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手术后肠粘连的MRI 及CT诊断

2020-12-17 04:36丁永明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年14期
关键词:肠粘连肠管肠梗阻

丁永明

(云阳县人民医院 重庆 404500)

在妇科手术或外科手术之后部分患者会出现肠粘连的并发症,粘连发生部位一般位于小肠或者结肠,大部分患者发生在小肠。其病因为腹腔束带与肠袢粘连或者出现场粘连索条,有时会并发肠梗阻。因而肠粘连也是造成肠梗阻的主要病因之一,作为腹部常见的疾病,在腹部手术后出现肠粘连的概率达到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五十。因此本文主要针对手术后出现的肠粘连入手,运用MRI 与CT进行诊断,分析其病例征象,从而为之后的诊断提供一定的依据[1]。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本院接诊治疗的80例腹盆腔手术后怀疑出现肠粘连现象的住院病患,其中男性病患52名,女性病患28名,年龄范围为46 到79岁,平均年龄为(54±3.54)岁[2]。

根据病例分析,经过二次手术证明其存在肠粘连80例。其中22例属于例伴粘连性梗阻病症,19例属于存在恶性肿瘤复发病症,27例属于胆道结石复发后的病情。同时存在一些伴肠梗阻的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腹痛,或者出现呕吐,或者出现停止排便以及排气病症。

1.2 纳入标准

所有患者均属于腹腔手术后再次住院患者,均采取手术方式进行证实,患者在二次手术之前以进行CT扫描,方式为(多层螺旋),部分患者进行MRI 扫描。

1.3 排除病例

排除病情恶化需要进行透析治疗;排除存在脑血管疾病的病患,排除存在神经功能损害及患有其他系统疾病影响神经功能评估的病患。

1.4 统计学软件

统计学原件使用SPSS19.0 进行统计,将有关数据进行输入,从而使用χ2检验,使用P作为差异意义数据。

1.5 检查方法

CT设备采用的属于四层螺旋的CT机,选择使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设备。根据要求,不存在肠梗阻病情的患者需要在进行检查前一小时内进行饮水,引用至少1500 ~2500 毫升的饮用水,并且不进行注射肠道低张药物,并且要保证肠道的自由蠕动,这样有利于对患者的肠道进行观察。扫面范围包含从患者膈顶位置到患者盆底位置,注射时,采取的注射器为高压注射器,注射时需要流速保持每秒2.5 ~3 毫升,总体剂量范围为80~100 毫升,模式为常规增强CT扫描。之后对得出CT图像进行处理,首先进行层厚分析设定为1.5mm,将层间距选择设定为1.4mm,之后开始进行图像重建,重建之后保证范围要与之后的原有区域相同。在进行分析原始图像时注意行横断,矢状,冠状进行多平面重组工作,之后开始寻找梗阻点,此时的重点是对梗阻移行带的判断工作与判断工作。

MRI 扫描设备采用的是超导扫描仪,进行常规横TIW与T2W TSE 屏气扫描,之后在选择好的地方进行任意方向的4 毫米的扫描,序列进行的层厚4 毫米的扫描,方向为任意方向。之后根据最终图像显示出梗阻的存在位置,之后进行两次患者在屏气鼓腹状态与患者在放松状态时的扫描,之后开始观察患者的肠道间,观察患者的肠道腹 壁间的相对运动幅度。之后选择存在一定的工作经验的诊断医生,在进行阅片的时候选择进行双盲选的阅片方式,之后经过讨论分析得出结论。在进行完检测后,患者需进行手术治疗,以此确定其病理问题,最终判断其病理与成像关系。

2 结果

通过CT、MRI 检查对于上述病人,在病例图像中均发现小肠中含有阶梯状气液的平面,之后开始分析患者存在肠梗阻的可能性。有22例患者属于存在肠道积气、积液的原因导致,根据征象其中比较有意义的属于积气肠管的固定。有12例患者的 CT、MRI 图像显示发现存在肠壁增厚的问题,以及部分存在水肿或者肠壁强化减弱的我呢提或不强化,肠腔积液,肠间、腹腔积液等征象,并且带有一定的肠绞窄。在对腹腔恶性肿瘤复发者情况进行分析时发现,收到的18例CT与MRI 均可以观察到腹部肿物,部分伴有腹膜情况,部分伴有大网膜情况,部分存在膜增厚以及转移结节的情况。

3 讨论

总体来看肠粘连是由于较为复杂的原因引起的黏连症状,包含三种情况,其中有肠管与肠管的黏连,以及肠管与腹膜的黏连,或肠管与指导腹腔内脏器存在的非正常性的黏附。按照粘连状态划分,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为出现膜状的粘连,第二种为索带状的粘连。根据粘连的化学本质分类进行分析,一种属于纤维蛋白性的粘连,另一种是纤维性粘连[3]。

其病症进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患者会出现炎症问题:原因为患者的腹膜出现损伤以后,局部开始出现炎症问题,这时患者体内的肥大细胞等开始释放出炎症调节物,之后患者开始出现富含维蛋白的血性浆液的渗出情况。第二阶段为纤维蛋白溶解阶段。第三阶段为纤维化阶段。第四阶段为重塑和吞噬阶段[4]。

在本次检查研究中我们按病变的发生情况分先天性病症与后天性病症。后天性属于患者在CT与MRI 呈现出多样化的纤维索条。并且由于其可以黏连腹腔位置较多,因此为了能够使得粘连带本身的显示率得到提高,医生选择通过把窗宽设置为300HU,将窗位设置为-3HU,之后由于患者脂肪衬托,而使得粘连带的显示率明显更高[5]。在采取CT横断位进行扫描时,由于在面对患者腹腔束带进行观察的过程中,需要用到的属于行多平面的重建,因此可以通过重建去提高检出率。另外在进行患者多平面重组的MRI 图像扫面时,方向为任意方向,这对于显出率的提高效果较为显著。

综上所述,通过对本院接诊治疗的80例腹盆腔手术后怀疑出现肠粘连现象的住院病患的探究。得出在探讨腹腔手术后肠粘连的问题时,采用MRI 及CT能够更加及时的发现问题,并且能够在提供一定评价依据。同时提高诊断整体准确性,因而建议采用。

猜你喜欢
肠粘连肠管肠梗阻
粘连性肠梗阻,你了解多少
基于塞丁格技术的套管法在更换鼻肠管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肠粘连的形成机制及预防措施调查
腹腔镜联合手术治疗肠粘连合并阑尾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肠粘连的形成机制及预防措施调查
鼻空肠管与鼻胃管应用在ICU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中医辨证联合西药治疗腹部手术后肠粘连53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粘连性肠梗阻36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与护理肠梗阻2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