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与审美:在任务驱动中彰显语文格调

2020-12-21 03:36薛海兵
关键词:任务驱动审美问题

薛海兵

摘要:语文教学应始终保持它的格调。《鉴赏家》一课教学借助问题与审美的双线教学,较好地体现了格调语文的教学主张。在任务驱动与审美鉴赏的双重推动之下,以题目(文眼)“鉴赏家”为突破点的问题设计与引导自然诞生:创设情境,准确定位,指向学习任务;涵泳品味,深入研读,完成学习任务;诗理融合,体悟训练,巩固学习任务。

关键词:格调语文 任务驱动 问题 审美

语文教学应始终保持它的格调。我们主张的格调语文是一种以雅正品格与优美情调为追求的审美化语文教学,主张一堂课应追求以规范性或科学性为特征的纯正品质,追求以审美性或艺术性为特征的典雅品质,追求以辩证性或平衡性为特征的中和品质。语文课堂要在科学性和艺术性之间、审美性和实践性之间,努力彰显雅正中和的学科特质。简单说来,语文课既要有语文味,又要有实用性。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努力彰显语文教学的格调,以任务驱动教学法实现语文教学的实用性。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任务具体、目标鲜明,要求创建合适的教学情境,要求学生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这样可以更有力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培养良好的审美趣味与能力,获得卓越的语文素养与品位。

汪曾祺的《鉴赏家》是一部人文内涵深厚的作品,是一篇充满诗意的小说。通过讲述叶三的故事,作家表明了自己对于用心生活的雅致人生、对于重情重义的人际交往、对于“真懂”艺术的评论家或鉴赏家充满期待与欣赏之意,这是对美好且充满温情的人性的呼唤与赞美。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体验文本(语言)的诗意,体悟叶三的鉴赏家气质,理解雅致人生和“真名士”的内涵,更要感受作者对于美好人性的礼赞。这些学习元素正是格调语文课堂需要向学生渗透的审美因素,借助适合的教学策略,正确而艺术地传达文本内涵,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其积极主动且充满趣味地完成学习,就成为格调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任务驱动教學法主张以探索问题来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契合格调语文的教学期待和教学追求。

在任务驱动与审美鉴赏的双重推动之下,以题目(文眼)“鉴赏家”为突破点的问题设计与引导就自然诞生了。一个主问题设计,三次反复追问,驱动了一个任务在三个层面的连环推进,既能做到切中肯綮、提纲张目,又能做到主线清晰、层次分明。每一个层面的推进都自然巧妙,毫无凝滞之感,让课堂教学呈现出格调语文所追求的纯正、典雅与中和的美感。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发微探幽中不断获得求真的快乐,在涵泳品味、发现体悟中习得文本学习的科学方法。这种教学追求不陷于审美窠臼,也不耽于功利实践,力求取得两者的雅正中和之效。从课堂教学效果看,这堂课借助问题与审美这一明一暗的双线教学,较好地体现了格调语文的教学主张。

一、创设情境,准确定位——指向学习任务

(一)打通生活经验与文化品位

任务驱动教学法强调在情境创设中确立和实施研究任务,而格调语文讲究语文学习的感性与诗意,同样要求创设情境,两者融合之后的情境创设自然需要满足以下要求——从文本学习的需要和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做到合情合理、富有趣味,对课堂学习起到激发与唤醒的作用。本堂课设计从“扬州元素”着手,既能激发学生的家乡自豪感,又能巧妙自然地“滑入”文本,开启课堂学习之门,并打通生活与学习之间的联系。与此同时,格调语文要求高中阶段的情境创设要有文化气息,要有“高级感”,要在润物无声中指向学生的审美与文化素养的培养,绝不能低幼、庸俗,徒增课堂的恶趣味。本文塑造的主要人物叶三,生活在艺术气息浓郁的人文环境中,学生学习时当然要能感受到其中的生活人情与绘画艺术的美感,故而设计时重视了文化元素的桥梁作用。这就是格调语文所追求的审美体现。

【片段1】

师同学们好!今天将要跟大家一起学习的文章,恰好包含了不少扬州元素。作为扬州人,你们最引以为自豪的扬州元素是什么?

