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薛伯寿运用二仙汤经验浅谈*

2020-12-20 06:02孙良明薛燕星
天津中医药 2020年2期
关键词:二仙知母

孙良明,薛燕星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老中医工作室,北京 100052)

薛伯寿教授是中医大家蒲辅周先生入室弟子,传承蒲氏医学,博采众长,融会贯通伤寒、温病学说,擅治外感热病,同时精于内、妇、儿科等杂病治疗,对于经方、时方择善而用。近人所创方中,薛教授较为重视二仙汤,灵活拓展应用于多种病证。薛伯寿教授求学于上海之时,指导老师为张伯讷先生,故得其二仙汤应用之奥秘。现将笔者跟师粗浅体会试述如下。

1 二仙汤来源及方解

二仙汤由温肾益精养血之仙茅、仙灵脾、巴戟天、当归和滋阴泻相火之黄柏、知母组成,最初用以治疗肾精不足、相火偏旺的更年期高血压病[1],后拓展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疗效确切,成为调补阴阳、调理冲任的基础方。

张伯讷(1929—1994)教授20世纪50年代创制二仙汤,用于治疗更年期高血压病,该方依据冲任不调现象而定,“临床上观察到大部分女性高血压病的冲任不调症候群(如头痛、头昏、心烦、自汗、筋惕肉瞤、阵发性面部潮红……)的产生,往往与七情的刺激、月经周期不正常和妊娠生育有关”,辨证为“肾阴、肾阳不足和肝阳、相火上亢”,故制定了二仙汤的“温养苦泄”法,即“温养肾阴、肾阳之不足”“苦泄肝阳、相火之有余”。“仙茅温养肾中之阳,仙灵脾滋养肾中之阴为君;以巴戟天之益精为臣;以黄柏、知母之苦泄相火为佐;以当归之调理冲任为使(即引经药)。”[2]

仙茅,气味辛平,微温,“从古至今,均认为是补肾、强阴、益精神之品,且有久服通神、强记、助筋骨、益肌肤、明目、治一切风气……等等功效”;仙灵脾,治一切冷风劳气,补腰膝,强心力,丈夫绝阳不起,女人绝阴无子,筋骨拘急,四肢不任,老人昏耄,中年健忘,又名弃杖草[3];巴戟天,味辛微温,主大风邪气,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补中增智益气(《神农本草经》)。还可以定心气,疗水肿,又名不凋草[3];黄柏、知母,可以泻相火以养肾水;当归,调经养血要药,王好古认为冲任之病必须用此。

追溯其更深的组方思想,除对冲任督脉的深刻认识以外,与张伯讷先生对肾之精气阴阳认识密不可分。他曾提出“以肾精、肾气为物质基础,以肾阴、肾阳为肾中精气功能活动的两类表现”观点,认为肾中精气是不可分离的物质基础,肾阴肾阳是以肾中精气为物质基础的两类功能活动的表现。其主要理论依据是张景岳《类经》所说的“命门者,为水火之府,为阴阳之宅,为精气之海,为死生之窦”。但张景岳之论命门独立于肾之外,张伯讷先生则以“两肾总号命门”,肾阴肾阳为全身阴阳之本。所以二仙汤制方思路中受到张景岳“补气以生精”“补精以化气”“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启发[4]。

