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安全视域下高校网络舆情管控理路探析

2020-12-16 07:56黄龙李含菁
新闻传播 2020年21期
关键词:网络舆情意识形态新媒体

黄龙 李含菁

【摘要】新媒体时代,网络话语不断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影响着大学生的社会认知和行为模式,防范化解网络舆情风险已成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领域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新时期高校网络舆情管控应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构建多重维度的舆情管控组织架构体系,突出网络舆情在意识形态安全工作中的积极作用,淡化舆情负面效应,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促进校园和谐稳定。

【关键词】意识形态;新媒体;网络舆情;管控理路

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同二十三次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1]当今,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已转向互联网,网络舆情对意识形态的安全稳定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而网络舆情具有两面性,对意识形态安全既有正面的积极作用,又有消极的不利因素,高校网络舆情在社会网络舆情中的表现日益活跃,当代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认知和判断能力相对较弱,容易受到不良网络舆情的误导,形成错误的价值判断。在这种严峻复杂的形势之下,如何有效地控制和引导网络舆情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征与消极因素

(一)舆情传播媒介平台多元化

电子信息化时代,新媒体成为人们参加社交活动和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9.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2]当前,高校大学生无疑是新媒体最为活跃的用户群体,也是高校网络舆情形成的推动者,他们热衷于尝试和体验不同种类媒体的个性化功能,在微博、微信、贴吧等主流信息平台发起和参与网络热点话题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绪,引起其他网民围观评论。高校网络舆情在媒体分布面广,主要来源于新闻、微博、微信、论坛、贴吧和客户端等自媒体,其中微博、微信等微媒体舆情关注度较高,是信息传播的主力。[3]由于新媒体类型呈现出多元化特点,且同样的网络舆情可能存在于不同的媒体平台,增加了舆情管控的难度。

(二)舆情表达互动性随意性强

人们可以在無形的网络世界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这种虚拟的身份不受现实角色的约束,能够实现一些生活中难以达到的目的。[4]网络空间成员身份隐匿,没有地域边界的限制,为大学生提供了宽阔的情感表达场所,就网络话题发表意见看法,参与交流互动,评论言语中带有较强的随意性。大学生年轻气盛,易冲动,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政治观念形成的关键阶段,对网络事件本身有着极高的关注度,但对热点事件有着不成熟的价值判断和思想观念,个性表达随意性强,面对舆情缺乏理性思考,情绪化严重,极易受到外界舆论的诱导,作出简单化、片面化的分析判断,如对部分网络“意见领袖”发表的过于偏激的言论盲目跟从,推波助澜,而有些网络信息真假难辨,无意中成为网络谣言传播的推手,从而产生负面网络舆情,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三)舆情传导影响范围广泛

随着手机等移动媒体终端的迅速普及,网络信息呈现出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的特点。网络舆情通过无形网络媒介快速传播,学生获取外部信息速度快,信息来源途径多,网络信息内容鱼目混杂,当不同方面的思想文化相互交融,不同的道德观和价值取向交织在一起的时候就会形成焦点问题在网络上肆意扩散,既有正能量话语的宣传,又有负面杂音的散布,当关注度达到一定数量时,带有个人偏见的网民可能会发布一些负面言论,传递错误思潮,将舆论向不良方向引导,缺乏理性思考的大学生容易受到煽动,做出一些非理性行为。此时,如果学校获得的信息不对称,没有及时采取有效的引导管控措施,便会延误舆情处置的最佳时机,产生舆情危机。

二、高校网络舆情对意识形态安全的积极影响

(一)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发展

网络信息化提升了教育现代化水平,也冲击着高校原有的教育方式,大学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主要来自于课堂理论教学,教育形式相对单一,很难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无法满足新时代教育信息化要求。大学生对于网络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对网络舆论的理解容易存在认知偏差,此时,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必须与时俱进,转变工作思路,借助网络信息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开辟全新的网络思政教育阵地,全面掌握高校思想教育话语权。如一些高校通过开发思政微课程数据库,开设网络思政教育课堂,推送网络教育微视频、微电影作品等方式,增强思政教育的互动性和课程的吸引力,及时掌握学生的精神需求,提升学生网络素养,重新构建思政教育话语体系,帮助大学生冷静面对网络舆情,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

(二)拓展学生思想情感表达新路径

互联网所具有的开放性特征为大学生提供了思想表达的平台,如今网民身份的平等性日益消磨了传统的精英化和中心化的话语体系,构建起了一个多元、开放、共享的互动平台,使得网络上自由平等的思想交流具有了可能性。[5]大学生在网民群体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大学生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对网络出现的新闻热点问题关注程度高,乐于评判问题的善恶是非。他们通过网络微媒体关注时事新闻、社会舆论和焦点问题,并自主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有些可能是无目的的情绪宣泄,有些可能是有意识的意见评判,都可以成为网络意见的发起者和发言者。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更加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向,这种思想情绪都能从网络舆情中充分表现出来,有助于教育工作者分析研判,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引导,提高教育的指向性、时效性,为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理清工作思路。

(三)激发学生参与政策制定新动能

高校大学生对涉及自身利益的问题关注度较高,受主流意见影响较大,网络舆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的意志和观点,体现高校学生的实时思想变化。当前,高校出台重大政策前征集意见的方式多为来信来访、学代会、代表座谈等,信息获取渠道多,但学生对传统征求意见的方式很难表达真实的意见,如遇到信息受理渠道受阻或者意见未及时得到处理反馈,可能会通过网络表现不满情绪,从而产生网络舆情。网络新媒体己成为师生常用的信息交流工具,在高校出台涉及学生利益的政策时,借助网络新媒体吸纳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为高校管理者制定政策提供科学合理的意见导向,能有效防范化解负面网络舆情风险的发生,同时也会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政策制定的积极性,增强“主人翁”身份认同感,落实教育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三、高校网络舆情的管控理路与策略

