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浊的性质特点和辨证论治

2020-12-20 06:02王新陆王栋先
天津中医药 2020年2期
关键词:脏腑症状疾病

王新陆,王栋先

(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250355)

血浊既是一种病理产物,又可以作为继发性的致病因素,损伤脏腑功能,导致诸多疾病的发生,明确血浊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有利于对血浊相关疾病进行辨证论治。而证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根据证的概念,可以把血浊导致的病理状态定义为“血浊证”。通过分析“血浊证”的临床表现、证候特征和治法方药,将血浊理论应用于临床,具有明显的优势。

1 血浊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1 浊为阴邪,病位在血 在阴阳学说中,血因行于脉中,且主营养和滋润作用,故而属阴,血浊是血液成分异常或血液循行失调,随血行于脉中,故而血浊当属阴邪。另外,在历代医家的论述中,常将清阳与浊阴对称,也充分证明浊应当属于阴邪的范畴。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和皮毛肌腠皆有赖于血的濡养,血还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之一,血浊内生则血的濡养和藏神功能就会受到影响,可导致头晕头痛、眠差健忘、肢体麻木,甚或痴呆癫狂、瘫痪肌萎等症状[1]。

1.2 既可外感,也可内生 外感即由外而来,主要是和各种新的致病因素有关,随着生产和生活的发展,各种新的致病因素如有害气体、有毒金属、化学药物等充斥环境,经由口鼻、皮肤等直接侵害入血而成为血浊;内生则又源于诸多因素,如情志内伤、劳逸失度、饮食不节等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机紊乱而产生。无论外感与内生,均与现代致病因素有关。

1.3 起病隐匿,不易发现 浊客血中,始于无形,其性为邪,血浊初生多使血液清纯精专之状态受到影响,尚未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且正气祛邪,待新血再至,气血冲和,复养其脉,脉气来复,则气血顺畅,病趋自愈。如此反复,浊邪渐盛,百病始生。由此可见血浊致病大多隐匿出现,甚至初期可没有任何的临床症状,仅仅表现为血液检查的异常改变,像许多患者在定期体检或其他偶然的机会发现血糖、血脂、血流变学的异常等,这得益于检测技术的长足发展。

1.4 其性黏滞,病程缠绵 血浊因水谷精微化生或代谢异常而致,随血行于脉中,属于阴邪,其性黏滞,留伏脉道,滞涩不散,易阻碍气机,变生百病[2]。若血浊留伏,日久不去,脉道结滞,壅塞脉络,气机不畅,一则缠绵耗气,一则聚湿成痰化瘀,诸邪互结,久而入络或深伏于内,则耗伤气血,脏腑经络受损,形成虚实夹杂之证。随着病情的进展,血浊进一步耗气伤阳,加之阴损及阳,使机体正气大虚,邪实愈盛,呈现出慢性化、复杂化和严重化的发展态势,如此则疾病缠绵难愈,变证多端,甚至转为坏病、死病。因此,血浊致病在发病之始就可以作为启动因子、肇病之基,继而成为疾病发展变化的病理基础和病机转变的重要环节,导致病程漫长,变证百出,缠绵难愈。

1.5 易犯清窍,侵及脑神 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中提出“湿与温和,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这里的“清”有两重含义,一是指“清窍”,二是指上通于清窍的轻清阳气。清窍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清窍指传统九窍中的耳、鼻、眼、口等上窍,诸上窍皆位于人体表面,乃清阳游行交会之所,故称清窍。而广义的清窍还应包括“精明之府”,即脑神[3]。头为脑之所居,脑为元神之府,五脏六腑的精气(或清阳之气)皆上会于头面部,最能反映脏腑的机能状况,《证治准绳》云:“盖髓海真气所聚,卒不受邪,受邪则死不可治。”可见人身之最精华的部分才能藏于脑而为脑之用,故脑较其他脏腑尤为所贵而不可受邪侵犯[4]。

