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璞归真,让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更有效

2020-12-18 19:17甘肃省武山县第四中学王高定
家长 2020年27期
关键词:王昌龄写诗李白

□甘肃省武山县第四中学 王高定

一、注重背景,知人论世

关于知人论世的观点,中国古人很早就对此进行了肯定,孟子就提出,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应该“论其世”,清代章学成也提出“不知古人之事,不可妄论古人之辞也”的观点,以上可见,要对文学作品有正确的认识,知人论世必不可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学习诗词之前对作者生平和写诗背景的介绍,通过知人论世,让学生对诗词的感悟更为深刻,从而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

以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学习为例,在传统教学中,部分教师会对学生讲这是由李白写给友人王昌龄的诗,此时王昌龄正逢遭贬,然后就此进入诗词内容进行分析了。但是学生并没有对此有更深刻的感知,过于单一的知人论世,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帮助不大。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中,教师需要对诗词作者李白、诗中的主人公王昌龄进行介绍。在《李白全集编年注释》中,这首诗的大致写诗时间在天宝七载,是李白知道王昌龄被贬之后的写诗时间,但是据载王昌龄是因“不护细行”而于天宝六载被贬,由于古代车行不便,王昌龄在路上就用了数月,所以李白写诗的时间相对较晚。其次,据李白《同王昌龄送族弟襄归桂阳》一文中所知,其与王昌龄在天宝初年便已相识,也就是说,李白与王昌龄有较为深厚的感情基础,因此,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李白的感情抒发是十分真实的,并无夸张的含义。再者,回归王昌龄本身,官职不大,但名气却高,宦海沉浮中又屡遭贬谪,久于贫贱的他却和李白一见如故,并作《巴陵送李十二》赠予李白,因此,王昌龄与李白是有深厚友情的。教师和学生在知人论世后,再去看作品本身,学生的理解就更为深刻。

二、把控意向,见微知著

对于教师而言,在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时候,通常会出现以下情况,一是学生学习古诗词时十分茫然,读诗数遍也不解其意;二是学生能大致了解诗词的风格,大体感情是喜是悲,但是在细节的解读上往往把握不准,如很容易混淆思乡诗和行旅诗等题材或风格接近的诗。而这些,都是学生没有对诗词意象引起重视的结果,在学习诗词的过程中,被动地找寻意象,对各类诗词意象没有清楚的认知和总结而导致的。

古人写诗作词时,通常比较含蓄,豪放著名的词人辛弃疾在表示家国破碎、报国无门时也会采用“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等句,可见诗风格含蓄和词风格含蓄是不一样的,但是诗词中各种意象是能烘托诗人内心想法的。以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水调歌头》为例,这是苏轼极具盛名的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流传千年,历久弥新。而作为诗词中极经典的意象——“月”,其在中国的文坛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首先关于月亮的历史,从古代神话中就有各类美好的表述,如月宫上有嫦娥玉兔等;其次,月亮是晚上出现的,其借太阳之光,尽显朦胧清冷之美感,而文人们的内心也是十分注重对美感的追求的;最后,对诗人而言,晚上灵感丰富而月光又引人愁思,这也是咏月诗举不胜举而咏日诗却寥寥无几的原因。那么学生在对月亮意象的把控时,就要注意其在不同诗词中,虽然都是借月抒怀,但是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尽相同。

三、体味诗词,感悟生活

对于诗词而言,大多精炼含蓄,表达了诗人或词人各种思想感情,学生在体会诗词含义的过程中,也能感悟到诗人的感情并与之共鸣,这也是诗词的魅力。而诗词是和人们的生活分不开的,诗以言志,学生对诗词的感悟,只有和生活联系起来,才能真正理解其价值。以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诗词为例,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如在学习《望岳》时,学生虽然不能亲自登顶泰山,但是可以通过对诗词的学习,表达自己的思想。如学生在爬山后,可能会很自然地感慨“会当凌绝顶”,这就是诗词与学生产生了共鸣,学生才能在生活中感悟诗歌,同时,学生在表达自己不畏艰险、不怕困难的学习精神时,也可以用《望岳》中的相关诗句表达。当然,学生之间是具有差异性的,有些学生情感更细腻,会对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的感悟更为深刻。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在教学时需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要知人论世,了解诗词写作的背景,其次要学习和整理诗词中出现的意象,通过意象体会诗词情感。最后,诗词要和生活联系到一起,通过学生对生活中诗词的体验,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以达到高效学习诗词的目的。

猜你喜欢
王昌龄写诗李白
[唐]王昌龄诗二首(书法作品)
出塞①二首(其一)
为自己更为读者写诗
爱国情怀永流传
纸上的李白(三)
纸上的李白(二)
纸上的李白(一)
小鸟写诗
成熟的写诗
倒下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