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沽推拿流派学术概要*

2020-12-20 06:02李华南刘斯文骆雄飞王金贵马永利
天津中医药 2020年2期
关键词:伤科流派脏腑

李华南 ,张 玮 ,刘斯文 ,骆雄飞 ,董 桦 ,范 青 ,王金贵 ,马永利

(1.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推拿科,天津 300193;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拿手法生物效应三级实验室,天津 300193)

津沽自古出名医,近代天津地区名医辈出、百家争鸣、流派纷呈。津沽推拿作为津沽地区最有代表性的传统推拿技艺,在天津地区已经有数百载的发展历史。其源于民间,早在明末清初即兴盛于津沽市井闾巷,后融合了古法腹部按摩、捺穴疗法、叶希贤正骨疗法、李墨林捏穴疗法、小儿腹部推拿、皮部推按等学术理论思想,形成具有地区特色的推拿疗法。

津沽推拿正是通过挖掘整理近现代天津地区各推拿流派特色,逐步优化流派特色手法,把握优劣,融会贯通,并结合大量的现代推拿临床及基础学术理论成果,形成了以松筋易骨疗法为主的津沽伤科推拿、以古法腹部按摩为主的津沽脏腑推拿和以核心特定穴疗法为主的津沽小儿推拿三大体系。

1 津沽伤科推拿

天津是近现代武术之乡,武术拳种多,奇功异效,奥妙各异,风格独特。特别是清末著名爱国武术家霍元甲[1]、民国武术宗师韩慕侠[2]等一系列名家的出现,更是近代天津精武文化发展的缩影。而这一精武背景也为津沽伤科推拿的发展孕育了土壤,众多武术行家都在习武的摸爬滚打中练就了“捏胳膊拿环”(旧为脱臼复位代称)的手艺,这也就为后期津沽伤科推拿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作为中国近代发展史上的明珠,天津是最早与西方文明接触的中国城市之一,亦是达官显贵、中西名医汇聚之地。诸如近代中医大家张锡纯、施今墨均在天津留下了足迹,而这种医学文化汇聚效应,也吸引了大批的伤科名医。早在建国初期,在津沽地区行医的李墨林捏穴按摩手法、叶希贤正骨手法在全国骨伤推拿界打响了天津名片。近现代,在以王金贵、王文义、孙庆等为代表的学术传承引领下,津沽伤科推拿流派体系得到了进一步整理与完善。

1.1 法施于人,于人无痛 津沽伤科推拿施术强调巧、精,往往在患者无痛中解决疾病,特别是令人叫绝的李墨林捏穴按摩手法。“李氏按摩”治疗以经络腧穴理论为指导,以辨证取穴为原则,重视取穴与手法相结合,具有“轻松自然、柔和舒展、稳健有序、取穴准确、透力适度”的特点。李氏按摩治疗的具体操作过程又分为准备手法和治疗手法。以点按穴位为主,具有活血化瘀、舒筋通络、麻醉止痛之功;治疗手法是根据患病的部位和病情而定,重视取穴的特殊治疗作用,以点穴、指按为主,辅以牵、摇、弹拨、拔伸、抖、揉、回旋等手法以达散瘀消肿、松解粘连、正骨理筋之效[3]。两者相合,往往能使患者在无痛中解除病痛。

1.2 大道至简,易于掌握 大道至简并不是说津沽伤科推拿缺乏科学性,手法术式简单。其实,无论是陶甫对李墨林手法的解读,还是尚天裕对叶希贤手法的赞扬,都充分说明了津沽伤科推拿的重要价值。而之所以强调大道至简,是因为无论是李墨林的捏穴疗法还是叶希贤的正骨手法都是各位名家在临床呕心沥血总结、实践而来,诸如:李氏的准备-治疗手法、叶氏的九步肩凝症治疗手法、腰椎间盘突出症十步手法[4]。后人非常容易理解以及掌握,实用性强。

1.3 术式安全,屡被引用 津沽伤科推拿另一特色是术式安全。其中的内容也多次被其他专著引用,如著名骨科专家、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杨克勤教授在其编写的《颈椎病》一书中,就将李氏的手法治疗颈椎病内容纳入到保守治疗篇[5]。同时,俞大方教授主编的中国第1部《推拿学》规范化教材也将李氏的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手法治疗纳入其中[6]。这些足见津沽伤科推拿的价值以及安全性。

