,放弃效益相对较低的夏秋茶,以缓解采摘劳力紧张的矛盾。在发展模式上,重点鼓励专业大户、合作社、龙头企业开发基地,兴办茶厂,并以此带动周边农户发展。以打造茶叶加工、出口为载体实行联盟化的发展,让茶叶企业能够抱团作战,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

4.3 依托科技帮扶提高加工水平

只有突破茶叶加工技术的瓶颈,炒制出品相佳、内质好的产品,才有可能进一步打开庆元茶叶的市场,应充分利用浙江省新一轮扶贫结对帮扶庆元县的机遇,引入茶叶科研院所为茶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服务与智力支持,从产品质量与加工技术标准化等环节入手提升庆元茶叶品质。

目前,庆元县已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签订了茶叶发展战略合作协议。茶叶研究所针对庆元县茶产业特点,以组建茶叶专业合作社为切入点落实精准帮扶,多次派出品种、植保、加工等领域的专家赴庆元开展科技服务,为推动茶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2019年,茶叶所在庆元县龙溪乡帮助当地建立起了“浙闽茶叶专业合作社”,购置茶叶加工机器设备,开发出了“庆元800——中茶帮扶定制绿茶”,建立技术示范点1个。主办了“扁形名优茶加工”和“香茶加工”茶叶加工新技术专题培训,通过驻村召开现场观摩会、乡镇级的技术培训会、全县的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实地指导帮助农民克服技术瓶颈,以点带面,促进了茶叶炒制技术和加工水平的提升。去年示范点茶叶总收入达11.2万元,其中涉茶农户人均茶叶收入8168元,比2018年增收53.7%,科技帮扶效果较为显著。

4.4 加强茶叶专业人才培养

旅游专业和茶艺是庆元职高旅游服务专业技能之一,依托庆元职高培养一批本地茶叶、旅游服务方面的实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可与庆元县打造旅游休闲城市相接轨,致力于庆元茶叶的宣传、推广,服务于地方茶产业发展。人力资源部门可设立专项资金,用于鼓励茶叶经营企业和茶叶相关行业从业人员参加茶艺师、评茶师等职业职能培训和资格认证。此外,还可充分利用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结队帮扶的资源优势,通过到茶叶所短期培训、进修研究生、选派科技人才挂职等措施,有组织有计划的培养一支学有专长、用有一技的茶叶科技人员队伍和农民技术员队伍,为庆元茶业发展提供科研人才支撑。

4.5 加强茶文旅融合

围绕庆元县“登百山之祖、寻三江之源、闻华南虎啸、赏绝世冷杉”全域旅游总体发展战略,一方面挖掘茶文化旅游资源,整合传统古法制茶、古村落、革命古道等优势资源,打造“古道问茶、浙闽龙溪”茶旅游品牌。重点建设好总投资1.5亿元的庆元大红袍栽培制作及茶文化休闲生态园,依托该项目将龙山——石龙山景观、薰山下——岙后骑行道、香菇小镇等串联起来,积极推进民宿、农家乐的发展,定期举办茶食体验、茶事交流、茶经分享、茶艺展示、茶文创作等茶文化主题旅游活动,带动茶叶消费新格局,形成集游玩、农事活动体验、餐饮住宿等于一体的乡村振兴新模式;另一方面,推行“茶产业+生态旅游”模式,利用庆元建设丽水区域综合性康养旅居体验中心的契机,借助主题公园、建筑、游步道、旅游路线、茶馆茶具等载体,将茶文化资源无形的内涵可视化[7],大力宣传绿色健康的庆元茶,深化茶产业与旅游业、康养业间的互融共进,实现产业发展的“接二连三”,进而快速脱贫致富奔小康。

猜你喜欢
庆元县庆元高山
曹庆元
庆元县举行《灵韵菇乡》一书首发仪式
庆元县举行《蕈山客》专著首发式
庆元县美术教师作品选登
浦城庆元山革命历史博物馆开馆
高山从何而来?
高山生态扶贫搬迁
一夜乡思
高山海岛踏歌行(一组)
《飞过高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