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研究评析

2020-12-21 03:50乔惠波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内容提要]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基本制度”作为一个整体性概念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之前,学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整体性研究较为薄弱,对构成基本制度的各个部分研究较为充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之后,学界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尤其是基本经济制度展开了深入讨论。新时代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整体性研究,应从基本制度的内在逻辑、优势、治理效能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

[作者简介] 乔惠波,法学博士,天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一《决定》高屋建瓴,对如何进一步坚持和完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做了全面系统的部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保障,只有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实现人民的幸福安康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决定》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由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构成的有机系统。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是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两大制度体系。目前,围绕这两大体系,学界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创新和发展。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研究的总体评析

从现有理论成果来看,基本制度包括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两个方面。针对这两个方面,学界展开了广泛的研究。肖贵清的《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研究》一书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角度对体系内的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进行了深入探讨。该书注重从制度间的互动和耦合关系进行研究,对基本制度的研究有重要的启发作用。[1]何毅亭的《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一书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体系进行了研究。总体来看,学界对三大基本政治制度的探讨较为充分,但从整体进行深入分析的文章较少。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研究可以分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前后两个时期,两个时期研究的重点各不相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之前的研究以所有制结构为重心,对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和经济体制相互关系的研究较为分散。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之后开始从整体上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进行探讨,成为学界的一个热点。

1. 关于基本政治制度的整体研究

学界目前对于基本政治制度的整体性研究尚显不足。特别是对于什么是基本政治制度、确立基本政治制度的标准尚没有从学理层面进行探析,更多的研究集中在对各个具体的基本政治制度的分析当中,这凸显出学界对从制度的系统性、逻辑性等方面研究基本政治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献有程竹汝《如何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在这篇文章中,程竹汝认为任何国家的政治制度均构成一个体系,这一体系中某些制度比其他制度对政治生活的影响更具根本性、全面性、持久性,这些制度通常被定义为基本政治制度。比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之所以是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一方面是因为它对我国政治生活的影响具有全面性和持久性,另一方面是因为它对制度体系中的其他制度具有基础作用。[2]浦兴祖主编的《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也对基本政治制度进行了探讨,类似的文献较多,但更多是从政治制度的体系进行建构,没有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角度进行分析。

2. 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整体研究

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研究是从所有制结构的研究开始的。改革开放后,伴随着所有制结构的不断调整,以所有制结构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成果日渐增多。自从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之后,学界对基本经济制度的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出现了许多有影响力的研究专著。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内涵进行了扩充,把分配制度和經济体制也上升为基本经济制度,给基本经济制度的研究重新注入活力。

(1)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之前对所有制、分配制度和经济体制的研究述评。从整体上研究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文献较多,原因在于1997年党的十五大已经提出了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为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提出时间较早、实践发展较为丰富成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研究形成热潮的主要原因。对于基本经济制度中的经济体制的研究文献汗牛充栋,这是由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性决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长期探索得来的重要理论结晶和实践成果,也是我国取得如此巨大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根本原因之一。虽然随着收入差距问题的显现,收入分配制度问题也受到学界关注,但更多是采用实证的方式回答如何缩小收入差距的问题,而从制度的角度研究收入分配制度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2)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之后,关于基本经济制度的研究成为学界的一个热点。梳理已有的研究成果,大致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现有研究重点集中在对基本经济制度内涵和重要意义的认识。这是现有研究的一个特点。在内涵方面,多数学者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出发进行了研究,也基本取得共识。如有学者认为,基本经济制度反映特定社会经济制度的内在属性,同时也反映和包括一个社会的主要经济关系构成。[3]还有学者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统一的角度来认识基本经济制度。[4]对基本经济制度重要意义的研究从两个方面展开:要进一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5]基本经济制度能够最大限度地维护公平正义,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6]

第二,开始重视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内部逻辑结构的研究。有学者从生产、分配、交换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来认识基本经济制度中所有制、分配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者的辩证统一关系。[7]7-9葛杨等学者都认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是基本经济制度的核心内容,决定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分配制度。[8]

第三,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优势的研究侧重于论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但对于如何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制度效能的研究还较少。有学者认为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在于可以有效避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存在弊端,为生产力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广阔道路。[7]9还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优势不只是一般市场经济理论所讲的能够克服市场失灵,还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制度要求。[9]

