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革之变与诗学演进
——苗蕃及其集杜、拟杜诗考论

2020-12-22 18:00吴怀东王亚男
关键词:杜诗

吴怀东,王亚男

(安徽大学 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

杜甫研究近年来重新受到学界高度关注,杜甫接受史文献整理研究成绩尤为突出。明清之际,天崩地坼,影响及于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各个层面,杜甫研究、对杜诗的学习因此勃然而兴,清代成为与宋代并称的杜甫及其诗歌研究高潮期,比较而言,清代杜诗整理、研究文献数量更大,尤以清初为盛。目前,学界对清代杜诗学文献已展开了系统清理与研究,郑庆笃等《杜集书目提要》[1]、周采泉《杜集书录》[2]、张忠纲等《杜集叙录》[3]对历代杜诗文献信息进行全面搜集,孙微《清代杜诗学文献考》[4]及《清代杜集序跋汇录》[5]则专门细致地对清代杜诗文献(包括已散佚的清代杜诗文献)进行系统考辨,简恩定《清初杜诗学研究》则专注于“以自明入清之论杜注杜者”[6]1,这几部著作成绩斐然。不过,清代学者在杜甫研究和杜诗整理、辑佚、辨伪、分体、编年、集注、笺注之外,在创作方面对杜甫其人其诗的接受与学习更为积极,拟杜诗、集杜诗的大量出现正是这一现象的直观反映,而当下学术界对这类杜诗文献研究还很不充分。苗蕃《集杜百绝》就是清初较有特色的集杜诗专集之一,被遗漏在上述几部专题目录著作之外,至今乏人问津。本文即对苗蕃其人其书进行考论,先考察苗蕃生平(1)潘浩正《清初明遗民文学家徐芳的生卒年及其他》在用苗蕃《祭徐仲光文》考证徐芳卒年时,对苗蕃字号、交游、卒年等进行了简要介绍。详论见:潘浩正.清初明遗民文学家徐芳的生卒年及其他[J].文学遗产,2019(6):182-185.、著述,再根据有关文献了解《集杜百绝》成书时间、体例及其与明清易代之际社会、学术、诗学之关联,最后论及苗蕃拟杜诗之特点与明末清初学风下学杜方式的新变。

一、苗蕃生平、政治立场及著述

苗蕃(1604—1674),字九符,号汶瀼,别号贲皇,又号楞华狂屈。“贲皇奔晋,晋与之苗,因姓焉”[7]706,传说其先祖芈姓,名贲皇,自楚奔晋,居于苗地,因以为姓。苗蕃以先祖之名为号,如其诗句“此日贲皇未敢先”(《辛卯元夜立春孕玉招饮即席二律》)[8]638、“谁识贲皇是楚材”(《楚客手谈》)[8]638,文德翼《重新南城县廨碑记》亦言:“公名蕃,字九符,别号贲皇,山西平定州人。”[9]596苗蕃后到江西任职,建有楞华阁,作《狂屈忘言》,因见好友方以智作《药地炮庄》而号“药地”,遂又自号“楞华狂屈”(2)按,张永堂将《炮庄咏二十四韵》“丁未纯阳月闰之朔,楞华狂屈蕃具草”后一句句读作“楞华狂,屈蕃”,应误,见:方以智,撰.黄德宽,诸伟奇,主编.方以智全书:第2册[M].合肥:黄山书社,2019:8.,其在给好友徐芳《寄木立道兄》一文的批注中透露了这一自号的动机:“昔木立,今无可师,天人也。锡飞莞尔,顾予奇甚。以紫榈盘瘿藤如意见付大书七言:‘沧江云护萏承盘,潇洒杨枝露未干。六十年来天上眼,三千世在掌中看。’余赋十律拟古一章答炮庄也。晤师后,遂号‘楞华狂屈’。”[10]185

苗蕃为山西平定(今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人,《清史稿》无传,其事迹散见于《(光绪)山西通志》卷一百五十六“文学录(下)”[11]34b、《(同治)建昌府志》卷六“名宦传”[12]55b-56a、《庐山志》卷七“山川分纪六”[13]33a、《(乾隆)平定州志》卷八“人物志”[14]79a-79b等。其为晋东苗氏之后,自高祖至其父于晋东颇有名声,《先考妣志铭》云:“高阳之苗裔,一语冠骚谱,楚也。楚越椒子,贲皇奔晋,晋与之苗,因姓焉。历宣、成、襄、昭,寿源悠久。所谓卿材,而为诸侯之选,凡苗氏之显晋者,皆其后也。而晋东为盛系,及高祖积善,首载郡乘见郭甕山碑,本支奕叶魁绅,先考以任侠著,先妣王(氏),其元配也。”[7]706其诗中亦多自称“吾祖贲皇裔” (《晋史咏略二十二韵》)[8]662-663、“贲皇苗裔晋东里” (《七歌拟少陵同谷之作》)[8]598、“楚晋贲皇后,庚辰疆仕前”(《东里篇六十韵效杜工部体》)[8]589等。苗蕃自幼聪颖,二十岁即为平定州举人,其诗文自叙“我临二十上公车” (《赠拱垣执友戏为长句》)[8]608、“以至弱冠,叨拜甲子鹿鸣”(《先考妣志铭》)[7]706。苗蕃好友黎元宽称其“有蚤智之誉”(3)全句为“有蚤智之誉,年十四登科”,见黎元宽《进贤堂稿》卷二《瀑音集序》,(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145[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564.)其中“年十四登科”应为误,上文已论述其弱冠之年举于乡。。徐芳《姜奉常同节先生传》序云:“晋东苗九符使君来令吾旴,时时称说先生,询之,知为先生甲子主晋试时所得士”[10]101。《(乾隆)平定州志》载:“明天启甲子(1624)举人”[14]79a,《(同治)建昌府志》进一步明确其为“前明平定州举人”[12]55b。弱冠之后,苗蕃前往京师学习,并携友游玩,《先考妣志铭》言:“学于京师,往还觐省”[7]707,其《瀑布山房记》又云:“弱冠出京口同节姜先生、西蜀于侯熊先生、黎阳石云朱先生之门,与年友之雄隽者,系马垂柳,斗酒十千,亦喜游侠。壮而入都,晨光熹微,但抱长安古意,寓物寄怀,兜率则西僧拂砚,平康则越女操音。问异产于波斯,访幽踪于石鼓,从三唐两汉寻四始之源,由星凤戏鱼辨淳化之骨,有究极人间古玩名镌逸画奇书之想。”[7]700在漫游与学习过程中,苗蕃敏锐地感受到晚明社会危机,于是应礼部试不第后,其在崇祯庚辰年(1640)选择于山西平定州东北瀑泉山(4)苗蕃《瀑布山房记》云:“州艮七里,古瀑东流,万峰之腹,平畦十畮,渊渟环抱中沚而蓊蔚者,瀑隐山房也。”苗蕃《瀑音·自叙》又云“贲皇东里兼山,入艮是为瀑房。”又据苗蕃《瀑房逼近僧舍凌晨梵音可发深省秋益清越》诗,则瀑布山房应在平定州东北七里左右,且附近有山川、瀑布、佛寺。然考《平定州志·舆地志》(金明源.平定州志[M].乾隆五十五年刻本),未见平定州东北七里左右有瀑泉山及瀑布等载记。按,据《平定州志·舆地志》,平定州东五十里有东浮化山、镜山,东九十里有故关山,东北二十里白鸡山,此四山无水流瀑布;东十五里蒙山有汾水经过但无瀑布,而东北八十五里承天山,即今娘子关附近,仍有水帘洞瀑布,乃当地胜景,此瀑布距离平定县城数十公里,无佛寺,而冠山“在州西南八里,状如冠,故名。……山麓有资福寺”。苗蕃《自瀑房游冠山》有“考槃薖隐硕之宽,一带朝烟策蹇看。东涧飞泉鸣瀑布,西山矗峙象峨冠”之语,可见瀑布山房距冠山当不远,且环境亦颇符合,但方向与“州艮七里”记载有异,此为传写之误?待考。筑瀑布山房息机而隐,其《先考妣志铭》言:“学于京师,往还觐省,兵戈在眼,显扬实难,庚辰息机,考槃瀑布。”[7]707《瀑布山房记》云:“迨庚申,始摧撞息机,决意归休,筮于易遇大畜之豫,是为天在山中介于石也,而山房遂筑。”(5)此处“庚申”应为“庚辰”之误。苗蕃《瀑布山房记》“庚申”之“申”旁另有一“辰”字,见苗蕃《碧涛笈逸存》(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110[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700)。且上文论述已知苗蕃在明天启甲子(1624)年举于乡,时其为弱冠之龄,《庐山志》卷七载,苗蕃在康熙十三年(1674)因江西暴乱被乱贼所杀,则苗蕃在世期间的庚申年应为明泰昌元年(1620),其时苗蕃尚未弱冠,苗蕃《瀑布山房记》关于其弱冠之年游历,游历之后于庚申年筑瀑布山房之说矛盾,故“庚申”应为“庚辰”之误。李元鼎《瀑音诗序》亦言“九符才大如海,再上春官不第,乃尽谢世缘,退而养母于瀑泉山中。”[8]555甲申之变,苗蕃携母避入瀑布山房,其《先考妣志铭》载:“迨甲申世变,先妣七十六岁,王陵徐庶母身所以安危也,间不容发,幸出大险。东里不可居,移家于瀑。呜呼!在丑而争,则兵善恶两忘;刑名不近,保身全生;养亲尽年,勉副未遑也。茆茨密遁南山,山腰开洞,铁户重扃,翻闪大石,通于古窑,为先妣避兵处。”[7]707明亡后,其避入深山,不交州府之客,其有诗《大难而后,遁迹深山,不交州府之客,人事都绝久矣,廷尉戒余不合时宜忧心悄悄,不知为谁一时懺之以志余过》。