2 薛伯寿教授运用二仙汤经验

薛教授认为二仙汤不仅能治疗女性绝经前后诸证,还可以广泛应用其他各科。其核心病机为肾中精气亏虚,水火失调,冲任督脉损伤。

2.1 临床病证

2.1.1 绝经前后诸证 更年期是人体由成熟走向衰老的一个过渡阶段,《素问·上古天真论》已经详细论述肾气、天癸、任脉、冲脉等与生长壮老已的密切关系,如:“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男子五八,肾气衰,七八,肝气衰,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女性“七七”前后,大约 40~65 岁左右,短则 1~2 a,长则可达 10~20 a。男性“七八”前后,大约50~65岁左右。女性更年期特征性表现为月经失调、闭经、性生殖功能减退。其他可出现多系统症状,如类似精神神经障碍症状:烦躁易怒、委屈焦虑、头晕头痛、烘热汗出,甚至有类似癫痫发作;运动系统,如关节痛、肩痛(“五十肩”)、腰痛;心血管疾病,如心慌、胸闷、高血压、水肿等。上述病症属肾中精气衰退,肾之阴阳失调者,皆可用二仙汤加减。如更年期高血压,二仙汤较常规辨证方药效佳;肩周炎、腰腿痛,二仙汤加减往往优于一般强筋骨祛风湿药;更年期顽固皮肤瘙痒,常规祛风养血、除湿止痒等法不效者,二仙汤或可有佳效。

2.1.2 上热下寒(下虚)证 更年期之男女,若病证见肾精气不足,寒热错杂,或上热下寒,或上盛下虚,二仙汤皆可加减应用。若非更年期,与上述病机吻合者,依然可用二仙汤治疗。上热可见面红、烘热、心烦、汗出、失眠,或口疮、眼眵多,或头痛、眼红、唇舌红,或口苦口渴、便干尿黄,有时上症仅见一二,甚或全不见,而仅手心热。下寒可见女子宫寒少腹凉、男子少腹不适睾丸凉、腰腹及下肢畏冷发凉,甚至如置冰窖,有时下寒不显,而下虚明显,如腰痛膝软,夜尿频繁,二便不禁,下肢水肿,性欲冷淡,阳痿早泄,下体潮湿,但见一二症,不必悉具。

2.1.3 风湿免疫及内分泌类疾病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已详论肾气、冲任等主导人体生长发育、生殖、机能强健及衰老,与西医学神经、内分泌系统,如肾上腺、性腺、胰腺、胸腺、甲状腺、脑垂体等功能有相似之处。体内许多组织和器官也具有内分泌功能。薛教授说:“内分泌功能属于精的范畴。”部分风湿免疫及内分泌系统疾病,依赖激素或者缺乏激素者,属肾精肾气亏损,水火失调。

薛教授道:“风湿免疫类疾病依赖激素而有寒热错杂之病症可用二仙汤。”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皮肌炎,已经使用激素,而且常年服用,或服用免疫抑制剂,可考虑二仙汤。此方可温补肾精肾气,苦泄过亢之相火,有一定程度的激素替代作用,且仙茅、仙灵脾、巴戟天可以强筋骨、祛风湿,再酌情加宣痹补肝肾之品如威灵仙、全蝎、骨碎补等,或合用桂枝汤,或合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或合用附子汤,或合用黄芪赤风汤,或合用桂枝芍药知母汤等。

再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治疗常常依赖于激素,证候复杂多变,外证热毒表现明显,或上实下虚,或上热下寒,乃本虚标实,阴阳失调。对于无特殊并发症、非危重状态者,可以考虑二仙汤加减。热毒盛者可以合用四妙勇安汤;偏寒者,可合用附子汤;肾脏损伤者,可合用金匮肾气丸;气血阴阳虚弱明显者,可合保元汤。有时SLE急性期过后,中医可辨之症已不明显,也可以酌情使用。如某青年女性,SLE恢复期,一般情况良好,无特殊不适,舌脉如常,唯白细胞低,曾多处诊治,服用益气养血补肾中药无效,薛教授予二仙汤加黄芪、女贞子、菟丝子、肉苁蓉四药,血白细胞稳步上升。

2.1.4 冲任督损伤及肾虚阴阳失调病证 《灵枢·经水》:“经脉十二者,外合于十二经水,而内属于五脏六腑。”《灵枢·经别》:“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薛教授体悟到,天人合一,天地相参,十二经与自然运动的十二律相应,而任督统领一身阴阳,为乾坤,为天地。冲脉行于任督脉之间,三者同源相通,任脉、督脉、冲脉与天地人相应,可代表精气神。任脉主阴,督脉主阳,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冲脉下接地气,上连天气。阴阳冲和而生万物。

