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化视点结构教学的意义与价值

2020-12-19 00:44邓翠菊
江苏教育 2020年73期
关键词:视点美育理论

邓翠菊

审美化视点结构教学(A-TVS),是西南大学赵伶俐教授提取经典科学理论和经典教学理论的内核,并结合各级各类各科优秀教学案例的要素而提炼创生的教学理论、教学定律、课程编制范式、教学模式和教学操作技术和艺术行为体系。

一、A-TVS是经典科学和教学理论的集成

审美化视点结构教学以现代系统科学理论和美学理论为基础,从古今中外众多有关美的本质界定中甄选出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美是和谐”的定义,并结合近代牛顿力学、现代科学系统论、相对论、量子理论等观点,将“和谐”阐释为事物整体中各个部分、各个要素、形式与内涵等的相互作用和有机匹配的关系。赵教授对经典教学理论进行提炼,如斯金纳的“程序教学”、布鲁姆的“结构主义教学”、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教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等,以探寻教学中各部分、要素以及形式与内涵的有机匹配关系,寻找揭示事物本质特征的视点,然后从这个视点出发,建立其与学科内外其他知识点之间的结构,在此基础上,形成视点结构教学(TVS)。此外,她进一步融合马斯洛、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法”等,这些理论在不同角度和不同程度指出审美能激发人的创造力。因此,A-TVS有深刻而系统的理论基础,它是一个知识结构、课程内容结构,也是师生在教与学的逻辑互动中发生的认识与思维建构的过程,更是对知识的审美和通过审美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潜力和创造性的过程。

审美化视点结构教学与现代科学、教学理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是美学理论和教学理论的集成、传承、重组和应用。

二、A-TVS的教学模式与操作行为体系

审美化视点结构教学从理论到实践,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中介系统,即A-TVS 教学模式以及将这个模式落实到备课、上课、评课中的教学技术和艺术行为体系。赵伶俐团队通过一系列课题对审美化视点结构教学的操作行为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多年来,他们在全国各地的多所幼儿园、中小学和大学收集了成百上千个优秀教学案例,对所有教学因素(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环境、教学评价等)进行系统分解,并与我国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幼小中大各级各类学校课程体系、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效果紧密关联,同时努力与现代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深度融合,对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和细节要领进行具体解析,建构了审美化教学(活动)设计、审美化教学(活动)操作以及审美化教学(活动)评价三位一体的操作行为模式。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形象、生动、自由、创新的方法,组织学生学习逻辑关系清晰的知识内容,力图实现A-TVS的三个转化:将教学要素转化为审美对象,将整个教学过程转化为美的欣赏、美的表现、美的创造活动,将师生教学关系转化为审美关系,使整个教学成为内在逻辑和外在形式高度和谐统一、静态和动态和谐统一的整体,从而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习负担,使师生获得身心愉悦。

审美化视点结构教学的理论和教学操作模式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备的体系,且使其能真正从教学理论走向教学实践。

三、A-TVS的应用案例与推广价值

审美化视点结构教学发端于赵伶俐教授1991年专门为西南大学(原西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本科生开设的课程“课堂教学技术与艺术”,其中最突出的贡献是“课堂教学逻辑操作技术”和“审美化教学鉴赏”部分。该课程2005年获国家精品课程称号,2012年被选定为教育部直属六所师范大学现场直播课程,还进一步发展为师范生课程“课堂教学综合技能”、教育学专业课程“课堂教学技能”、国家精品视频课程“跨界思维”、中国大学MOOC 课程“审美·跨界”等课程群。这些课程都坚持运用审美化视点结构教学理论和操作模式,对职前教师进行系统的审美化教学设计技能及课堂教学操作技能训练和思维引导。数以万计的学员通过具有逻辑美和形式美统一的课程学习和训练,有效地发展了教学设计和操作能力,并初步具有了追求课堂教学内在逻辑美与外在形式美相统一的意识和热情。

为解决目前不少教师对知识的内在逻辑性、系统性、多学科关联性等关注不足,甚至严重缺乏概念、定律、体系意识等问题,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系列在职教师的A-TVS 培训课程体系,并长期在幼小中大学校中针对音乐、美术课程实施“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美育教学改造,以及学科审美化教学、跨学科教学等的教学培训,如教育部高校教师培训、重庆市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此外,这些培训还涵盖云南省、贵州省、吉林市、大连市、太原市、深圳市、成都市、北京市朝阳区、上海市浦东区、绵阳科学城等地的数十个基础教育实验点和基地学校。研究团队在重庆市北碚区和渝中区两个学校美育改革实验区的规划中,分别设计的“统筹城乡馆校联动大美育”和“新时代都市美育”学校美育建设实验方案,也皆以审美化视点结构教学理论为支撑,并建构了以音乐、美术课程的审美化教学改造为主体,进而延伸至道德与法治、体育、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课程的审美化教学、跨学科综合教学的大美育、大教学、大平台体系。在对两区39所美育实验学校、各学科600 多人次的美育师资培训中,专家团队采用审美化视点结构教学模式,进行专门的教案设计、备课、上课、评课、磨课、赛课等的培训和指导,同时实验项目以审美化教学(活动)评价系统为蓝本,开发了实用简便的“学校美育质量监测平台”App。只要一机在手,就可以对审美化教学指导、设计、操作、学生学习效果等进行统计分析。

大量的研究和实践让我们坚信:审美化教学或审美化教育将原来呆板、繁杂的各种教学因素与教学过程“美化”为有序、简洁、生动、有趣的对象与活动,使师生共同沉浸在教学欣赏、教学表现与教学创造之中,并获得充分的美感享受。

猜你喜欢
视点美育理论
论公民美育
坚持理论创新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美育教师
环境视点
让你每天一元钱,物超所值——《今日视点—2014精萃》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