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报道:让公众看得到更要读得懂

2020-12-21 03:50李钰
新闻世界 2020年12期
关键词:解码

李钰

【摘    要】数据是经济新闻报道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数据报道的“解码器”,记者要从数据中提炼新闻,用数据解读新闻,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新闻,让数据在新闻报道中“活”起来,让公众看得到、读得懂、记得住。

【关键词】经济新闻;数据应用;解码

近年来,公众对经济新闻报道的关注度日益提高。对经济新闻来说,数据是新闻报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经济新闻报道对数据的运用,存在“过度全面”“过度专业”的情况,公众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进而影响到了经济新闻的传播效果。基于此,在经济报道中,记者必须当好数据“解码器”,及时有效地处理好经济数据,让数据在新闻报道中“活”起来,让公众看得到、读得懂、记得住。

一、化繁从简,让公众看得到

经济新闻是报道人类社会最新的经济关系、经济活动和最新经济现象的新闻,是关于人们如何做出经济选择与经济决策的报道。近年来,随着投资、理财等经济行为的增多,公众对经济新闻的关注度在增加,对经济新闻的权威和专业性要求越来越高。基于公众的这种要求,经济新闻在报道中愈发注重权威性,报道内容也越来越“不接地气”。这种情况在经济数据的处理上最为明显。这样报道的结果是,新闻报道中过度全面地引用数据,一大串阿拉伯数字、小数、百分比数堆砌在报道中,让读者没有耐心读下去。如:

今年1—7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1022.9亿元,同比下降8.1%,降幅比1—6月份收窄4.7个百分点。

7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895.1亿元,同比增长19.6%,增速比6月分加快8.1个百分点。

1—7月份,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12个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增加,29个行业减少。主要行业利润情况如下: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8.7%,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24.1%,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20.1%,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3.2%……

以上是国家统计局发布的1—7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营数据。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这类企业有完整、清晰的财务报表,且体量足够大,我国一般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为样本,分析全国企业的总体情况。近年来,财经行业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营数据作为反映行业发展情况的“风向标”,关注这组数据的人也越来越多。

关注的人群增多,相关报道也越来越多。然而,个别媒体本着权威、准确、全面的原则,对这些数据直接摘抄或者摘要报道。这样的报道方式,尽管客观,但忽略了大多数读者理解上的困难。

作为经济新闻报道记者,这组经济数据是一些“上等食材”,需要经过新闻加工,做成一道可口的新闻“大餐”。当然,如何将这组专业的数据报道好、分析好,非常考验记者的专业水平和知识储备。

对于这组数据,央视网推出了《19.6%!7月工企利润增速创两年新高》,围绕“19.6%”这一个数字做文章,向读者传递最具价值的新闻数据。第一财经报道的《7月规上工业利润大增19.6%汽车、电子等行业拉动明显》,将新闻落脚点放在汽车、电子两个行业,为读者提供了另一个视角。

这种报道方式在经济新闻报道中很常用,也很实用。一般来说,经济新闻报道经常使用各种数据,记者在面对这些数据时,应择要而用,要少而精。数据的运用要本着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新闻内容的原则,而不是不加筛选、不分主次地罗列、堆砌数据,让读者眼花缭乱。

记者在报道数据时,要围绕新闻中心和所侧重的内容,选择和使用数据。弄清哪些数据是有用的、能够说明问题的,对于这些数据,要继续择优,精心考量,让读者看得到。

二、“解码”数据,让公众读得懂

现如今,媒体对经济数据的获取渠道几乎相同,获取的内容也几乎一样。如何能让自家媒体的报道更亮眼,关键就在于“解码”。“解码”数据的过程对记者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记者除了要替读者甄别数据外,还要更多地加入对数据深层涵义的分析、诠释和评说。一般而言,包括通俗解读和深度分析。

所谓通俗解读,就是尽可能地采用老百姓能够理解的方式,能够读懂的语言和文字来解读数据。以税收数据报道为例。税收数据报道中,涉及税收收入的金额普遍偏大,往往以亿、十亿、百亿为单位。例如,2019年全国组织税收收入14万亿元,累计新增减税降费超过2万亿元。14万亿是多少?2万亿是多还是少?这些都需要记者向公众“解码”。

发表于2017年8月18日《中国税务报》的《五年改革路 一本减税账》,这篇新闻报道了营改增试点的首个城市——上海,5年营改增的减税数据。5年,上海营改增共减税1967亿元。1967亿元是怎样一个概念?记者紧接着告诉读者,差不多能建1条京沪高铁,开5个迪士尼乐园,建13座摩天大楼……这样的解释,使读者能清楚地了解这座城市的减税体量,甚至记住这个体量。