血还是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正如《素问·玄机原病式》所说:“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人体的精神活动必须得到血液的营养,只有物质基础充盛,才能产生充沛而舒畅的精神情志活动。《灵枢·平人绝谷》曰:“血脉和利,精神乃居。”这正是血化神的最好诠释。故血盛则形盛,脑髓得充,精神得养,神志清晰,感觉灵敏,思维敏捷[5]。假若浊邪在血,血液污浊或运行混乱,都可使血的濡养和化神功能受到影响;又因脑为清灵之脏,纯阳之体,真气所聚,精髓之海,至高至贵,乃元神之府[6],若浊邪害清,脑神紊乱,则出现头昏沉、健忘,甚至痴呆、神志昏蒙等脑病的一系列临床表现。

1.6 败坏形体,致病广泛 血盛则形盛,血衰则形萎,血败则形坏。血运行于脉中,循环流注于全身,内至脏腑,外达肢节,环周不休,为生命活动提供营养物质,具有濡养滋润全身脏腑组织的作用。全身各部分(内脏、五官、九窍、四肢、百骸)无一不是在血的濡养作用下发挥其生理功能的[7],《难经·二十二难》将血的这一作用概括为“血主濡之”。血浊内阻,血的濡养功能失常,则形体衰败,诸病丛生。

浊邪客于血中,也随着血液的运行遍布全身,累及人体的周身内外上下,故其致病极为广泛。身体的各个部位,举凡脏腑器官、肢体经络等都有血浊的可能,血浊内阻,则易扰乱气机,阻滞经络,从而导致脏腑功能失调,经络气血运行失畅,四肢百骸功能失常,产生广泛的症状。

1.7 易阻气机,变生痰瘀 《灵枢·本脏》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这里所受的“气”,主要指水谷中的精专之气,即营气;这里所取的汁,即津液。两者皆水谷之精微,入于脉中,变化为血。当脏腑功能失司、运化无权则使水谷精微壅滞而成为浊邪,血浊日久可导致津液的正常循行受阻,输布障碍,凝聚成痰;痰邪既生,反过来又进一步加重浊邪的沉积甚至酿生新的浊邪,如此相互戕害,形成恶性循环。正如明代医家孙一奎在《赤水玄珠》中所言“若血浊气滞,则凝聚而为痰。痰乃津液之变,遍身上下,无处不到”,百症丛生。血浊内阻,还能使血液的运行受到影响,血液流速缓慢,出现滞涩、血瘀等。像《灵枢·阴阳清浊》中讲到“浊者其气涩”,气涩则血流缓慢形成血滞,血中有形成分黏聚,进一步可形成血瘀。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讲,血浊可以说是血瘀的前驱状态,若血浊成已则血瘀不远矣[5]。

浊、痰、瘀三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阻碍气机,导致脏腑功能失常,各种疾病接踵而来。浊阻气滞,水津失布,则停而为湿、凝而为痰,而“津液稠黏,为痰为饮,积久渗入脉中,血为之浊”(《脉因证治·痈疽》)。《血证论·瘀血》又说“血积既久,亦能化为痰水”,而痰阻气滞,血行不畅,又可积而成瘀,酿生浊邪。是故浊、痰、瘀常相兼为病,致使病程缠绵,胶着难愈,甚至变证频发。很多慢性难治性疾病,像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无不与浊、痰、瘀内阻、气血失和密切相关。

1.8 多可预见,宜早干预 作为一种病理产物,血浊在疾病的最初期阶段即可生成,但此时尚未有明显的临床症状,若及早发现并加以干预,还处于可逆阶段。若任其发展,则浊随血行,周身内外无处不到,甚至肆虐多端,加重病势或引起新的病症出现。因此在血浊端倪初现之时就迅速采取措施,及时加以清化,则血中浊气得除,既可使血液还原其清纯之性,恢复其正常循行,避免攻冲窜掠[8];又可先安未病之邪,防止变瘀成痰,从而将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真正达到“治未病”的目的。不仅如此,《灵枢·平人绝谷篇》还教诲人们:“血脉和利,精神乃居。”血浊的早发现、早干预还有利于保持机体的气血旺盛、血脉调和、精神充沛,如此则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因此,中医学要遵循其自身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并在当今疾病谱系之下充分挖掘自身优势,守正创新,做好未病先防,早诊断、早治疗这篇重要文章。血浊理论的提出,使疾病治疗的重心大大前移,准确辨知血浊并进行早期干预,可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另辟蹊径,有效阻断疾病的进一步演变,进而提高临床疗效[9],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创新和尝试。