二、 基本政治制度的研究评析

基本政治制度一直是学界重点关注的议题,产生出了许多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整体来看,从制度体系的总体性来研究基本政治制度的地位、作用、功能等方面的文章较少;从每项具体的基本政治制度的个体来研究的文献众多,研究触及的领域较广,为推动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的发展完善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1. 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研究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学界对其研究兴趣浓厚,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1) 对于这项制度的价值和意义,学界没有异议。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一制度的建立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是中国政治制度的一个特点和优点。[10]学界对这一制度更多是从制度确立的历史必然性进行研究,有学者进一步挖掘这一基本政治制度的内在逻辑,认为执政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的人民政协构成社会主义民主共识的实质载体,也是实质性的政治决断。[11]有学者从制度的合理性的角度进行研究,认为这一制度具有历史合理性是中国人民的现实选择,具有现实合理性;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性选择,也是各民主党派的理性选择,体现了历史合理性与现实合理性的统一。[12]而对这一制度的结构、本质、功能等方面的研究不多,程竹茹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理论问题思考》一文对这方面有所论述。该文献阐述了制度结构问题,认为该制度由两个制度构成,是政党制度和民主参与制度的结合。[13]

(2) 党的十八大之后,根据形势的发展和任务的变化,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理论研究和制度建设方面又取得了许多新的突破。有学者认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首次提出了新型政党制度的科学概念,系统阐述了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特點和优势,推进政党协商制度化建设,提出多党合作效能提升的历史命题,拓展新时期参政党的性质和职能,丰富参政党自身建设的内容。[14]由于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一个多层面、多样化的制度体系,所以研究制度体系当中的关系或范畴也为部分学者所关注。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程竹汝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几个基本范畴》和李小宁教授的《中国政党制度的四对基本范畴》。还有学者认为我国政党制度中的基本关系范畴包括领导与参与、执政与参政、协商与共识、合作与竞争、监督与共荣五对关系额范畴;但也存在特殊关系范畴,即八大民主党派的和谐共存问题。[15]

(3) 有学者认为,虽然我国的政党制度已经运行多年,但是多党合作的制度供给还不够成熟、程序化内容还不够完善、规范化运行机制尚未形成等因素,使得多党合作制度功能释放和作用发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16]71对于如何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政治制度,学者也从各自的研究视角出发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有学者认为要从完善制度建设、推进理念建设、加强各政党自身建设等方面着手。[17]有学者从参政党的角度出发,认为要实现参政党民主价值,需要通过推进协商民主、完善多党合作制度平台、全面加强参政党建设、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予以及时回应。[18]有学者从提高制度效能的角度出发,来认识如何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从功能和成效的角度看,多党合作制度效能主要反映了政党制度的主体是否能够或者是多大程度上能够有效地履行政党功能。[16]71

2. 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研究

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条基本经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学界对这一制度的讨论较为激烈。

(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价值研究。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国际上誉为解决民族问题的中国模式。[19]对于这一基本政治制度的内在价值,学者常安通过回溯《共同纲领》中所宣示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制度要义以及这一制度的奠基历程,提出社会主义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本质属性;巩固中华民族大家庭,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制度依归。[20]有学者总结了改革开放40 年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取得的重大成就,认为民族区域自治法制化取得重要进展,彰显了制度优势。[21]10

有学者从民族自信的角度出发,认为坚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自信在于它符合中国国情,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指导下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和国情族情的结合,它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它拥有符合现代国家建构要求的政治优势。[22]39如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必须在坚持中不断完善基本成为学界大多数学者的共识。

(2) 如何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设虽然取得了重要成就,但仍存在不少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善的地方。如国务院部委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配套法规还存在滞后现象;法律实施的监督体系、违法追责机制等还需进一步加强;上级国家机关对自治地方的领导、尊重与支持保障也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等。[21]36郑信哲也认为在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既包括制度本身的完善问题,也包括制度实践的成效问题。[23]

对于如何完善这一制度,有学者认为应从人权理论视角出发,着眼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价值取向与国家本位原则的统一,协调上级国家机关与自治机关行使权力时的关系,解决少数民族与主体民族关于地域资源利益冲突问题,构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律体系。[24]有学者从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角度出发来认识如何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为需要从培育公民身份认同和中华民族国族认同、建立健全民族利益协调机制和积极推进协商民主三方面入手。[22]39有学者从制度供给的角度,认为民族区域自治亟须厘清少数民族的权利问题,通过制度供给和修法,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充满活力,从制度上确保民族地区长治久安。[25]