叶天士云:“奇经八脉皆丽于下,肝肾怯不固,八脉咸失职司。”“肝肾下病,必留连及奇经八脉”,六淫七情皆可导致冲任督失调。多次妊娠及流产,亦可致肝肾亏虚,冲任损伤。在女子可见崩中带下、月经不调、闭经、不孕、症瘕,在男子或有阳痿早泄、精冷、精少、不育诸疾。如孕产过多而致月经量少、性欲冷淡,可予二仙汤,随其寒热虚实加减。督脉损伤,可见瘫痿、腰脊或精神懈怠之病症(下文有急性脊髓炎后遗瘫痪及二便闭结一案可资参考)。有部分患者,既无明显肾虚典型症状,如腰酸膝软、头晕耳鸣等,也没有寒热失衡的表现,依然可予二仙汤。如妇女阴道干涩性交痛,余如所苦,二仙汤略加菟丝子、女贞子等即可收效。中老年亚健康,精气神偏弱者,二仙汤加减可振奋精气神。

薛教授云:“生长壮老已,人的生长发育、衰老皆与肾关系甚密而起主导作用……肾虚的轻重往往反映衰老程度,五脏之阳气,非肾阳不能发;五脏之阴,非肾阴不能滋。”对于老年病肾虚而阴阳失调,上热下寒,上实下虚者,二仙汤尤为适用。薛教授认为二仙汤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老年人长寿。

2.2 加减变化 薛教授在应用二仙汤时,常随其寒热虚实加减变化。如腰痛寒湿重者,常合肾着汤、桑寄生、杜仲、骨碎补等药;心肝火盛,烦躁易怒者,合百合知母汤、百合地黄汤、牡丹皮、栀子、珍珠母、石决明等;有外邪者,则入祛邪之品,如某中年男性,外感咳嗽发热(肺炎)好转后低热不退,下肢凉而周身酸痛畏寒,口苦苔腻,以二仙汤合升降散、栀子豉汤等,调阴阳,清余热,数剂热退,诸症减轻。

君火以明,相火以位。肝肾皆有相火,宜潜藏,不宜妄动。薛教授在用二仙汤治疗男子阳痿、早泄、滑精等病时,若火不盛,或者阳弱者,或脾虚食少便稀者,常将知母换成砂仁、甘草,即合入封髓丹(黄柏、砂仁、甘草),酌加益精之品,如女贞子、菟丝子、覆盆子等;夹湿热者,合二妙散;气郁者,合四逆散。《医宗金鉴》谓:“封髓丹为固精之要药。”郑钦安推崇此方,强调“不可轻视”,其“重在调和水火也,至平至常,至神至妙”[5]。蒲辅周认为此方有补土伏火之妙。薛教授常以之治相火妄动,肾失封藏之证。

综上所述,薛教授临证二仙汤常用于绝经前后诸证、风湿免疫类疾病、激素缺乏或依赖类疾病及冲任督脉损伤病症,其中属肾精肾气亏虚,寒热失调者尤其适用。

3 典型病案

3.1 更年期高血压 患者女性,46岁。2018年5月1日初诊。主诉:血压升高2 a。病史:最高血压180/107 mmHg(1 mmHg≈0.133 kPa,下同),现口服降压药,血压多在130/75 mmHg左右。有时烦急,情绪不佳时血压升高,血压升高时怕冷,欲便。平时畏冷,手脚凉,乏力,偶有头晕、夜间心慌及胸前区疼痛。眠差 5~6 a,入睡难,眠浅易醒,可睡 4~5 h。月经量少,孕6产1(人流5次)。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处方:黄柏 10 g,知母 10 g,巴戟天 10 g,当归 10 g,仙茅 8 g,仙灵脾 10 g,天麻 15 g,葛根 15 g,桑寄生10 g,杜仲 10 g,怀牛膝 10 g,炙龟板 20 g(先煎),生地 18 g,百合 15 g,炒酸枣仁 18 g,茯苓 15 g,石决明20 g(先煎),14 剂。

