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旅游文本英译中译者翻译能力的培养

2020-12-19 07:22许伟丽刘杰辉
关键词:译者译文文本

许伟丽,刘杰辉

(辽宁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1)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迎来了空前未有的发展机遇。近几年来,中国发展迅速,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我国已经从“引进来”转向“走出去”[1]。在这个大的发展环境中,中国与国际间的交流日益增加,中国迎来了越来越多的观光揽胜的外国友人,这一趋势推动了旅游文本翻译的发展。旅游文本的英译承担着向外国游客推介旅游品牌和宣传中国文化的使命,因而成为旅游发展战略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可以说外语成为国家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之一。当外语为国家利益服务时,它就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和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2]。本文主要以辽宁景点为例,探讨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这一新时代背景下,旅游文本英译中译者翻译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一、旅游文本特征

从广义上来讲,旅游文本包括一切与旅游相关的文本,如景区、景点介绍,景区公示语,宣传手册,旅游网页,导游词等。它主要具有两个功能:传递信息;施加影响、诱导行动[3]。中外游客可以通过各种旅游文本获取对旅游景点基本情况和文化信息的了解,从而产生前去旅游的想法。中国作为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文字上也拥有自己独特的魅力与特征。

旅游文本的特点:

1.选词短小精悍,中国元素丰富。此类例子俯拾皆是,多为景点名称、公示语等,用词短小精悍、多用四字格,如公示语“老马识途”“送子观音”(锦州北普陀山);“境由心造,乐由心生”(大连森林动物园)。从这些公示语可以看出,汉语旅游文本中四字结构屡见不鲜,有时包含国人耳熟能详的历史、传说中的人物信息,用简短的文字表达最直接的信息。

2.句式上注重韵律和谐,形式对称。汉语旅游文本完美地展示了中华文字的形式美、韵律美和意境之美。多采用对偶句式、排比句式,大量使用修饰语、形容词及华丽辞藻,使读者读起来琅琅上口,诗意盎然,同时也带来丰富的想象空间。“莫道路阶窄 礼让路自宽”(大连鸟语林);“赏奇植之风貌,享瀛洲之雅韵”(锦州世博园),这两处公示语对仗工整,读起来铿锵有力,前者很具有感召力,后者则为读者增添了神秘色彩。“银河两岸钟乳林立,石笋如画,千姿百态,光怪陆离”(本溪水洞),这段文字运用四字成语连用的手法对景物进行细致形象的描写,使翻译达到一种情景交融的朦胧之美。

3.引经据典,富有感染力。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文学形式多种多样,旅游文本频繁引用一些经典文学作品,既渲染了文本的文学氛围又增加了对读者的吸引力。例如:清代同治年间诗人魏瓷均曾游此洞,留诗一首,可见一斑:“拨云探洞口,云散洞天深。石乳千年乳,冷冷滴到今……”(本溪水洞),诗词的引用必然增添景点的艺术价值,提高景区声誉。

三、旅游文本英译难点

鉴于以上中文旅游文本的特点,同时也鉴于中西方语言在语言表达、文化背景、审美习惯、思维模式等方面的差异,若想把旅游文本完美展现给目的语读者,必然会在翻译过程中遇到各种困难,其中最主要的三点如下:

1.幅员辽阔的中国有着不胜枚举的自然、文化景观,承载着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在新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背景下,如何保留旅游文本中的文化元素,如历史人物、宗教信仰、社会风俗、文学作品等,成为旅游文本翻译的一个重要课题。这些内容的缺省可能会使译文失去民族特点,切断文化的关联意义,影响汉语旅游翻译资料信息的传递和潜在游客的兴趣[4]。“观音”“乾隆”是中国人所熟悉的人物形象,其译文分别为“Guanyin”“Qianlong”,我们看到拼音就能立刻在头脑中勾勒出他们的具体形象,但从文化传播角度来说,这两个译文对外国友人来讲就是陌生词汇,毫无意义,因此在这里应该采取翻译补偿策略,把“观音”“乾隆”的人物形象准确、明晰的展现出来,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的神话故事和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君王。

2.如何实现汉语文本中的音美、意美和形美传递。汉语重音律、节奏、修辞等,所以读起来唯美静雅,如行云流水,酣畅淋漓。但在对应的英文译本中,如何保留这种意境、声音、文字之美是非常困难的。虽然汉语、英语表达方式不能完全一一对应,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译文应最大程度保留这种韵律美、形式美和意境美。许渊冲先生曾提到:“意美”最重要,是根本,是目的;而“音美”和“形美”为实现“意美”服务,是前提,是手段。如果三种不可兼得,可以舍“形似”“音似”,尽量传达原文的“意美”和“音美”[5]。先生的这一理论虽然是对是对诗歌翻译目标的概括,但也适用于旅游文本翻译。