2 血浊的临床表现和辨证论治

2.1 血浊证的临床表现特点 浊有秽浊、污浊之意,所以血浊致病导致的临床征象有如下特点[9]:1)头昏沉,首如裹。如《格致余论·生气通天论病因章句辩》曰:“首为诸阳之会,其位最高,其体虚,故聪明得而系焉。浊其熏蒸,清道不通,沉重而不爽利,似乎有物以蒙冒之。”血浊致病,常导致头脑昏沉,头重如裹的症状。2)口气或呼气秽浊。如《太清调气经》曰:“既有浊气,如何察知?凡夜睡皆缘口合,则五脏气塞壅,即在喉中,每至睡觉时大开后,察量即有荤秽之气,自不堪闻,因此察知,即知气浊恶也。”血浊致病,常出现口气秽浊、口臭、口中黏腻等症状。3)面色粗黄晦暗、油腻。血浊上蒸头面,可见面部皮肤油腻,粗黄晦暗,毛孔粗大,有痤疮等症状。4)舌苔黏腻。舌苔由胃气上蒸所生,若浊邪内蕴,随之上泛,导致舌苔黏腻。5)形体肥胖。水谷精微不化,沉积体内,是为血浊,而导致形体肥胖。6)分泌物或排泄物秽浊不清。血浊存于体内,可随大小便、汗液及其他分泌物排出体外,若浊邪内蕴,则大小便、汗液及其他分泌物秽浊不清,导致小便混浊、大便黏滞不爽、汗液黏腻等症状。7)相应化验指标异常。血浊的最初阶段,可能无明显症状或外在体征,如果血液化验指标异常,亦是血浊的重要征象。

此外,血浊影响到脏腑、组织、经络、官窍的功能,会出现相应的症状或体征。

2.2 血浊的辨证分型

2.2.1 基本证候 1)主症:形体肥胖,头脑昏沉,肢体怠惰,嗜卧少动,分泌物或排泄物秽浊不清(包括大便黏滞不爽、小便混浊、汗液垢浊等);或伴有胸闷脘胀,恶心纳呆,皮肤油腻,面垢眵多。舌质暗,舌体胖,舌苔滑腻,脉滑或涩。

血的运行无处不到,浊亦随之上下内外,故人身各处,举凡脏腑经络、头面胸腹、四肢百骸均有血浊的可能[10]。浊邪污血,水谷不化,沉积体内,故而形体肥胖。血浊易影响血液的化神功能,伤及脑窍,故而头脑昏沉。浊邪伤人,有沉重、附着的特点,故而血浊易导致肢体怠惰,嗜卧少动。浊有秽浊之意,故血浊为患,易出现分泌物或排泄物秽浊不清的特征,血浊在上,则面垢眵多;浊邪下注,则小便混浊;浊滞肌肤,则皮肤油腻,汗液垢浊。浊性黏滞,浊滞大肠,易导致大便黏滞不畅、口中黏腻、舌苔滑腻等症状;浊易阻气机,故而胸闷脘胀,恶心纳呆;气机失畅,影响血液运行,则舌质暗、脉涩;影响水液代谢,则舌体胖。浊为阴邪内盛,实邪壅盛脉中,故见滑脉,正如《素问·脉要精微论》云:“滑者,阴气有余也。”

2)兼症:血浊可以广泛伤及脏腑功能,导致脏腑功能失调,病位不同,相应兼症如下:血浊及脑,血不化神,则善忘呆钝,语謇肢瘫[10];血浊及心,血不养心,则心悸怔忡,胸闷胸痛;血浊及肺,宣降失司,则咳嗽气喘,胸闷咯血;血浊及肝,疏泄失职,则烦躁易怒,胀痛积瘕;血浊及脾,运化不能,则腹胀腹痛,纳呆便溏;血浊及肾,藏精不固,则阳痿遗泄,耳鸣头空[7];浊血久滞,搏结渐积,则致癥瘕癌肿。

