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对53例肾脏囊性病变诊断与鉴别报告

2020-12-17 04:36曲正伟邢成颜通讯作者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年14期
关键词:肾囊肿性病变肾盂

许 昌,陈 亮,曲正伟,邢成颜(通讯作者)

(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放射科 山东 滨州 256603)

肾脏囊性病变是较为常见的肾脏病变,按照不同的分类分类方法,可分为先天与后天囊性病变、良性与恶性病变等[1]。随着CT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发展,多层螺旋CT扫描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对内脏器官囊性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显著。本文选取我院在2019年1月—2020年1月期间发现的肾脏囊性病变共53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CT影像资料,旨在分析和论证多层螺旋CT在肾脏囊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搜集我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之间行CT检查发现53例肾脏囊性病变患者的资料。53例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29例,年龄20 ~78岁,平均年龄49岁,病变位于单侧肾脏41例,双侧12例。病人以体检、腹痛、腰背痛、尿急、尿痛、尿频、脐周不适、无痛性肉眼血尿等原因入院就诊。

1.2 CT扫描方法

使用德国西门子第二代双源CT,扫描条件为120kV、200mAs,螺距1.0,层厚0.625mm,层间距为5mm。扫描范围自肾脏上缘至膀胱下缘。所有病例均行平扫及皮髓质、实质、排泄期三期增强检查。造影剂为碘海醇(300mg/mL),注射速率3mL/S,剂量1.5mL/kg。

2 结果

2.1 肾囊肿

共有23例肾囊肿,其中单纯性肾囊肿21例,单侧多发7例,双侧肾脏同时累及10例;多囊肾2例,均累计双侧肾脏。CT表现为圆形低密度影,部密度均匀,边缘清晰,囊内未见实性病灶,CT范围在5 ~40HU,平均13.3HU。增强扫描表现为囊内及囊壁未见强化,与周围的肾组织分界清楚。2例多囊肾中其中1例合并多囊肝。

2.2 梗阻性肾积水

11例梗阻性肾积水中有1例双侧肾脏同时发病,以右侧显著,左侧积水较轻。CT平扫均表现为肾脏内囊性低密度影,类似水样密度,其中8例肾脏增大,5例可见输尿管扩张;增强扫描可见肾盂、肾盏扩张,肾皮质受压变薄,5例肾盂内可见结石,4例输尿管内可见结石,1例输尿管炎性狭窄,1例输尿管移行细胞癌。多层螺旋CT的重建技术可更好的显示肾结石、梗阻部位及肾积水扩张。

2.3 肾盂旁囊肿

肾盂旁囊肿共7例,左肾4例,右肾3例。病变位于肾门处,与正常肾实质分开,表现为单纯囊肿改变,增强扫描时在囊肿周围可见更低密度晕圈。多层螺旋CT扫描的重建技术可以更好的显示其来源与肾实质以外。

2.4 肾结核

4例肾结核中,双侧1例,单侧3例。4例表现为单个或多个囊性低密度阴影,局部可见花瓣样排布,病灶边缘不清晰,2例有斑状钙化,2例输尿管管壁较为粗糙,管壁僵硬。增强扫描后4例患者的囊壁厚度见不均匀强化,延迟扫描后可发现造影剂呈现不同程度的进入病灶内。

2.5 囊性肾癌

共有8例囊性肾癌,其中3例在右肾,5例在左肾,肾门以上和以下各4例。CT表现为肿瘤直径为3 ~7cm,内部密度不均匀,2例病灶内部可见分隔,3例可见壁结节,5例可见囊壁不规则增厚。增强扫描后,所有患者的囊壁、壁结节、房间隔强化不均匀,呈现中度或者高度强化,增强扫描CT数值增长约35 ~96HU。

3 讨论

CT自上世纪70年代问世来,不断获得改进和更新换代,不断缩短扫描时间和提高图像质量。1989年解决了X线球管与高压发生器同时旋转的问题,再加上滑环技术,把CT技术推上了螺旋CT的水平。螺旋CT可以连续旋转扫描,检查床也以一定的速度前进和后退,这不仅将扫描速度提高好几倍,而且这种螺旋扫描是围绕人体的一段体积螺旋式的采集数据,被称为体积扫描,它不仅扫描速度快,而且获得的三维信息,增加了信息处理的内容和灵活性,可以得到真正的三维重建图像,是CT的“新生”。

肾脏作为腹膜后器官,周围有肾筋膜及大量的脂肪组织环绕,边界清晰,与周围组织具有良好的天然对比度。囊性病变在CT上呈现明显的低密度影,与肾组织形成对比,比较容易发现,加上CT重建技术及CT增强扫描[2],可以更好的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应用越来越广泛。

3.1 单纯性肾囊肿

临床多无症状,多为查体或进行其他检查时发现,现认为是由肾小管憩室发展而来的[3],与遗传无关。是位于肾皮质内的良性囊性病变,常多发,大小不一,一般呈圆形,囊菲薄光整,内衬扁平上皮,含清亮浆液,囊肿可位于肾内或突出与肾轮廓外,增强扫描无强化。