生(齐)瘦西湖。

师美丽的自然风光!扬州还有很多著名的人文元素,同样蜚声海内外。我曾经专门来扬州寻找朱自清故居。当然,扬州最有名的人文元素似乎不是关于朱自清的,同学们能告诉我是关于什么的吗?

生(齐)扬州八怪。

(学生的状态越来越放松。)

师你最熟悉的扬州八怪是哪一位啊?

生郑板桥。

师他是个传奇人物,可是作品中没有写到郑板桥,写的是“扬州八怪”中另一位。同学们能找到这个扬州元素吗?

生(迅速翻阅,准确找到答案)文章里写到的李复堂也是扬州八怪之一。

师在扬州八怪里,郑板桥与李复堂的关系最好,曾经说过“扬州卖画,与李同老”。这个“李”就是指李复堂。李复堂,名——(学生齐声说)。同学们都认识这个字,很厉害。李复堂作画落款喜欢写“复堂李”,就像郑板桥喜欢落款“板桥郑燮”,用的都是“号+姓+名”的方式。落款都一模一样,看来感情真的非同一般。

(学生笑。)

格调语文强调对课堂节奏的把握要有中和之美,好的情境创设不能功利、急躁,教师不能只想着将学生引入课堂的“埋伏圈”,而要尽量迈入不即不离的从容境界。本部分借助扬州元素创设情境,并没有直接要求学生从文本中找出李复堂,而是故意与学生从自然元素兜到人文元素,从郑板桥说到李复堂,并且着意渲染了二者非同寻常的关系,即“扬州卖画,与李同老”。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是在为最后的墓志铭设计埋下伏笔。也因为教师的故意兜圈,学生更多地感受到了文人轶事带来的趣味,并沉浸其中,正式起帆驶向作品中的画家季匋民。

(二)借助语言分析暗示教学重点

文学作品的美感与魅力都是通过语言实现的,读者需要在品味语言中去品味作品。一个好的开头往往是一篇好的小说的基础。语文课堂要重视引导学生理解开篇。理解开篇扎实到位,理解全文就会轻松自如。格调语文讲究文本学习的科学性与艺术性,也就是要巧妙而科学地学习文本,显然不能放过对这个特别的开篇的研究。最重要的是,这部作品的开篇正是作品核心所在,“鉴赏家”是理解作品和主要人物的突破点。在这部小说中,对叶三出场的写法,有说书艺术的影子,相当于“报家门”。但这个“报家门”采用了很夸张的评价手段,大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感觉,与正文所写叶三只是个卖水果的形成了很大的反差。这是赋予叶三这个小人物以传奇色彩,为了形成和实现阅读审美的陌生化效果。从这个富有个性特色的开篇写法研究中初步感知作品,而不是像传统做法那样板块式地梳理全文结构和基本内容,能够杜绝课堂的割裂感,又保证具体问题得到具体分析。

【片段2】

师文中有哪些文字具体写到李复堂?请同学们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到这位画家?

生文章的第26段、第42段都写到他,介绍了他的作品风格。

(学生接着朗读相关文字。)

生(反应很快)这是为了写季匋民,因为季匋民最佩服这个画家。

师仅仅如此吗?如果有一天,老师将你的作文跟莫言的作品做比较,说同样充满了想象力,只是你的想象力更多的带有科技时代的特色,而莫言的想象则带有魔幻色彩。这难道仅仅是因为你喜欢过、模仿过莫言吗?

生(稍加思索)作者将季匋民与李复堂的画风进行比较,主要是想告诉我们,季匋民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而且是一位能够拿来与著名画家相提并论的人物,季匋民也是一位大画家。

师你刚才的分析很有逻辑性。事实上,作品里确实有关于季匋民作品价值和地位的叙述。

生文章最后写季匋民的画都是精品,死后画价大增,被人争着收藏。这表明季匋民是一个大画家。

师作者对此有一句话,跟你们讲的颇为相似,这句话在哪里?

