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脱贫攻坚背景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路径探究
——基于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资助育人工作实践

2020-12-17 01:30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
教书育人 2020年30期
关键词:评议贫困生资助

刘 畅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

一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的成就,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对于助力国家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关系到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和教育公平目标的实现,在精准扶贫的脱贫工作理念下,将高校的资助工作由“资助助人”向“资助育人”转变,在物质上帮扶的同时,更注重精神层面的涵养,努力帮高校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自信、自尊、自强、自爱的品格。高校应大力推进资助工作与育人工作相融合,助力脱贫攻坚全胜收官。

二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现状

(一)贫困生认定模式单一,贫困证明材料失真

目前我校贫困生认定工作主要是采用学生本人提供的《学生家庭情况承诺书》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纸质材料和线上经学生本人填报家庭经济情况问卷、班级评议小组评议、班主任评议、辅导员评议加权之后的得分进行认定。由于当前国家对贫困证明材料的开具没有更为具体的要求和约束,一些不太贫困的学生也能开具加盖了公章的贫困证明材料,所以对于学生提交的相关贫困证明材料难以判断其是代表性和真实性,可信度降低。

(二)综合评议有失客观性

在班级评议小组评议阶段,有些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学生,在平时会由于心理上的自卑而不善于与人交流,因此在这个评议环节,可能会因此而“减分”,影响评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班主任和辅导员在评议阶段,由于贫困生人数较多,不能对所有的贫困生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导致在评议过程中缺乏一定的依据性和客观性。

(三)学生自我成长意识淡薄

部分贫困生存在自卑心理,由于自尊心较强,在学业上遇到困难时不善于主动与他人交流,易产生学业焦虑。部分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无力承担培养除了学习以外兴趣爱好所需费用,因此限制自身全方面发展。

(四)重资助,轻育人

有时高校只注重“资助助人”而忽略了“资助育人”,导致对于受过资助的学生助后跟踪不到位,助后档案没有进行及时更新和调整,部分同学助后产生肆意挥霍、不思进取的心理,更有同学表现为诚信缺失、不懂感恩,使得整体资助育人效果不明显。

三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有效实践路径

(一)坚持“扶困”与“扶制”相结合,不断完善资助工作制度

1 严把材料审核关,精准认定

通过班会、年级会的形式向同学们说明贫困生认定所需提供的纸质证明材料,并向学生强调所提供的材料真实性的重要性,教育引导同学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引领下培养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辅导员对提交上来的材料要认真审核,严格把关,通过面对面谈心谈话、与家长电话交流等形式全方位、多角度了解材料的真实性,提高困难生认定对象的精准性。

2 建立贫困生信息库,动态管理

对申请贫困生的学生组建信息库,定期复核家庭经济困难证明材料,随时跟进贫困学生的最新家庭困难程度,对于特殊困难的贫困生,设立专门的档案,建立一生一档一册,经常通过谈心谈话的形式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并在档案里及时补充更新,做到动态化管理,不断完善困难生信息库,提升精准资助育人的实效性。

3 加大宣传学校资助政策的力度

新生报到时期,通过面向助学贷款学生开通“绿色通道”,向新生广泛宣传我校学生资助的相关政策,让学生和家长“应知尽知”,包括贫困生认定、助学贷款、学费减免临时困难补助、等;通过班会、年级会、讲座、相关主题入学教育等广泛宣传介绍资助相关政策,争取让每个学生入脑入心,提高政策普及的广泛性,以免造成个别贫困生因不了解国家、学校政策而错失受资助机会。

4 完善公开公平评选配套制度

增强助学金在申请、评审、公示的各个阶段的公开透明度,成立资助评审委员会,由委员会综合考量给出评审结果,提升各项程序执行的合理性,保证整个评定流程的公平、公正、公开性,及时公示获评学生名单,同时对未获评的学生做好心理安抚和疏导工作。

5 建立就业帮扶制度

依托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或就业指导课帮助贫困生设立职业目标,明确自己的求职意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建立并及时更新贫困生就业帮扶台账。面向毕业生中的贫困生,积极开展就业技能培训;为建档立卡家庭、低保家庭、残疾学生等特殊困难家庭学生提供一对一就业帮扶,精准推送就业信息,优先推荐就业岗位,增加就业机会。

(二)坚持“扶困”与“扶智”相结合,不断增强学业自信

1 创建“学困生”档案

对贫困生中学业困难学生进行排查,分级设立“黄、橙、红”三级预警,按学业预警程度建立一生一档一册。秉承努力教育和帮扶“学困生”的原则,辅导员和班主任定期对“学困生”展开调研,及时了解“学困生”思想动态,定期深入宿舍与之进行谈心,了解学困生所需、所想,及时更新档案信息。