3. 关于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研究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经过40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近些年来,关于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研究出现后继乏力的情况。

(1)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价值研究。总体来看,这一制度充分体现了群众自治、直接民主、普遍平等的原则和特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形式。基层群众自治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自治理论,又创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践形式。[26]有些学者也对包括基层群众自治在内的基层民主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其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的逻辑起点和现实基点。[27]近些年来,关于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价值的研究更为深入,如有学者认为基层群众自治在城市体现为社区自治,它的意义不仅在于对社区本身发展的所体现的功能,还在于对我们整个国家的政治发展、政治文明具有重要意义。[28]有学者认为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形式,也是维护广大乡村群众自身利益、提高乡村社会管理效能、促进乡村社会和谐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29]

(2) 如何完善基层群众自治的研究。应该看到,基层群众自治还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如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等,要进一步完善和坚持这一基本政治制度需要提高村民(包括村干部)的文化素質和民主法治意识,完善关于村民自治的相关法律法规。[30]另有学者认为,进一步推进基层民主,应以基层群众自治为重点,妥善界定自治区域的范围与规模,科学规范自治主体和自治机构的行为,处理好基层群众自治权与政府的行政管理权、执政党的领导权之间的关系。[31]有学者从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价值和功能的角度研究如何推动基层群众自治的完善,认为政府要健全与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相配套的参与制度,通过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来推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深入发展。[32]从制度的角度来看,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就要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相关法律法规,优化基层群众自治的组织体系,健全基层群众自治的制度机制和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33]有学者认为目前基层群众自治存在着基层党组织与群众自治组织关系不够协调等问题,所以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适度的政府主导、加强法制建设、培育社会基础,进一步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34]这也代表了将来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的一个方向。

(3)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研究走向。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研究随着实践的不断演进,呈现出新的特点。实践不断演进,相关的学术研究热点随着制度安排和基层实践创新的变化而不断加以创新,呈现出高度时代化、理论性与实践性交相辉映的特征。正如一些学者指出的那样,基层群众自治的相关研究呈现从“基层自治”到“基层治理”、从“基层选举”到“基层协商”、从“大众参与研究”到“治理精英研究”等趋向。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未来的基层群众自治将进一步向着党的领导、有序参与及有效治理的方向发展,从而推动和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35]

三、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研究评析

自从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之后,以基本经济制度为研究主题的专著不断增多,特别是近几年,以基本经济制度为主题的专著数量呈上升趋势。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研究》(陈文通,2003年)、《劳动平等论: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研究》(荣兆梓等,2013年)、《中国基本经济制度深化研究》(李太淼,2014年)、《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研究》(刘越,2016年)等。陈文通是较早以专著的形式对基本经济制度进行系统研究的学者,他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联系与区别的分析,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所包括的范畴进行了阐述。[36]

1. 关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的研究

对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的研究一直是学界的热点问题,在一定时期争论较为激烈。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所有制结构的问题已经基本取得共识,公有制和非公有制关系的关系也随着“两个毫不动摇”观点的提出而逐渐达成较为一致的看法。

(1) 所有制结构的基本问题。现有文献大多集中于对巩固和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即所有制结构)重要性的认识,强调对理论和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单一公有制倾向和全盘私有化倾向的批判,如周新城批判了一些学者以新自由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为理论依据推行私有化的主张。[37]卫兴华、胡若痴从生产力标准和价值标准的统一的角度来论证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38]徐传谌、翟绪权分析认为,确保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也是保障共同富裕的途径,更是避免经济危机的方法。[39]何伟认为,私营经济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必须坚持中央的“两个毫不动摇”的精神,合理定位国有经济,发挥国有经济的职能,扩大民营经济发展空间,不断优化所有制结构。[40]

对于如何处理公有制和非公有制之间的关系,学界的研究逐步走向深入。区别于以前的厚此薄彼的研究思路,现有研究更侧重于强调两者的统一性。如李民圣认为,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所有制格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主要的特征。[41]还有学者认为应该从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的对立统一关系的角度揭示二者的内在理论逻辑。[42]

