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双创”升级版背景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革新研究*

2020-12-17 01:30管吉哲菏泽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教书育人 2020年30期
关键词:双创课程教育

管吉哲 (菏泽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是新时代高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2014 年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概念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创新创业的制度,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提出了殷切的期望。特别是2018 年9 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中指出“要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对新时代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各地方高校在力争打造创新创业升级版的要求下,应该结合自身定位寻找适当路径开辟创新创业教育新局面。

一 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意愿不强、参与度不高

大学生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大学生创新创业意愿与能力的强弱关系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成败。但地方高校大学生有些对创新创业活动不感兴趣,甚至认为参与创新创业活动是在浪费时间,完全没有必要;有些认为自己不具备创新创业能力,感觉毕业后独自创业或引领创新离自己比较遥远。[1]并且,真正去尝试自主创业的学生则更少。

(二)无法满足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需求

大学生创新创业有一定门槛,需要政策、资金、场所、经验、技术、运营等一系列的支持。而地方高校大都地处三四线城市,资源有限,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很难有效满足学生各类的创新创业需求。有的学生缺乏创业资金、有的学生缺乏相应的知识储备、有的学生缺少实践训练和经验、有的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缺少进一步跟踪指导。

(三)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有待深化

第一,现有课程设置不能适应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大都存在于选修课、班会、讲座、比赛、报告等主干课程之外,缺乏对创新创业相关知识的系统传授和培养。第二,现有课程定位不能很好容纳创新创业教育。目前创新创业教育还不是一门独立学科,定位比较模糊,一般认为是对各学科知识教育以外的一种补充,以对各学科知识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但内容粗浅、地位边缘、开课零散,与学科专业教育不配套、不衔接、不支持的情况比较突出。第三,现有课程内容比较随意、缺乏标准。缺少本土化的优质教材,缺少教学进度设计,无法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需要。第四,现有专业教师数量和水平都有待提高。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没有经过创业实践经历和系统、专业的训练。”[2]专门从事创新创业教育和研究的师资比较紧缺,特别是“双师型人才”还有较大缺口。

二 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双创”教育体制不健全

我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发展初期不够重视。2002 年教育部指定九所高校作为创业教育试点院校,至此国家层面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拉开帷幕。此后,直至2016 年,教育部要求所有高校设置创新创业教育相关实践课程,并纳入学生学分制考核范畴。期间,创新创业教育止步于文件、滞留于口号、停留在政策层面一度是各高校常态。具体表现为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计划分离,将创新创业教育看作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一部分,而不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课程体系[3];院系之间创新创业教育各自为政,课程设置缺乏统筹,有些院系开设多门相似课程,有些院系一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都没有;校际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标准杂乱,有些设置为必修课,有些设置为选修课,有些纳入学分考核,有些不纳入学分。特别是地方普通院校,没有创新创业教育制度,没有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没有创新创业教育师资,没有实训场地,没有设施设备,没有设置专项基金等情况比较普遍。

(二)“双创”教育理念滞后

自2014 年国家提出“双创”概念以来,国务院颁布的“双创”相关文件至少有五个,各级行政部门颁布的“双创”文件则更多。但能及时贯彻文件精神,落实下来的并不多。“唯专业”“唯考试”“唯论文”的观念在高校中一时难以扭转,直观表现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在院校课程设置中一般都被设置为选修课,但实际开课的教师数量有限,选课的学生就更屈指可数,即使有课,分配的课时也比较少,且时间安排不规范,往往只能挑其他课程之外的零碎时间来进行,难以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实训实操时间。导致“双创”教育长期仅存在于高校讲座、报告、比赛和班会当中。加之部分院校对“双创”教育宣传力度不够,导致教师不能深入了解“双创”教育的重要性,也不能积极主动地将之有效纳入日常教学工作中,学生也多存在应付心理,认为创新创业活动和自己关系不大,缺乏学习主动性。师生之间对“双创”教育事不关己的态度形成负面循环,就很难在一校之内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积极氛围。最终管理层不重视、教师层不落实、学生层不主动,上级相关政策文件就很难充分发挥指导作用。