生(反应很快)开头第一句话——“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匋民”。

师把刚才那句话补充完整就是:季匋民是全县第一个大画家。这与文章的表述有何区别?

生(陷入思考,能看出渐渐有了想法。教师点名回答)作者先说“全县第一个大画家”,这个表述强调了季匋民在画画上的成就很高。

(其他学生纷纷表示赞同。)

师你的语言感觉很好。这是性质判断句,判断的对象不同,谁作为判断对象,就有对谁加以强调的意味。作者将“全县第一个大画家”作为判断對象,就是为了更好地突出其地位和受尊崇的程度,而且强调了唯一性。我们的文章题目是“鉴赏家”(板书:鉴赏家),作者为什么要从大画家写起啊?

生(很积极)做铺垫,引出鉴赏家叶三。

师作者引出叶三时用了同样的句式表述,其效果——

生(紧接着说)也是为了强调叶三鉴赏水平很高,全县仅有。

(教师表扬学生有悟性。)

格调语文教学的首要特征就是正确性或者说科学性,它要求教学首先要做正确的事情,要有正确的理念、正确的理解、正确的设计、正确的操作。品味语言环节很好地体现了格调语文教学主张的此种追求。文章开篇就是一句话:“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匋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教学中专门设计一个环节加以讨论,并且落实在语言品味之中,诸如句式比较、功能体会、句间关系、写作目的等,这有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语言能力的培养,语言素养的提升,要求教学形式巧妙而艺术,在规范性与艺术性之间自然融合。通过这个环节,叶三的传奇已经深深印入学生的脑海。能否准确定位是一堂课成败的关键,能否巧妙地呈现定位是教学艺术高下的标尺。

二、涵泳品味,深入研读——完成学习任务

(一)追求纯正:化繁为简,设计文本学习任务

任务驱动型教学要求任务明确、指令清晰,有利于解决问题和形成能力。面对言简义丰的文本学习与鉴赏,格调语文要求在繁简之间寻求中和,以求取得化繁为简、以简驭繁的效果。作家之所以能塑造出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是因为他们善于从生活中发现人的特殊性,发现蕴含这些特殊性的生活故事。小说所做的事情就是呈现。根据这种塑造人物形象的思维与思路,学生应该具备的是“发现作家的发现”的能力,教师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这种发现能力。每篇小说的故事不同,讲故事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教师要做的工作就是寻找到最合适的方法,帮助学生重构故事和理解人物。这也决定了这个“最合适的方法”是个性化的存在,所谓巧妙的设计只不过是体现“最合适的方法”而已。小说教学尤其是关于人物形象的教学,不可能也不应该是简单的、刻板的“三部曲”,即性格特点的概括、塑造手法的分析、形象价值的提取。这部作品的教学从“鉴赏家”这个题目出发,设计三个小问题,引导学生三次反复发现与思考,理解作家的匠心所在和作品的高妙,努力在简约的形式与行为之中体现教学的丰富性,让复杂的学习变得简单,让繁复的问题变得简洁,这就是格调语文所追求的教学境界。

【片段3】

师我们终于跑到题目上了。同学们看到文章题目“鉴赏家”的时候,都想到些什么?

生(发言并补充)他是谁?鉴赏什么的?为什么能被称为鉴赏家?

师那就请同学们依次回答这三个问题。

生鉴赏家是叶三。他是鉴赏画的。(教师追问第三个问题)他真的能说出画的好坏。

师对这个意思,文中是用一个词来表达的,看能否找出来。(学生七嘴八舌先后找到了答案:真懂)请同学们就找到的具体文字,说说你对叶三鉴赏力的理解。

生(读“紫藤有风”那段文字)叶三特别善于观察,而且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做基础。

生(读“老鼠上灯台”那段文字)叶三能欣赏出画作中的妙处,品鉴其中的趣味。

师叶三具有极强的艺术欣赏力,原因是他有丰厚的生活经验,并且善于将经验迁移到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中。这也是季匋民喜欢叶三的原因之一。文章对于这个意思是怎么表达的?

