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环境建设思考

2020-12-17 14:13李梓玄
广东蚕业 2020年11期
关键词:化肥农民农村

李梓玄

乡村环境建设思考

李梓玄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110034)

乡村是维护生态文明的主阵地,更需保持其可持续性发展。目前我国部分农村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诸多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文章针对农村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治理策略。

振兴策略;乡村;环境;思考分析

乡村振兴战略下,短短十几年时间,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不仅过上了富足的生活,而且业余生活丰富。然而这一切却没能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污染反而日益加剧,有很多乡村地区甚至出现了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现象,比如洪灾、干旱等。因此,加强乡村环境建设,维护生态环境平衡已经刻不容缓。

1 乡村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土壤、水体严重污染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自然少不了果树、农作物的栽植,然而在农药、化肥等种植过程中,大量使用不可降解的农药、化肥等化工制品,是污染土壤和水体的重要因素之一。以我国某苹果产地为例,当地出产的优质苹果闻名国内外,果农获得了丰厚的经济收入。然而这傲人的成绩背后,是对土壤和水体等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在果树生长期内,为了确保果树的产量和苹果的优良品质,当地果农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和塑料制品,种植土壤不断被污染,而大量化肥也让土壤板结失去肥力,进而加大了化肥的使用量,周而复始,形成恶性循环[1]。同时为了让苹果在成长过程中免遭农药污染,始终保持果实表面细腻的光泽,当地果农发明了果袋,一亩果园需要使用1.5万~2万个果袋,并且这些果袋属于一次性不可降解化工制品。面对种植面积超过100 万亩的苹果种植基地来说,果袋每年的使用量是一个惊人的数字。由于使用果袋会影响果实受光,导致成熟果实色泽和含糖量均不理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又发明了反光膜,将这些反光膜铺在果树周边,便于苹果受光。由于这些反光膜的主要成分是塑料,降解能力差,不仅会对土壤造成二次污染,而且长期埋于地下还会对地下水源造成污染[2]。此外,农村污水、废水无序排放是影响水体质量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1.2 山林绿化和植被破坏

为了促使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很多地区纷纷将土地联产承包给了个人,承包用户一味注重庄稼的产量和收益,忽视了保护生态环境,以至于出现山林滥砍滥伐现象。虽然后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约束滥砍滥伐行为,但是山林砍伐现象已经严重到不可挽回的地步,严重影响了当地生态环境平衡。尤其是丘陵地区,重新规模化植树造林不仅难度大,而且经济收益并不乐观,再加上农户私自开垦荒滩、侵占河道种植庄稼等现象,导致这些地区出现严重的干旱现象,有的河流需在河床上深挖3 m的集水坑方才可见水。由此可见抗旱的情形有多艰难,农民苦不堪言,只能眼睁睁看着地里农作物遭受大旱的威胁。

1.3 化肥农药过度和不合理使用破坏农村生态环境

相较于有机化肥,使用化肥更加便捷,然而过度使用化肥会导致土壤中的有机物质遭到破坏,影响化肥功效。同时大量使用化肥还可使土壤板结,导致土壤环境、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变差,尤其是氮素化肥不论是浅施或者撒施都会对大气造成污染。同时农民为了给果树治理虫害,大量使用化学农药,虽然其效果显著,治理范围广泛,但是大量使用农药严重影响了乡村生态环境系统的平衡。不仅如此,一些害虫的天敌在食用药虫之后,出现大量死亡现象,生态环境的平衡被彻底打破,往日鸟语花香的场景如今在很多乡村地区都难以再现[3]。

2 乡村环境建设对策

2.1 把乡村振兴和生态保护的主动权交给农民

自上至下的政策导向形式利害参半,可以发挥巨大的凝聚力,在下面传达或执行好的政策的过程中出现偏差,导致地方政府向上级财政部门申请的投入项目与当地农村百姓的实际需求严重脱节。基于此问题,我国可以尝试推行自下而上的原则,将我国原有的自上而下的政策实施原则作为推行的辅助,从而完善政策执行制度,极大限度地发挥农民的创造性和自主性。农民作为乡村建设的主体,建设乡村的关键点须充分结合农民的需求、想法及关注点,然后逐级上报中央政府,政府按照村庄需求的轻重缓急,逐一整理归类投资项目,按照主次顺序逐步实施,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准确把握乡村环境建设的重点,而且能确保合理使用财政资金,从而避免发生面子工程现象[4]。村民全程参与农村环境建设项目的立项,保证项目涉及全村村民的需求和利益。因此,在政策落地、项目实施过程中,可以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不仅能够充分发挥村民自身的创造性,而且还能够充分激发其监督意识,坚决不允许任何人随意破坏他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2.2 加强农民的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

