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利用情况和发展对策

2020-12-16 10:57程智中谢艳霞
中国畜禽种业 2020年12期
关键词:保种基因库保护区

程智中 谢艳霞

(安徽省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中心 231283)

安徽省地处我国中部地区,长江、淮河两大水系横贯东西,多样化的地理、生态、气候,加上广大劳动者的长期驯养和精心选育,形成丰富多彩的畜禽品种资源。以良种资源为最重要物质基础,得以逐渐发展成为全国畜牧业大省,肉蛋总产常年排名全国第8 位左右。

1 资源保护利用的现状和主要做法

全省共有猪、牛、羊、驴、兔、禽、蜂等7 大类44 个品种资源。其中,地方原有畜禽品种29 个、近年自主新培育的品种(配套系)15 个。家禽、猪地方品种分别以11 个、8 个排名全国第7。对现存的8 个地方猪品种,已建立14 个保种场和1 个保护区进行多点保护;对现存的11 个地方家禽品种已建立13 个保种场;9 个地方牛、羊、驴品种已建立11 保种场,1 个蜂品种建立3 个保种场和2 个保护区;建立省级基因库1个。省级保种场的布局和建设,涵盖了全省地方畜禽品种,目前保种场运转正常,基本实现应保尽保。近年来,为做好全省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利用工作,省级层面在顶层设计、政策创设、资金保障等方面进行了突破。

1.1 设立牵头部门

2007 年,经省编办批准,省级成立安徽省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中心,这是全国第一家专门从事畜禽遗传资源管理与技术指导的省级机构。同时,设立安徽省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建立由安徽省农业大学、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专家学者组成的专家组。

1.2 构建保护主体

从2012 年起,省财政设立了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利用财政专项,每年安排800 万元用于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同时,累计安排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1550 万元用于保种场建设。目前已建设了47 个省级保种场、保护区和基因库,对全省29 个地方畜禽遗传资源进行保护。

1.3 实施配套政策

2015 年,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保护利用促进畜禽种业发展的意见》,是全国较早出台的省级政府层面专项政策文件。同年,省级又制定了《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保护区和基因库管理暂行办法》。2016 年,省农委公布了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2015、2017 年,先后公布了两批47 个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保护区和基因库。2016、2017 年,省委省政府一号文件连续提出要组织实施和推进“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利用行动”。同时,还组织实施了省级主管部门、地方政府、企业签订3 方保种协议试点工作。

1.4 开展种质研究

近年来,全省持续推动科技创新,解决保护难题。与安徽农业大学合作建立“省级地方畜禽品种保护利用重点实验室”,深入系统研究畜禽种质特性,编制各品种保护方案,积极开展资源保护科技创新工作。成立淮猪保护和利用协作组,建立了皖西白鹅保护利用研究体系。目前已自主培育国家级新品种配套系7 个,为全省畜牧业发展增添特色竞争优势。

1.5 鼓励开发利用

市场化利用方面,针对土猪肉、土鸡等风味独特的市场需求,利用安庆六白猪、皖南黑猪等地方原有品种和新培育的品种(配套系),先后投资建设了一批标准化示范养殖场,逐年提高批量稳定产能,抢占长三角市场,取得明显经济效益。产业化开发方面,以开发淮南麻黄鸡为主的合肥老乡鸡集团,开设800 多家直营店,成为本地本土快餐第一品牌;皖西白鹅形成了产业集群,涌现出鸿润集团等国家级龙头;开发利用地方优质黄羽鸡,形成宣城家禽产业集群。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保种意识不强

部分保种场对保种工作的战略意义认识不足,重数量轻质量,重杂交轻纯繁,“只保不选”,部分保种单位缺乏长期的保种规划。

2.2 保护能力不强

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多数保种单位基础设施落后、保种群体规模小。技术力量不足,管理水平低,保种手段落后,不能有效执行种畜登记、性能测定等工作。部分保种单位保种方案、管理制度、种群系谱、繁殖记录等档案材料不完善,有的缺失。