生“叶三只是从心里喜欢画,他从不瞎评论。”相比于那些假名士的“道听途说,似通不通”,叶三是“真懂”。

师叶三“真懂”且知趣识相,受青睐而能把握自己的身份,对季匋民十分尊敬。季匋民这才喜欢他并且愿意跟他分享自己的创作过程和作品。这就是两个真性情的人之间的惺惺相惜。我们再回到刚才的问题上,继续讨论关于叶三鉴赏力的问题。

生(读“红花莲子白花藕”那段文字)叶三能非常准确地指出季匋民画作中的错误,而且非常诚恳,这说明他的艺术鉴赏的眼光确实很厉害。

师如果说刚才找到的两例是写叶三的欣赏力,那么,这里可以看作是写他的评论能力。文章中还有什么文字从不同角度表明了叶三鉴赏力的?

生“苏州片”换李复堂四开册页的那段文字。

师季匋民得到的李复堂真品,关键在于叶三——(教师拖腔,学生意识到并回答“他在四太爷这里看过不少李复堂的画,能辨认”)这就厉害了,能辨认就是善于——(“鉴别”,学生非常准确地接上这个词语)这样,我们就了解了叶三之所以被称为“鉴赏家”至少有三个理由,它们是——

生(几乎齐声地回答)鉴别能力、欣赏能力、评论能力。

寻找体现叶三鉴赏力的故事,理解“鉴赏家”内涵在叶三身上的体现,似乎只是完成了非常简单的任务:理解叶三为什么是鉴赏家。可实际上,这个环节的教学所达成的目的和产生的效果远不止于此。从审美角度看,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了对鉴赏能力最简单也是最基础的解读,使学生了解什么是鑒赏力。从小说创作角度看,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了对素材选择、运用及其表现价值的理解,使学生明白,看似凌乱而又“长得很像”的素材在塑造人物形象时都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同时,这也是通过发现素材、发现人物、发现方法(必备知识),鉴赏其美感内涵与表现价值,培养学生的鉴赏力。这是理解本部作品的重要环节之一,要集中解决一个重点问题,故而整体设计上采取了相对独立的封闭式结构。这个结构的存在能因其独立性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更为巧妙的是,它在教学流程中还营造了一种学习期待,叶三是鉴赏家的内容已经学习完毕,这部作品还要学什么?通常情形下,传统的教学会去做艺术分析,但是我们的整体设计和课堂实践表明,这种习惯性期待在这堂课上被打破了,课堂也就因此具备了不同于传统的个性化与独特性。

(二)追求典雅:拓宽视野,发现任务存在领域

格调语文主张要真正教会学生欣赏不同文体的价值与美感。很多小说鉴赏课会将作品中看似闲笔的内容都抛弃,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核心素材对于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这无可厚非。但是我们知道,枝叶使树木显得茂盛,多重身份使人物显得丰满,这就是小说在核心素材之外还会有“花边”素材的缘故。平凡人具备了不平凡的能力,才显得传奇,才会成为远近传播的传说级现象。而作品中叶三的其他身份以及与他相关的故事与素材,正是塑造一个普通平凡的叶三所必需的,不分析这些也就不能全面认识真正的叶三。而且,如果对一部作品只是进行筋骨式教学,那就不可能让学生领略艺术家创作的良苦用心和艺术作品已然呈现出来的全部的美。在不影响理解作品价值的情形下,教学可以采取互文手法,将学习任务分解到不同篇目中去执行。但是,这篇文章似乎不允许如此操作。因此,教学拓宽了鉴赏视野,将对“鉴赏家”这个核心元素的理解任务,延伸到核心素材之外的表现领域含“花边”的素材中。通过合理的教学艺术去理解文本表现的艺术性,课堂教学方能呈现出典雅之美。

【片段4】

师现在,我想请同学们再次回到前面,即围绕“鉴赏家”而提出的“他是谁?”“鉴赏什么的?”“为什么能被称为鉴赏家?”三个问题,结合课文想想:这三个问题有没有其他答案?