(三)“双创”教育形式单一

应用型高校以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应用研究为主。“学以致用”是应用型高校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此类高校在开展“双创”教育时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养成,而非单纯的理论传授。但当前应用型高校“双创”教育教学内容和形式还比较单一。主要体现在“课程体系设置中没有体现出创新能力建设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创新创业课程没能与专业课程紧密融合,未真正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中,只落在了纸面上,未真正落实,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生产需要严重脱节”[4]“双创”教育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难以在学生创新思维训练和创业能力培养中发挥有效作用,“满堂灌”“独角戏”“三率不高”等传统教育形式中的突出问题同样对更注重实践训练和能力养成的“双创”教育形成钳制作用。同时,一些高校在设置“双创”教育课程时,内容过于统一,没有充分关照到不同专业学生的未来发展方向,难以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使“双创”教育课程的实用性大打折扣,降低了“双创”教育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

三 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及对策

《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在全国高校推广创业导师制,把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课程纳入高校必修课体系,允许大学生用创业成果申请学位论文答辩。支持高校、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深化产教融合,引入企业开展生产性实习实训。”这是各高校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打造“双创”升级版的基本指针。

(一)加强“双创”师资队伍建设

第一,加强对“双创”专职教师的培养。我国多数高校教师从学习到工作都是在校内,鲜有社会创业或企业从业经历,即便担任“双创”专职教师囿于自身能力结构,也大多更擅长讲授创新创业理论知识,而短于实践经验的传授。应打通专职教师赴业界锻炼培养的渠道,比如探索挂职锻炼制度,以增加教师从业经验和社会阅历。第二,完善“双创”教师人才引进制度。制定“双创”专职教师的引进标准。将取得相关行业的从业资格,特别是取得国家注册的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基本条件,将有企业从业经验或成功创业经历作为择优条件,来筛选人才。第三,壮大“双师型”教师队伍。鼓励教师参加相关职业资格考试,通过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引导教师参与到相关行业实践中,以增加从业经验,逐渐发展为“双师型”教师。第四,提高“双创”教育一线教师工作能力。定期对承担创新创业教育任务的各类教师,比如各学科专业教师、实验员、辅导员、班主任等,进行“双创”教育专业知识培训。第五,落实外聘教师履职履责。目前各校都会外聘一批行业专家、企业家、创业成功者等作为创新创业兼职导师,应避免流于形式,制定兼职教师管理规范,切实让兼职导师分享第一手的创新创业经验。

(二)完善“双创”教育课程体系

《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把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课程纳入高校必修课体系”。目前,各高校大都已经将“双创”基础课程纳入必修课当中,下一步应当:第一,选取权威教材。“目前已有创业基础、创业学概论等6 种创业教育类教材入选“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5]这是选取“双创”基础课教材的主要依据。第二,构建课程体系。一是“双创”必修课程与“双创”选修课程相结合。例如,大一统一开设“双创”必修课,大二开始设置“双创”选修课,形成“双创”教育分学年进阶、始终不缺位的局面。二是“双创”基础课程与各类专业课程相结合。基础课程让学生了解国家政策、创业现状、学校精神,为学生奠定发展目标、心理准备、知识框架。各类专业课在培养目标、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评价上应融入“双创”教育的目标要求,“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三是“双创”理论课程与各专业实践课程相结合。“双创”理论课应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发展“小班额、互动式”教学,以体现“双创”课程注重启发与探索的课程特点。专业实践课程立足于培养创业创新型人才,注重实践经验分享、实际操作指导、现场作业观摩等实操教学。教学生树立“双创”理论的同时,帮学生搭建实现“双创”目标的桥梁。四是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互联网+”背景下,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通过教学平台分享成功创业案例、复盘失败创业经历、了解最新创业方向;通过直播平台实时关注与自己相关的群体,特别是本校师生创业的情况,从微末中积累创业的点滴体会,感同身受的情感体验、不是“一手”却近似“一手”的创业感受是在课堂上无法实现的,也是线上教学的最大优势所在。第三,打造“双创”课程群。《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指出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围绕专业主干课程,开设旨在增强实操能力的专业必修课程;围绕专业课程体系,补充跨学科、跨专业的选修课程;围绕地方特色,结合办学特点,开发创新创业的校本教材。

