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冬期小麦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2020-12-20 16:05
河南农业 2020年10期
关键词:苗情麦苗分蘖

对于已经进入越冬期的小麦,要想确保翌年大丰产,必须管好冬季小麦田。俗话说:“三分种七分管,管理是关键,关键在冬前。”越冬期小麦田间管理是否到位,对翌年粮食增产、增收有着直接影响。

小麦从出苗到越冬这段时间,就是长根、长叶、长分蘖、完成春化阶段,即“三长一完成”。在这个时间段,生长的中心是分蘖。田间管理的中心任务就是在保苗的基础上,促根增蘖,使弱苗转壮,壮苗稳长,确保麦苗安全越冬,为翌年穗多、穗大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我们应当根据田间小麦的不同生长情况,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

一、施肥料,促进苗情转化

一直以来,大家对小麦的早播和晚播是否影响小麦生长存在异议,在此提醒大家,晚播和早播都影响小麦的冬前生长。早播小麦,冬季气温偏高容易出现旺苗;而晚播小麦虽然加大了播种量,群体数量增加了,但是个体小,次生根少,麦苗弱。如不采用补救措施,将会严重影响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形成。

迟播小麦、弱苗小麦,为了促进分蘖,要及早追肥,正常苗情下,一般每667 m2施尿素5~10 kg。如果基肥施用充足、苗情素质好的麦田,一般不宜在越冬期施肥,否则会导致无效分蘖增加,群体过大,基部节间过度拔长,后期容易倒伏,反而不利于高产、稳产。

二、控制麦苗旺长的措施

(一)播种过早形成的旺苗

对于播种过早形成的旺苗,管理重点是适时镇压,通过镇压抑制主茎和大分蘖的生长,使麦苗(大分蘖)受伤后长得粗壮些,增加抗寒性、抗旱性,同时,还能压碎坷垃,压实土壤、有利于安全越冬。镇压时间一般是地封冻后,麦田经过一冻一化,地表有一层干土时进行,一直到返青前均可镇压,但早压的比晚压的效果好。

(二)播种量过大形成的旺苗

对于播种量过大形成的旺苗,要先及时疏苗,建立适宜的群体结构,促进个体发育。疏苗的方法是人工疏苗。对于群体数70 万~80 万/667 m2的麦田,采取手工疏苗;对于群体数80 万~90 万/667 m2的麦田,可用抓钩横耧或用耙适当横耙;对于群体数在90 万/667 m2以上的麦田,可采取隔行抽垄疏苗的方法,也可用耙横耙麦垄,减少密度。

(三)肥水过量形成的旺苗

对于肥水过量形成的旺苗,管理重点是深锄断根。深锄断根的时间,当麦苗主茎长出5 片叶时,在小麦行间深锄5~7 cm,切断部分次生根,控制养分吸收,减少分蘖。

三、合理灌溉

“今冬麦盖三层被,翌年枕着馒头睡。”这个谚语说明了水分对小麦生产的关键作用。因此,冬季灌水非常重要。冬水能改善土壤养分、水分状况、平抑地温变化,为麦苗返青和提高分蘖成穗率创造良好的条件,是把握春季管理的主动权。对秸秆还田、土壤疏松以及缺墒麦田,应适时进行冬灌,以踏实土壤,促进小麦盘根和发育。

合理的灌溉应根据温度、墒情、苗情等情况适时进行,一般在日平均气温7~8 ℃,时间应掌握在“昼消夜冻”时浇水。过早,气温尚高,会引起部分麦田旺长,同时,由于蒸发量大,起不到蓄水增墒的作用;过晚,麦苗易遭受冻害。如果发现有缺肥现象或底肥施用不足的可结合冬浇每667 m2追施尿素10 kg 或硝酸铵15 kg。在越冬期施肥,除少量供应冬季小麦缓慢生长需要的养分外,基本上是冬施春用,既能促使小麦多扎根、早返青,又能巩固和提高冬前分蘖成穗率。

冬灌后要适时划锄,破处板结,消除裂缝,提高地温。对于晚播弱苗和群体大、长势旺的麦田一般不进行冬灌。这里要提醒大家注意:为了促进小麦早返青,一般不提倡浇返青水,把返青水推迟到小麦起身期进行。

四、搞好化学除草

麦田除草以冬前小麦的3 叶期后至拔节前进行。化学除草时间为11 月中下旬至12 月上旬,温度在10 ℃以上。杂草分为几种类型,有阔叶杂草、禾本科杂草、双子叶杂草、单子叶杂草,不同的杂草有着不同的生长习性。同样,不同的药剂其防除的对象也是不同的,吸收药液的量也是不同的。因此,要针对杂草的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除草剂,才能起到好的防除效果。

(一)以播娘蒿、荠菜、猪殃殃、田旋花等阔叶杂草为主的麦田

此类麦田以施用双氟炔喜可溶性粉剂为主,早播麦年前用药,晚播麦须在拔节前用完药。在小麦2~3叶期至拔节期,杂草2~4 叶期用药效果好。

(二)以野燕麦、看麦娘、节节麦等禾本科杂草为主的麦田

此类麦田每667 m2用10%精恶唑禾草灵(国产)悬浮剂100 mL,或15%炔草酯微乳剂30~40 mL,兑水40 kg,于麦田看麦娘2 叶期至小麦拔节前茎叶喷雾。

猜你喜欢
苗情麦苗分蘖
抢抓早春麦田管理 力促苗情转化升级 农业农村部冬小麦“科技壮苗”专家组来晋开展巡回技术指导
红绣鞋
红绣鞋
玉米分蘖产生的因素及去留对产量的影响
给麦苗盖被子
浅析水稻分蘖与产量
影响北方春玉米苗情的因素分析及相关措施
高梁去留分蘖比较试验初报
基施沼肥对小麦冬前苗情及产量影响试验
2016年广西蔗区甘蔗生产情况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