清顺治十八年(1661),苗蕃母逝前劝其入仕,《先考妣志铭》回忆道:“今年正月,以壮语责不孝勉赴公车,寿跻期颐,饮食起卧,何敢须臾离”(6)据苗蕃《先考妣志铭》记,其母“卒于顺治辛丑二月十一日,享年九十三岁”,则“今年正月”当为顺治辛丑年正月。。为人母者如何不知其子之志,但愿子平安亦为慈母本能。清王朝采取血腥镇压手段巩固了统治后,即采取招抚降官、举荐结合等政策,要求各地方官“凡境内隐迹贤良,逐一启荐,以凭征擢”[15]1,“山林隐逸,屡奉诏荐举,未有应者,请敕九卿公举数人,礼聘入京,召见咨访,以收旁求实用。”(7)王钟翰,点校.清史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7:6585.按,当时山西文人领袖傅山组织的抗清活动失败,大约在顺治十四至十六年间,傅山曾南下江淮察看了解反清形势,当确感清室统治日趋巩固,复明无望,遂返回太原而隐居,当地士人因此亦放弃抗清,或出仕,或隐居,当然,他们心理上并未彻底臣服于新朝,苗蕃矛盾心态即如此。苗蕃作为隐逸贤才当在被举荐、征召之列,孙奇逢在魏一鳌被迫出任清政府平定知州时有信慰问,“昔人云: ‘不得为官,犹得为人。’盖为官之日短,为人之日长。况一年平定,百年循声,岂以今日去官而减价乎?张日葵、苗九符诸公,此际定有月旦也。”[16]42苗蕃有“六谢公车半老农,谁期旷劫此生逢”(《甲申三月》)[8]598之语,家国尚在之时已谢绝公车不愿出仕,又怎会心甘情愿为异族政权效力,苗蕃之进退实难矣。其母担心苗蕃屡征不起恐有忧患,出于爱子之心劝其出仕亦在情理之中。故苗蕃在其母孝期后经好友杨崑岳举荐,于康熙三年(1664)年离开故乡山西,出任江西南城县(今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令,其诗《之任江西》写道“甲子泥涂四十年”(8)诗见苗蕃《瀑音》(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110[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668)。上文已论述苗蕃于明天启甲子(1624)年举于乡,四十年后即为清康熙三年(1664)。。《(同治)建昌府志》卷六“名宦传”载其“(苗蕃)清康熙三年(1664)令南城县。”[12]55b黎元宽《瀑音集序》云:“出潜一举,年友尚书杨崑岳公实玉之,而我南城是以得大慈父母。”[17]564苗蕃在江西为官期间,休养生息,廉洁爱民,徐芳《重修南城县治碑》[18]34a-36a及文德翼《重新南城县廨碑记》均述其修南城县署而不费民财之事,文德翼称赞其“我公廉洁,性生清浄……叹我公一代伟人,屈焉小试。下车以来,一切与之休息,爱民之慈、教士之毅,本末自不同科,持心之厚、禔躬之清,终始绝无异致,如为室者惧其大坏而随方整理,以冀还于先正大雅耳,非龌龊俯仰苟营一官计者比也。”[9]595-596苗蕃爱民,却不热衷政务,时常与文士名人纵情山水,唱和赋诗,《(同治)建昌府志》载其“自建楞华阁,日与文士歌咏其中,时桐城方以智、吉水李元鼎、德化文德翼及李明睿诸贤皆来游于旴,蕃为置酒,高会于二姑间,登览赋诗,极一时之盛。在官不急吏事,清操介然,卧而治之,桑麻鸡犬晏如也。”[12]56a其诗亦云:“苛政猛于虎也噫,只余幽事颇相干”(《江晓二首(其二)》)[8]692-693。苗蕃性耽山水,崇佛法,好隐逸,其于江西任职七年后致仕(康熙十年,1671),因爱庐山瀑布之胜景即于康熙十一年(1672)隐居江西庐山,《(乾隆)平定州志》言其“性耽山水,博雅闳达。工诗文,尤精书法……出任南城令,爱匡庐之胜,筑室东林寺,遂隐焉。”[14]79a-79b《(同治)建昌府志》载:“十年辛亥致政归,游庐山,爱瀑布之胜,遂侨寓焉,著有《瀑音》二集,(徐)芳与(方)以智序而传之。”[12]56a《庐山志》(卷七)亦载:“康熙壬子岁,贲皇苗蕃字九符,令南城,致仕隐凌霄,鼎新殿宇佛像,建天馥楼、瀑音阁,著作藏书甚富。”[13]33a苗蕃隐居不久,即遭横祸,《庐山志》载:“甲寅乱,被贼杀,郡守伦品卓葬凌霄院左,墓存。”[13]33a康熙十二年(1673)十二月二十一日,吴三桂叛于昆明,次年定南王女婿孙延龄、靖南王耿精忠反,康熙十三年(1674)六月江西巡抚董卫国先后疏报:“(六月癸卯)叛弁柯升,勾连闽逆,窃踞广信诸处,麻蓬地方,贼兵继起。”“(六月庚戌)耿逆遣贼李连、李太等,出犯建昌府杉关,官兵奋勇冲杀,斩获甚多。”七月,新城、石城相继失守[19]44,三藩之乱波及江西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史书云苗蕃“被贼杀”,可能是这场战乱波及江西而被杀(9)康熙十二年(1673)十二月二十一日,吴三桂叛于昆明,随后西南各地不少官员望风而降,其势力迅速扩张。次年,广西定南王女婿孙延龄、靖南王耿精忠先后发动叛乱,广东、江西、浙江受到波及,南方全面告急,此外,北方蒙古察哈尔部布尔尼叛乱,台湾郑锦派兵骚扰东南沿海地区,地方起义不断。康熙不得不派军队平叛。就在江西,一时聚集了各方军事势力,有清朝军队、孙延龄及耿精忠两方叛军、地方起义队伍等,地方盗贼亦乘机作乱,形势混乱,考虑到苗蕃的年龄以及人脉,他直接参与反清行动的可能性不大,不过,由于历史复杂性及史料欠缺,苗蕃具体死因仍存疑待考。。