首诊药后,情绪睡眠改善,血压平稳,手脚凉减轻,2诊后降压药减量,血压120/70 mmHg,诸症续减,之后数诊守方随症略行加减。逐步停降压药,停中药后稳定在(140~130)/(80~70)mmHg,眠安,情绪及一般情况良好。

按语:患者年届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将竭,且曾流产5次,冲任必伤,肾精必损,肾气早衰。又乙癸同源,肝失所养,血海冲脉空虚,阴阳亏于下,则畏冷、月经量少,虚火扰于上,则烦急、眠差。处方以二仙汤合用百合地黄汤、酸枣仁汤及百合知母汤,增强清心养肝安神之效。加天麻、葛根、桑寄生、杜仲、怀牛膝补益肝肾,平肝潜阳。

3.2 气短 患者女性,77岁,2019年6月4日初诊。主诉:气短半年。现病史:近半年来气短,受凉后加重,自觉心下胃脘空虚而凉,鼻干咽干,喜热饮,口中清水多,上半身有时烘热,腰以下凉,纳可,大便溏,每日1~2次,眠差早醒,舌前略红偏暗,苔白,脉弦滑尺弱。处方:黄柏8 g,知母10 g,巴戟天10 g,当归 8 g,仙茅 8 g,仙灵脾 8 g,炒白术 10 g,干姜9 g,茯苓 12 g,炙甘草 10 g,黄精 15 g,女贞子 10 g,墨旱莲10 g,14剂。

2诊气短明显改善,心下凉及鼻咽干减轻,睡眠好转,口中清水仍较多,上半身时有烘热,腰以下凉。守方加山药15 g,益智仁10 g,14剂。

3诊气短、心下凉及鼻咽干续减,烘热及口中清水亦减,大便已成形,近来眼眵多,出现口腔溃疡,守方加连翘12 g,炒栀子10 g,14剂。

按语:本案气短为主,但薛教授不用参芪之类补气,何故?乃冲脉虚衰,肝肾亏虚所致。唐容川说:“冲脉者,出气之冲衢也。”“胞中名为气海,乃呼吸之根也。人之呼吸,由气海上胸膈入肺管,而出于喉,其路径全循冲脉而上。”“胞中又名血海……为先天肾气,后天胃血交会之所。冲脉起于胞中,导先天肾气而上行,以交于胃,导后天阴血下行入胞中,以交于肾,导气而上,导血而下,通于肾,丽于阳明。”[6]患者77岁,冲脉已衰,素性急躁,操持劳神,阴血暗耗,肝肾亏虚,不能导气上行,故气短、心下胃脘空虚而凉;不能导后天阴血下行,则肝肾阴血益亏,相火内扰,故见下寒上热。相火不能潜藏上扰,故烘热、鼻咽干、舌尖红,而腰以下凉、便溏。口中清水多,即涎唾多,为中下焦火不足故也。处以二仙汤,调肝肾冲任,辅以二至丸补肝肾,肾著汤祛寒化饮,山药、益智仁健脾益肾摄唾。此外加黄精配合当归,取黄精丹之义。薛教授认为有健脑之用。

3.3 I型糖尿病自汗眠差疲乏 患者男性,63岁。2018年10月19日初诊。主诉:确诊糖尿病3 a余。现病史:数年前患免疫性胰腺炎,长期服用醋酸泼尼松,目前胰岛萎缩,注射胰岛素,空腹血糖6mmol/L左右,餐后血糖14 mmol/L左右。盗汗,失眠(需服用思诺思),疲乏,近半年体力精力减退。耳鸣3 a,易感冒,口腔溃疡,咽部不适,言多音哑。口干欲饮,夜尿3~4次,服用胰酶则大便较好,不服则不成形。舌尖红苔薄黄。血压偏高,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片2.5 mg/d。化验示雌二醇高,睾酮低。目前注射睾酮素每月1针,已用5个月。下肢水肿,结膜水肿,满月脸。现仍服用醋酸泼尼松5 mg/d。既往应酬饮酒多,否认吸烟史。处方:黄精15 g,当归10 g,生黄芪18 g,赤芍 10 g,防风 8 g,柴胡 10 g,枳壳 8 g,白芍 10 g,女贞子 10 g,菟丝子 10 g,蝉蜕 6 g,白术12 g,浙贝母 10 g,连翘 12 g,枸杞子 10 g,石斛 12 g,天花粉12 g,茯苓12 g,炙甘草10 g,生姜3片,炒酸枣仁 15 g,14 剂。