3.2 多囊肾

双肾体积增大,肾实质布满多数大小不等的囊肿,大部分囊肿内水样密度,肾盂、肾盏变形并夹于众多囊肿之间;增强扫描囊肿本身并不强化,囊肿间的肾组织强化,形成明显对比。肾功能降低,可并发多囊肝、多囊胰及肾结石。病因病理是由于胚胎发育过程中,肾小管与集合管间联接不良,分泌的尿液排出受阻,肾小管形成潴留性囊肿。本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有家族史,一般成年后出现症状,常伴有肝脾胰腺囊肿,晚期肾功能衰竭[4]。

3.3 梗阻性肾积水

CT平扫见肾盂、肾盏或者输尿管扩张。原因是肾盂、输尿管的梗阻可导致梗阻段以上尿路积水并扩张,由此导致输尿管腔内压力增强,最终可导致肾乳头萎缩、肾锥体变扁而凹陷,最后只有肾柱留存,肾柱有规律的分布在囊样区之间,成为肾皮质的支架,类似囊壁。积水扩张的尿路中的高压力,加上肾皮质的萎缩,最终引起肾功能障碍,CT增强扫描显示造影剂排泄延缓。

3.4 肾盂旁囊肿

多位于肾门处,可单发或多发,呈圆形,是一种含清亮尿液的尿囊肿或淋巴液体的假性囊肿,不与集合系统相通。增强扫描无强化,在囊肿周围可见更低密度晕圈,提示为肾实质外起源,是其特征性表现。该病现认为是由于先天性原因导致的,多伴有感染、结石引起的梗阻性病变,有学者认为该病与肾实质囊肿或陈旧性囊肿导致尿液外漏有关[5]。

3.5 肾结核性囊肿

病灶形态不规则,两侧肾脏可同时发病,病灶可单发或多发,囊壁比较厚,囊液密度不均匀,多高于水,囊壁见弧形钙化是其特征性表现,增强扫描病灶不强化或囊壁轻度强化。此病常继发于肺结核或肠结核,查尿抗酸杆菌,可为阳性。

3.6 囊性肾癌

肿瘤中心大多位于肾皮质,呈圆形或椭圆形,囊壁菲薄,边缘光整,囊内液性成分密度多略高于水,少数略低于肾脏密度,周边常可见实性成分、壁结节及间隔;强化扫描实性成分、壁结节及间隔多有中等程度以上强化。一般来说囊性肾癌形成原因有4 种[6]:(1)肿瘤呈囊性生长,起源于近曲小管的上皮细胞,逐渐形成大小不等、互不相通的多房囊性肿物,有假包膜形成;(2)肿瘤起源于囊肿上皮细胞,呈结节状或乳头状生长,周围形成囊肿。(3)肿瘤中心血供不足,发生出血、坏死形成假囊肿。(4)肿瘤引起肾小管阻塞导致囊肿形成,肿瘤嵌入囊肿内。

3.7 鉴别诊断

囊肿性病变还需要和一些少见病相鉴别。出血性肾囊肿[7],多伴有外伤史或其他出血性疾病,CT平扫时呈等密度或高密度影,但三期增强扫描均无强化。肾包虫病引起的囊肿[8],询问病史有畜牧区接触史,一般成多囊状,囊壁钙化、子囊和囊膜剥离是特有的表现。感染性囊肿:临床有发热、尿痛、肾区疼痛的表现,CT表现为囊壁增厚,囊壁厚度常较均匀,可伴有钙化,囊液密度增高,囊内可见气体影;增强后囊壁呈明显均匀性强化;肾脓肿:发病多见于一侧。肾脓肿呈低密度,密度高于水。CT发现病变内有气体是其特征性表现,含气较多时可形成液气平面。增强扫描壁呈环状强化,无壁结节,脓肿内可见强化的条状分隔,临近的肾筋膜增厚,肾旁脂肪层模糊。肾盂源性囊肿:肾内囊性占位,和肾盂肾盏相通,增强扫描后造影剂进入囊肿,囊肿内结石发病率高。

综上所述,肾脏囊性病变并不少见,多层螺旋CT对囊性病变的检出率高,扫面速度的加快减少了伪影的出现,薄层扫面可以更好的观察病灶细微的改变,增强扫描更有助于病变的定量和定性,同时,肾脏的多期扫描对临床判断肾脏功能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肾囊肿性病变肾盂
经输尿管软镜钬激光内切开引流治疗肾盂旁囊肿21例体会
发现肾囊肿怎么办
内镜黏膜下隧道法剥离术在胃肠道肿瘤性病变治疗中的应用
彩超对预测胎儿肾盂分离转归的临床价值
胎儿肾盂扩张相关疾病的三维超声诊断研究
基于Bosniak分级系统的复杂性肾脏囊性病变的诊疗进展
肾囊肿悄悄损害肾健康
肾囊肿悄悄损害肾健康
肾衰合剂对大鼠肾盂高灌注压损伤的保护作用
管电流对肾囊肿假性强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