苗蕃虽为贰臣,但其出仕实为无奈,其在《祭徐仲光文》中自谓以祭文中苗蕃自谓“甲子陈人,率滨莫藏”[18]56b,暗示其仕清或出于无奈。 从苗蕃的交友圈亦可发现他与新朝统治者不合作的政治立场。清兵趁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占据北京而入关,并很快占领中原、江南以及西南,但是,由于晚明政权持续甚久,各地反清势力活跃。苗蕃与孙奇逢、魏梁栋、魏一鳌等来往颇多,诸人皆不仕,他们与坚决反清的傅山有密切联系。作为“我晋第一流人物”[20]239的傅山是明末清初山西甚至北方文化圈的领军人物,对于山西文人有着极深的影响。傅山(1607—1684)为山西太原府人,苗蕃为山西平定州人,据《(乾隆)平定州志》平定州属太原府,傅山对冠山(10)考《平定州志·舆地志》(金明源.平定州志[M].乾隆五十五年刻本),冠山“在州西南八里,状如冠,故名”。苗蕃曾多次游览冠山,有《秋日冠山状元石夫子洞手谭》《自瀑房游冠山》《冠山古松一百五株皆各极苍奇之状欲一一题赞而未遑》等诗。情有独钟,曾多次往来平定,在冠山书院游历讲学并留下诸多石刻,苗蕃与傅山同属山西人、年龄相近且作为同时在平定活动的名人,不可能毫无交集。此外,两人至少有两位共同好友:魏一鳌、张三谟(11)孙奇逢(1584—1675 ),字启泰,号钟元,又称夏峰先生,曾组织乡勇抗击清军,自明及清十一征而不赴,人称孙征君。魏一鳌,字莲陆,又字莲六,号海翁,又称雪亭先生,乙酉年(1645)被迫出任清政府平定知州。张三谟,字纬典,号日葵,又号素位居士,山西平定人,曾任明大理寺卿,明亡不仕,苗蕃《白衣菴写碑,时方雪霁,与大廷尉赴观阳之约》诗云:“观阳贪善十五祀,今见逃禅大廷尉。”。苗蕃曾为魏一鳌父亲作《清故待赠明桢魏公墓志铭》[21]211-214,对于魏一鳌的家庭情况十分清楚,傅山陷入“朱衣道人案”也是由魏一鳌极力疏救方得脱身(12)详论可参见:白谦慎.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纪中国书法的嬗变[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106.白谦慎.傅山的交往和应酬:艺术社会史的一项个案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苗蕃与傅山极有可能通过魏一鳌有接触。张三谟是两人的另一位共同好友,苗蕃与张三谟同师赵南星,诗文往来频繁,苗蕃《瀑音》今存《寿大京兆日葵尊兄寄呈京邱》《寿张侍御日葵尊兄且劝驾入都,时侍御有鼓盆之变》《大廷尉日葵尊兄寄题瀑房用原韵和之》等十余首诗,傅山与张三谟为忘年之交,其往来平定曾寓居张家,其有诗《葵老惠访病不能晤期霜红再理前约四首》[22]138-139叙述两人交往,顺治六年(1649)张三谟抑郁而终,苗蕃与傅山分别为其撰写祭文《祭大廷尉日葵张公文》《祭张日葵先正文》(13)二文今具存。苗蕃:《祭大廷尉日葵张公文》见于《碧涛笈逸存》(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110[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705—706);傅山.祭张日葵先正文[M]∥傅山全书:第二册.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6:128.。虽无材料能直接证明二人之交往,但从傅山的影响力及两人的交游圈来看,两人可能有直接交往。苗蕃到江西后公务之余过从甚密者有徐芳、方以智、李元鼎、熊文举、黎元宽、李明睿、文德翼、金堡等,他们大多不认可新朝(14)苗蕃好友徐芳(详后介绍)为江西南城人,明亡后入清不仕,顺治七年以遗逸获荐翰林院右春坊,辞不就任,《皇明遗民传》卷二称其“国亡以葬师游于世”。黎元宽(1597—1676),字左严,号博庵,江西南昌人,明时先后任工部主事、兵部车驾司郎中、浙江提学副使,明亡后绝意仕进,归隐谷鹿洲讲学著书以终。文德翼(1604—1675),字用昭,又字灯岩,号补堂,又号石室,江西德化人,明亡后以遗民自居。金堡,字道隐,又字澄印,号卫公,又号舵石翁、甘蔗生等,浙江仁和人,先后仕崇祯、隆武、永历三朝,为抗清复明一直奔走彷徨,后落发为僧,法名性因、今释、澹归。熊文举(1595—1669),字公远,号雪堂,江西新建人。李元鼎( 1595—1670) ,字梅公,江西吉水人,与魏一鳌被迫仕清不同,两人均可称“三臣”,都曾先后降于大顺与清朝,但二人诗文中明显地表露出对故国的怀念以及仕清的愧疚、尴尬心态。方以智与傅山作为南、北方抗清复明的代表人物及其抗清活动,学界已有深入研究,(详论可参见:余英时.方以智晚节考[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白谦慎.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纪中国书法的嬗变[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M].2015.)此不赘述。,金堡在《赠苗九符明府》直言“白头尚记先朝事,青眼难留不住身”[23]126。其诗文中多有怀念故国、不满新朝之语,“痛定想甲申,岂谓有今日”(《葺屋》)[8]617、“遥知南北江山上,苦雨凄风十四陵”(《清明二首》其二)[8]613、“绝境山川遗汉魏,逸民身志中清权。蒲团筇杖归三迳,一曲瑶琴渐自然”(《瀑林春兴》)[8]601等。

苗蕃为官之余、作诗之外,酷嗜藏书、刻书,所藏包括书画名家作品。《瀑布山房记》载甲申之乱后瀑布山房的藏书保存情况:“秦火鲁壁之余,藏副而家焉:十三经、梅碉蠖居、注鉴、左马、庄骚、陶杜、燕许、韩柳、眉山,暨梵笈、道书、韵林、字海幸留善本,钟王、皇索、颜欧、旭素、晚香、海岳至赵吴兴、巙巙子山、玄宰、子愿、二水尚存真迹”[7]700。经历兵火流离后,其书籍仍保存如此之多,涉及经、史、诗文、书法、绘画、佛道之书等,可见其藏书之丰,涉猎之广。移居江西南城之后,苗蕃依旧嗜好藏书,其在南城建有天馥楼及瀑音阁,藏书甚丰。苗蕃还好刻书,今存徐芳文集《悬榻编》即为苗蕃楞华阁刻本。方文《喜徐仲光雨中见过因留宿各赋二诗》“知己逢苗令,藏书赖梓成”句下注“新城令苗蕃为仲光刻文集六卷”[24]763,方以智为徐芳作《悬榻编序》[10]5-7亦详述此事。苗蕃《瀑音》即由李元鼎、熊文举、徐芳为其择选,而后于楞华阁印刻。《瀑音》卷首有“李梅公、熊雪堂选”之语,其又有诗《梅公李司马、雪堂熊少宰、仲光徐太史选梓瀑音,太虚李宗伯顾我籧庐,博菴黎学宪投以奇句,岿然旧徳尽在江西,空往寔归刻竣,始悟老杜》云:“诗卷长留天地间,钓竿欲拂珊瑚树”,《南城筏喻耳愧喜而赋》可证,其亦有诗自叙“瀑音绣梓楞华阁”(《莞尔亭新浴二首》其一)[8]694。

苗蕃著作颇丰。《(光绪)山西通志》载其著作两种,《江簾吟》(15)徐芳《题贲皇先生蓝笔卷(一)》亦提及此书,并言此书由“西昌太虚李宗伯和而梓之”。《天香吟》。《清代禁毁书目四种》载其著作一种,即《瀑音》[25]432。《四库禁毁书丛刊》载其著作两种,《瀑音四卷及碧涛笈逸存一卷》(《瀑音》及《碧涛笈逸存》合集)。徐芳曾为其《集杜百绝》《江行卷》《蓝笔卷》《瀑音》作序跋,如《集杜百绝序》《题贲皇先生江行诗卷》《题贲皇先生蓝笔卷一》《跋贲皇先生蓝笔卷二》《瀑音序》等。黎元宽《进贤堂稿》有为其《狂屈忘言》所作《狂屈忘言题辞》[17]379。方以智《青原志略》卷十三“鼎薪闲语”条下有“苗九符忽寄《狂屈忘言》,求愚者序”[26]356之语,记载苗蕃为其《狂屈忘言》求序之事。去其重复,苗蕃著作应为八种,即《江簾吟》《天香吟》《瀑音》《碧涛笈》《集杜百绝》《江行卷》《蓝笔卷》《狂屈忘言》,然今存《瀑音四卷及碧涛笈逸存一卷》及《祭徐仲光文》《碧涛碑》《清故待赠明桢魏公墓志铭》三篇。苗蕃著作之佚失,与其遗民身份、政治立场密切相关,关于《瀑音》之禁毁,清《禁毁书目(不分卷)》于《瀑音》条下注“查《瀑音》,系苗蕃撰,诗中语多愤激,应请销毁,再此书止有第一卷,尚非完本,应令该督抚查明,一并送销。”[27]526雷梦辰也在《清代各省禁书汇考》中据《应禁书目》、江宁《违碍书目》、江宁增补《违碍书目》、江宁二次补刻《违碍书目》《巡抚年表》及《疆臣年表》等考证,江西巡抚郝硕奏缴应禁书目一百十二种,乾隆四十四年四月初五日奏准,其中即有苗蕃《瀑音》,禁毁原因为“有违碍”[28]100。这都表明苗蕃怀念故国不满新朝之态度,苗蕃诗文之失传显然与此相关。

