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的电影化创作

2020-12-21 03:50周菁
新闻世界 2020年12期

周菁

【摘    要】纪录片特有的纪实属性决定了其在影像语言创新方面有所为、有所不为。本文通过对广东广播电视台马志丹工作室为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推出的现实题材人物故事系列纪录片《青年强·中国强》的影像语言进行分析,总结马志丹导演人物纪录片个人化的影像创作技法以及多维度创意内容,探索当代纪录片电影化影像品质创作新路径。

【关键词】人物纪录片;影像语言;影像风格

【基金项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摄影教育专业委员会摄影教育类重点课题“基于学生视觉素养提升的高校新闻摄影课程建设与实践”项目,项目编号18SYZD02。

为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广东广播电视台马志丹工作室倾力推出现实题材人物故事系列纪录片《青年强·中国强》,该系列纪录片以10组热血报国、自我砥砺、追寻梦想的中国少年、中国青年为记录主体,故事凸现青年、少年的家国情怀,报效国家的志向与决心,充满了少年纯真与勃勃生机整体气质,获得了全国观众高度称赞。首集节目《主排爆手王铭》于2019年8月1日晚21:10在广东卫视播出,央视索福瑞收视数据、实时直播大数据均表现优秀,显示出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和口碑美誉度。同时优酷独家上线的该期视频点击收视数据也位列优酷纪录片频道Top榜第二。之后,系列纪录片陆续在广东卫视黄金时段推出,其收视率一直位列同时段全国卫视排名前列。2020年9月,导演马志丹凭该片获国家广播电视总局“2019年度国产纪录片及创作人才扶持项目”最佳导演奖。

该系列纪录片创造了如此良好的播出效果和社会声誉,一方面凸显了马志丹工作室的人物纪录片一贯坚持的高价值导向、高水准制作和高辨识度的“社会主流叙事 ”风格,[1]另一方面还和马志丹导演在这种现实题材人物纪录片的时空建构和影像语言的探索和创新上,做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解构化创新尝试有关。

一、时空对望交错 ,突破“第四堵墙”

《青年强·中国强》里的人物成长历程不过30年,创作者不断变换人物故事场景、不断进行时空对望,让人物在交错排列的时空里任意穿梭,把创作者的创作空间和观众的接受空间快节奏地勾连起来,节奏错落有致。

《用指挥棒舞动春天》中的主人公张镇在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和中央音乐学院长达八年的指挥学习生涯之后,目前在大学从事音乐教育工作,组建了大学生交响乐团,并担任指挥。为了同时能还原张镇从小离家刻苦在北京求学、与著名作曲家雷雨声老师结缘、在音乐学院师从夏小汤教授学习指挥以及他给华南师范大学音乐系学生上课等诸多在“教与学”中产生了默契和交流的情节,编导创造性地跟随主人公在几个故事的原发生地,用相似情节再现、相似动作和语言的交叉剪辑,来回表现师生相处中严格严厉又亲密无间师生互动的情景,为张镇梦想成为一名教育家找到心理根源。在《帆跃青春》中,帆船队员席凯的父母去训练基地看望孩子,跟教练聊天。导演把队员和父母的语言进行同时间不同时空对切,小队员活泼可爱的个性展示无余。

如果说上述剧情内时空交错是一种惯常的提升剪辑节奏的做法,而将观众的审美空间和作者叙事空间融为一体、并置对话,完全推翻“第四堵墙”的跨空间信息交流却是导演的神来之笔。

在《主排爆手王铭》导演版38分32秒处,王铭诉说自己缺乏父爱之时,一直在旁边沉默的父亲突然打断了他,说“别唠这些了”。王铭知道父亲有情绪,于是对着现场采访的导演马志丹说,“马老师,这些内容够了吗?”画面传来马志丹导演的画外音,“还不够。”在这个情节出现之前,该片没有一句画外音,故事讲述时是一个完整的叙事系统,内容都是王铭在部队的生活和工作,其活动的时空是完全封闭的。在此之前,观众只是客观地观看。但是这一问一答,突然把这个完整的时空之门打开了,把观众引入到王铭的世界里,让人产生了和王铭这个人物内心更深层的交流欲望。脱下军装回到家的王铭已经不是那个排爆手王铭,王铭就像是我们身边的亲人和朋友,一方面渴望被父母疼爱,想留在父母身边,但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成年男子和军人,又不得不独自生活,面对成长中和亲人的分离。这样的感情矛盾,在迅速发展着的中国比比皆是,共鸣十足。

二、视角、视点交替 ,紀录片跨界剧情片

叙事视点的转换可以构造出不同的叙事层次,《青年强·中国强》利用了剧情片常用的叙事视点交替转换手法,给现实题材的纪录片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戏剧化叙事效果。

