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译者的“隐形”“显形”到“忘形”谈译者主体性

2020-12-19 21:02田翠芸
关键词:隐形译者机器

王 玉,田翠芸

(华北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北 唐山 063210)

引言

翻译是一场极其古老的活动。自翻译活动出现以来,围绕该活动的相关探讨就从未间断。在有关翻译活动的探讨中,学者们各持己见,这些争论不是为了证明谁对谁错,而是为了在证明自己所持观点或说服他人的过程中不断充实论据,从而使相关理论更加完善。然而,由于时代的变迁再加之翻译活动主体的活跃,并不是每个论点都能历久弥新,大部分论点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都会产生局限性,如:严复“信、达、雅”的翻译标准,鲁迅的“硬译与宁信不顺”等。所以,不应总是拘泥于译学界已有的经验总结,而是要结合当下时代背景,提出适用于所处时代的观点。

长期以来,译者主体性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之一。译学界对于译者在翻译活动中所扮角色的态度由忽视到重视,这一变化表明,学者们没有僵硬地继承传统译论对译者的遮蔽,而是根据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提出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简言之,目前,译学界高歌译者的地位及译者主体性,但同时要强调,在当今信息技术发达的时代,译者主体性在获得重视的同时也面临巨大挑战。

一、译者主体性

译者主体性一词,主要强调的是作为翻译活动主体的“译者”所要具备的“主体性”。那什么是译者主体性呢?

对于译者主体性,许多学者都做了概述,其中,仲伟合和周静(2006)两位学者做了以下概述: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需要尊重客观翻译环境并充分认识和理解译入语文化需求,还要通过主观能动性展现自觉意识,如表现其语言操作、文化特质、艺术创造、美学标准及人文品格等方面的自觉性,除此之外,要充分发挥其自主性、能动性、目的性、创造性、受动性等特点,这就是译者主体性。[1]这种解释十分恰当,不仅强调译者要在一定前提和基础上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还进一步说明发挥主观能动性时译者需要满足的要求和目的。

但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翻译软件和机器等各种工具的出现,对译者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要求已不再仅限于上述内容,必须要有所增加。虽然译者主体性因译者地位的提高而受到了译学界重视,但目前现代信息技术等的发展导致译者主体性面临挑战的这一现状也不容忽视。

二、译者的“隐形”、“显形”和“忘形”对译者主体性的影响

(一)翻译地位的低下及译者的“隐形”

翻译作为一种文化交流与借鉴活动,起初并没有受到重视。究其历史可见,中国儒家哲人孔子称翻译为“反舌”,且谓其“简矣”,而后秦僧人则认为翻译“有似嚼饭与人”(曾祥宏,2018)。[2]从这些传统观念可以看出,古人认为翻译是一种地位低下的活动,那又怎会重视译者的地位呢?

后来,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三次外来文化翻译高潮,分别是汉唐时期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和近现代的西学翻译。由于深受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中国高挂以自我为中心的旗帜,在这种非常强烈的中国文化主体意识下,外来文化经过加工,成为“中国化”文化,从而实现为本国文化服务的目的。查明建和田雨(2003)认为,翻译文化确实丰富了中国文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也参与了主体文化的建构,但是,中国文化过于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很难将翻译与文化构建相提并论,而译者作为文化创造者,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也就很难得到认同。[3]

除此之外,长期以来,译者总是被要求对作者负责、对读者负责,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在中国传统译论中,译者总会被冠以与自身地位不符的称号,如“舌人”、“媒婆”、“一仆二主”、“翻译机器”等。此时,翻译地位的低下以及对译者要求的不当,造成译者的“隐形”,译者主体性自然就遭到忽视。但是,高宁(1997)曾说,作为一个和作者、读者一样拥有自我主体性的人,为什么由于从事翻译工作而不得不丧失自我,丧失人的主体性地位,进而远离自己的宇宙,变成一个机械的、缺乏灵魂的工具去转述别人的思想、观点,甚至包括胡言乱语呢?[4]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会不可避免的带入自己的主观色彩,这表明,已有学者开始重视译者主体性了。

(二)翻译地位的提高及译者的“显形”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翻译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交流与借鉴活动。谭载喜先生(2000)认为,翻译和借鉴十分重要,没有翻译和借鉴,民族文化就无法获得广阔发展空间,整个人类文化的进步也会因缺乏横向联系而停滞。[5]但是,通过大规模的翻译和借鉴,各民族就能够提高知识水平、开阔视野、更新价值观并获得进步。由此可见,翻译活动在整个人类文明进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翻译地位的提高,人们也逐渐重视执行翻译活动的主体——译者,译者的“显形”使译者主体性得到重视也就不言而喻。

西方翻译学派的传入,更促进了中国译学界对译者主体性的重视。20世纪70年代,西方出现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形成了强调译入语文化的学派。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译学界着手研究这些理论,并对我国翻译研究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许多学者重新探讨了译者的主体地位,如:高宁(1997)认为任何译文不可避免的都隐含着译者主体性;[4]查明建和田雨(2003)探讨了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和表现;[3]仲伟合和周静(2006)把翻译看作是一种在发挥译者主体性与忠实传达原作之间来回转换的过程。[1]

翻译地位的提高以及译学界对译者主体性的深入研究,足以表现译者主体性在翻译活动中的重要性。但是,译者主体性在国内获得重视已有20多年,大多数学者仍只高歌译者主体性,而没有注意到在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环境下,译者主体性由于某些原因已面临挑战。

(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译者的“忘形”

