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小课题俱乐部的运行与管理

2020-12-21 03:48李婷
江苏教育研究 2020年32期
关键词:成果价值制度

摘要:儿童小课题俱乐部是提升儿童问题解决能力的有趣社团与乐研载体。在俱乐部,儿童把学习、交往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困惑,转化为小课题,探寻分析与解决问题的密码,提升问题解决能力,走向自我教育。儿童小课题俱乐部以探究性学习为主要活动方式,通过各项制度的落实与执行,保障儿童小课题研究落地生根,通过“五个规定动作”与“三大专题活动”来强化对儿童小课题研究的过程支持,采用“档案袋”的方法管理研究成果。

关键词:儿童小课题俱乐部;价值;制度;过程;成果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0)11B-0028-04

儿童小课题俱乐部是提升儿童问题解决能力的有趣社团与乐研载体,儿童在小课题俱乐部活动中,把学习、交往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困惑,转化为有价值、切口小、内容实、周期短、易操作、见效快的小课题,通过自己为主、他人助力,快乐研究,探寻分析与解决问题的密码,增强社会适应性,提升问题解决能力,走向自我教育,培养终身受益、未来人才需要的关键能力。

一、儿童小课题俱乐部的价值追寻

(一)儿童小课题俱乐部是儿童的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是学习者及助学者共同组成的团队,全体成员为了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而进行交流、沟通并分享学习资源。长平路小学“儿童小课题俱乐部”中不同年级、班级、性别的成员根据小课题自由组合,形成多种多样的学习共同体,儿童在其中共学、共研、共成长。

(二)儿童小课题俱乐部以探究性学习为主要活动方式

小课题展开的整个过程——小课题如何选择、规划、实施,成果如何呈现、评估,都需要儿童去探究。俱乐部组织、支持、引导儿童探究,本着“从小做起,至善至美”的原则,以健康自信、诚实合作、好奇好问、大胆想象、乐于创造为目标,为学生创设信任、平等、自由、和谐的研究环境,充分重视学生的探究性活动,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逐渐将探究性活动系统化、结构化。

(三)儿童小课题俱乐部重视培养儿童的问题解决能力

“问题解决”是由一定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和技能,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2]从发现问题、找出问题,到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走向问题的解决,儿童在小课题俱乐部中经历、体验一个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不断丰富智慧,熟练技能,尝试创造,能力得以提升。

(四)儿童小课题俱乐部不断生长美、创造美

“美”是人们创造生活、改造世界的能动活动及其在现实中的实现或对象化[3],体现着社会和自然发展的规律。“至美”是我校教育哲学的核心理念。从审美的角度看,儿童小课题俱乐部的活动,就是以儿童为研究主体,探索在愉悦的成长氛围中让儿童实现审美自我教育的路径,让每一位儿童在小课题俱乐部中,更加完善自己,发现美、享受美、分享美,行走在追求“至善至美”的道路上。

(五)儿童小课题俱乐部是情感与认知融合的暖认知

“暖认知”是指那些受我们愿望和情感驱动的心理加工[4],是社会认知中具有情感性、调节性的认知加工过程。儿童小课题俱乐部的小研究者们,带着要研究的问题,以合作的方式,在玩中开展研究,充分表达儿童的意愿和情感,有助于培养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积极态度、意志品质、乐观情绪等健康人格。

二、儿童小课题俱乐部的制度保障

儿童小课题俱乐部的制度支持,主要通过活动公约的形式,制定了“儿童小课题研究俱乐部”的小课题、小研究员、小导师三大管理制度,保障儿童小课题研究落地生根。

(一)“小课题”管理制度

1.小课题的制定、选项与立项 :①在制定小课题以前,俱乐部先征集儿童感兴趣的问题,再转化成小课题。②在小导师的帮助下,修订所收集到的小课题,归类整理出供小研究员选择的小课题。③小研究员通过自主选题的方式参与小课题研究。④选题后经导师指导,小研究员填写小课题研究申报表,经评审立项。