3.在旅游文本英译过程中,既要努力做好文化对外传播,也要实现英文译本与西方文化的适当契合,这也是旅游文本翻译的一个难点。在旅游文本英译过程中,除了考虑把中华瑰丽文化向外传播以外,还应考虑到译语受众的文化背景及传统,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信息传递效果。

四、旅游文本英译中译者翻译能力培养途径探索

在旅游文本翻译中,译者的翻译能力既包括译者对于英语、汉语两种语言的熟练掌握,同时也包括译者的职业素养和态度、交际能力,创造能力和应变能力。培养译者的翻译能力是一个复杂且漫长的过程,需要译者和社会各界的协同合作,共同努力。

(一)译者翻译能力培养的课堂建构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译者翻译能力的培养主要依靠学校的教学活动。但如果按照传统的翻译课堂教学模式教学会限制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因此,对于学校来说,首先要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在传统的课堂上,老师是课堂活动的主体,老师讲授课本,布置练习,学生完成练习,校对答案,不断重复这一过程,很难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动力和效果。所以为了培养具有职场竞争力的翻译人才,翻译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并让学生集体讨论各自译文的优缺点,同学们互相学习,互相借鉴,找到各自的长处和短板,这样每一堂课都会有收获的喜悦。其次,学校应大力协助翻译教学活动,为学生们创造机会亲临口译、笔译现场,使学生们拥有实战经验,提升学生自身的创造力及职场竞争力。最后,学校要为学生配备同传、交传设备,为翻译教学提供技术和设备上的大力支持。总之,学生的翻译能力可以在教师有计划的安排下,在系统的教学过程中得以提升[6]。

(二)译者翻译能力培养的社会建构

旅游文本翻译的译者除了要掌握相关的翻译理论和方法,还要学习旅游翻译的专业知识,提升自己的交际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以适应未来的职场需求。为了提高译者的翻译能力,既需要学校的努力也需要社会相关企业和部门的大力支持。译者提升翻译能力的主要途径是翻译实践活动和专业实习。相关的企业、公司和政府部门应积极配合学校工作,为学生译者提供直接的实践机会。同时,学生通过与公司负责人、同事、客户等的接触,锻炼职场沟通能力。学生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必然能够提高职场竞争力。

(三)译者翻译能力培养的自我建构

旅游文本翻译的质量及其传播价值的实现归根结底还是由译者来决定,因此译者本身要在各个方面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第一,译者本身工作态度必须严谨认真,在拿到翻译资料后,要仔细研读并且查阅相关背景资料;在翻译过程中,对译文用词要反复推敲,同时对文本中的文化因素要准确理解,然后采取恰当的方法进行翻译;在完成译文后,要向资深翻译人员进行请教,以期进一步完善译文。第二,在中国文化外传的大背景下,译者要加强对祖国文化的进一步了解,继而在翻译过程中运用有效的翻译手段尽可能地把原文本中的文化内涵充分展现出来,从而实现旅游翻译的文化传播价值。第三,译者需要研究并掌握相关的翻译理论知识、翻译原则与策略,在旅游翻译过程中,可以灵活运用这些理论和方法,使旅游翻译在理论和专业方面都能得到更大的提升。第四,译者还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相关的翻译著作和文章来完善自己的翻译作品,同时要多向前辈请教,多向同行学习,努力拓宽自己的眼界,不断学习新事物。

(四)加强对翻译人员的资质评定与考核

对翻译人员的资质进行把关,给通过资质评定与考核的人员颁发从业资格证书,以此来提高整个翻译行业及相关行业人员的整体从业水平。与此同时,要成立相关的翻译产品检验部门,只有对翻译产品出具合格证书,方可进入下一个应用环节。以此双保险,既能提高译者的翻译能力也能保证翻译作品的质量。

四、结语

翻译能力是国家语言资源之一,是提高国家软实力的组成部分,也是硬实力的重要体现。在当前中华民族文化复兴、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大形势下,翻译作为一种文化战略手段,必须服务于国家和民族利益,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随着我国旅游大国地位的进一步提升,中国成为更多国外游客的选择对象,这些都为旅游翻译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发展契机,也为旅游翻译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对旅游文本的特点和新时代背景下旅游文本翻译的难点进行论述,提出学校、社会相关部门和机构、译者本人需三方协作,加强对译者翻译能力的培养。学校应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效;社会相关部门、企业应尽力为译者提供实践场所和机会,进一步提升译者的职场竞争力;译者本人更要从各个方面全面提升自己的个人素养,成为一名全球化背景下的合格译者,做好中国优秀文化的对外传播工作,从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猜你喜欢
译者译文文本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初中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及组织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英文摘要
弟子规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弟子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