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翻译软件、在线词典、搜索工具、语料库、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相关技术的研发,对翻译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谢天振(2015)指出,翻译活动发生了巨大变化,即翻译的方式、工具、手段等都发生了变化。[6]我们能够明显看到,翻译活动已由原来的费时费力变得省时省力,这一切都要归功于翻译软件的研发。

在这一背景下,先进技术的发展使得译者“忘形”。需要强调的是,此“忘形”并非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将原文精神融会贯通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而是指现代信息技术的兴起,使译者主体性的体现或译者发挥主动性的层面发生了变化,译者退居幕后,削弱了其在翻译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译者的再次“隐形”,除此之外,当今时代信息量与日俱增,对翻译速度与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但译者还未清楚认识到翻译水平的高低不能再仅限于自身储备的多少和语言能力的高低,更重要的是要把自身能力与现代信息技术紧密结合,但反过来讲,翻译软件和机器为翻译工作带来的便利也可能会译者产生过度依赖,由此导致的“忘形”,使译者主体性面临挑战。

三、译者主体性面临的挑战

译者主体性作为翻译研究的重点,不应局限于其遭到忽视到得到重视的转变,而应以全面的眼光,发现并正视其目前所面临的挑战。

(一)现代信息技术对译者主体性的挑战

在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翻译活动能够在短时间内高效完成。过去,翻译活动费时费力,活动的实施者是译者,而现在,翻译软件和机器的出现,使得翻译活动的主体在传统意义上得到了增加,这些现代技术成为翻译活动中的活跃要素,引发了对译者主体性的挑战。在一些对译文要求较低且对翻译错误有一定容忍度的场合,译者已经完全退居幕后,因为软件和机器背后受强大语料库的支撑,涵盖领域广阔,能处理各类文本,还能在短时间内得出质量较高的译文,所以目的语读者只需通过翻译软件或机器就能快速得出原文译文。除此之外,在其他对译文要求较高的场合,译者在翻译软件和各类工具的辅助下不仅能够缩短其翻译的时间,还能得出准确度较高的译文,但如果不借助翻译软件和其他工具,译者则需要花费时间调动各方面主动性,无法做到像在机器辅助下那样的快速和高效。

一系列现代信息技术辅助翻译工作产生的积极作用毋庸置疑,这就要求译者不仅要具备语言操作、文化特质、艺术创造、美学标准及人文品格等方面的自觉性,还要把自身能力与现代信息技术紧密结合,具备熟练应用翻译软件及各种辅助工具的能力,但由此引发的译者对翻译软件的过度依赖也不容忽视。

有些译者急功近利,利用翻译软件和机器投机取巧,使之变成赚钱的加速器,产出劣质翻译作品。在鱼龙混杂的翻译市场中,完全依赖机器进行翻译只稍加修改的译者不在少数。没有机器翻译时,翻译活动主要依靠译者的脑力运转进行,译者主体性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但是现在,翻译有了捷径,不免有译者偷懒,使得翻译活动中充分展现译者风采、发挥译者主体性这一最重要的部分失去意义,转成机械的语言输出。在这一过程中,译者满足于机器翻译带来的便利,忽视了译者主体性的充分发挥。虽然翻译工具在翻译活动过程中能使译者加快翻译速度,提高翻译质量,但同时引发的过度依赖对译者主体性构成了挑战。

(二)时代环境对译者主体性的挑战

不难发现,耳熟能详的翻译大家仍就那么几位,其中很少有后进之辈。俗话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但在翻译这一活动中,却相背而驰。以前,科班出身的翻译大家总要进行大量翻译实践,结合喜好和所长,精雕细琢,能够译出作品让人读起来饶有兴趣的作品,许多著名译作都是在那时产生的。而现在,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以及我国“一带一路”的建设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我国同各国之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需要越来越多的译者来充当桥梁。译者数量的增长以及翻译的职业化,使翻译成为一种谋生手段。翻译公司的普遍存在使得成为译者的门槛过低,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译者能力的要求。从目前各公司发布的招聘信息中可发现,许多公司对于译员语言能力的要求过多强调需要拥有哪些语言类证书,并未重视翻译经验或要求查看相关的翻译作品等,忽视考察体现其深厚功底的译者主体性在其作品中是否充分发挥。目前,对于支撑译者在翻译领域生存的能力要求已经降低。蓝红军(2017)曾指出,翻译活动已经变为一种流水线操作,参与流水线的译者也由翻译能力强的精英变为机械的翻译产品生产者。[7]由此看来,职业化也使译者主体性面临挑战。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动态发展的。随着各个领域信息的不断更新,翻译软件和机器背后关于各个领域的强大语料库由于无法自动更新而不能面面俱到,这还是需要译者作为带头兵对未涉猎的领域进行探索,才能得出相关语料来充实语料库。由此看来,译者作为拥有个体思维的翻译活动的主体,必须要先于机器,如果过度依赖现代技术,会轻视其在翻译过程中进行思考和翻译策略选择的主动性,无法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

四、结语

译者主体性由忽视到重视,已有许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但对于译者主体性的挑战,却很少有学者提及。在此,应将目光更多的放在译者主体性所面临的挑战上,一方面要求译者提高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能力,将自身能力与现代信息技术紧密结合,学习并熟练应用各种翻译软件、搜索工具及语料库等辅助工具,提高翻译速度和质量,另一方面还要告诫译者在借助翻译工具时不能完全依赖工具而忽视译者主体性。译者主体性是我们进行翻译研究及翻译活动的重要支撑,我们必须正视其目前面临的挑战并积极应对。

猜你喜欢
隐形译者机器
机器狗
机器狗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未来机器城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隐形药水
“0感无暇” 隐形妆
隐形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