2018年11月23日2诊:盗汗已止,睡眠明显改善,已停服思诺思。口腔溃疡已愈,咽部不适好转。仍疲乏,时音哑。眼结膜水肿如前,大便成形,粘马桶。夜尿频。处方:黄柏10 g,知母10 g,巴戟天10 g,当归 10 g,仙茅 8 g,仙灵脾 10 g,肉苁蓉 10 g,枸杞子10 g,女贞子10 g,菟丝子10 g,覆盆子10 g,车前子(包煎)10 g,炙黄芪 12 g,黄精 15 g,仙鹤草15 g,墨旱莲 10 g,14 剂。

2018年12月28日3诊:疲乏减,眼结膜水肿减轻。半个月前醋酸泼尼松减至2.5 mg/d。12月18日复查睾酮已正常,自行停用睾酮素。纳可,血糖不稳,餐后 13~14 mmol/L,晚间最低 3~4 mmol/L。睡眠浅,夜尿3~4次。偶尔右侧耳鸣。大便成形软而黏。舌略红,苔薄白。夜尿仍频。上方加山药18 g,益智仁10 g,14剂。

2019年2月15日4诊:醋酸泼尼松已经停服。血糖用胰岛素控制尚可。眠浅,无盗汗,夜尿3~4次,尚有疲乏感,若不劳累则右耳不鸣。大便调。眼结膜水肿。舌红苔薄白。上方加浙贝母10 g,连翘12 g,14 剂。

2019年4月26日5诊:上方一直服用至今。整体状态如体力、精神等好转。盗汗、眼睑及下肢水肿明显减轻。血糖较前平稳。夜尿2~3次,眠浅,纳便可。用二仙汤、五子衍宗丸、黄芪赤风汤加减续服。

按语:患者已年近八八,精气神不足,初诊盗汗、口干减轻,睡眠好转,但疲乏、眼结膜水肿、夜尿频等如前,且长期依赖胰岛素、醋酸泼尼松、睾酮等激素。如前文所述,其本为肾气肾精不足,冲任督损伤。欲减激素用量,使精足气旺神足,当求其本,故复诊予二仙汤加补肾益精气之品。后入山药、益智仁为对药,益脾肾,固精缩尿,山药可制益智仁之燥,并相互助力;方中合黄芪赤风汤,可益气通络,使气通血和。薛教授广泛而灵活应用于多种病证。此方出自《医林改错》,王清任谓“用此方治诸病皆效者,能使周身之气通而不滞,血活而不瘀,气通血活,何患疾病不除”[7]。