2.研究过程的管理:①每两月举行一次交流活动,介绍小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督促研究。②每两周各课题小组开展一次交流活动,导师对小研究员进行个别指导。③每学期俱乐部举办两次小课题研究的专题讲座,介绍研究方法及案例。

3.结题与交流、评选: 小研究员完成研究后,导师给予评价,填写课题评审表。学期结束时,举办小课题研究“俱分享”成果答辩会、汇报会等。每学期对小课题研究成果进行一次校内评选。

(二)“小研究员”管理制度

1.小研究员的产生及组织:每一期的小课题产生后,举行小课题推荐会,学生自选课题参加,审批通过后成为儿童小课题俱乐部的小研究员,填写小研究员登记表。

2.小研究员的培训:①每学期举办两次小课题研究专题讲座,学习相关研究方法。②每学期指导老师带领各课题小组开展一次活动,小研究员互相学习、交流研究进展情况,活动内容有记录。

3.研究过程的检查:每1~2个月对小研究员的研究过程做一次检查,并有记录。

4.考核及表彰:学期结束时,对小研究员参加小课题研究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课题研究成果、参加研究培训及研究过程检查情況、日常行为表现等。对于取得优秀研究成果的小研究生,给予一定奖励,授予成果突出者“儿童小课题俱乐部优秀小研究员”称号。

(三)“小导师”管理制度

1.“小导师”的产生:长平路小学儿童小课题俱乐部的“小导师”包括“教师小导师”和“学生小导师”。聘任本校乐于辅导学生、参与研究活动的科研骨干教师为“教师小导师”,聘请已经优质完成小课题研究的学生作为“学生小导师”。在课题确定阶段,特别是选题、分解课题与确定具体开展的活动时,小导师们配合小研究员进行全方位考虑。

2.“小导师”的培训:小导师们需自学有关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研究水平,学校也安排相应的专题培训。

3.过程的检查:小导师们及时记录每次小课题研究活动的开展情况。学期结束时资料交学校检查、 存档。

4.考核及表彰:每学年一次,对导师工作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指导小课题研究的成果、参加科研培训及指导过程检查情况。对有突出成果的小导师授予“优秀导师”称号,给予适当奖励。

三、儿童小课题俱乐部的过程支持

由于内部诸因素与外部诸条件的差异性,小课题俱乐部的活动经常出现不均衡现象,这就需要对课题研究过程给予及时而适当的支持。儿童小课题俱乐部通过“五个规定动作”与“三大专题活动”来强化儿童小课题研究的过程支持。

(一)五个规定动作

1.确定课题:儿童在学习生活中发现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自身实际和周围环境的特点,提炼出有价值、可操作的小课题。

2.制定计划:确定课题后,就需要制定合理的研究计划。在这一环节中,儿童在教师引导下,自主规划具体的研究内容、方法和途径。

3.自主探究:查资料、上网络、多对话、广分享、深追问、泛联想、勤修正、常进阶……儿童通过多种方式開展自主探究。

4.阶段实施:一、二年级为探究初始阶段,以培养孩子探究兴趣为目的,分班开展小课题研究活动。三、四年级为探究发展阶段,以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能力为目的,重点让学生经历小组合作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一些常用的研究实践方法。五、六年级为探究创新阶段,尝试“像科学家那样”研究,引导学生自主选题,运用研究方法对所选课题进行系统策划和研究。

5.分享成果:当成果出来后,及时组织儿童进行展示、交流、评比,使学生彼此间的认识和思维相互撞击,让学生体验到自行探究的乐趣和成功。

(二)三大专题活动

1.学科学习专题研究系列:在实际教学中,儿童小课题俱乐部从教材中选择贴近儿童视角的内容开展学科小课题研究活动,以学科基础目标为圆心,注重学科知识纵向延伸,链接生活的横向拓展,以及学科思维的深度开掘、跨界整合的混合探索。例如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安排了“寻找身体上的数学‘秘密”专题研究活动,旨在通过活动从数学角度感受人体中的秘密,估测人体各部位的长度,培养应用意识和估算意识,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小研究员们还将课题进行延伸,一起开发了“谁的头围大”“谁的脚大”“脚长和身高的关系”等小课题研究主题。

