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时代就是黄金时代

2020-12-21 03:48杨九俊
江苏教育研究 2020年32期
关键词:集团化办学创新实践

摘要:常州市推进集团化办学创造的基本经验是:政府科学主导,站位高,视域宽,看得准,措施实,策略活,政府行为具有科学意蕴,强力推进成效明显。学校创新实践,着力推动文化价值认同、资源共建共享、组织扁平贯通、制度高效运行、课程能力建设、教师专业成长,不断发现、创造集团化办学的基本规律。研究团队专业跟进,重视调查研究,探究学理基础,组织项目攻关,启动课题研究,大大提升了集团化办学的专业化水平。

关键词:集团化办学;科学主导;创新实践;专业跟进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0)11B-0013-04

景秀常州,钟灵毓秀,有“一城文化精粹,万众求知乐土”的称号,足见常州教育的底蕴和精彩。近些年来,常州在区域教育创新中,大力推进集团化办学,创造出值得称道的常州经验,有力地促进了常州基础教育的高位均衡發展。

一、政府科学主导

我国是强政府国家,教育又是社会公益事业,教育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是由政府主导的,集团化办学则首先甚至主要是一种政府行为。常州市在这方面表现出很高的科学水准。这主要表现为五个方面。

一是站位高。常州市真正从人民利益出发,用集团化办学来破解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为老百姓办好每一所家门口的学校。立足于苏南现代化的宏阔视野,充分认识到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从2007年起就启动集团化办学,努力以整体优质的教育生态为经济、社会的现代化创造条件。始终坚持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主体战略,推进高位均衡,把集团化办学的功能主要定位在孵化、培育、丰富优质教育资源,而不是简单的削峰填谷。

二是视域宽。在地、市层面整体布局集团化办学是不多见的,何况常州2007年就全面启动这项工程了呢?不仅如此,常州教育人还跨越地域,从全国一盘棋的角度担起一份责任,在两相情愿的情感基础上,把对口支援的兄弟省市相关学校也吸收进来。他们具有时间意识,已建、在建、将建的新校都在其视野之内,将大量新建校纳入既新且优的发展轨道。

三是看得准。谁是核心校?集团怎么组建?这是需要从空间教育学、空间社会学角度思考的问题。从集团运行的普遍情况看,教育集团大多有一个惬意、舒适的整体氛围,核心校能够引领,成员校融入渐深,可见市、区(市)级教育行政部门是基于深入调查、进行过精心谋划的。

四是措施实。常州市对集团化办学有统筹考虑,从目标提出到具体实施,到过程指导,到评价考核,每一步都踩在实处。具体到某一方面工作,也都尽可能落到实处,让基层明乎做什么、怎么做。比如,为在优化办学机制层面破解集团化办学的难点,市政府办公室专门发文,明确创新教师编制配备、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优化集团治理结构、完善绩效激励机制等方面的要求,并做出具体部署,有效地促进了问题解决和工作创新。

五是策略活。常州市集团化办学的基本原则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质并举、以质为本”,教育行政部门给教育集团的组建、运行以很大的空间。常州市集团化办学采用一体化办学、联盟式办学、结对帮扶、委托管理、项目合作、城乡共建等多种方式,有的集团用一种方式,有的集团综合使用多种方式,选择什么方式是因地因校反复考量确定的。在集团组建后,市教育局既有具体的工作部署,更鼓励学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在集团化办学运转一段时间后,基于广泛的民主协商,让一些已经成熟的优质成员校脱离集团“单飞”,或让这些新的优质校组建新的教育集团。民主是科学的孪生兄弟,政府主导因民主而更具科学的意蕴。

二、学校创新实践

常州市基础教育阶段名校众多,这就使教育行政部门在集团核心校的选择方面游刃有余。这些核心校大都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有显著的办学业绩,也都具有很强的自主发展、创新发展能力。集团化办学进一步打开办学空间,使命感、责任感催生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教育行政部门的鼓励和老百姓的期待激发学校发展的创造力,使得常州市推进集团化办学的实践成为创新实践的过程。他们的创新实践,集中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文化为核,价值认同。集团化办学是学校组织的一种新形态,成熟的组织文化,都是以价值认同为灵魂的。常州市的教育集团核心校对此有高度自觉。这些学校都有学校文化沃土里生长出来的学校精神,比如局前街小学的“关怀”,常州市实验小学的“分享”,觅渡桥小学的“觅渡”,武进区实验小学的“上善”,等等。这些学校精神有着学校文化传统的印记,又都从某个维度、某个方面表达出教育本质,具有普遍性。一方面,核心校在价值认同上做文章,在集团内树立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在文化共融的过程中,成员校自觉探索和而不同的表达。如武进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的核心文化是“上善”,他们的成员校有实小分校、李公朴校区、人民路校区、海南屯昌实小,每家都围绕“上善”形成各自契合学校特点的表达。金坛段玉裁中学是常州二十四中教育集团的成员校,集团鼓励段玉裁中学弘扬段先生“在求是中求道”的治学精神,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在求是中求道”又深化了二十四中教育集团对育人目标、育人途径的认识,丰富了学校精神。

第二,资源开发,共建共享。集团化办学资源配置体现区域教育水平,在常州这样的经济发达地区是比较容易做到的,关键在于资源如何共建共享。“广义的共享,是指共同参与、共同分担的一种活动、组织、经济模式、制度或战略思想。”[1]常州市实验小学的教育哲学是“人人都是吸纳的树,个个都是分享的源”,他们与成员校都努力承担起“吸纳的树”和“分享的源”这样的双重角色。其他教育集团也大致如此。其共建共享的内容一般包括物质资源、知识资源、社会资源。正如科尔曼所说,社会资本“是一种表现为互相关心、互相信赖关系的无形资本和公共产品”[2]。常州集团化办学很多成员校的兴起,都是与集团核心校社会资源的共享紧密关联的。共建共享盘活了资源,创生了资源,凝聚了人心,提高了效益,也推动了学校办学境界的进一步提升。