(一)构建舆情管控组织体系

舆情管控,重在防范。根据本校特点建立组织协调、分析研判、教育引导和应急处置四重组织架构,完善舆情防控应急机制。组织协调工作首先要建章立制,建立校本化网络舆情管控制度,包括舆情防控责任制,舆情管控方案,舆情处置预案等,建立由学校党委主要负责人和相关职能部门责任人组成的领导机构,以及由宣传、信息、学工、保卫和相关学院责任人参加的常设机构,负责组织协调、信息报送、决策执行等具体工作。分析研判工作建立网络舆情分析报告制度,定期对舆情汇总分析,形成应对机制方案,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工作。教育引导工作由学校专职思想政治教师和辅导员开展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有效运用网络自媒体开展线上活动,增强大学生意识形态的自信。应急处置工作根据舆情应急处置预案,及时对突发网络舆情进行有效引导,注重负面舆情的关注和引导,培养网络评论员和“意见领袖”,及时回应和解释网络关切,纠正舆情错误导向。

(二)建立舆情收集研判机制

完善高校网络舆情收集和分析研判机制。一方面,建立网络舆情收集制度。充分发挥网络信息员的作用,借助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关注传统新闻媒介和新媒体平台舆情动态,察看校园网和主流社交媒体舆情动向,及时了解师生意见表达和舆情发帖率、回复率、关注率等各项指标,对

舆情传播方向、传播热度和在媒体的分布情况分类整理,消除舆情管控盲点。本着事先预防的原则在意见疏导上下功夫,建立常态化的网络意见反馈平台,着力解决信息疏通问题,如一些高校定期通过官方微信服务号开展食堂满意度调查,了解师生对食堂服务项目的认可度,提前做好意见征集和反馈工作,有效防范负面网络舆情的发生。一方面,要形成网络舆情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分析舆情信息动态,形成网络舆情周报、月报和年报信息制度,利用大数据对网络舆情进行分析监测和预警研判,科学制定防控方案。当涉及重大舆情处置时,应及时在官方网络媒体澄清事实,纠正错误思想言论,让正面主流舆论快速占领网络空间。

(三)加强舆情引导队伍建设

完善网络舆情反馈教育引导机制。一方面,要强化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大学生面对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可能出现道德观和价值观的错位,在围观事件时容易做出错误的评判。[6]高校应重点培养一批专业的舆情工作者,积极吸纳和培育专业教师、辅导员和学生骨干参与网络评论和舆情引导,对出现的舆情危机及时应对化解。一方面,要注重培养高校网络“意见领袖”。“意见领袖”在网络知名度高,思想活跃,对热点问题有独到的见解,其发表的很多观点看法能引起大学生的共鸣,获得更多的点击支持和留言转发,往往能够左右网络舆情的发展走势。注重本校“意见领袖”的培育,强化舆情突发事件应对处置培训,开展网络素养教育,发挥其在网络舆论中的感召力和引导作用,传播正面主流舆论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及时纠正错误信息,消除网民认知误解,减少负面言论对网络舆情的冲击。

(四)坚持网络思政教育常态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7]一方面,要完善“两课”教育体系,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借助信息化教育载体开展教育工作,丰富师生沟通交流方式,转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和方式,利用网络流行语、流行词提升话语内容的生动性,吸引学生参与话题讨论,灵活运用新媒体、微媒体平台与学生互动交流,吸引学生围观、点赞,及时推送正面主流观点,提高网络政治教育、素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舆情。一方面,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将安全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工作中,开展校本化校园文化活动,如举办学术科技竞赛、马克思主义经典普及、经典名著阅读计划、“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设立校园“文化走廊”“文化展馆”等文化场馆,利用中华传统节日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国家公祭日仪式等组织开展线上主题教育活动等,强化文化育人功能。

(五)强化网络安全教育管理

安全防范,教育先行。一方面,要加强网络安全与法制宣传教育。网络安全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通过普法和安防教育培训活动引导学生树立网络规则意识、“底线”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学生识别有害信息和辨别舆情是非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媒介素养,倡导健康文明上网,如利用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举办《网络安全法》普法宣传和解读活动,开展网络安全应急演练,提高师生网络安全意识和防护技能。一方面,要落实校园网信息安全管理机制。完善校园网络实名登记制度和用网安全责任制度,将网络舆情管控工作纳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加强与教育、公安、通信等部门的信息沟通协作,防范打击散布网络谣言,制造恐慌和恶意侵犯他人名誉的行为,及时发现和处置不良网络信息,营造高洁清风的校园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l]习近平.坚持立德树人思想引领加强改进高校党建工作[N].光明日报,2014-12-30(01).

[2]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0-07-Ol].https://tech.sina.com.cn/i/2020-04-28/doc-iircuyvi02276Ol.shtml

[3]黄龙.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安全建设路径探索[J].新闻知识,2019(10):71-73.

[4]谢秉宸.意见领袖在高校网络舆情治理中的作用研究[J].东南传播,2017(12):109-110.

[5]邹新.高校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其引导策略研究[J]三峡论坛.2019(4):82 -85.

[6]周丽梅.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策略研究[J].东南传播,2017(2):46-48.

[7]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作者简介】黄龙,李含菁,硕士,南京邮电大学保卫处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法学理论。

【基金项目】2020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研究”(项目编号:2020SJA0092);2019年南京邮电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校级规划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義思想中意识形态思想研究”(项目编号:XC201901)。

猜你喜欢
网络舆情意识形态新媒体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与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