(2) 混合所有制的研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混合所有制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所以对混合所有制的研究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有学者认为混合所有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进一步发展生产力的必要之举,有利于微观资源合理配置,同时也是破除体制障碍、维护宏观制度稳定的有效途径。[43]另有学者从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重要性出发,认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由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客观现实决定的。[44]除此之外,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等也是学界讨论的重点。

(2) 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的关系。刘国光提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所有制决定分配制,财产关系决定分配关系。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的最根本原因是所有制结构上的“公”降“私”升和“化公为私”。[65]洪银兴同样提出,从表面看,分配不平等在很大程度上由要素参与分配导致,但深层次分析,产生收入差距的根本原因是不同的个人所拥有的要素存在很大差别。因此,解决收入不平等的关键在于缩小不同个人所拥有的参与分配的要素差别,特别是财产和知识差别。[66]

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研究趋向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是新时代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举旗定向的政治宣言,为继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指明了方向。《决定》提出要构建由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组成的制度体系,重新概括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学界应该沿着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思路,推动理论研究不断走向深入。

1. 在具体问题上继续寻求一致

已有的研究更加侧重于单个具体制度的研究,且由于研究方法、路径不同,导致观点存在较大的差异。如在基本经济制度研究中对于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的关系问题,学界的研究还存在不同的看法,有些观点还针锋相对。这其实反映了虽然对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认同不存在争议,但是对于如何完善和发展这一基本经济制度还存在不同的看法,今后可以在这一方面进一步探讨。在基本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虽然理论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一些问题仍然需要进一步探讨。比如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对这一问题的探索并没有停止,特别是随着我国步入新时代,经济面临着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巨大变化,政府与市场关系还需进一步调整。

2. 进一步从整体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研究

这是现有研究较为薄弱的地方。从制度体系的角度来对基本制度进行整体性研究,探讨基本制度的逻辑性、整体性、正当性、制度优势、治理效能、创新性等问题,可以更加深化对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认识。

3. 从制度整体性的视角拓展基本制度的构成体系

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这一制度集合体,是否需要在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之外,再把文化制度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文化建设制度”作为一项基本文化制度确立下来,发挥文化制度的巨大功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仍存在探索的空间。当然,基本制度的确立应该是成熟定型之后的制度安排,如果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仍然不是很成熟的制度不能轻易纳入基本制度的范畴。

参考文献

[1] 肖贵清.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6.

[2] 程竹汝.如何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J].理论视野,2011(7):33.

[3] 李鹏.从内生性看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N].中国经济时报,2019-12-03(2).

[4] 明翼.以更加成熟稳固的经济制度支撑高质量发展[EB/OL].(2019-11-22)[2020-06-10].http://www.qstheory.cn/dukan/hqwg/2019-11/22/c_1125261821.htm.

[5] 王东京.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伟大创造[N].经济日报,2019-11-14(12).

[6] 李文.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N].经济日报,2019-11-25(12).

[7] 张宇.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J].理论导报,2020(1).

[8] 葛扬.基本经济制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J].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59.

[9] 洪银兴.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创新和优势[EB/OL].(2020-01-10)[2020-06-10].http://www.qstheory.cn/dukan/hqwg/2020-01/10/c_1125446935.htm.

[10] 赵书刚.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建立的必然性和可行性研究[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97.

[11] 马一德.论协商民主在宪法体制与法治中国建设中的作用[J].中国社会科学,2014(11):205.

[12] 陈洪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合理性问题研究[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4):42.

[13] 程竹汝.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理论问题思考[J].政治学研究,2011(2):20.

[14] 江岚.论习近平多党合作思想的创新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6):32-35.

[15] 钱牧.试论当代中国政党制度中的基本范畴和特殊范畴[J].湖北社会科学,2017(9):28.

[16] 牛君.多党合作的制度效能及其提升路径研究[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5(2).

[17] 王学俭.坚持和完善基本政治制度建设和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J].中国政协理论研究,2011(1):16.

[18] 朱琳琳,魏晓文.参政党民主价值实现的特色、问题及对策[J].理论学刊,2014(3):32.

[19] 刘延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J].求是,2007(24):4.

[20] 常安.締造社会主义的中华民族大家庭——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奠基历程[J].学术月刊,2019(9):95.

[21] 雷振扬,王明龙.改革开放40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5).

[22] 沈其新,王明安.制度自信与治理现代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2).

[23] 郑信哲.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与实施[J].学术界,2018(1):63.

[24] 宋丽弘.人权理论视角下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J].贵州社会科学,2015(12):83.