二、《集杜百绝》的成书时间、体例及价值

苗蕃诗文创作,宗陶、李、杜、韩、苏,多有仿拟前人之作,尤尚杜诗。苗蕃自称“诗宗老杜,晚好韦编”(《瀑布山房记》)[7]700。《(同治)建昌府志》称其“工于诗文,才名震一时”[12]55b。熊文举亦称赞其诗“博丽清新,高严老到,皆有苍然之色,渊然之光”“先生之诗模仿少陵,不独肖其色泽,并风神气骨而备之”[29]52。徐芳称其“其学邃蒙庄而趣超彭泽,至淋漓悲壮则少陵之沉郁顿挫庶几近之”[10]54。李元鼎更赞其“盖学杜者也,而未尝不出之心裁,观其集杜而若自为诗,其自为诗而能为杜又不必言矣。”[8]55[6]可见其学杜之成就与特色。苗蕃的集杜诗数量不少,遗憾的是其集杜诗已佚,今仅存《耳病手谈中秋集杜》(16)《耳病手谈中秋集杜》原诗如后:“满目飞明镜八月十五夜月,清秋鹤发翁遣闷呈严公。斯文亦吾病早发,耳从前月聋耳聋。才高心不展寄李白,古来逼侧同赠苏徯。天意高难问送马大卿,不拟哭途穷陪章留后。缅思桃源内北征,岚壁鸟纔通天池。山居精典籍题柏大兄,门巷落丹枫秋峡。层轩皆面水怀锦水居,云逐渡溪风秦州。之子时相见题张氏隐居,交亲气槩中赠哥舒翰。夜阑接软语赠闾丘蜀僧,飘零任转蓬客亭。且将碁渡日寄贾严,一雁入高空雨晴。”(诗见:苗蕃.瀑音[M]∥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110.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645-646.)苗蕃《瀑音》以年系诗,此诗位于《冬至大雪歌题伯彭斋头》(“壬辰冬至廿一早”)与《乙未岁前二律》之间,推测作于顺治九年(1652)与顺治十一年(1654)间,且体裁为排律,则此诗不属于《集杜百绝》佚诗。诗一首,而其《集杜百绝》专书也已不存,幸其好友徐芳所作《集杜百绝序》尚存,如今根据此序及现存苗蕃其他诗文,大致可以推知《集杜百绝》成书时间、体例、特色等信息。

徐芳(1619—1670),字仲光,号拙庵,又号愚山子,江西南城人。他是苗蕃到南城任职后结交的好友。《(同治)建昌府志》卷六“苗蕃”条下记载云:“康熙三年令南城。……抵任访徐芳于荷叶山,建悬榻亭鳌峰之浒以居之,为梓其集曰《悬榻编》。”[12]55b苗蕃为徐芳刻印其诗文集后,又亲为其《悬榻编》作序,序云:“余为构一亭,修竹半壁,筑扉于鳌峰之浒,署曰‘悬榻居’,而遥对一联‘名姓何奇,徐孺下陈蕃之榻;诗文不偶,落霞与孤鹜齐飞’”[10]9。因徐芳及苗蕃之姓名与徐孺及陈蕃之姓名的相似性,故其以此类比叙述两人的亲密关系。徐芳与苗蕃沟通很多,书信寄答频繁,互为诗文作序跋,徐芳《悬榻编》收录《寄答贲皇先生》《与苗九符邑侯》《与苗九符明府》《题贲皇先生江行诗卷》《书贲皇先生中秋赋后》等十余篇与苗蕃有关的诗文,徐芳逝后,苗蕃更为其作《祭徐仲光文》缅怀好友。此外,苗蕃与徐芳相交并为徐芳选刻《悬榻编》之事于《(同治)建昌府志》卷六[12]55b、《明诗纪事》辛签卷二十一“徐芳”[30]3299条下均有记载。又据方文《喜徐仲光雨中见过因留宿各赋二诗》“知己逢苗令,藏书赖梓成”句下注“新城令苗蕃为仲光刻文集六卷”[24]763,可知徐芳《悬榻编》当在其生前就已刻成,徐芳应有过目。因此,从苗蕃与徐芳之关系及《悬榻编》刻成之时间来看,《集杜百绝序》之写作真实可信,可作为研究苗蕃《集杜百绝》的可靠资料。《集杜百绝序》原文如下:

孔毅父喜集句,苏长公以“指呼市人如使儿”戏之,观其《寄孙元忠》一诗,奇称天然,不减王半山十八拍也。然半山集句名一时,至“江州司马青衫湿”之句竟不能,得蔡天启以“梨园子弟白发新”应之,乃大悦服。此以知集古之难,更甚于自作也。近代此体沿习非一,而孙仲衍《朝云》之篇,独传其中警句,若“野草怕霜霜怕日,月明如水水如天。花边古寺翔金雀,竹里春愁冷翠裙”,稳合工妍,真有天衣无缝之儗,然止三律耳,亦固不能多也。且夫摹古易耳,役古以从我则难;役古从我易耳,而使古之意皆我意、句皆我句,而并忘其为古则又难。吾读九符先生《集杜百绝》,而叹其深于诗也。先生三晋大儒,弱冠登贤书,为赵侪鹤先生之桓谭,与前辈宗伯思白董公、廷尉日葵张公,驰骋倡和,著作甚富,靳不以示人,独是编以少陵已言,不复秘讳。予受而读之,于《常思》《独立》诸篇,见绵渺之情焉;于《种瓜》《笙鹤》诸篇,见矜洁之守焉;于《弹琴》《钓竿》诸篇,见萧散之韵焉;于《读易》《禅悦》诸篇,见玄胜之诣焉;于《北海》《京口》《萧山》诸篇,见渊源今昔之感焉;于《西关》《南海》《星台》《玉河》《太清宫》《甲申三月》诸篇,见乡绪萦怀、牢骚慷慨之志焉。甚矣先生之能为杜也,夫艳文豹者视一斑,旨鼎烹者验一脔,是集传亦先生之吉光片羽也。古名卿硕辅,出潜确之余而康济群生,声施来世,时复有之,不止岩筑莘犁,终始不愧而已。其处也不苟,故其出也可以有为,彼蝇营鹜走役役于东墦西垄之间者,富贵利达之士非世所赖也。先生栖迟瀑里,拥万卷而卧百尺,凡若而年,一旦时至事起,不得已而应,其万物毕泽者,吾皆于其一物不屑者徵之,岂俟他日而后信哉!夫辱绮季之贤以簿书,利鸑鷟之栖于枳棘,事甚艰;灭顶而望垂手之援,灼肌而号焦毛之捄,情甚急;以斯世之深热,知旴人之情之不能缓也,而入水火之中,即不复义皇以上,先生艰可思矣,然岂得辞乎?予又以叹诗人之能为吏也。元道州作《舂陵行》,少陵诵之,以为安“得结辈十数公”,“参错邦伯”(按:原文如此,应为“参错邦伯”),“万物吐气”。白太傅、苏文忠绝代词人,而其治杭皆有异政(殊绩),为民所尸祝。即以司马公之勋名品业,卓冠千古,其《戏赠武定同幕集句》,联笔风雅。至今犹可想见诗人之益于世自昔然矣,诗又何可以尽废哉!(17)徐芳《集杜百绝序》今存两个版本,一收入徐芳《悬榻编》(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86[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57-58)。本文选用此版;一收入苗蕃《瀑音》(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110[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560-562)。按,此处需说明,此序被作为《瀑音》的序文收入苗蕃《瀑音》集中,应属误收,因为徐芳另有《瀑音序》(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86[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54)。两版序文内容大致相同,文字相异有四处:一,徐本“与前辈宗伯思白董公、廷尉日葵张公,驰骋倡和,著作甚富”句,苗本为“与先辈宗伯思白董公、廷尉日葵张公,驰骋倡和,骚坛狎主,平居著作甚富”。二,徐本“于《读易》《禅悦》诸篇,见玄胜之诣焉”,苗本为“于《读易》《禅悦》诸篇,见静胜之诣焉”。三,徐本“一旦时至事起,不得已而应,其万物毕泽者,吾皆于其一物不屑者徵之,岂俟他日而后信哉”,苗本作“一旦时至事起,不得已而应,若神龙之起渊潜携震电而上下于天,其万物毕泽者,吾皆于其一物不屑者徵之,岂俟芾棠南国之日而后信哉”。四,苗本“甚矣先生之能为杜也”前有“至其经营惨淡,音节韵谐,句就其中,心来天外,虽起少陵于今日,淋漓抒怀亦无以过”之语,而徐本无。