2 “学优”助“学困”

将困难生库中成绩优异的学生与在库“学困生”进行匹配,建立“一对一”学业辅导模式。“学优生”结合“学困生”实际所需,协助制定科学、规律的学习计划,有针对性地向“学困生”讲解知识难点,传授复习方法;组建学习帮扶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就课程疑难互相探讨、答疑解惑,形成互相帮扶、取长补短的浓厚的学习化常态,减轻学困生的由于家庭经济因素导致的心理压力,确保学困生从心灵上得到慰藉,不断增强学业自信。

3 充分发挥榜样力量

激励广大学生奋发自强、立志成才、勇担使命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的重要举措。国家奖学金获得者是广大学生学习的典范和榜样,我院依托国家奖学金笃行报告团开展以“榜样力量·励志笃行”为主题的宣讲活动,引导学生在生活上自立、在学习上自信、在精神上自强,在思想上富有,为学困生提供宝贵的学习经验,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和国家奖学金的导向作用,营造良好的爱学、乐学氛围。

(三)坚持“扶困”与“扶志”相结合,立志气、树志向

1 注重能力拓展,提升专业技能

依托学校新媒体共享平台,为受助学生开设计算机二级、英语四六级、office 等技能培训,开拓学习视野,提升受助学生的专业技能;就业指导教师协助学生明确自身定位,根据专业技能水平不同,辅导树立远大志向,通过提升自身技能水平,将来回馈国家、回馈社会。

2 发挥党员作用,构建精神激励

充分发挥研究生党员的服务引领作用,组织研究生党员面向有考研意向贫困生开展考研经验交流活动,帮助贫困生解析当前考研形势,帮助制定考研计划,充分发挥朋辈教育的精神激励作用,激发贫困生的考研热情,提高贫困生知识水平。

(四)坚持“扶困”与“扶质”相结合,不断提升综合素质

1 以勤工助学为载体,开展自立自强教育

鼓励贫困生结合自身需求积极参加学校、学院勤工助学工作,既能缓解家庭经济的压力,又能锻炼独立自主能力;辅导员也应利用班会、讲座等多种方式向学生进行资助政策宣讲,多次深入学生宿舍与困难学生展开座谈,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所需,多层次、多角度、多渠道挖掘勤工助学岗位,为贫困生尽可能多地提供提升自立自强能力的平台。

2 以诚信教育宣传月为举措,加强推进诚信教育

面向全体学生征集以“学术诚信、就业诚信、网络诚信”等为主题的征文、书法、绘画作品等,并进行线上推送,增强学生的诚信意识;以助学贷款为抓手,向学生讲解诚信还贷的重要性,并以此为契机引导贫困生心怀感恩,诚信还款;选树道德模范、劳动模范的诚信事迹,通过微信、抖音等线上平台进行推送,扩大诚信事迹的影响力,引导学生自觉养成诚实守信的品质;不断完善学生诚信档案建设。

3 以助学金申请和发放为契机,深入强化知恩感恩教育

定期组织受助学生参加以“知恩感恩”为主题的团体辅导,让受助学生在参与团体辅导的过程中,通过与他人积极交流沟通,体会到助人为乐的幸福感,以及被他人需要的成就感;为特殊困难学生提供临时困难补助专项,帮助学生解决在日常生活中由于遇到的突发事件导致的实际经济困难,让学生感受到学校和国家的关怀,心怀感恩,并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回馈学校、回报社会。

4 以志愿服务为平台,开展责任担当教育

通过微信、公众号、广播站、学校或学院的宣传橱窗等形式,多角度、多维度挖掘和宣传志愿服务先进事迹,鼓励受资助的学生主动加入志愿服务岗位、引导他们通过参加关爱老人、自觉献血等活动,树立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责任心,选树志愿服务先进个人典型,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教育引导受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青年大学生勇于担当的奉献精神。

总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主要目的不仅仅在于帮助困难学生“物质”脱贫,顺利完成学业,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困难学生“思想”脱贫、“精神”脱贫,因此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过程中,既要保证资助对象“准”,又要创造育人过程“实”,助力实现教育公平。

猜你喜欢
评议贫困生资助
强化述职评议 落实主体责任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辽宁大连:10年资助4207名农民工上大学
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策
创新评议形式 提高评议实效
对“自度曲”本原义与演化义的追溯与评议
144名贫困生的爱心爷爷——余祖堂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