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应用意识 促进全面发展

2020-12-17 14:50江苏溧阳市第二实验小学俞玉花
小学教学研究 2020年18期
关键词:统计图意识探究

江苏溧阳市第二实验小学 俞玉花

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素质教育的基础。现实生活中蕴藏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在现实世界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我们要尝试从数学的角度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探索出真正的价值。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粗浅的认识。

一、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世界,寻找数学的应用价值

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也客观存在着很多有价值的数学现象。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教师常常忽略了让学生在实际学习中用数学的眼光思考问题,学生由于年龄较小,缺乏生活经验,很难体验数学的价值。所以,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亲身经历探究过程,能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寻找数学的应用价值。

1.联系生活实际,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案例】《有余数的除法》

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分铅笔的活动,并填表。

师:10支铅笔,如果每人分2支,可以分给几个同学?

生:可以分给5个同学。

师:如果每人分3支,应该怎么分?每人分4支、5支、6支,结果又会怎么样呢?

生1:每人分3支,可以分给3人,还剩1支。

师:谁能写出除法算式?

生2:10÷3。

师:还剩1支,怎样表示呢?

(板书)10÷3=3(人)……1(支)

师:每人分4支、6支也有剩余,你们能写出除法算式吗?

生3:10÷4=2(人)……2(支)

生4:10÷6=1(人)……4(支)

【思考】通过分铅笔的小组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平均分的时候有时会有剩余,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用6个小圆点表示,再写上余数,进而归纳建立了“余数”的表象。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隐藏着数学知识,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理解生活中分东西这一活动现象,用数学的方法处理身边问题的应用意识,并注重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体现教改的新理念。

2.走进学生生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案例】《年、月、日》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自己手中的年历卡(2005年的年历卡),看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后,同桌交流。

生1: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这7个月都是31天。

生2:4月、6月、9月、11月,这4个月都是30天。

生3:还剩一个2月,是28天。

师:一年有12个月,有31天的月份是大月,有30天的月份是小月。2005年的2月有28天,2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习惯上称“2月平”。

学生填写教科书第17页的表格。

师:同学们,你们能计算出2005年全年的天数吗?

生1:31+28+31+30+31+30+31+31+30+31+30+31=365(天)。

生2:31×7+30×4+28=365(天)。

师: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有纪念意义的日子。

生1:3月8日是妇女节,6月1日是儿童节。

生2:3月12日是植树节,5月1日是劳动节,10月1日是国庆节。

生3:7月1日是党的生日,8月1日是建军节。

……

【思考】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走进生活。学生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经常接触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本身对年、月、日这一类知识有一定的积累。教师引导学生先借助年历卡去自主探索,不拘泥于教材所呈现的素材,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来发现规律,发现更多的与“年、月、日”有关的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让每个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逐步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意识。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所学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体验和学习数学知识。由此教师应联系生活实际,依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用数学的眼光思考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会发现、会质疑、会描述,在现实的数学课堂中逐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二、从学生的活动思考问题,探究数学的应用价值

学生所学的知识来源于生活,更要应用于生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应注重自己亲身经历的实践活动,发掘生活中的知识。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活动机会,注重实践活动的参与,可以组织学生调查研究,现场考察,撰写调查报告,做课题研究等。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引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因此我们的教材开辟了一个新的学习领域“实践与综合应用”,这块知识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培养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能力,并能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1.开展实践活动,小组合作,探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案例】《统计与可能性》

师:出示“学校为舞蹈队购买服装”的情景,身高130cm~139cm的学生穿S码、身高140cm~149cm的学生穿M码,身高150cm~159cm的学生穿L码。你有什么办法知道每种服装分别要买多少套吗?

师:根据问题,应该怎样整理数据?在小组里讨论。

生1:先用画“正”字法整理舞蹈队队员身高的分布状况。

生2:再按舞蹈队队员身高情况绘制成统计表。

师:绘制成的统计表有什么优点?

生1:能清楚地看到130cm~139cm的学生有9人,140cm~149cm的学生有22人,150cm~159cm的学生也有9人。

生2:穿S码与穿L码的学生一样多。

生3:穿M码的学生比穿S码的学生多13人。

……

【思考】依据学校为舞蹈队购买多少套服装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数据的收集、分类、整理的统计过程,指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真正体会到使用统计表的好处。在以往的课堂中,没有情境的创设,直接提供给学生一些数据按照指定的方法进行分类整理。这样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开拓,学生体会不到分类整理信息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上述教学,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自我实践、自我体验,能逐步培养自己探究生活中数学的能力。

2.让学生在实践中,广泛交流,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案例】《折线统计图》

教师出示书本例题图片,分析统计表。

师:你能从这张统计表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学生交流讨论,并汇报。

生1:早上7:00到晚上7:00,每2小时观察一次,共7次。

生2:7:00时的气温是15℃,8:00时的气温是18℃……

生3: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相差11℃。

师生合作将这些数据绘制成一张统计图。

师:从这张图上你能看出哪段时间气温上升(下降)得最快,又能从哪段时间看出气温上升(下降)得最慢吗?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加以指导。

【思考】统计教学不仅仅是统计知识的传递,统计方法的掌握,统计观念的形成,统计意识的生发是统计教学更值得关注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比较,帮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更深地理解图意,更明确地理解在统计图中能反映的情况在折线统计图上都能一一反映。另外折线统计图能更好地反映数据增减的变化情况。总之,在此教学中,让学生亲身经历统计的过程,积极参与统计活动,进一步感受到如何使用统计的方法,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价值,并形成关注生活、关心周围社会的良好意识。

总而言之,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联系生活实际,多参与实践活动。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现实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时空,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有效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提倡合作交流、动手操作,创设适宜的条件,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中数学的趣味性,探究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

猜你喜欢
统计图意识探究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各式各样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如何选择统计图
与统计图有关的判断和说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