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牦牛科学养殖技术模式研究

2020-12-17 14:13
广东蚕业 2020年11期
关键词:草场农牧民牦牛

张 宁

青海省牦牛科学养殖技术模式研究

张宁

(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洪水泉回族乡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中心青海海东810600)

由于广大放牧地区仍然沿用粗放式经营模式来天然养殖牦牛,经济效益难以提升,制约了传统畜牧养殖产业的升级转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牦牛的产肉率、产奶率、繁殖率相对较低,生长速度缓慢,品种改良难度较大。对此,青海省不断加强牦牛养殖产业的科技攻关,通过牦牛优势种群扩繁与选育技术、牦牛季节性舍饲育肥养殖技术和牦牛同期发情技术,大大提高了牦牛的生产效益,增加了农牧民群众的经济收入。

青海省;牦牛科学养殖技术;发展措施

现今,青海省将牦牛养殖产业作为优势发展的特色畜牧养殖产业,加大政策和资金投入力度,引入先进的科学技术设施,先后建立了7个牦牛综合试验站,拥有9个牦牛研发平台,并建设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生态畜牧业平台、家畜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省级重点实验室等。随着先进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不断加大,青海地区的牦牛养殖效益进一步提升,并且在高原养殖野牦牛、驯化利用牦牛、复壮牦牛、犊牛开发利用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2017年,青海省牦牛存栏达到481 万头,占世界牦牛的三分之一,占全国的40%。通过先进养殖技术的推广应用,转变了传统农牧民群众的养殖模式,牦牛养殖更加趋于科学合理,养殖效益更高,带动了广大农牧民群众发家致富。

1 青海省牦牛科学养殖技术模式分析

1.1 生态养殖模式

传统牦牛养殖主要以放牧养殖为主,养殖较为粗放。在过去中小规模养殖模式下,这种近乎自然的养殖方式确实能够保证牦牛的品质。但由于受到青海地区牧草生长规律和季节变化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一旦放牧量超过草场的承载能力,会对天然草场造成严重破坏,使得草地生态系统逐渐恶化,饲草饲料不能够满足牦牛的需求,这样就会出现牦牛身体瘦弱、牧草旺盛季节紧急抓膘的现象[1],生产方式相对较为低级。牦牛科学养殖技术模式下需要转变传统粗放式的放牧养殖模式。对于广大农牧民群众来说,要树立先进的养殖理念。在立足青海地区放牧条件的基础上,选择性地学习其他高原地区畜牧养殖产业的发展模式,从而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地区的牦牛生态健康养殖模式。通过在广大农牧地区积极推广季节性舍饲育肥养殖技术,能够有效解决传统牦牛放牧所产生的弊端,同时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安全,保证牦牛的绿色生态特质。在采用季节性舍饲育肥养殖技术过程中,首先应该做好牦牛的免疫接种工作,防范疾病的发生。青海地区牦牛口蹄疫、巴氏杆菌病、病毒性腹泻等传染性疾病时有发生,应该结合上述几种疾病的流行特点,及时进行疫苗免疫接种。在疫苗免疫接种期间,还应该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农牧民群众对该类传染性疾病的防范意识,避免疫情的扩散蔓延。另外当地的传染性寄生虫病种类较多,常见的寄生虫病包括仰口线虫病毛、圆线虫病、刺球蚴病、病包虫病等,在利用上述手段进行育肥养殖之前,应该做好牦牛群的驱虫处理工作,制定完善的卫生驱虫计划,保证牦牛养殖安全,节省更多饲料,减少对草场造成的压力。

1.2 品种复壮技术

目前青海地区牦牛养殖仍然是靠天然放牧为主,天然草场严重超载,生态环境逐渐恶化,草场的生产能力变差,再加上很多农牧民群众对牦牛更新换代意识不强,牛群体当中的无序杂交、种间杂交,使得种牛的生产性能下降,养殖周期变长,养殖效益低下。为了加快本地区牦牛品种改良进程,加快品种复壮,对本地区生产性能落后的牦牛进行了纯化复壮,大大提升了牦牛的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通过综合应用牦牛育种分子生物学技术[2],对牦牛的产奶量、产肉率进行有效的研究,筛选出具有特色的牦牛新品系;通过选育技术对长毛牦牛、天柱牦牛进行有效的品种筛选,培育出优质的种公牛,并将优质种公牛的基因在整个地区扩大蔓延,实现对生产性能落后繁殖母牛的品种改良,生产出来的后代适应能力较强。采用品种复壮技术,有效改变过去农牧民群众依靠天然交配自行繁育,自行选育的封闭育种模式。在品种复壮技术开展过程中,积极推广人工授精技术和本地杂交改良技术,防止滥配滥交,避免优质种公牛的遗传基因受到影响,保证了种质资源稳定,提高了改良复壮效果。