徐芳立足于集句诗发展史对苗蕃《集杜百绝》的成就及其才华给予高度评价。虽然《集杜百绝》所收诗歌创作时间已不可确知,但此书成书时间可以判断。徐芳已言明《集杜百绝》收《甲申三月》诗,则甲申三月之时《集杜百绝》尚未整理成书。苗蕃《乙酉暮春兴怀八首》(其八)诗有句“集杜五言留百绝,愍忠遗迹问蒲团”[8]602,则可推断《集杜百绝》在“乙酉暮春”之前应已完成。甲申年当为清顺治元年(1644),乙酉年应为清顺治二年(1645),则《集杜百绝》成书于顺治元年三月之后顺治二年暮春之前。这个时间正是鼎革之际,“愍忠遗迹问蒲团”[8]602已表明此书所载诗歌与鼎革动荡之关联。

《集杜百绝》所收诗歌的形式和数量从书名即可知。苗蕃诗《北海李尊尼以丙申十月卒,河中常步斋十二月卒,丁酉六月李观阳卒,合诗吊之》中有“弁予集杜一百首,题碑谒帝玉楼中”[8]657之语,则更为确定此书集杜诗之数量为一百首无疑。苗蕃在《乙酉暮春兴怀八首》(其八)中则进一步明确,“集杜五言留百绝,愍忠遗迹问蒲团”[8]602,则可知苗蕃集杜专门集为五言绝句,而且,其集杜诗数量绝对远超百首,最后选留了一百首以成一专书。

苗蕃集杜诗创作产生于明清易代这一血腥的历史时刻。杜诗自宋代以来就获得崇高地位,影响巨大,而鼎革更激发了士人对杜诗的强烈兴趣。“正史之论述权力已为夺得政权一方所独占”[31]7,所睹所历所感所想不能尽录成史,唯有将“史”付之于诗,“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垒块”[32]97,杜甫“诗史”精神对当时诗人创作也产生了巨大影响。王嗣奭研杜数十年,其《杜臆》一书撰写时间不足一年,始于明崇祯十七年(1644),成于清顺治二年(1645),其迫不及待以成书,原因大致正如其所述“吾以此为薇,可长饿也”[33]632。据孙微《清代杜诗学文献考》统计,清代杜诗著作(存佚均在内)约四百余种,明末清初杜诗著作即有一百余种,这时期出现了王嗣奭、钱谦益、黄生、朱鹤龄、仇兆鳌以及稍晚的浦起龙等研究杜诗的大家及大量研究杜诗的名作,正如孙微所言“清代杜诗学的主要成就基本集中在清初”[34]3。在名家辈出的清初杜诗学领域,苗蕃《集杜百绝》获得“使古意皆我意,句皆我句”[10]57“观其集杜而若自为诗,其自为诗而能为杜又不必言矣”[8]556“意格与文山正等”[17]564的高度评价,其价值值得关注。

(一)“诗史”创作观念的自觉继承

“萧条异代不同时”[35]651,近九百年的光阴轮转,杜诗所表现的安史之乱后山河破碎、血泪交织、流离失所的惨痛画面,再次残酷真实地展现在明末清初的文人士子面前,相似的历史情境让诗人们跨越时空的限制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而“正史之论述权力”[31]7的丧失,使杜诗的“诗史”性质再度被关注,明末清初的诗人学习杜诗“诗史”精神,继而提出“诗之义不能不本于史”[36]800“诗可以正史之讹”[37]356“史外传心之史”[38]1206“以心为史”[39]165等观念,将诗与史自觉地联系在一起,诗歌在记载历史事件之外,也反映了明末清初诗人的真实情感与思想。

陈田《明诗纪事》在辛签卷十五上“杜濬”条下注“于皇诗师法杜陵,身际沧桑,与杜陵遭天宝之乱略同。故其音沉痛悲壮,读之令人酸楚。”[30]3149申涵光在《张覆舆诗引》亦云:“张盖字覆舆,吾永之东桥人,介士也。然其初以狂著,少负制举名,非所好,好诗。……甲申后忽自摧折,以次当贡太学,不受。自脱诸生籍,闭门独坐,读杜诗,岁常五六过。诗亦精进,得少陵神韵。”[40]17与杜濬、张盖一样,苗蕃在生灵涂炭的社会与坎坷悲惨的个人命运中加深对杜诗的理解与共鸣,并体现在其集杜诗中。黎元宽《瀑音集序》赞曰:“集杜百篇,意格与文山正等。”[17]564直接将苗蕃《集杜百绝》创作动机视同文天祥身陷蒙古人之监狱中而作《集杜诗》之所寄托。《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四对《文信公集杜诗四卷》的评价是“一名《文山诗史》,宋文天祥撰。……诗凡二百篇,皆五言二韵,专集杜句而成。每篇之首,悉有标目次第。而题下叙次时事,于国家沦丧之由,生平阅历之境,及忠臣义士之周旋患难者,一一详志其实,颠末粲然,不愧诗史之目。”[41]1408文天祥于燕京狱中集杜成诗,记录宋末历史,内容涉及宋亡、抗元、战友、亲人及世道感慨,悲情时代尽在血泪中、笔墨下。

苗蕃诗歌中对于历史事件、个人行踪的反映非常之丰富,其《东里篇六十韵效杜工部体》《述怀四十韵》《瀑布歌》《甲申三月》《移家而作》等对于个人生平及家国大事记录详细,而《之任江西》《虎谿轩临发里门》《黄粱梦》《自封丘堤渡黄河》《再过大梁》《亳州》《蒙城》《怀远》《凤阳》《池河》《珠龙桥》《醉翁亭》《浦口宵征》《喜到金陵》《过铜陵宿大通》《过安庆宿黄石矶》《发黄石矶过东流》《小孤山》《发湖口石钟山过大孤望卢山作》《发吴城过临川将抵旴江》《将抵建昌舟行漫记》《腊月初九日抵旴江署》二十二首诗,则详细记录了由山西到江西的行踪。苗蕃《集杜百绝》成书于甲申三月与乙酉暮春之间,诚然如郭沫若说:“甲申年总不失为一个值得纪念的历史年”[42]1,这期间山河巨变,明清易代,民族沦亡,归庄有诗云:“万古痛心事,崇祯之甲申。天地忽崩陷,日月并湮沦”[43]35。作为民族矛盾最为激烈的两年间的作品,《集杜百绝》对历史事件、个人踪迹的反映当不在少数,“于《北海》《京口》《萧山》诸篇,见渊源今昔之感焉;于《西关》《南海》《星台》《玉河》《太清宫》《甲申三月》诸篇,见乡绪萦怀、牢骚慷慨之志焉”[10]58,其《甲申三月》应是记事之作,诸诗篇名之地点变换或为行踪之变,或涉及各地之时事。这种有意以史入诗、以诗纪行的创作,正是“诗史”观念的继承。