《青年强·中国强》系列纪录片摒弃了一贯制的统一化配音风格,在《穿梭三城之恋》一集中,大胆启用编导自述作为旁白,实现了观众的客观视点向创作者主观视点的转移。通过转移,编导把观众拉进了故事主角的经历中,和摄像机一同记录,一同观察,甚至感觉自己和主角直接对话。《帆跃青春》中,王亚杰有一个小习惯就是每天对着手机做视频日记。纪录片也一改客观视角侧拍记录这个情节的影像语言,摄像机直接模拟王亚杰的手机摄像头,让王亚杰对着摄像机说话。一段自我鼓励的话,就像一位正要备战的运动员为祖国许下的诺言,真诚且肯定。

《真光少年的青春模样》则巧妙地实现了第一人称叙事和第三人称叙事之间的互换。片中有一堂“少年当自强”的政治课,老师陈战文发问,“当代青少年所肩负的时代重任是什么?”接着,数个同学在课堂上自由发言,纷纷表达自己的看法。其中,有个男同学说话结结巴巴,剪辑时也没有剪掉这一画面,而是完整真实地反映出学生回答问题的情节。导演拒绝“摆拍”,保留纪录片的自然记录性,把片中所有的语言、动作、表情全部让位给主人公自然流露,没有任何旁白,只有机内剪辑,给观众营造一种沉浸式观看的氛围。尤其是在8分15秒处,沈星瑶同学翻开日记本“时光剪影”,一个跑步的画面跃然屏上。同时编导还加上了“我与长跑的故事”的字幕包装,使得故事叙述视点瞬间转移到沈星瑶同学自己。整部纪录片中,视点交替、时空交错,完全打破了纪录片客观、中立的叙事框架,丰富了叙事影像语言。

三、突出声音造型 ,充分利用声音的叙事作用

“透过影像和声音还原一个接近真实的情境, 唤起人们的一些相似性记忆”,[2]视听作品中声音造型和叙事作用不言而喻。

《青年强·中国强》首先是把音效和音乐的表现力用到了极致。《主排爆手王铭》排弹时大口大口、紧张的呼吸声和喘息声、《少年梅孜誉》里妈妈和梅孜誉争夺平板电脑时的滑稽音效、《帆跃青春》结尾处由李谷一反复吟唱的《我和我的祖国》,不光歌词匹配了主角的身份,还很好地烘托了帆船运动员们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

《用指挥棒舞动春天》记录的主人公是一个年轻指挥家,全片的音乐元素丰富:歌声、乐器声、单音、交响乐、音效等,交相辉映,用各种声音构筑了一个完整的叙事结构,不仅展现了主角指挥张镇被音乐包围的真实生活工作状态,而且随着声音在不同场景中层层递进,越发衬托出了张镇在其音乐世界里沉醉、享受的状态。著名作曲家雷雨声作曲的那首《新时代的春天来了》充当了叙事线索贯穿张镇整个学生交响团的排练过程。到片子结束时,这首原创歌曲又直接把纪录片的叙事推向高潮,一边渲染节目的美好气氛,点明了该系列作为献礼片的主旨,一边把片中激情澎湃的余味和韵味留存下来,传递给观众温暖而又充满朝气的正能量。

导演对声音造型的风格化理解还在于“让主角自己说话”,营造出更为真实的叙事气氛。《主排爆手王铭》播出版38分钟和导演版51分钟,没有一句解说词,“全片完全依靠情节逻辑、同期声逻辑、内容逻辑、空间逻辑和情感逻辑来实现叙事流畅”。在《穿梭三城之恋》中,导演让非播音专业的编导来做画外音,配合叙事。編导作为见证者,他的声音在片中的退出和进入,就像是和主角对话,片中的人物鲜活、丰满而真实。主角自己的声音就是最生动和感人的声音,这是该系列纪录片非常有意思的声音构造创新。

结语

《青年强·中国强》选题年轻、充满活力,是主流媒体讲述中国故事、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宣扬正直正气正义的社会道德风尚的一次全新尝试。导演不断创新的美学呈现方式,以及在影像创意上的突破让全片灌注着电影化的风格。导演不断打破叙事语言的条条框框,在忠实于真实记录的基础上,从选题确定、人物框选、视觉切入、素材取舍、台本提炼到声音造型,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对于叙事的贡献,最终呈现出了把家、国、社会和个人的大小情怀融合在一起的10组鲜活的青春故事中,浑然天成,巧思妙想,是当代纪录片电影化影像品质创作新路径的一次非常难得的探索。

注释:

[1]詹庆生.走向电影化——纪录片《美国,我们的故事》的艺术分析[J].现代传播,2012(08):88-91

[2]张朝夕.体育题材纪录片的社会主流叙事——大型纪录片《我们的奥林匹克》创作实践与思考[J].现代传播,2009(02):89-93.

(作者:华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系讲师、文艺学博士)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