[25] 陈建樾.民族区域自治处理民族问题的制度供给与制度约束[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5.

[26] 赵爱庆.基层群众自治:社会主义自治的创新形式[J].科学社会主义,2009(3):72.

[27] 林尚立.基层群众自治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J].政治学研究,1999(4):47.

[28] 黄国平,孙荣.基层群众自治的发展、困境与路径选择——“城市治理与社区发展”学术研讨会综述[J].中国行政管理,2009(3):128.

[29] 刘明君,李妍军.基层群众自治与乡村社会管理创新[J].湖北社会科学,2013(1):47.

[30] 俎邵静,诸锡斌.对农村基层群众自治问题的分析[J].云南社会科学,2008(S1):125-126.

[31] 肖立辉.基层群众自治:中国基层民主的经验与道路[J].中国行政管理,2008(9):92.

[32] 胡刚,严海燕.基层群众自治与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推进[J].人民论坛,2014(11中):54.

[33] 刘焕明,陈思.论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特点和完善途径[J].社会科学家,2009(6):97.

[34] 龙钰,冯颜利.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历史进程、现实状况与未来走向[J].求实,2014(7):78.

[35] 陈科霖,谢靖阳.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实践逻辑、理论趋向及其展望[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9(6):61.

[36] 陈文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5.

[37] 周新城.为什么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J].思想教育导刊,2010(12):48.

[38] 卫兴华,胡若痴.坚持和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思考[J].前线,2009(4):19.

[39] 徐传谌,翟绪权.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研究——兼析公有制经济比重与基尼系数的关系[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8):53.

[40] 何伟.关于经济体制改革几个问题的探讨[J].经济纵横,2012(6):11.

[41] 李民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超越和扬弃[J].红旗文稿,2018(1):19.

[42] 李淑,李松龄.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依据与现实意义[J].湖南社会科学,2017(5):98.

[43] 卢江.论双重结构下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从微观资源配置到宏观制度稳定[J].经济学家,2018(8):11.

[44] 张晖明.国有企业改革经验成果与中国特色企业理论初探[J].政治经濟学评论,2018(6):72.

[45] 周晓梅.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客观性研究——以马克思的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性质规律为视角[J].当代经济研究,2018(6):33.

[46] 吴宣恭.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6(4):14.

[47] 逄锦聚.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8(6):20.

[48] 宗寒.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个重大创造[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4(1):29.

[49] 何自力.超越西方市场经济体制的局限性[J].红旗文稿,2014(13):17.

[50] 王建均.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考[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1):93.

[51] 黄恒学,彭组峰.论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重大理论问题[J].行政管理改革,2018(9):31.

[52] 王一鸣.中国经济新一轮动力转换与路径选择[J].管理世界,2017(2):1.

[53] 孙蚌珠.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核心问题的演变[J].求索,2018(4):14.

[54] 迟福林.改革开放40年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实践[J].改革,2018(8):35.

[55] 程恩富,柴巧燕.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框架与实现战略——学习习近平关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思想[J].现代经济参考,2018(7):10.

[56] 黄桂田.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8(1):34.

[57] 韩文龙,谢璐.马克思经济学收入分配理论的核心范畴及启示[J].经济纵横,2018(5):38.

[58] 刘灿.马克思关于收入分配的公平正义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探索[J].当代经济研究,2018(2):17.

[59] 祝艳.全面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J].经济研究导刊,2016(3):1-2.

[60] 刘伟.中国经济改革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根本性难题的突破[J].中国社会科学,2017(5):23-43.

[61] 荣兆梓.生产力、公有资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兼评资本与公有制不相容论[J].经济研究,2017(4):4-16.

[62] 周文,包炜杰.再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J].经济学家,2019(3):17.

[63] 刘国光.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目标和核心议题[J].改革,2018(1):5.

[64] 王东京.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J].管理世界,2018(4):1.

[65] 刘国光.关于分配与所有制关系若干问题的思考[J].红旗文稿,2017(24):13.

[66] 洪银兴.非劳动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理论辨析[J].经济学家,2015(4):5-13.

(编辑:肖贵清)

猜你喜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对苏联生态建设的超越
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逻辑揭示中国模式的政治图谱
党为何始终高度重视核心问题
当代青年的“小目标”,该如何实现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百年发展趋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关系探究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试论形势与政策课程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