2.3 对地方品种优良特性评估和发掘不够

科研工作滞后,对各品种资源特征特性的深入系统研究,优良特性发掘不够系统、深入,品种资源的遗传特性未被充分认识和重视,制约了畜禽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目前本地的大多数牛羊品种仍处于较为原始的状态,没有结合生产实际培育出遗传性能稳定、优质高产的新品系。

2.4 对地方品种资源开发利用不够

由于养殖规模小,部分品种没有形成统一的出栏标准,难以统一加工、统一包装,形成品牌。由于对品种肉质、风味、药用、文化等优良特性评估和发掘不深入,部分品种资源优势没有很好发挥。由于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尚未形成,资源开发利用企业实力较弱,产业化开发利用步伐慢。

3 对策措施

3.1 强化保种责任

明确省、市县、保种企业的主体责任,实行分级保护,各负其责。推行“省厅+市县政府+保种场” 三方协议保种。突出资源保护项目绩效管理,对各保种单位进行全程监督管控和综合考核评价,建立保种单位奖惩和退出机制。全面贯彻落实《畜牧法》《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保护区和基因库管理办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意见》等政策法规,提高资源保护利用工作的法治化水平。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参与意识,争取广泛支持,积极营造有利于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的良好社会氛围。

3.2 增强保护能力

依托保护场、保护区和基因库三类主体,分品种制定保护方案,省级层面成立专家组,建立专家管理制度,加强专家对保种场(区、库)一对一、点对点的技术指导和监督检查,切实提高保种效果。逐步建立各级财政稳定的投入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资源保护利用,构建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引导各地开展资源保护保险试点,改善资源保护条件,提高保护能力。

3.3 创新保护体系

建立以活体保种为基础,逐步扩大核心种群数量,结合生物保种技术,形成以保种场、保护区、活体基因库与遗传物质基因库为框架的多元保种体系。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用合作,建立“五个一” 保种模式,即“一个地方品种、一个主导场家、一个首席专家、一支技术团队、一套保种方案”,并将首席专家和技术团队的工作经费列入保种经费支出。建设全省畜禽遗传资源动态监测预警体系,实时监测各级保种场、保护区和基因库的保种状况,及时有效预警资源濒危风险。

3.4 建立遗传物质交流机制

建立遗传物质交流机制,加强同一品种不同种群间遗传物质交流,丰富种群基因型及家系数量,最大程度的减少种群内近交,提高保种群质量。建立和加强畜禽遗传资源基因库的遗传物质保存利用功能,定期开展冷冻精液、胚胎的交换利用,进一步提高全省地方畜禽遗传资源的数量与质量。

3.5 加大开发利用

实施《安徽省畜禽良种联合攻关计划(2019~2022 年)》。依托安徽省地方畜禽品种资源保护与生物育种技术省级重点实验室,建好部级区域性重点基因库,深入开展畜禽种质特性的系统研究。组建资源科研联盟和技术专家团队,针对资源领域技术进行攻关,加强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利用地方资源特性,以企业为主体,加快市场化、产业化开发、品牌化,实行优质优价。加大宣传推荐,打造徽菜品牌,不断提高优质地方品种猪肉和禽肉占周边大中城市肉类消费市场的比重。

4 结论

加强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利用工作,对于夯实种业基础,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必须突出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基础性、公益性战略定位,强化以保为先,以用促保,保用结合,积极构建保护利用良性互动机制,保护和利用好畜禽遗传资源,为我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猜你喜欢
保种基因库保护区
“川山×蜀水”原种保种技术及效果
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名录与分布
我国最大藜麦基因库落户山西农谷
牛保种现状及对策研究
8个基因库逾万分种子10月入库Svalbard全球种质库
8个基因库逾万分种子10月入库Svalbard全球种质库
湄公河淡水鱼类保护区
浅谈晋南牛的保种与开发技术
夷陵黄牛的保种及杂交改良利用
中国首个国家基因库开始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