1.4 中医思维,传承创新 津沽伤科推拿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推拿,强调道术的辨证关系。既要求手法的精湛,又重视中医理论的指导。近代伤科由于受到西医学的影响,临床多过度依赖影像学诊断,而忽视中医思维的指导以及应用。津沽推拿学术带头人王金贵教授在多年系统整理天津地区伤科名家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各位名家临床诊疗经验,提出了时相性辨证施术思想[7],将软组织损伤疾病按照时相性规律分成不同症状阶段,并借用李墨林捏穴疗法的“松筋”配合叶希贤正骨按摩的“易骨”起到治标作用,同时又配合胡秀章腹部按摩调补肝肾这一治本方法,真正实现中医思维贯穿伤科疾病临床治疗始终。

2 津沽脏腑推拿

整个推拿发展史就是以脏腑病症治疗为主线的。从甲骨文中“病”这个会意字体现古代人患腹部疾病用手按摩治疗,到春秋战国时期扁鹊运用推拿救治尸厥,两汉时期淳于意运用推拿治疗头痛,张仲景总结出推拿可“救自缢死”,魏晋时期葛洪将推拿运用于抢救,隋唐时期推拿治疗内科病症范围更是扩大,宋金时期推拿具有催产及汗、吐、下作用等记载均能反映出脏腑推拿在推拿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但是,明代“隆庆之变”导致太医院废黜按摩科,使得传统推拿为求生存不得不向正骨与小儿方向分化,而脏腑推拿却逐渐隐匿,这严重地影响了脏腑推拿的发展[8]。

然而,津沽脏腑推拿在津沽大地能够得到较好的传承与发展,这与天津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直接关系。作为民国时期清政府的后花园,洋务运动期间天津是达官显贵的长居之所。津沽脏腑推拿源起自古法腹部按摩,脏腑推拿大师安纯如是流派的创始人,后发展融入了脏腑图点穴法、传统腧募配穴等理论疗法。后世先贤刘希增、胡秀章、隋卓琴、陈志华、王金贵等对脏腑推拿的薪火传承,则使津沽脏腑推拿流派理论得到了不断的充实与完善[9]。

2.1 奇经八脉,通脉调气 津沽脏腑推拿在治疗疾病时尤其强调奇经八脉的作用,奇经八脉是有别于十二正经的另一经脉类别,既不直属于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但是却能沟通十二经脉,并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渗灌等调节作用。津沽脏腑推拿在治疗疾病时尤其强调以手法调整奇经八脉,并提出了“调冲通脉”理论:奇经八脉中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能调节十二经气血;任、督两脉与冲脉同起于胞中、出于会阴,故称为“一源三岐”,又任脉、督脉有主人体一身之阴阳之说;带脉为一横绕腹部之经脉,其犹如束带一般,具有约束一身诸经之功用。故津沽脏腑推拿尤以奇经八脉中冲、任、督、带四脉为治疗核心,可调节畅通人体一身之经脉气血,从而使经气通顺,气血和畅[10]。

2.2 三焦气化,畅通三焦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而气化作用,就是指通过人体内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中医基础理论认为,机体的功能活动全靠气化作用的进行,气化功能失常时,就会产生相应的病理现象。而津沽脏腑推拿在治疗内科疾患时,恰恰是针对调节人体气化功能提出了“畅通三焦”的核心理论,并主要选用层按法、捺法等主要手法施术于腹部及核心穴位,达到“畅通中焦、开通下焦、宣通上焦”的目的,从而恢复人体气化功能,疾病乃复。

2.3 神可御气,四海调节 精能生神,神能御精。气能生神,神能御气。精能生血,血能化精。气能生血,血能载气。精充气足神旺是健康的保证。脏腑推拿的调节重视对四海的整体调节。所谓四海,张介宾云:“四海者,百川之宗。”也就是指江河所汇合之处。人体也有四海,即《灵枢·海论》中记载的:“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气海,有水谷之海,凡此四者,以应四海也。”[11]脏腑推拿通过对冲脉(血海)、脾胃(水谷之海)、膻中(气海)的操作,能沟通人身整体,并对精神、情志起到调节作用。

2.4 注重理论,谨守病机 津沽脏腑推拿的另一特点即是注重中医基础理论、治疗谨守病机。津沽脏腑推拿与传统推拿只重视经络穴位不同,其同为外治疗法,却更多强调以传统中医思维为基础,强调分析疾病的发病机制,“谨守病机”,确定治则;治疗疾病时则讲究“外治之理及内治之理”“用推即是用药”的理论思想,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强调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从宏观层面调节人体机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5 正邪变化,手法补泻 邪正的盛衰变化,对于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和转归,都有重要的影响。津沽脏腑推拿在治疗疾病时十分重视人体的正邪变化,手法上亦具有补法与泻法之分。针对虚性病症,手法上多以缓慢柔和类手法为主,旨在补益正气;针对实性病症,则多以快速的重手法为主,旨在祛除邪气;而在治疗虚实夹杂类疾病时,津沽脏腑推拿的手法又有补中有泻、泻中有补之分,旨在治以攻补兼施、祛邪扶正的同时,又可以达到“扶正而不留邪,祛邪而不伤正”的治疗目的。