生(活跃而兴奋,七嘴八舌。教师请其中一名回答)卖果子的,父亲和爷爷,收藏家。

师速度好快!全部命中!作为艺术鉴赏家的叶三同时还有这么多的身份。完整地说,他在本文中有四种身份。作品中为什么要写这些身份和相关的故事呢?或者换句话说,这些身份的叶三又“鉴赏什么”呢?请同学们思考。

(学生自觉地开始讨论。待稍稍“降温”后,教师示意学生可以回答问题了。)

生卖果子的叶三,精挑细选各种果子,他卖的果子“都很大,都均匀,很香,很甜,很好看”。

生他卖的果子都是原装、树熟,都是他花工夫亲自上门买回来的。

生他卖的果子都是得四时之先,时令鲜果。

师看来,叶三卖果子可以说是“跑得精心”“挑得精致”,这果子当然谁看了都喜欢。不过,话说回来,这果子也不是什么人都买得起的。都是谁买啊?

生大宅门人家。

师看看给大宅门人家卖果子的叶三是怎样的人啊?

生混得很熟,特受信任,从不计较,放心交易。

师专挑这样的人家卖果子,这个卖果子的叶三其实可以说得上是非常——(学生会意:精明的)。现在,我们看看卖果子的鉴赏家叶三是在鉴赏什么?鉴赏得如何?

生(很快)鉴赏的不仅仅是果子,其实可以说是生活,他鉴赏得十分精明、精心、精致。

师非常棒的回答,这样的叶三真是一个非常高明的生活鉴赏家了。同学们是不是顺着这样的思路看看,有着其他身份的叶三又分别在鉴赏什么?鉴赏得如何?

(学生迅速投入讨论。)

生作为父亲,叶三从两个颇有出息的儿子那里鉴赏“孝心”和“淳朴”。

师能做一些解释和补充吗?

生作者详细写了叶三儿子准备为他祝寿的事情。但是叶三何等精明,他通过这件事情看到了儿子的孝心,也看到了儿子身上那份被社会所看重的虚伪的名声。最终孩子们还是不违父命,并且在父亲死后依然不为利益所诱惑,听从父命陪葬了那些藏画。

师这个理解很到位。请其他同学继续。

生作为收藏家的叶三,生前一直强调不会卖画,而且确实一直未卖。因为在叶三看来,季匋民看得起自己,那是一份难得的尊重和理解。他在季匋民那里获得的是情义,他收藏和鉴赏的是两人之间美好的情义。

师同学们回答得都非常好,说明真的理解作品了。叶三身为卖果子的,有鉴赏家之眼光,而且能做到自尊而不图虚名,精明而不贪钱财,他可以说得上是“真名士”。

一堂课或者一个环节,如何进入作品深处,如何整合作品内容,如何合理组织教学?从执行效果看,这部分的操作对于回答这些问题和加深学生对于叶三的理解起到了作用。实事求是地讲,这个设计与操作解决了我在阅读这部作品时的两个困惑,即如何理解这些琐碎素材的内容与价值,又该如何组织学生开展研讨。当我将目光投向“鉴赏家”三个字时,一个简单的问题“兼具这么多身份的叶三又鉴赏什么呢?”自然出现,让我明白了作者要告诉我们的更深层的内涵:鉴赏家鉴赏的不仅是绘画作品,还有更重要的人性、人伦和人情。这就完成了对一个平凡的聪明人的理解,完成了对作者不惜笔墨呈现“花边”素材的艺术匠心的理解,也体现了格调语文所追求的正确理解作品,准确掌握学情,艺术化地实施教学的初衷。