这篇报道通过恰当的方法处理数据,使其代表的含义更加生动、形象、具体。最终,这篇文章获得了中國产业报好新闻一等奖,也为之后税收新闻报道提供了一种思路,很多税务新闻记者都借鉴了这种报道方法。

英国汤姆森基金会编著的《新闻写作基础知识》中也例举了类似的例子。作者在书中说,当他读到国家收支赤字是1亿美元或者国民生产总值是50亿美元时,他并不太清楚这是怎么回事;但当读者听到国家债务摊到了每个男人、妇女和小孩头上是2美元时,他们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很多读者不喜欢阅读经济报道中的数字,其原因就是觉得这些数字是游离于他们生活之外的。当记者能找到通俗易通的方法解释这些数据,让数据立体化、形象化,那么经济新闻报道就不会枯燥无趣。

相比通俗解读,深入分析数据对记者综合能力和专业水平的要求更高。当记者拿到一组数据或者政策条文时,需要跳出新闻本身,从更广阔的视角和更高的境界来审视这些数据,厘清数据变化的规律,分析产生的原因,并预测可能产生的结果。

一般而言,专业性的财经报纸往往更加注重对数据的深入分析,因为他们的读者群体收入较高,知识层次较高,对分析的内容期待值比较高。发表于2020年4月10日《中国税务报》的《用电量、采购经理指数、大宗商品指数、增值税发票等数据显示:我国企业复工复产复销明显加快》就是一个例子。作者分析了用电量、采购经理指数、大宗商品指数、增值税发票等数据,发现各项经济数据有所改善,进而得出了全国企业复工复产复销明显加快的结论。发表于2020年7月22日《中国税务报》的《湖北:制造业拉动经济复苏》亦是如此。文章通过发票销售收入一组数据,分析湖北省的经济复苏态势,并根据各行业的开票情况和销售金额,得出了湖北制造业拉動经济复苏这一结论。两篇文章都是从几组平常的数据入手,但不是局限于通过数据去发现新闻线索,而是注重挖掘隐藏在数据背后的信息,提炼出更具新闻价值的内容。

三、可视化,让公众记得住

数据时代下的经济新闻,无论用多么通俗的解释方法,呈现的形式都是静态的,读者读起来仍比较晦涩难懂,大篇幅的文字叙述,也给公众强烈的压迫感。基于此,传统纸媒很早就在探索以图片、表格、视频、动画等可视化形式报道经济数据。实践证明,图表在传递信息方面有着文字不能替代的优势,它不仅使枯燥的数据变得更加生动、直观,同时也能更进一步帮助读者洞察经济数据之间隐藏的关系和规律。

最近几年,媒体公众号开始大量使用图表、动画等可视化形式,除了传播数据外,还用来解释说明新闻事件、专业术语,配合着漫画、人物,使报道的内容形象生动,方便读者转发、收藏。

疫情期间,受居家隔离的影响,新媒体的传播力进一步增强,各大媒体也推出了不少让读者印象深刻的图表。《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运用图表,解读卫健委发布的新冠肺炎疫情通报,如《41!这条蓝线要严控》疫情曲线分析图、《新冠肺炎全球疫情形势》系列图片,用曲线、图表反映当时全国、全球的疫情发展情况。这种报道形式,图文直观,数据显眼,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中国税务报》从2014年开始探索在报道中插入数据图表,从起初的单纯报道数据,到后来的解释说明,再到如今的媒体融合,数据报道的传播面越来越广,新媒体阅读量和转发量都不错。2020年是个人所得税年度汇算的第一年,作为税收领域的专业媒体,《中国税务报》微信公众号推出了《专项附加扣除都填报了吗?个税汇算,一定要看清这件事!》《个税汇算,这笔支出你扣除了吗?》《一图读懂!个税汇算后,这些资料需留存5年被查》等文章,以海报、漫画等形式提示纳税人办理个税汇算中的事宜,取得了不错的宣传效果。

总之,无论是利用图片、表格还是漫画、动画,数据报道的“内核”是不变的,需要记者用专业知识先对数据进行甄选、分析等“加工”,再用文字或图表等形式表现出来。只有这样,数据报道才能让读者看到、读懂、记住,才能达到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肖鲁仁.经济新闻采写导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李冰芷.财经新闻报道中的大数据应用——以财新网为例[J].新闻与写作,2017(03).

[3]方奇.做好财经新闻“解码器”[J].青年记者,2007(07).

[4]万鹏程.用数字说话——论经济新闻中的数据运用[J].新闻世界,2011(06).

(作者单位:中国税务报社)

责编:姚少宝

猜你喜欢
解码
解码 四十五度仰望天空
文化解码
文化 解码
溯汉字之源 为阅读解码——识字教学与阅读教学结合策略探析
文明 解码
“软硬”兼施看视频 高清解码深入解读
软解码or硬解码?
祈使句的用法解码
3G信道解码芯片TV3G的设计
解码破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