目前农村里文化程度较高的年轻人纷纷选择外出打工,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现象已经屡见不鲜。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缺乏高等的文化教育,因此,环保意识薄弱,不能意识到保护环境生态的重要性,只注重眼前利益,缺乏长远的发展目光。在农村我们会经常看见村民在河边、道边堆放垃圾,这正是村民教育程度偏低的体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飞速的发展,村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同时生产垃圾和生活垃圾也随之成倍地增长,特别是不可降解的化工制品垃圾,一旦长期深埋于地下或者河道中,就会对农村的水源造成严重的污染。由此可见,提高农民群众的教育文化水平对乡村环境建设发展至关重要,尤其是近年来农村水污染的情况日益加剧,提高农民教育文化水平及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增强农民的环保意识已经刻不容缓。目前我国政府部门和相关学者正在朝这方面努力,致力于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干部队伍和建设人才,这样才能彻底地将良好的环保教育措施推广到农民群体之中,从而增强其维护乡村生态环境的意识[5]。

2.3 强化政府的主体责任制和规划、引导功能

提高农村环境质量的关键在于政府的监督及管理力度。首先,在农村生态恢复和保护工作中明确政府的主体角色,充分发挥经济实体和政治实体的双重职能,建立完善并落实生态环境监督及处罚机制,对污染环境行为和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实施零容忍,应给予其相对应的处罚。同时建立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绩考核,即便地方官员离任,也要对当地生态效应进行长期评估,然后根据评估结果对其进行奖励或追责。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转变当地基层官员传统的执政理念,而且还能够促进地方经济和生态环境建设共同协调发展,有效避免面子工程现象。其次,生产企业排放大量的有毒气体和污水是造成乡村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政府部门需要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作用,规范生产企业主体行为,减少污染总量,推动工业企业节能减排、绿色生产的发展策略,从而维护乡村生态环境的健康与平衡。同时保持环境监管执法部门的独立性,充分发挥环保执法部门的职能作用,加大执法力度,充分落实相关法律法规,不定期抽查工业企业,严厉打击不法生产经营行为,提高破坏环境的经济成本和法律成本,从而约束生产企业的生产行为。与此同时,当地政府发挥其强大的公众凝聚力,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对生产企业的排污监督,有机结合公众监督与政府监督检查,从而提高监管水平。为了提高城乡生态防治工作的监管效率,政府部门可以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移动客户端等技术创新监管手段,同时结合媒体监督,及时高度曝光企业违法排污行为,政府部门采取相关处罚措施,以儆效尤[6]。此外,加大环保宣传力度,引导社会及家庭绿色消费,通过市场驱动促进环境保护。在政府长期环保宣传的影响下,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加强,自发自觉地使用环保产品代替资源消耗高的产品,随着人们绿色消费观念日益凸显,许多生产企业为了迎合当前市场需求,不得不积极转变生产消耗方向。环保理念已经在国民心中落地生根,未来的经济发展模式应该是绿色消费、低碳生产,从而为乡村环境建设之路的长效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3 结束语

农业作为乡村振兴及促进乡村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在振兴农村经济的同时,还需注重乡村生态环境建设的发展,使乡村经济和乡村环境共同协调发展,这才符合当代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农民作为乡村建设的主体,只有提高村民的文化教育水平,增强其环保意识,才能为乡村经济和乡村环境共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李何斌.关于某县推进乡村振兴的理性思考[J].南方农机,2020,51(6):54.

[2]孙媛.天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要抓牢生态环境建设的思考[J].城市,2019,229(4):77-81.

[3]陈冰.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规划及建设思考——以防城港市簕山古渔村为例[J].低碳世界,2019,9(7):235-236.

[4]黄丽莎.在乡村振兴战略下美丽乡村建设的几点建议思考[J].神州,2019(7):289-289.

[5]万积平.依托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思考[J].甘肃农业,2019(5):32-35.

[6]范民强,范永平.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的思考——基于汝城县茶产业发展的典型调查[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9,115(1):74-79.

李梓玄(1994-),男,汉族,辽宁朝阳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社会保障。

10.3969/j.issn.2095-1205.2020.11.68

F323.22

A

2095-1205(2020)11-140-02

猜你喜欢
化肥农民农村
7月我国化肥进口量增加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耕牛和农民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田间试验化肥减量增效促农增收
化肥农药减量,怎么减?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