2.2.2 复合证候 1)热毒血浊:除血浊证基本表现外,兼见口渴欲饮,烦躁不宁,面红目赤,尿黄便结,舌红苔黄,脉数等。多由于热毒污血,或气滞化火,或津亏虚热,或痰湿生热而致。2)气滞血浊:除血浊证基本表现外,兼见胸胁脘腹胀闷疼痛,或走窜疼痛,症状随情绪变化而增减,脉弦等。多由于情志不舒、忧郁悲伤、思虑过度等精神因素;或病理物质阻塞,阴寒凝滞;或脏气虚弱,运行乏力而致。3)痰湿血浊:除血浊证基本表现外,兼见肢体困重,胸脘痞闷,呕恶纳呆,头晕目眩,咳嗽痰多,舌苔腻,脉滑等。多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气化不利,水液停聚;或外感湿邪,留滞体内;或火邪伤人,煎灼津液;或恣食肥甘,湿浊内生;或七情内伤,气郁水停而致。4)寒客血浊:除血浊证基本表现外,兼见口淡不渴,肢冷蜷卧,面色淡白,尿清便溏,舌淡苔白,脉迟等。多由于寒邪内侵,或阳虚生寒,或寒饮内停而致。5)正虚血浊:除血浊证基本表现外,兼见各种正气亏虚的表现。血虚可见面色苍白或萎黄无华,唇色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麻木,月经量少或延期闭经,舌质淡,脉细无力;气虚可见少气懒言,语声低微,疲倦乏力,自汗,舌淡脉弱;阴虚可见潮热颧红,咽干唇燥,手足心热,尿赤便结,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阳虚可见形寒肢冷,面色白,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糖稀,舌淡苔白,脉弱等症。多由于机体阴阳、气血、津液、精髓等正气亏虚所致。

2.3 血浊的治法方药 《灵枢·逆顺肥瘦》曰:“血浊气涩,疾泻之,则经可通也。”可见,浊之在血脉,如污物之在江河。欲去江河之污物者,必疏通河道;欲除血中之浊者,须采用清化通利之法,浊去则经脉通畅。

血浊的基本治疗方剂可选化浊行血汤(由路路通、虎杖、荷叶、焦山楂、决明子、赤芍、酒大黄、何首乌、制水蛭组成)。血浊日久,可损伤人体正气,并能化生痰浊、瘀血、热毒等,故可加扶正、化痰、活血、解毒之品。笔者曾撰文论述血浊证的辨证治疗、血浊与脑病的关系、清化血浊法在皮肤科的应用等[1,11],请参阅相关文献,此不赘述。

3 血浊理论的临床应用优势

3.1 血浊理论是早期预测现代无症状疾病的关键所在 众所周知,每一种疾病都有其特定的临床表现,这些表现也是临床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医学研究也日趋深入,疾病诊疗的手段更是越来越先进和完善,加之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渐增强,查体日渐普及,越来越多的患者在化验检查或特异性检查时发现明显的异常,但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自觉症状或典型的疾病体征,笔者将其称之为无症状疾病。这类疾病由于没有症状或症状不明显,很容易使患者降低警惕甚至忽视,造成漏诊或误诊,以至耽误最佳治疗时机并引发危险情况的出现。如高尿酸血症患者早期可以没有痛风、关节炎等明显症状,只是在血液生化检查时提示尿酸升高;无症状心肌缺血作为冠心病的一个独立类型,确有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心电活动、左心室功能、心肌血流灌注及心肌代谢等异常),但缺乏胸痛或与心肌缺血相关的主观症状;慢性肾炎病人除有尿蛋白、血脂等实验室指标异常外,无任何临床症状;其他可见的无症状性糖尿病、高血压病等,更是不胜枚举。目前在临床上,无症状疾病呈现日益增多的趋势,如何对无症状疾病进行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成为当前中医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血浊理论的提出和构建,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