3.4 急性脊髓炎后遗二便闭 患者男性,63岁(家属代诊)。2018年10月10日初诊。主诉:下肢瘫痪8个月,伴排便障碍、尿潴留。病史:患者于2018年2月中旬因劳作汗出,开窗受凉,突发右下肢肌肉痉挛。次日逛街途中,突然双腿发软,以右下肢较重,无法行走,急呼120送至该市三甲医院,2 h瘫痪迅速发展至髂骨水平,呈脊髓横断性损害,后行脊髓穿刺,结合影像学及查体,诊断为脊髓炎,定位损伤位于胸10~腰1段。先后予以大量甲强龙冲击、营养神经、导尿等对症治疗,并与中药内服及针灸推拿治疗,有所好转,但仍不能行走。他医处方以续命汤、黄芪赤风汤、大柴胡汤、升降散、四苓散等加减,佐以泻热通便利水之品。服药1月余,大小便及下肢活动均无明显变化。目前大便干球状,无力排便,下肢无力。有尿意,无法自行排尿,留置导尿管,尿常规提示有尿路感染。无寒热,纳眠可,舌偏暗,苔略黄厚腻。血压、血脂、血糖正常。处方:黄柏10 g,知母 10 g,巴戟天 10 g,当归 10 g,仙茅 8 g,仙灵脾 10 g,鹿角片 12 g,续断 15 g,怀牛膝 10 g,银花炭12 g,金银花 12 g,玄参 15 g,生甘草 10 g,黄精18 g,丹参 15 g,肉苁蓉 15 g,28 剂。

2018年11月14日2诊:服药1周大便即可自行解出,后大便畅通,自觉周身有力,下肢肌力好转。停药2 d后大便又无力排出。无法自行排尿,每日按时导尿5次。守方加:肉桂5 g,车前子10 g(包煎),28剂。

2018年12月20日3诊:服药期间大便畅,近10 d可自行排尿,但较费劲。用力排尿时大便失禁。下肢肌力进一步恢复。守方加炙黄芪15 g,28剂。

上药服1月后,大便调,小便较前通畅,残余尿量减少,停药康复训练。

按语:急性脊髓炎所致的瘫痪,与脑血管病意外瘫痪、癔病性瘫痪及风湿性瘫痪等迥然有别[8],故用王清任治瘫腿的专方黄芪赤风汤效果不佳。薛教授明确指出,此患者为任督脉损伤,邪毒内伏。当调脏腑,通补奇经;透伏邪,解毒通络。以二仙汤合四妙勇安汤加减。

患者年届八八,肝肾精血不足,“肝肾下病,必留连及奇经八脉”,予二仙汤可以调补奇经,调任督脉。方中黄柏“治肾水膀胱不足,诸痿厥,腰脚无力……瘫痪必用之药”[9]。“知母佐黄柏滋阴降火,有金水相生之义……黄柏能制膀胱、命门阴中之火,知母能清肺金,滋肾水之化源”[10]。仙茅、仙灵脾温肾补命门之火,配合鹿角片通督益肾;巴戟天、肉苁蓉温肾益精,丹参补冲、任脉之血,当归合黄精取黄精丹之义,补精髓而益气力健脑安神。众药合力,调补脏腑,通补奇经,直指病所。

薛教授曾说,凶险暴病,多为温病,正气虚馁,感邪未能透出,则邪毒内蕴深伏,直中内陷,伤及奇经,痹阻经络。此患者起病之初并无外感征象,乃突然发病,急骤加重,有正虚邪伏之机。多提示病情较重,西医学观察到,病前有先驱症状者,如凡有发热等上呼吸道感染等,预后较好,反之较差,这与中医的认识一致。其中四妙勇安汤可以透伏邪、余邪,并能解毒活血,散瘀通络。薛教授还说:“疑难病多为外感内伤交融在一起,表里寒热气血虚实错综复杂,治病求本,必须考虑到伏邪、蕴毒、痰饮、瘀血、积滞等因素。”此患者即考虑有伏邪、蕴毒、瘀血并寒热虚实错杂。非常之疾,用非常之法。

猜你喜欢
二仙知母
知母的炮制工艺及其对有效成分的影响研究
基于HS-SPME-GC-MS和PCA分析知母及其 制品的挥发性成分
和合二仙
Systematic review of robust experimental model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for basic research
“二仙”文化流布与小南村二仙庙价值研究
清热泻火说知母
HPLC-ELSD同时测定知母药材中4种主要皂苷的含量
二仙汤为主治疗乳腺癌治疗后出现类更年期综合征35例
二仙四逆散治疗妇女更年期慢性胃炎54例
龟鹿二仙膏在儿科疾病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