(三)构建“双创”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针对学生:1.丰富学业评价方式。将创业实践、创新竞赛、在线学习、技术发明、创业成果、申请项目等纳入教学评价范围,按课堂学习认证,允许学生以上述成果申请期末考核以及毕业答辩。注重过程考核,将学生在课程中的学习态度、学习表现、阶段测验、平时作业等纳入考核范畴,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非分数计算考试,注重对学生实际能力的考查。2.革新学分计算形式。压缩专业课学分,增加创新创业学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将在线学习、校内实训、活动竞赛、企业实习、停学创业、论文发表、专利获得等折算为学分,为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扫清障碍。针对教师:第一,纳入绩效考核。凡是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无论是参与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还是参与旨在提升自身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训或实践等,都应按照教学课时或科研绩点来认定。并将创新创业活动成果作为评先评优条件之一纳入考察范畴。第二,完善职称评聘标准。应将创新创业教育成果作为职称评聘的依据之一,有条件的还可以将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作为评聘的基本条件之一,特别是对一些和创新创业活动联系比较紧密的院系,比如商学院、计算机学院、生命科学院等还可以对创新创业教育成效赋予更高的权重。第三,加强专职教师认定。建立定期考核、淘汰制度,完善对专职教师的业绩评价标准,应体现与普通专业教师业绩评价的区别,形成有上有下、开放兼容的专职教师聘用机制。

(四)夯实“双创”教育实践平台建设

目前多数学校已制定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方案,并相继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建设是打通“双创”教育“最后一公里”的有力举措,但要想创新创业学院效用落到实处,还需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第一,进一步捋顺创新创业学院与各其他院系机构的关系。由于历史原因,高校比较成熟的创新创业项目和创新创业课程大都集中在二级学院,创新创业学院作为学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专职服务机构,还需要在制度构建上下功夫,以与院系衔接将全校各类创新创业活动纳入创新创业学院的服务中来,比如,具体活动由院系开展,但活动指导、学分认定、奖励评定、项目申报等可由创新创业学院来完成。第二,统筹整合校内各创新创业平台资源。统筹各单位实验室、实践基地、实训平台以及企业共建平台等,打通各平台之间联系,形成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由创新创业学院统筹各平台间的教学实践安排,统一调拨各平台的使用,打破各单位之间平台使用的限制,让学生可以在平台间按教学计划有序流转,形成产学研一条龙式的功能特色。第三,加强校企合作。要想充分发挥高校的地方优势,就要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之间的合作。要寻求与地方政府下设的创新创业孵化园的合作,以校内校外孵化园为桥梁,将校内好的“双创”项目输送到校外去,争取地方政府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以促成项目的进一步研发落地。

四 结语

国家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政策号召是地方高校推动“双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契机。高校结合地方特色以及办学实际切实查找“双创”教育中的不足分析原因提出对策是深化高校“双创”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当然,“双创”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它不仅事关大学生的毕业就业,更是培养新时代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必然要求。“双创”教育理应在高校办学实践中得到更充分的重视与更全面的保障,只有形成政府、高校、教师、学生各方关注、共建共赢的良性环境,才能打通“双创”教育“最后一公里”,实现高校“双创”教育的升级。

猜你喜欢
双创课程教育
当活动走向课程 少年已走向未来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基于OBE的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