第三,组织架构,扁平贯通。为了适应集团化办学的要求,各教育集团都创新了组织架构,体现“条块并举,纵横贯通,充分结合”的要求,推动扁平化管理,尽可能减少管理层级,消解人为边界,保证管理渠道的流畅通达。如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采用“纵向条线贯通、横向校区切块、执行校长校区轮岗、分管校长年级蹲点”的管理模式,并组织中层、基层岗位竞聘,形成高效运作的良好态势。

第四,制度创新,运行高效。古人云:“仁圣之本,在乎制度而已。”教育情怀、教育理念要落实下来,很大程度上要靠制度。制度一般的含义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循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好的制度往往能生成优质高效的机制。教育集团比起单体学校,体量大得多,头绪多得多,这就使得制度建设、机制确立非常重要。常州的各教育集團深谙其道,有些教育集团更是在这方面下足了功夫。以《觅渡桥教育集团管理手册》(2011年修订稿)为例,其管理职责篇、岗位设置篇、奖励绩效篇、流程管理篇,对整个集团的工作进行了精心设计,从其中的“学校质量控制体系流程图”(如图1)可以看出其管理流程的规范,也自然让人对其运行效率有很高的期待。

第五,深耕课程,培育内功。国家对课程有较好的顶层设计,能不能落地生根,关键在基层能不能很好地“接盘”。学校内涵发展的差距,很重要的表现就是课程能力建设的差距。我们把学校课程能力表述为“是以学校为主体,为实现学校培养目标,整合各种教育影响,通过教育的整体化设计所形成的课程与教学过程及其结果,是直接并积极影响学生成长的学校机构能力之一”[3]。在集团化办学过程中,常州市各教育集团普遍重视成员校的课程能力建设。如局前街小学的“儿童成长节律”课程在集团内的华润小学实施时,由华润小学自己拿出方案,开发资源,然后在集团内分享。现在华润小学已经“独立门户”领衔组建教育集团,这与学校课程能力的形成是有紧密关系的。

第六,教师成长,量质并增。相对单体学校,教育集团资源更加丰富,机会更加多样。比如:轮岗交流——参与轮岗交流,成员校老师们能学到更多的东西,核心校老师也获得更多发展机遇;项目参与——集团往往设置一些集团发展和学校变革的项目,教师有更多参与甚至领衔的机会,这种经历无疑会促进教师向专业领袖的方向成长;课堂研磨——集团专业资源丰富,组织课堂教学研讨,往往比单体校机会多、质量高;名师带徒——普通老师、年轻老师与名师的距离更近,学习的机会更多;教师培训——教育集团教师培训往往主题更有针对性,方案更为周详,介入培训的专家阵容更强大。总体看来,在常州市集团化办学过程中,学校创新实践,都是直击集团化办学的基本问题的,其基本经验都体现了集团化办学的一般规律。

三、研究团队专业跟进

常州市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向来高度重视专业引领,集团化办学也不例外。他们组织了多个研究团队,自始至终强调专业跟进,大大提升了集团化办学的专业品质。

一是教育决策以研究为基础。笔者研读过常州市关于集团化办学的所有文件,强烈的印象就是这些文件的出台都是以深入调查为前提的,政策的提出都是有扎实的学理基础的。以《常州市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评价标准(试行)》为例,其价值意蕴、结构化体系、指标、权重,都是经得起推敲和品味的。

二是以研究促进问题解决和创新。集团化办学是种新的探索,总会碰到一些新的问题。常州市由教科院领衔,组织“区域推进集团化办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在削峰与填谷、同质化与多样性、长效性与短期化、分与合等重大问题上,及时提出意见,使工作推进更符合教育规律。

三是设置重大项目,实现重点突破。常州市针对集团化办学的重点难点,启动学校课程建设、学生素养培育、教师专业发展、组织领导变革、机制体制创新、特色文化建设六个重大项目。每个项目由一所学校领衔,一批学校参与,行政和科研协调,并引进高校的专家介入。这样,重点与一般兼顾,研究与工作同步,理论与实践互动,先形成经验,再将经验上升到政府决策层面,通过强力推动,取得全局的胜利。现在这些重大项目的研究都已形成专著即将付梓,相信会给同行带来许多有益的启迪。

迄今为止,常州市高中校加入教育集团的比例接近100%,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阶段的学校加入教育集团的比例分别达90%和85%以上。关键是,他们的集团化办学真正促进了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常州市教育局局长杭永宝在谈及集团化办学时很有信心,他说:“我们相信,未来会更加美好。”我当然对此坚信不疑,但我更想说的是:现在的时代就是黄金时代!正是这样的黄金时代,孕育着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董成惠.共享经济:理论与现实[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6(5):5.

[2]杨善华.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10.

[3]杨九俊,彭钢,万伟.学校课程能力的实践创新与模型建构[J].教育研究,2017(2):104.

责任编辑:杨孝如

猜你喜欢
集团化办学创新实践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影响因素与发展对策
公办中小学办学体制改革的制度化分析
基于知识经济下的企业经济管理创新与实践
浅谈基于计算机竞赛模式下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建设与应用型人才培养
依托职教集团实现中高职衔接贯通模式
铁岭市高职院校物流专业集团化办学的对策研究
浅析班组文化建设与创新实践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跃升的校企合作症结及其破解
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新时期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