津沽脏腑推拿“大道至简”的方法理论体系使其在脏腑推拿的发展中独成一派,并且在津沽大地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与发展,其流派传承完整、理论体系独特,为脏腑推拿传承延续作出了巨大贡献。

3 津沽小儿推拿

津沽小儿推拿植根于津沽地区,其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以传统小儿特定穴推拿为基础,在发展过程中,秉承前人经验,又融入当地古法腹部按摩技艺,吸纳民间简便验效方法,形成的小儿推拿特色流派。在历经津沽小儿推拿五代人的共同努力下,该流派继承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核心特定穴”“腹部推拿”“皮部推按”等理论方法,并应用于小儿疾病治疗中。

津沽小儿推拿作为地方流派,在其数百年形成发展史中,形成了明确的发展脉络和独具特色的学术理论体系。津沽小儿推拿流派作为一个“开放”“包容”的学术流派。其不仅有“腹部推拿”“皮部推按”等津沽特色手法,还汲取现代化科研成果以及其他流派优势,逐步丰富自身理论方法体系。这种模式使津沽小儿推拿的理论根基愈发牢固,促使了津沽小儿推拿的人才梯队不断壮大,临床疗效逐步提升。

津沽小儿推拿创始人石汉卿,是河南开封当地享有盛名的推拿大师。自幼习武,跟随少林大师学习正骨推拿手法。精通“点穴疗法”“少林内功”、正骨等独特手法。同时,他还常以推拿手法治疗小儿疾患,此为津沽小儿推拿之源起。后世胡秀章老先生拜师石汉卿门下,除以学习伤科、脏腑推拿外,还获石汉卿传授小儿推拿之法。后人隋卓琴、陈志华、王金贵等不但传承了胡秀章的小儿推拿衣钵,还进一步提升津沽小儿推拿的内涵与水平,不断用自己的经验丰富着津沽小儿推拿,代代相传,各有发挥,形成了津沽小儿推拿流派[12]。

3.1 固护中州,腹部推拿 津沽小儿推拿认为小儿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重点在于固护中州,即调理脾胃。“脾胃无伤,则根本常固矣。”而腹部推拿是“津沽脏腑推拿”中的一大特色手法。起初是应用于成人的功能性内科病治疗,由推拿名家胡秀章老先生将其应用于小儿疾病的治疗,后又经王金贵教授进一步系统整理改良,使其在临床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小儿腹部推拿的手法主要包括层按法、运腹法、摩腹法、旋揉法等,与成人手法相近,通过改良后又有小儿推拿自身的特点。其主要施术于腹部循行的冲脉、任脉穴位以及其他胸腹部重要穴位等。而脾胃是腹部推拿施术的主要脏腑,不仅可以通过有规律的手法机械力直接刺激“有形之脏”,充分调动胃肠动力,还可根据不同补泻手法和穴位处方,联动不同经脉,形成“功能网络”,从而干预“无形之脏”。将有形和无形整合,从而调节脾胃功能,促进气血精微物质生成输布。腹部推拿不仅可以通过调理脏腑经络治疗小儿功能性疾病,也可以配合方药,促进药物成分吸收和转运至病灶。可谓“脾胃健运则药自救,脾胃既衰,不能运转药性以施变化”。

小儿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其推拿的侧重点有别于成人。《医权初编》云:“治病当以脾胃为先。”《类经》云:“治五脏以调脾胃。”小儿“脾常不足”在众多医家的诊治思路中均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固护中州”的理念也在世代相传中逐渐成为津沽小儿推拿的核心思想。

3.2 纲举目张,核心用穴 “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是小儿发病的特点。小儿易于感邪,容易发病,并且一旦发病,其病情转化又十分迅速,变化多端。若手法杂而不精、穴位繁而不专,往往不能直达病所,无法快速缓解小儿的病痛。且穴位选取过多、操作时间过长,往往还会使患儿情绪烦躁,不配合治疗,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津沽小儿推拿在临床治疗中不提倡复杂的大处方和长时间的治疗模式,而是针对小儿的发病特点,同时在明代周于蕃所著的《小儿推拿秘诀》基础上,通过对古代医学文献的追溯和挖掘,结合津沽小儿推拿几代传承人的临床经验,经过临床验证及现代统计方法分析后,最终科学地归纳出了一套临床常用、起效迅速、针对性强并极具津沽特色的“核心特定穴”体系[13]。