2.特色活动专题研究系列:儿童小课题俱乐部基于校情开展各项特色活动,如网络纸塑活动、足球文化活动等。例如在“足球嘉年华”期间,小研究员们围绕足球开展了“世界球星童年故事”“足球游戏小妙招”“我最喜欢的足球队”等系列小研究活动,研究成果通过校园小报、橱窗、网站展示。受孩子们研究的启发,体育老师们还编写了足球校本教材《足球小游戏》。

3.社会实践专题研究系列:我校是省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学校。儿童小课题俱乐部依托基地开展环保、健康、文明等聚焦学生生活的社会实践专题研究活动。例如:五年级农业农村社会实践“神奇的农作物”小课题组,与学校大队部合作开展“快乐丰收节”系列活动。在中队辅导员带领下,他们走进菜场、超市和粮油博物馆,真切感受农作物的价值;在美术老师的指导下他们将得到的信息综合处理,设计绘出感兴趣的农作物的思维导图……

四、儿童小课题俱乐部的成果管理

儿童小课题俱乐部的成果管理采用“档案袋”管理的方法。无论是研究问题的来源,还是合作过程中的队员分工情况,或是小团队搜集到的所有资料,甚至对下一步研究的方向思考,最终形成的小课题研究报告等,我们都以照片、表格、文本台账等形式为每一个学生的小课题进行归档装袋。在每一个课题结束时,“档案袋”中至少有“三个一”成果:一个儿童小课题的申报表,一份以同伴合作的方式开展课题相关研究的活动记录,一个小课题的微型研究报告。

儿童小课题申报表主要由“我们的小课题”“小课题成员”“解决的问题”“活动方法”“研究的过程”“预期成果”等板块组成,拼音、文字、图画皆可。

儿童小课题研究记录是由课题小组长带领团队里的其他小研究员,边研究边记录,最后完成的一份图文并茂的“研究印记”。这本手册需要小组每位成员参与书写、记录,留下研究痕记。报告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也可以进行装饰,达到既实用又美观的效果。低年级儿童甚至可以用图画、符号等方式记录,部分资料可以打印和剪贴。

在研究活动结束后,我们趁热打铁,让学生按照论文的格式,把研究的目的、过程、结论、收获写出来,集体完成一个微型研究报告。研究“我的收获”,总结、交流在研究活动中自己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的收获与体会,还要提出“我的追问”,对小课题的后续研究提出自己的观点。微型研究报告可以分别写,也可以合作写,由导师和小研究员共同修改。

学生围绕身边的生活问题、学习问题所进行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小课题研究,通过“我的发现”“我的问题”“我的探索”“我的结论”“我的追问”等一系列自我探究式的学习,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寻求更为有效的学习途径。这样的研究,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在帮助学生体验真正快乐学习的同时,以探究活动取得的成果来记录学生成长的过程。

让儿童在学习中享受研究的快乐,让儿童在研究里谱写童年的美妙乐章。作为校长,我以此作为学校发展的美丽愿景,将这一愿景融入“儿童小课题俱乐部”建设的全过程,并且以“小课题俱乐部”为支点,撬动教师的研究,撬动课程的变革,撬动场域的优化,撬动学校文化内涵的不断丰富与创新。

参考文献:

[1]文思维.论具身平等性与学生学习[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1):154.

[2]王义遒.素质教育:回顾与反思[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9(10):63.

[3]王朝闻.美学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30.

[4]李婷.小课题俱乐部的至美叙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8:359.

责任编辑:丁伟红

猜你喜欢
成果价值制度
验收成果
数说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成果
劳动成果评比
一张图看懂“论坛成果清单”
一粒米的价值
某些单位的制度
“给”的价值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
论制度安排的后发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