明末清初文人提出“史外传心之史”[38]1206“以心为史”[39]165的观念,强调诗歌既要记载历史事件,也要反映诗人的真实情感与思想。徐芳《集杜百绝序》对苗蕃《集杜百绝》的内容进行分类,并称其集杜诗表达的是绵渺之情、矜洁之守、萧散之韵、玄胜之诣、今昔之感、乡绪萦怀、牢骚慷慨之志,今天虽未得睹《集杜百绝》,但这些主题在苗蕃现存其他诗文中亦多有表现,彼此呼应。甲申之后,苗蕃隐居于晋东深山,在吟咏山水、学佛读易中逃避现实社会,寻求内心的安慰、平静:“我生太平曾到此,日之夕矣鸡栖埘。指点烟林谓延子,避地舍此抑焉之。甲申三月苍茫走,尽室相将庞隐居。”(《题伯彭斗室》)[8]630“避地暂求藏蛰窟,逃禅始听法华钟。”(《甲申三月》)[8]598“支离身世终何底,千尺名岩拟学禅。”(《禅岩雨中题壁同大廷尉》)[8]602“近来拟学逃禅醉,携手相将饮菊潭。”(《走笔简延孕玉四首》其三)[8]628“四十明朝过,赓歌杜少陵。感时花解语,守岁佛前灯。日月如飞驶,沧溟息大鹏。柴车从此避,瀑隐玉壶冰。”(《除夕》)[8]596在这些诗歌中,绵渺萧散之意、隐逸之情显而易见。“我生之初万历前,舜日尧天五十年。”(《忧旱行》)[8]594“癸未京师留八月,同人一半来吴越。闻道新安与石壕,新婚垂老无家别。”(《瀑布歌》)[8]598“自遭大乱当三月,仅得全家隐一峰。”(《甲申三月》)[8]598“险哉六百日,今家水一方。”(《移家而作》)[8]604“无何沉陆变神州,竟戴南冠絷且幽。”(《赠拱垣执友戏为长句》)[8]608“未来已过宁逃数,命也天民与逸民。”(《乙未岁前二律》其一)[8]646等等,一系列诗作表现了苗蕃由明入清的心路历程,其今昔之感、乡绪乡思、悲愤慷慨之志溢于言表。这种对个人情感的记录脱离了正史的桎梏,却更能反映明清易代背景下明遗民的真实心态与情感,可以正史之讹,补史之阙,其诗史价值不言而喻。

(二)绝句体专集:集杜诗传播形式的创新

自宋代孔平仲《集杜诗句寄孙元忠》至文天祥《集杜诗》二百首,集杜诗丰富,数量渐多,不过,集杜诗专集极少且并无固定形式,集杜成律诗、绝句、古体皆有之。明代集杜诗则出现一种明显的倾向,以集古体、绝句为主,但集杜诗专集仍旧不多,今仅知七部,即杨光溥《杜诗集吟》、南师仲《集杜诗》(又名《春居集杜》)、杨定国《辽警集杜》、金道合《集杜》、李元植《集杜》、万荆《集杜诗》、孙明经《衲杜集》。在上述七部集杜诗作品中,仅杨光溥《杜诗集吟》明确“所集杜句,皆为五言”[1]418,是为一部五言集杜诗专集(现存黑龙江省图书馆),此外,部分集杜诗散见于个人作品集中,绝大多数为古体或者绝句,古体有凌云翰《画梅集杜句》(七古)、王祎《集杜少陵诗四十韵奉赠陈元礼》(五古)、胡奎《集杜少陵诗句一首奉寄云庵法师》(七古)等,绝句有杨士奇《集杜三绝句酬刘士简》(五绝)、李东阳《鸣治得诗再集杜并集鄙句各一绝依例共得八首》(七绝)、邵宝《舟中怀李方伯惟诚集杜二绝》(五绝)等。至清代,集杜诗人、集杜诗、集杜诗专集均大量增加,有集杜诗专集的清代集杜诗人就有54位之多(18)参见:赵长杰.文天祥集杜诗研究[D].西南大学文学院硕士论文,2011.此文对于历代集杜诗进行了系统的统计,并对各种集杜诗的成书时期、版本留存、集杜形式等情况进行了考察。,但是,在大量集杜诗专集中,集杜诗体裁固定的仅陈曦《集杜诗》二十卷(律诗)、黄之隽《香屑集》(《集杜艳体》十九首为五律,《集杜无题》九首为七律)、王霖《弇山集杜》(五律)、陈本《集杜少陵诗》二卷(五律)、孙毓汶《迟庵集杜诗》一卷(五律)、王景岐《哀辽沈集杜》六首(五律)、王以敏 《檗坞诗存集杜》集杜二百二十六首(七律)等数家几部,且皆为律诗。苗蕃《集杜百绝》作为明末士人易代之际所作集杜诗,专门集成五言绝句,并以一百首集杜诗而成专书,这既是集杜风尚的继承,亦是清代集杜诗专书传播的早期尝试,在继承与发展中兼具两代特色,是集杜诗及其传播形式的一次融合与创新。

三、苗蕃拟杜诗创作及其特色

苗蕃对杜甫极度崇拜,从品性到诗歌,苗蕃现存诗歌中充满对杜甫其人其诗的赞美,如:“近体学杜陵,不肯轻放字。”(《读虎谷集三十韵》)[8]605、“少陵野老心苏未,五柳先生影黯然。”(《禅岩雨中题壁同大廷尉》)[8]602“爱吟老杜夔州作,喜读髯苏海外文。”(《京邱赋呈周仍叔朱允升法友得文字》)[8]558“一部杜诗当大药,几声陶句落瑶琴。”(《北窗漫咏》)[8]638“杜陵老去还多兴,彭泽年来已息机。”(《重阳雨霁弹琴遣兴》)[8]640“行藏自卜惟周易,风雅相亲只杜诗。”(《腊八日五首》其三)[8]642“南山乐只从今咏,宁独舂陵老杜诗。”(《赠李太守》)[8]653“谁云删后更无诗,老杜千秋是我师。”(《瀑林十咏》其九)[8]645“文章尊老杜,性命赖南华。”(《中秋楞华阁五首》其四)[8]682,等等。正是这种崇拜感,使其对杜诗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对杜诗的借鉴与再创作也更为得心应手。《集杜百绝》虽已佚失,但苗蕃《瀑音》中仍保留较多其借用杜句及仿拟杜诗的作品,从中可探究其拟杜、用杜之特点。

苗蕃拟杜诗颇多,《东里篇六十韵效杜工部体》《七歌拟少陵同谷之作》《是日清明用杜韵》《四月四日雨中礼景云寺次<何将军山林>杜韵十首》及其出任江西路过各地所作的系列纪行诗,如《之任江西》《自封丘堤渡黄河》《再过大梁》《亳州》《蒙城》《怀远》《凤阳》《池河》《珠龙桥》《浦口宵征》《喜到金陵》等,其中以前两首最为著名。熊文举曾言:“余读九符瀑音诗,博丽清新,高严老到,皆有苍然之色,渊然之光,至拟少陵同谷七歌,又何其慷慨悲愤一往而深也。”[29]52如《东里篇六十韵效杜工部体》:

楚晋贲皇后,庚辰疆仕前。何堪羁逆旅,雅欲挟飞仙。

弱冠游京国,雄谈说圣篇。陶苏诚所愿,左史固其先。

笔阵钟王迹,吟坛杜李编。古求心可醉,时义力能坚。

西蜀吾师老,东吴社友联。从龙观日表,吐凤泻云笺。

亦谓当霞举,宁知再衅湔。彗氛浮斗极,炎毒出幽燕。

皓皓卢沟月,滔滔易水渊。纵违关塞马,犹坐孝廉船。

上谷高歌处,中山侠士筵。披肩抒鬲要,倚剑对星躔。

悲壮诗三百,淋漓酒十千。盟交倾醉饱,分手见饥癫。

兵过多生棘,官来横索钱。滹沱波欲竭,恒卫壤如煎。

遥指并州胜,行看绵上田。旻天时雨及,我里小东偏。

但道禾麻秀,可期豹兕迁。萑苻应绝境,农贾或盈缠。

恭敬惟桑梓,耘收到垅阡。牛刀聊莞尔,堂构尽归然。

劲节依慈竹,通心托净莲。长斋帝引逸,真果佛齐肩。

富贵原空梦,儿孙在老天。眼前清事好,根底谷神全。

一局棋消昼,三竿日尚眠。鼎文烧有籀,琴趣抚无弦。

药裹绀珠诀,图书汉玉镌。沧洲画澹远,端石砚磨穿。

嫩俗都删却,苍奇那彻县。掀髯小宇宙,曝背浑殇篯。

郊舍停云岫,林涛吼瀑泉。渔溪蹲怪石,草阁突瘿椽。

碧柳遮桥渡,清流远迳漩。莱妻偕室隐,二仲比邻连。

樵牧颠隈出,牛手日夕还。烹茶消猎味,拥褐代装绵。

下筑山之腹,谋归水一缠。幽棲却避地,闲止讵招权。

遮莫槃薖癖,生憎龙断缘。米腾因罢市,家窭硕丰年。

君子惟知足,凶人弗悔悛。东陵终肉食,陋巷蚤华颠。

淫善争差爽,鬼神何大玄。苍茫理莫解,惝怳意尝拳。

睠彼雉文耿,乃罹兔网延。分明黄宪侶,罗织范滂愆。

况复卑疏瑜,乌称骐骥骞。典型徒浩叹,轨则未遑研。

败絮中多兰,蘧除外不鲜。危时疑戮辱,庸福且迍邅。

禹德奚容间,皋忠畴日宣。汉江侈虎拜,辽海竟狼烟。

世变系如此,吾道曷之焉。功业频看镜,行藏独着鞭。

桃源靡晋魏,洞口自山川。不惑将知命,时哉尚慎旃。[8]589-590

此诗是对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叙事结构的效仿,杜甫从“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35]24-25意气风发的少年郎,遭遇长安“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35]24的世态炎凉,最后抒发“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35]26的隐逸之情,杜甫自叙生平,慷慨陈词,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毫不掩饰地放在眼前。苗蕃亦是如此,从“弱冠游京国,雄谈说圣篇”“陶苏诚所愿,左史固其先”的飞扬恣意,到“兵过多生棘,官来横索钱”的世事大变,最后抒发“不惑将知命,时哉尚慎旃”的感慨。虽叙述事件相异,详略不同,但从叙事结构到情感抒发,这首诗无疑是对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精彩模仿。又如《七歌拟少陵同谷之作》:

瀑隐瀑隐愧诗史,贲皇苗裔晋东里。旅食京华二十春,摧撞息机变山水。

天翩地覆此何年,一朝颠踬风尘里。呜呼一歌兮系楚材,行教华首壮心灰。

蒲团蒲团紫烟影,皈依大士亲禅褧。毒龙狂象逃榛梗,晨钟欲觉须深省。

岑楼十笏倚孤藤,厨铛折脚山斋冷。呜呼二歌兮歌始宕,铠披忍辱如玄奘。

有母有母在北堂,八十将登寿且康。欻遭大乱惊衰老,苍茫寄食野烟庄。

前脱猛虎后豺狼,莫余毒也竟慈祥。呜呼三歌兮当三月,有怀不寐存明发。

有琴有琴水之湄,鼓瑟湘灵隐舜妃。南熏解愠音何往,落得紫桑归去辞。

伯牙海上烟波渺,流水高山即子期。呜呼四歌兮歌欲就,泉飞瀑布鸣岚岫。

四郊多垒何逼侧,大树潇潇砥柱泐。极目阴霾昼不开,东西坱莽无南北。

我生之后胡罹此,啜泣吞声长太息。呜呼五歌兮歌欲飏,为奴披发正佯狂。

有美人兮驾苍虬,攀鼎含悲那更求。云龙九子皆神种,我欲从之到十洲。

载鬼一车尚未雨,坐使岁月空悠悠。呜呼六歌兮歌在兹,荒山足茧竟何之。

为问古来圣贤谁安饱,周公以下多枯槁。麒麟蹭蹬凤凰啼,茹芝特美商山皓。

蓬莱清浅茫尘飞,脱身委命寻幽讨。呜呼七歌兮歌当哭,涧迈永矢且勿告。[8]598-599

此诗是杜甫《寓同谷县作歌七首》[35]296-299的拟作。如果说《东里篇六十韵效杜工部体》是对杜诗的模仿,那《七歌拟少陵同谷之作》则是与杜诗形式的完全一致。杜甫的七歌从自身困境写起,扩展到对亲人的担忧与挂念,又由一身至国家,悲伤激愤之情洋溢字里行间。苗蕃之七歌在句子形式、篇章结构上均模仿杜甫,同样由自身窘困而起,叙及亲人朋友,最后扩展到“十洲”之地、“周公以下”之时代,定格联章的写法与杜诗如出一辙,长短句交错使用,情感悲伤愤激。苗蕃对杜诗的仿拟,不仅追求形式上的一致,更在于情感的契合,无怪乎熊文举称赞其诗“先生之诗模仿少陵,不独肖其色泽,并风神气骨而备之”[29]52。

苗蕃拟杜、用杜往往选择诗句后精心锤炼,不拘泥于原句,而以字词的变化追求表达的准确与情感的变化,以达到别出新意或合乎旨趣之目的。苗蕃擅长化用杜诗以表达己意,丰富自己的诗歌内涵和意境,如《碧涛楼阅房书用东坡语足而成韵》有诗句“碧影涛声阁外池,读书消夏两相宜。凌晨鸟语成诗韵,傍晚蛙音作鼓吹。仁知水山千古寿,文章得失寸心知。牡川好着胭脂点,自恐冰容不入时。”[8]593其中“文章得失寸心知”显然化用了杜甫“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偶题》)[35]713,苗蕃通过字词的删减、整合,用于诗歌创作中,使诗歌满足押“支”韵的格律形式规范。《中秋二首》(其二)云:“瀑吼东山若海门,金波涌出满溪村。吾庐百尺涛声泻,古月千秋皓魄存。雁过白登啼碧落,露流青冢照黄昏。幽怀写向飞天镜,一曲清商指下论。”[8]604前诗对杜诗的化用是为了满足押韵的要求,而这一句则是借用了杜诗的意象,“露流青冢照黄昏”正是化用了杜诗“独留青冢向黄昏” (《咏怀古迹(其三)》)[35]351-352,实现了景物、色彩的完美对仗。苗蕃借用杜诗陈词甚多,最具代表性的当如《除夕》,诗云:“四十明朝过,赓歌杜少陵。感时花解语,守岁佛前灯。日月如飞驶,沧溟息大鹏。柴车从此避,瀑隐玉壶冰。”[8]596诗中“感时花解语”化用杜甫的经典之句“感时花溅泪”(《春望》)[35]128,同样的意象,两字之变将悲伤的氛围变成了幽幽的禅意;《月下移石壁二首(其二)》“壁立柴扉照石梁,扣之铿尔色苍苍。颠如老米惟呼丈,仙若初平亦叱羊。绿竹婆娑应作友,紫苔斑驳可为床。题诗更欲镌其上,真是狂夫老更狂。”[8]638诗中“真是狂夫老更狂”化用杜甫“自笑狂夫老更狂”(《狂夫》)[35]319,通过字词的更改,传达了完全不同的两种情感和生活态度,杜甫生活困窘的自嘲情感变成了苗蕃恣意的洒脱。苗蕃拟杜、用杜追求形式的一致与情感的契合,这种特点在其诗歌创作中,尤其在其拟杜创作中普遍存在(19)苗蕃诗歌中拟杜、用杜之句颇多,其现存诗歌中拟杜、用杜之诗约占十分之一,现统计如下:苗蕃《碧涛楼阅房书用东坡语足而成韵》“仁知水山千古寿,文章得失寸心知”化用杜诗“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杜甫《偶题》);《中秋二首(其二)》“雁过白登啼碧落,露流青冢照黄昏”化用杜诗“独留青冢向黄昏”(《咏怀古迹(其三)》);《除夕》“四十明朝过,赓歌杜少陵。感时花解语,守岁佛前灯”用杜诗“四十明朝过”(《杜位宅守岁》)与“感时花溅泪”(《春望》);《月下移石壁二首(其二)》“题诗更欲镌其上,真是狂夫老更狂”化用“自笑狂夫老更狂”(《狂夫》);《寒食喜雨用杜李句》“选胜闲为主,行迟便觉仙”与《发硝石》“更奇谁斧天荒峡,欸乃声来便觉仙”均化用杜诗“行迟便觉仙”(《览镜呈柏中丞》);《壬辰小春望前寿怀翁先生十二韵》“呼庐随众饮,谁是酒中仙”化用杜诗“自称臣是酒中仙”(《饮中八仙歌》);《丁酉都门留别杨崑岳年兄静观上人二首(其二)》“但获文章交有道,纵沾霜露愿无违”、《金谿曾毅齐为余津航万卷致,自大江之南二十余年书林知己乱后远至顾余瀑房,喜而感赋携步成诗》“杜甫文章交有道,庐陵节义运相关”、《谢选》“天下文章交有道,地灵人杰晤之难”均化用杜诗“文章有神交有道”(《薛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探筹分韵共赋诗签得九青》“语不惊人休不肯,囊收锦字满烟汀”化用“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余不善饮太守酌以巨觥遂尔大醉赋此走谢》“骑马乘船宁贺监,挥毫草圣愧张颠”化用“知章骑马似乘船”“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饮中八仙歌》);《碧涛楼晓梦凤仪于沼寤歌四首(其一)》“晓梦何清迥,池头应凤毛”化用“池上于今有凤毛”(《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甲申三月》“桃花带雨涕寒食,燕子衔泥补旧封”化用“燕子衔泥两度新”(《燕子来舟中作》);《遭乱全生古今同叹有怀盛唐杜李王郑四公感而赋之(李翰林白)》“自古文章憎命达,可哀宁只为佯狂”化用“文章憎命达”(《天末怀李白》)与“佯狂真可哀”(《不见》);《庭中红菊二丛甫交寒露应候而开》“红菊知时节,寒篱逐迳开”化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夜喜雨》);《梅公李司马、雪堂熊少宰、仲光徐太史选梓瀑音,太虚李宗伯顾我籧庐,博菴黎学宪投以奇句,岿然旧徳尽在江西,空往寔归刻竣,始悟老杜云“诗卷长留天地间,钓竿欲拂珊瑚树”,南城筏喻耳愧喜而赋》“文章交有神,谁知垂宇宙”化用“文章有神交有道”(《薛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与“诸葛大名垂宇宙”(《咏怀古迹五首(其五)》);《东偏斗室檐窗洞开盛暑凉风漫兴八首(其二)》“簿书何急更相仍”化用“簿书何急来相仍”(《早秋苦热,堆案相仍》);《述怀四十韵》“缅想弱冠时,裘马轻狂喜”化用“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壮游》);《五月十三日梦中得句“若匪清芬能不垢,那复临风竹有筠”,寤而惟寅即事纪异》“岂贪夜气识金银,梦里吟诗得句真”化用“不贪夜识金银气”(《题张氏隐居二首(其一)》);《江晓二首(其二)》“苛政猛于虎也噫,只余幽事颇相干”与《瀑林春兴二十首(其一)》“春来幽事颇相关”均化用杜诗“春来常早起,幽事颇相关”(《早起》);《瀑林春兴二十首(其六)》“春畦乱水泻桃花”化用“春畦乱水间”(《奉陪郑驸马韦曲二首(其二)》);《元夕伯彭招饮》“狂歌痛饮虽然罢,对客挥毫尚不穷”化用“狂歌痛饮空度日”(《赠李白》);《二月九日(其二)》“忆昔开元大盛时,周官文物汉威仪;空余野老吞声泪,雁塔天高叫子规”化用杜诗“忆昔开元全盛日”(《忆昔二首(其二)》)与“少陵野老吞声哭”(《哀江头》);《灯》“星河摇影初更后,山水清音半夜前”化用“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阁夜》);《人日》“自从应制春晖后,谁是文章落上台”化用“文章落上台”(《送张司马南海勒碑》);《八月十五夜》“大刀还古瀑,明镜写新婵”化用“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一)》);《秋日一首》“落木秋容净,寒庭菊自花”化用杜诗“寒城菊自花”(《遣怀》);《即事》“始愧当年少,早充观国宾”用杜诗“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江干禅寓》“昨夜宿招提,今听招提唪”化用“ 已从招提游,更宿招提境”(《游龙门奉先寺》);《楞华阁漫兴》“兴长每待山林引,吾短应须礼乐攻”化用杜诗“礼乐攻吾短,山林引兴长”(《秋野五首(其三)》);《旴江春雨十咏(其八)》“彤管有炜聊贻悦,老杜当春实怕春”化用“行步欹危实怕春”(《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二》);《四月廿日太守过瀑以脱栗邀之》“山厨脱粟难兼味”化用“盘飧市远无兼味”(《客至》);《丙戌之后罕亲砚北,间有一诗,漫兴而已,戊子冬夜梦得好笔三十余管,管上朱镌草篆如诗如铭,一一成款,复有花玉笔架,天巧玲珑,寤而纪异》“风雨宁堪落笔惊”与《秋林夜雨又四首(其三)》“落句惊风雨,高歌羡八仙”均化用杜诗“笔落惊风雨”(《寄李十二白二十韵》)等。,“陶炼之极,陈言不留,以至缒险抉幽,盘空出奥”[17]564( 黎元宽《瀑音集序》)之称赞名实相符。