此外,津沽小儿推拿从临床实际出发提出了极具实用性的“以八纲辨证为纲,以八法为治则”学术思想。清代夏禹铸在其所著的《幼科铁镜》中提到:“用推即是用药,不明何可乱推?病知表里虚实,推合重症能生;不谙推拿揉掐,乱用便添一死。”其明确指出了运用小儿推拿前要明确辨明疾病的八纲性质,不可胡乱施术[14]。津沽小儿推拿遵循古训,将八纲辨证作为基本诊断纲领,并要求第一时间明确小儿疾病的病性、病位、病势等关键要素,从而指导小儿推拿的手法治疗。同时在治疗方面,津沽小儿推拿又以“八法”为核心治则,系统地将传统小儿推拿中的各种常用操作进行了总结归纳,分为调脏、汗、下、和、温、清、消、补八大类核心操作手法。针对疾病性质,选取相应的操作,在临床应用中十分便捷准确。

3.3 化繁为简,皮部推按 皮部推按是津沽小儿推拿的另一大特色。皮部理论应用于成年人,主要是通过脏腑与经络之间的联系,来反映体内的脏腑病变[15]。《黄帝素问直解·皮部论》中指出:“腑脏之气,亦通于皮,亦有分部,其腑脏之气,不与于皮,而生大病矣。”即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身体各个部分之间串联形成一个关系链。当脏腑出现功能障碍时,也会在体表皮部表现出相应变化。而津沽小儿推拿将皮部理论的作用进行了延伸,并不拘泥于将成年人的皮部视为脏腑病变的信号,而是侧重于十二皮部在治疗中的经络效应。同时,津沽小儿推拿认为小儿的十二皮部效同于成人十二经脉的作用,通过经络辨证,归纳患儿临床表现所属经脉,以皮部推按治之。

津沽小儿推拿经过数十年经验总结和溯源归纳,利用推按手法沿着十二皮部的循行区域进行刺激,通过复杂的经络网联系病变脏腑,从而利用外治手法达到皮部与相应脏腑间的呼应,调控病变脏腑,精准治疗,最终调节相应脏腑功能。同时,皮部具有抵御外邪之效。皮部位于人体最为表浅的部位,可与外界直接接触,是保护人体、抵抗外邪的第一道屏障。《黄帝素问直解·皮部论》中指出:“百病之生,先于皮毛。”当皮部的屏障功能失常,病邪就会通过皮部直接进入经脉,侵袭脏腑,引发疾病。而推拿手法刺激皮部,“自外而达内”,然后机体才会产生一系列变化。皮部又是十二经脉之气散布的部位,与机体内脏腑一一对应。因此,津沽小儿推拿将皮部这一特殊系统与推拿手法相融会,并根据经络辨证,在十二皮部的循行路线进行推按,整体调节小儿脏腑之间的功能平衡,从而提升皮部卫外屏障能力,起到养生保健和未病先防的作用。

4 总结

学术流派作为中医的突出特征之一,它的存在伴随着中医数千年漫长的发展历史。在这期间涌现出了扁鹊、张仲景、孙思邈等一大批著名医家。他们在学术上各领风骚、独树一帜,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流派。而中医学术流派的形成与发展、争鸣与渗透,促进了中医学术传承发展、临床疗效稳步提高、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是中医学术特色的重要体现形式[16-17]。

津沽推拿作为全国享有盛誉的推拿流派,随着后人的不断薪传、对名家经验的整理挖掘、对学术理论的开拓创新,其得以永葆青春,以襄后人。然而,研究者仍要注意随着后裔转行,或师父逝世,或缺少完整的文字材料等原因,对于学术传承的巨大影响。为了保护天津地区推拿学术流派的多样性,保护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未来需要对津沽推拿流派开展深入的挖掘以及整理工作,进一步规范推拿学术流派研究的方式方法,促进天津地区推拿事业发展,进一步巩固天津推拿在全国推拿学界的影响力,而研究中形成的文献整理方法以及大量的第一手文献资料及素材,将为天津地区中医学术流派的研究提供成功范例。

猜你喜欢
伤科流派脏腑
Summary on Professor QIAO Bao-zhang's Experience i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for Pancreatic Cancer
论津沽珍本《正骨秘法》挖掘整理对后世津沽伤科推拿的贡献*
俄罗斯藏学研究的主要流派及其成就
邵氏“芒针心法”伤科临证撷萃
赵建忠《红学流派批评史论》序
百川何以争流
——关于戏曲流派传承的再讨论
石氏伤科:正骨传奇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研究进展
当代诗词“实验体”流派与艺术风格的建构
脏腑疏通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