(三)追求中和:转换思维,探究整合任务策略

格调语文主张课堂教学要在法度、理性面前体现出智慧,策略性地处理文本并组织教学,这是教学智慧的重要体现。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是第一要务。对叶三这一人物形象,作者已经在不同身份的叙述与表现中深入人性、人伦和人情等层面,但是作者似乎认为这样的拓展还未能全面塑造这位了不起的平凡人,或者说这位了不起的鉴赏家。于是,传统的众星拱月手法被运用起来。为了顺着一条线清晰地推进教学,我们尝试转换思维,将这种烘托手法归拢到“鉴赏家”这个核心元素上,有利于教会学生如何在小说鉴赏中运用聚合思维与辐射思维。在符合文本意蕴和文体认知规律的前提下,教学既要善于化繁为简,也要善于转换思维,智慧整合,辨证施治,以对文本内容有和谐而科学的处理,使课堂逻辑与思路越发清晰。这是格调语文在教学策略上的追求。

【片段5】

师文章读到这个程度,我们還不能算是读完了。我建议同学们再次回到文章题目,围绕“鉴赏家”三个字,细细思考一下原先的三个问题,看看还会不会有新的发现和理解。

(学生大有惊讶之色,但是马上投入到思考与讨论中。)

生我认为作品中所写到的大宅子主家、两个儿子、季匋民和辻听涛都是鉴赏家。

(其他学生纷纷表示赞同。)

师好!跳出了叶三这个形象,回到原点重新思考与发现了。那么,他们都鉴赏些什么?

生在大宅门主家看来,叶三是值得信任的熟人,他专注于卖好果子,人也清爽、练达、自重,讲礼数。

生前面已经说过了,在季匋民眼中,叶三不仅真的懂画,而且赞赏是发自肺腑的,知趣识相,能守得一份自重与矜持,从来不瞎说。可以说,季匋民欣赏的是叶三的人品和才华。

生日本人辻听涛其实也可以说是一个鉴赏家。他断定季匋民的画是神品,他是一个鉴赏艺术品的行家,对艺术品充满虔诚之心。他在看画之前洗手、焚香、拜祭,是个真正的鉴赏家。

师那么,辻听涛与叶三这两个鉴赏家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生(小声议论)叶三更看重艺术品中寄托着的情义,辻听涛更看重艺术品的实际价值,并且“要多少钱都行”,认为钱是衡量艺术品价值的标准。

师还有一组对象同学们没有说。

生两个儿子。(有些为难而没把握的)其实两个儿子不是鉴赏家,而是从叶三身上学到了鉴赏家的本事,主要的是人品胜过一切,情义胜过一切。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理解了父亲,也可以算是鉴赏家。

师你们理解得很准确。总之,他们都是鉴赏家,他们从不同角度鉴赏叶三,并且帮助读者更好地鉴赏和理解叶三,起到了衬托的作用。如果同学们还能找到这个作品里藏着的一个伟大的鉴赏家,那我就真的佩服你们了!

生(几乎异口同声)汪曾祺!

师你们的鉴赏力真的令我佩服!是啊,汪曾祺通过塑造叶三的形象,让我们知道了什么人才是真正的鉴赏家。他是鉴赏家背后的鉴赏家!我特别喜欢汪曾祺在塑造叶三时的这么几处用笔:书斋清供,换取李复堂册页,伺候季匋民作画,礼待辻听涛。同学们看看,汪曾祺通过这些文字,有意识地让我们看到鉴赏家叶三是个怎样的人?

