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选和他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

2020-12-16 02:59
小天使·六年级语数英综合 2020年10期
关键词:激光照排活字印刷术王选

当你看到印刷在铜版纸上的精美的图片和文字时,或许并不知道,正是一种被称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技术,让现代阅读告别铅字印刷时代,出版效率快速提升,出版质量大幅提高。而做到这一切的,便是那个叫王选的人。

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一项发明引起了一场技术革命,彻底改变了印刷行业的命运,这便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如果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让思想得以传播得更远更久。那么几千年后,王选主持研究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让汉字出版无缝对接计算机时代,使中文印刷业告别了“铅与火”,大步跨进“光与电”的时代。他被人们赞誉为“当代毕昇”和“汉字激光照排之父”。

九百多年以前,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然而,毕昇的发明并未在当时的中国得到推广运用。400年后欧洲古腾堡发展了活字印刷术,不仅用它来印制《圣经》,还用它大规模印刷各种图书。正是由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推动了文化的发展,才有文艺复兴,才有工业革命。毕昇的活字印刷术之所以在中国被束之高阁,除了封建制度的窒息和生产力落后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中国汉字数量庞大,给印刷业的自动化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西方的拼音文字只有二三十个字母,加上各种大小的字体,印刷字模也不过一百多个。而汉字的常用字在3000以上,一个字就需要一个字模,且不说还有宋、楷、黑等不同类型的字体和大小不一的字号。每印一本书,都需要由排字工人从铅字库里费力地“捡字”。这些铅字模在使用后,通常还需经过熔化,再重新铸造成新的铅字。

上世纪70年代国外的印刷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激光照排机已经发展到了第四代(即手动式照排机、光机式照排机、阴极射线管照排机、激光照排机),而我们中国的印刷业却还在汉字的“丛林里”艰难跋涉。

艰难起步,顽强拼搏

1975年,年仅38岁的王选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听说国家有一个“748工程”,即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748工程”包括精密汉字照排系统、汉字情报检索系统、汉字通讯系统和汉字终端三个子项目。王选对其中的精密汉字照排系统有浓厚兴趣,这是专门用于书刊和报纸编辑排版工作的专用系统。一向喜欢挑战难题的王选一下子兴奋起来了。那个时候,王选因病在家中已经休养了十年,每月只领40多元劳保工资。顾不上身体上的虚弱,王选立即投入到方案的设计中。没人知道王选初涉这一领域时的艰辛。在做研究前,为了广泛查阅资料,王选往返于北大至科技情报所之间,每次两角五分的公共汽车费都舍不得花,常常提前下车步行一站。由于缺乏经费,他也常常用手抄代替复印。经过深入调查,王选得出结论,要研制精密照排系统先要研制照排机。

当时照排技术已经发展到第四代。西方的照排技术从第一代发展到第四代机,经过30年之久,并且使用的是拼音文字,不过100多个字符。而汉字字量却数以万计,难度之大不言而喻。如果王选能成功研制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实现汉字书报编辑排版自动化,就等于他继毕昇之后,在中国完成了一次神奇的汉字印刷术革命。

一旦选择这个目标,横在王选面前的第一道难关就是汉字字形信息量太大,这也是横亘在中外科学家面前的最大的技术难关。汉字字模的组合高达100万个以上,若采用传统的点阵汉字,储存量将高达200亿位。那些日子,王选满脑子的汉字横竖弯勾,连做梦也尽是笔画。好在王选终于想出了用数学方法计算汉汉字轮廓曲率的“高招”,他就像一位魔术师,让庞大的汉字字模减少了很多,扫清了研制汉字精密照排系统的最大障碍。

1975年11月,北京召开汉字精密照排系统论证会,王选抱病参加了会议。由于身体虚弱,说话困难,由他的妻子代他发言并用计算机展示了模拟实验的结果。王选的方案多数人就像听天方夜谭,有人甚至说这是王选的数学“畅想曲”,是玩数学游戏。回家后,王选夫人开玩笑说道:“咱们还是算了吧。”王选却认真地回答:“干!不到长城非好汉。”

从此,王选几乎放弃所有的节假日,努力使自己的方案完善并具体化,一步步解决高倍率汉字压缩和高速不失真还原轮廓汉字等难题。就在王选紧张地投入研制时,全球著名的英国蒙纳公司,凭借着雄厚资金和先进技术,也正在加紧研制汉字激光照排机,想一举占领中国市场。面对双重压力,王选只是默默地加快自己的工作进度,带领着一帮年轻人夜以继日地勤奋工作。

抵抗冲击,勇敢较量

1979年7月27日,精密汉字照排系统的第一台样机调试完毕。大家围在样机旁,紧张地注视着它的动作,机房里只有敲击计算机键盘发出的嗒嗒声。转眼之间,从激光照排机上输出了八开报纸的一张胶片,王选怀着兴奋紧张的心情接下这张可以直接印刷的胶片,各种精美的字形、字体、花边、图案美不胜收。1980年,支持这套系统的电脑软件,包括具有编辑、校对功能的软件也先后研制成功,并排印出第一本样书。

鉴定验收后,王选和他的同事马不停蹄地向实用性的激光照排机发起冲锋。在山东潍坊计算机公司支持下,一个响亮的名称———华光电子排版系统,象征着中华之光,照亮了神州大地。1985年,新华社第一次采用华光机排出了新闻日刊;1986年,《经济日报》在华光机支持下,成为全世界第一家采用屏幕组版、激光照排的中文日报社,并于翌年出版了国内第一张激光照排的报纸。

当时,人民日报社曾引进了两套美国HTS照排系统,价格比华光要贵15倍。但是,一直到1989年,該公司经过派人长期调试后,仍因故障太多无法使用。人民日报社焦急万分,只好向王选求援。王选二话没说,立即带领若干技术骨干奔赴报社,对美国HTS系统进行改造,终于让国外进口的“洋机器”起死回生。在巨大的成功面前,王选并没有满足,在他积极推动下,北京大学成立了北大方正公司。

最美奋斗者

带着厚厚的眼镜,身材消瘦,王选的形象,符合人们印象中搞科研的典型形象。不仅外形,这位科学家的内心,同样具有令人敬仰的品德。众所周知,从科学到技术再到企业,王选用方正完成了他的科学商业化尝试。然而,在北大,王选恐怕是唯一一个骑着自行车的董事长。他对物质几乎没有欲望,曾经获得的多项海内外重要奖励,光百万元以上的就有好几项,但他几乎都捐了出去。相对于丰厚的物质奖励,王选教授更看重自己的精神财富。他在领奖台上的另一番话,让在场的人再一次体会到了“品德”的重量。他说:“小学5年级获得的品德优秀生奖是我一生中第一次获奖。也是永生难忘的一个奖励,我由此懂得了团队精神和人品在人生中的重要性。”

2006年,69岁的王选走了。然而,在北大校园,在方正大楼,依稀可见他的淳厚笑容,依稀可辨他的单薄身影。在书籍中,在报纸上,在键盘的敲击声中,在火热的生活里……怀念无声。

王选院士胸怀科技报国的远大志向,忘我工作,无私奉献,提携后辈,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年轻的学术骨干,生动体现了新中国科技工作者的价值观,他用大爱无私的赤子之心和人格力量为我们树立了一座座时代精神的丰碑。

猜你喜欢
激光照排活字印刷术王选
小小班干部
——王选
新式水泥版画在课程中的实际操作
我当了一回“小毕昇”
时代楷模 创新典范
——王选与我国第二次印刷技术革命
正确选择自己的人生
最后一滴雨
第五届“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