1.3 草场和饲料协同发展

牦牛养殖产业发展过程中,为了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需要进一步扩展饲料来源,充分挖掘放牧区域内的潜在生产能力,积极发展饲料节约型牦牛养殖产业和推广优质高产的草地栽培技术,合理开发天然草场,扩大牧草的产出比。不同草料的营养成分不同,要按照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的原则,保证科学搭配饲料。同时还应该减少对草场的生态压力,积极推广农牧结合技术,加快人工种草力度,利用好周边地区的低产田、林带,进一步扩大人工种草面积,做好草田的轮作工作。此外结合本地区的农业发展实际,充分利用好各种农副产品。各种农作物秸秆在青绿时期及时割除,粉碎之后进行青贮、微贮处理,利用厌氧微生物的发酵,进一步释放秸秆资源当中的营养价值,提高秸秆的适口性,确保冬春季节有源源不断的青绿饲料供给,这样在提高秸秆饲料利用的同时,还能够减轻对天然草场造成的危害,降低草场的放牧量。最重要的是做好辖区范围内的草地生态平衡保护,通过开展播种、施肥、灌溉、科学管理、病虫草害防治,保证天然草场的先天生态优势,提高草场的利用效率[3]。在牦牛放牧养殖之前,一定要对草场的生态承载能力进行有效的调查和研究,严格控制草场的牦牛放牧强度,避免过量放牧,超载放牧,保证整个区域内的牦牛生产能力。

1.4 构建顺畅的牦牛供给市场

市场对牦牛制品的需求总量,对整个牧区的养殖规模、养殖效益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如果不能够掌握实际的市场需求,很容易造成农牧民群众因信息掌握失误而养殖面临较大的风险。为此就需要构建市场信息反馈机制,积极鼓励规模养殖大户或者合作社产业带头人,运用网络媒体收集牦牛供求信息。另外还应该加快构建区域性的牦牛信息需求网络平台,依托该平台进一步指导农牧民群众开展科学养殖,引导广大养殖户科学控制养殖规模,并向农牧民群众发布准确的市场信息,避免农牧民群众因为信息掌握不及时,盲目扩大养殖规模,增大养殖风险,最终陷入恶性循环,给农牧民群众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2 牦牛科学养殖技术模式发展的保证措施

2.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地方政府部门应该提高重视程度,充分认识到牦牛养殖产业在当地农牧产业结构当中的重要作用。对于辖区范围内的养殖户和养殖企业、合作社科技带头人要给予一定的基金支持和政策支持,解决养殖场建设问题和用地问题,提倡发展适度规模化的牦牛养殖产业。提倡以合作社或者以村集体为单位实行土地承包,并制定村规民约,确保国家生态检疫政策能够严格落实到位。为了方便养殖户和养殖企业申办执照,应该开通绿色通道,简化办理手续,降低准入门槛,构建完善的动物防疫检疫合格流程,对于符合条件的应该及时发放动物检疫合格证明。最重要的是应该加强资金补贴力度,进一步提高补贴覆盖范围,加强牦牛养殖舍、牛棚、饲草饲料生产机械、青贮饲料储存库等项目的建设补贴力度。为了进一步激发农民群众的出栏积极性,避免农牧民群众存栏养殖,应该设置出栏补贴,这样能够在短时间内提高牦牛的出栏数量和出栏质量,减少牦牛数量,减轻对天然草场造成的危害。

2.2 加大科技支撑

牦牛科学养殖技术模式的推广应用需要建立在先进科学技术支撑的基础上。一方面应该建立规范科学的牦牛养殖技术培训制度,对辖区范围内畜牧兽医人员和农牧民群众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保证他们能够掌握先进的牦牛养殖技术。此外,通过简单明了的标语、广播、电视宣传方式,让广大养殖户和畜牧兽医人员充分认识到疫病防控的重要性,真正做到可防可控,将各项先进的养殖管理技术在广大基层地区落实到位。最重要的是应该抽调专业技能人才加强实地指导,因地制宜地制定科学的养殖管理方案,重点加强传染性疾病,尤其是重特大传染性疾病、人畜共患病、寄生虫疾病的防治工作,严格落实养殖管理技术,加强饲料调制饲料加工,加快先进种草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牧区的畜牧养殖专业化程度,短时间内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生态牦牛养殖技术人员。此外还应该加快挖掘牦牛新型产品,积极推动“农户+企业+合作社”的发展模式,鼓励企业发展深加工,进一步拓展产业链,打造高原地区特色牦牛产业。

3 结语

牦牛是青海高原地区的重要牲畜品种,具有适应能力较强、生产潜力较大的特点,在未来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为了转变牦牛传统粗放式的养殖管理模式,就需要我们及时更新观念,了解到牦牛科学养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绿色养殖、生态养殖充分融入其中,加大培训力度,使各级领导和人员充分认识到科学养殖的好处,加快技术研发和示范,树立典型,带动产业发展。牦牛科学养殖技术需要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发挥职能作用,突出绿色生态畜牧业特点,保证生产出来的牦牛制品绿色生态安全,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牦牛产品的需求。

[1]陈峰,周驰云,王翀.畜禽绿色生态养殖模式探讨[J].畜牧市场,2009(5):21-23.

[2]周玉玺,于海生.当前养殖户选择绿色养殖模式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以山东省养鸡业为例[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22-27.

[3]王水生.襄阳构建动物防疫新模式[J].中国畜牧业,2014(9):64-65.

张宁(1976- ),男,回族,青海平安区人,本科,助理畜牧师。

10.3969/j.issn.2095-1205.2020.11.21

S815.2

A

2095-1205(2020)11-42-02

猜你喜欢
草场农牧民牦牛
赛牦牛(布面油画)
牦牛场的雪组诗
Yak of All Trades
美仁大草原的牦牛(外一章)
万亩草场
草场
万亩草场雪凌奇观
新疆吉木乃:“三平台”助力农牧民增收致富
远教“三结合”服务“农牧民夜校”
青青草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