生(讨论)不是个俗人,懂礼数,有雅趣。

师的确,这似乎就是汪曾祺自己的影子,这是个极其雅致的人。

同一个问题问第三遍的时候,学生的惊讶已经很“可喜”了,课堂自然也就更有意思了。如果说上一个环节主要是对叶三多重身份的理解,那么,这个环节则是侧重理解叶三身边的人物。这部分就是要通过这种方式理解作品中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的关系与作用。这些人物折射出叶三身上更多的美德和不凡之处。对于叶三,作者无疑是怀着一种欣赏之意的,故而最后引导学生理解这一点很自然,也十分必要。因为作者要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去传达自己对世界的看法,汪曾祺既是人物的创造者,又是鉴赏者,他引导读者去认识和理解像叶三这样有着传奇人生的平凡人。

三、诗理融合,体悟训练——巩固学习任务

认知心理学认为,训练是学习所必需的手段,语文学科的知能学习与素养形成也是学习,训练应当是语文学习的题内之意。格调语文追求的体悟训练既不是过去的机械训练,也不是虚无缥缈、徒有形式的审美活动,而是能够将审美与实践结合起来的课堂学习方式,也就是能将审美与功利调和起来的语文学习活动。格调语文认为,在服务于任务的前提下,课堂训练活动应当有语文味,体现其人文情调,保持一种必要的诗意,同时又要有操作性,体现语言与思维训练在教学中应有的工具理性。故而,格调语文强调以训练为载体或形式的体悟,并将其作为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当然,体悟训练的形式是否有格调和品位,取决于教师的格局与水准。

【片段6】

师作品里,叶三后来死了。如果要你为叶三撰写一篇简单的墓志铭,你会怎么写?

(学生开始积极地思考和讨论。)

师墓志铭都要写什么啊?

生赞美的话,还有主要生平事迹。

师要注意用语简洁,典雅而庄重。同学们可以尝试一下。

生藏画扬州,与季共死。

师够简洁,请稍做解释。

生这8个字主要讲叶三为了表达自己对季匋民的情义,收藏季匋民作品宁可带着去死也不卖。

师这个墓志铭显然是在向郑板桥致敬,(学生笑,因为前面介绍时有郑板桥语“卖画扬州,与李同老”)但是的确比较贴切妥当。如果能够稍微详尽一些,可能更利于理解。我们可以把叶三的主要品格概括进去。

(学生继续讨论,教师巡回了解。学生都做得非常好。)

生他是一个卖果子的,他是一个鉴赏家。

生他是一个真名士,他是一个雅致的人。

师如果我们把关于鉴赏家的那部分重点内容加进去,你们看这样表达行不行?(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叶三墓志铭”)这里埋着一个卖果子的。他是一位鉴赏家。他鉴赏艺术、生活、孝心和情义,他内行、练达、淳朴而真诚。他是一位真名士,一个雅致的人。

生(鼓掌)好!

师叶三可以瞑目了。(学生笑)同学们,这篇文章读完了。我希望同学们意识到,我们理解这篇小说的关键是找到了一个突破口——(学生齐声说)标题“鉴赏家”,而且围绕标题做了最常规的思考,三个问题,最特别的、最重要的是我们把这看似简单的三个问题追问了三遍,才由浅入深地把握了文章精髓。同学们,希望你们都能学会阅读小说的方法,都能成为鉴赏家!

以体悟训练形式出现的课堂总结,依然围绕“鉴赏家”的核心元素,自然且顺畅,依然在回答关于鉴赏家的问题,是同一个任务(为叶三写墓志铭)的延续。只是在三次追问之后,以总结凝练的方式出现,而且再次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节奏再次上扬,学习氛围再次热烈。撰写墓志铭是应用性训练,是语言类训练,又是多种思维综合训练,更是评价人物的批判性思维训练,可谓一举多得。而且,课堂在语言训练(句式比较)中拉开帷幕,又在语言训练(人物评价)中闭幕,倒也算是大开大合中有照应,形成课堂内部的封闭性结构。

语文课的格调不仅具备审美特质,还要有科学准确的文本分析和独具个性富有创新的教学设计,更需要教学策略的科学性和艺术化。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在问题引导之下,将文本阅读与理解的审美体验过程、掌握分析方法的能力形成过程结合起来,有利于彰显纯正、典雅与中和的课堂教学品质,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格调。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格调语文的基本课型研究”(编号:Rb/2018/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任务驱动审美问题
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在电子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网络应用服务管理》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 启发学生自学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