中医之所以可以认识无症状疾病,是和其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密切相关的。中医的辨治过程是将望、闻、问、切四诊所得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以辨别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关系,并予以相应治疗。无症状疾病因症状缺乏而有别于其他疾病,因此以症状为中心的问诊受到限制,但通过仔细的望诊、闻诊、切诊等可以弥补问诊缺乏的不足,从而对疾病进行辨治。中医认为,“望而知之谓之神”,通过对人体全身和局部的一切可见征象进行有目的的细致观察,了解神、色、形、态的基本状况,从而获取对病人的初步印象,作出基本判断,为下一步诊察提供目的和方向。舌诊更是中医学经过长期探研所积累下来的宝贵临床经验,是辨证论治不可缺少的客观依据,五脏六腑都直接或间接通过经脉、经筋与舌相连,《辨舌指南》曰:“辨舌质,可决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舌与人体脏腑的生理、病理有着密切的关系。脉诊更是中医诊断学独特之精华,《黄帝内经》云:“微妙在脉,不可不察。”“脉者血之府”,脉象能客观反映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气血运行、渗灌及升降出入情况。总之,通过色、脉、舌等这些中医独具特色的诊法,在症状缺乏的情况下,仍可以推知脏腑的坚脆、阴阳的消长、邪正的盛衰、病情的轻重、病位的深浅、病性的寒热等有关情况,从而为辨证施治提供依据。

也就是说,中医对疾病的诊治具有前瞻性、推测性,例如,中医可从脉弦细、头晕目眩、烦躁易怒等肝肾阴虚之证中推测患者有中风的可能;另外,根据“肾主骨”的理论,还可以推测具有肾虚表现的人易患颈椎病等骨质增生类疾病;也可以根据患者素食肥甘厚味、体态肥胖、舌苔厚腻、脉弦滑等推测患者可能患有高脂血症,甚至动脉粥样硬化症等。

血浊理论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特色,又与现代科技成果紧密结合,把实验室检测、影像学表现等现代诊断技术作为中医四诊的补充和延伸,使先进医疗技术为中医所用,拓宽了认识和治疗疾病的思路,对无症状性疾病的诊疗极具重要意义。

3.2 血浊理论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关键所在 前面的内容笔者对血浊理论的内涵进行了阐释,可以看出,血浊是现代疾病的病理枢纽,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方面血浊是现代致病因素作用的结果。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各种压力的增大,传统外感六淫和疠气已经不是当前人们致病的主要因素,而环境污染、不良生活习惯和精神因素等对人们的不良影响越来越明显,成为现代人致病的主要因素,以上致病因素都会涉及到血,引发血浊的产生。另一方面,血浊是现代疾病产生和发展的关键。血浊既生,那么血的正常功能就会受到影响,如此则血失濡养或血不化神。而血又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基本精微物质之一,且其循行周身,内而脏腑,外而肢节,无处不到。浊存血中,也随血行上下内外,故而遍及全身,致病尤其广泛。不仅如此,血浊还进一步加剧气机失常,导致痰、瘀、毒等病理产物的产生,并相兼为病,加重病情,致使疾病复杂,交织杂糅,缠绵难愈。所以说血浊不仅是各种现代疾病的重要病理基础,形成之后又能作为继发性致病因素,加重其病理变化,即血浊是现代疾病的病理枢纽。

既然明确了血浊是诸多现代疾病的病理枢纽这一关键点,那么血浊的治疗也就是清化血浊对现代疾病的防治就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是治本之法,具有惩前毖后的作用,既可祛除疾病本始之邪,将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症状未现之前;又可防止成痰化瘀生毒,截断疾病的发展趋势,从而真正达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目的。

总之,笔者所提出的血浊,可以说是一种全新的中医病理学概念,它是对血的功能异常和运行异常的一种高度概括。血浊与许多现代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并贯穿其始终。各种现代疾病像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代谢综合征、肥胖病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等,都具有血浊证的特征。清化血浊可以达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目的,具有非常重要的预防医学意义。讨论血浊与现代疾病的关系以及清化血浊法在现代疾病防治中的作用,有助于深入研究中医学“治未病”的学术思想,寻求防治现代疾病的新途径,为探求更有效的方药开拓思路,从而提高临床防治现代疾病的效果。

猜你喜欢
脏腑症状疾病
有症状立即治疗,别“梗”了再抢救
茄子主要病虫害识别与为害症状
进击的疾病
尿碘与甲状腺疾病的相关性
易与猪大肠杆菌病混淆的腹泻类疾病鉴别诊断
Summary on Professor QIAO Bao-zhang's Experience i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for Pancreatic Cancer
夏季养生之疾病篇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研究进展
脏腑疏通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