杜诗自宋代被冠以“集大成”之称誉,历来备受推崇,但明末清初社会与政治环境的巨大变化,学术上由空谈转向追求经世致用,文人士子也开始反思“模拟”“徒事空言”“门户之见”等诗学弊病,诗学观念以及学习杜诗方式也出现转变,“论杜已能摆开宋人以来盲目尊杜的观念,而能以己身独立的思考来评论杜诗的优劣”“对于杜诗,虽仍存尊重,但已不肯人云亦云,而必须经过己身审美经验的考察方肯下评论”[6]5。苗蕃之拟杜、用杜形式也体现了这个时代特点。黎元宽《瀑音集序》论及苗蕃的集杜诗,云:“此亦何恨于我不见古人与古人之不见我,夫非直集句而已也,凡其为书,所根据亦皆古之有,非我之有矣。然而陶炼之极,陈言不留,以至缒险抉幽,盘空出奥。”[17]564苗蕃拟杜诗甚少直接引用杜句,而是选择后精心锤炼,通过对杜诗原诗字词的增删、替换,使其符合自我创作的表达及情感,由简单的袭用到虽保留原诗的主要成分却有一定的字句变化,苗蕃学杜、用杜已经由“袭杜”走向“变杜”。

苗蕃“变杜”情况还与其个人因素有关。苗蕃朋友圈以其康熙三年南下出仕为界,分为北方朋友圈与南方朋友圈,对其创作产生影响的当属其北方交友圈的师友,主要是赵南星和傅山。赵南星为苗蕃之师,苗蕃亦有《梦鹤侪先生》等诗,《梦鹤侪先生》诗云:“鄗上赵冢宰,文章绝代雄。生平所著作,每见即心融。”[8]663可见师徒之间文章上的影响。黎元宽《瀑音集序》云:“九符苗公有蚤智之誉,年十四登科,即从赵侪鹤先生学,而通交于一时之贤公卿。”[17]564文德翼《重新南城县廨碑记》亦言:“公名蕃,字九符,别号贲皇,山西平定州人,四十年名孝廉,高邑赵忠毅公之高弟云。”[9]596赵南星主张学习前人,但反对简单模拟,提出“诗也者,兴之所为也,兴生于情,人皆有之。惟愚人无兴,俗人无兴。天下惟俗人多,俗人之兴在乎轩冕、财贿,而不可以发之于诗,其所为诗率剿袭模拟,若优孟之于孙叔敖也”[44]186,并对姜三溪先生学习陶渊明师法其意而不模拟辞章进行了表彰:“丹阳有姜三溪先生者,王方麓先生之师也。王先生称其居家孝友。典州有惠政,未老而归,杜门读书。其诗似陶渊明,余读其诗诚然。王先生行谊修洁,博极群书,学醇而识精,故能知先生之诗。先生于渊明无所模拟,渊明皆古诗,而先生多近体,其中情芳故无不可举以示人,其意真故其词不雕,其得趣深故其度闲”[44]186-187。他认为诗歌在于情感意境,而非文辞的模拟形似。傅山亦持此观点,“句有专学老杜者却未必合,有不学老杜惬合。此是何故?只是才情气味在字句抚拟之外。”[45]84傅山批评对于杜诗字句形式层面的模拟与因袭,而强调“才情气味”的重要作用。苗蕃学杜即不拘泥于原句,而通过变化来满足情感表现的需要。

苗蕃出生于山西后为官于江西,早年隐居后却出仕,其知县的身份虽并不高,其经历与思想在明清易代之际中下层士人中却具有一定的时代典型性。苗蕃《集杜百绝》亦是受鼎革刺激而成,作为成书于明清之际的一部五言绝句集杜诗专集,其内容上对个人行迹以及历史事件的反映是明遗民心理的真实写照,具有一定的诗史价值,而其集杜诗以及拟杜诗形式的创新,由“袭杜”向“变杜”方法之转变,都反映出明末清初学风下诗学观念及学杜方式的新变。

猜你喜欢
杜诗
杜诗学文献研究的重要创获
——评王新芳、孙微《杜诗文献学史研究》
宋代杜诗旧注整理与研究
——以宋代蜀人三家杜诗注辑录为例
贫困无田杜太守
杜诗“诗史”说检讨
浅谈杜甫诗中的爱国忧民情怀
“杜诗”教学法新探——“爱己”主题
从源于杜诗的成语看杜诗的锤炼艺术
从“春秋五例”分析杜甫诗歌含蓄的表现手法
清初杜诗研究二题——钱谦益《解闷》诗笺与仇兆鳌“四句分截”说
杜诗对高丽汉诗影响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