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桑产业发展存在问题与解决思路
——南郑区产业扶贫几点建议

2020-12-23 01:40
现代园艺 2020年6期
关键词:桑园蚕桑养蚕

(汉中市南郑区蚕茶果技术推广中心,陕西 汉中 723100)

当前,脱贫攻坚工作已经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关键阶段。据了解,汉中市南郑区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8404 户、45149 人,除因病致贫需进行健康帮扶的贫困户外,急需产业帮扶的贫困户有10390 户、28612 人。针对帮扶对象,为他们寻找一个投入小、见效快、收入有保障的扶贫产业助其脱贫迫在眉睫。蚕桑作为一个农村传统产业,相比其它产业而言,链条长、投资小,能带动一、二、三产业同时发展,且长短结合,见效快、收入稳定,群众乐于接受。因此,建议将蚕桑产业作为南郑区精准扶贫重点发展产业,列入全县发展计划。

1 南郑区蚕桑产业发展现状

南郑区位于北亚热带半湿润气候,光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生态条件优越,土地资源丰富,具有发展蚕桑生产的优越条件。据《南郑县志》记载,清乾隆十八年开始栽桑养蚕历史。改革开放以来,县委、县政府的历届领导班子都把蚕桑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骨干产业,20 世纪90 年代又把桑叶、茶叶、烟叶列入县上“三叶”工程,进行重点发展。广泛发动群众,大力兴桑养蚕,经过数年的努力,实现了从栽桑养蚕到茧丝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生产格局,在实现富民强县奔小康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南郑区蚕桑产业发展的高峰期在2002 年底,桑园面积达到近2000hm2,建成蚕桑基地13 个,专业村27 个,建有小蚕共育室75 个,建立鲜茧收烘灶6 处。2003 年,建成2400 绪自动缫丝生产线和400 绪双宫丝生产线,年加工生丝250t,开发了蚕丝被、蚕丝毯、蚕沙中药保健枕和蚕蛹保健食品等产品。2004 年以来,由于茧丝价格起伏不定,新兴产业短期交替崛起,冲击了蚕桑产业的主导地位,蚕桑产业呈现出滑坡态势,基地面积逐年减少。

2 南郑区蚕桑产业发展优势

2.1 政策机遇不可多得

总书记习近平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伟大战略构想,在当前国家大力倡导与发展“一带一路”战略大背景下,为南郑区蚕桑茧丝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中央、省、市都明确提出“精准扶贫”,实现全社会整体脱贫,蚕桑将成为落后贫困地方产业精准扶贫,长久发展的致富产业,实现蚕桑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促进全县整体脱贫和农村经济新常态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2 市场前景十分看好

从蚕桑产品的消费发展趋势来看,国际市场需求旺盛,蚕桑产品价格、效益双增长。被誉为“纤维皇后”的天然丝绸织物在国际市场上越来越走俏,近几年,我国的茧丝绸出口量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保持着丝绸大国的地位。然而我国丝绸消费量仅占世界丝绸消费总量的4.6%,随着我国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绿色、环保意识逐渐从吃的领域延伸到穿的领域,国内丝绸热逐年升温,消费需求不断增长,内销量也以20%的速度增长。随着世界丝绸贸易及消费格局的变化,我国在染整工艺方面的创新,产品质量不断提高,丝绸产业的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国内丝绸消费市场有很大的空间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2.3 基础优势十分明显

南郑区发展蚕桑产业历史久远,人民群众素有兴桑养蚕的传统习惯,老蚕区的蚕农基本能够掌握常规兴桑养蚕技术要领,有一大批生产实践、经验丰富的养蚕专业大户和典型户。大部分镇村及农业主管部门都具有发展蚕桑产业的实干指导经验和专业技能。全县老蚕区和即将发展的新蚕区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渴望发展蚕桑生产的积极性极高,同时,带动蚕桑发展的龙头企业也具有做大做强蚕桑产业的良好基础和条件。

3 存在问题

兴桑养蚕的积极性下降,“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产业一体化体制没有建立,基地建设缓慢。蚕桑基础薄弱,节本省力化养蚕技术和蚕桑综合开发利用滞后,蚕茧价格波动较大,养蚕整体效益相比较低,出现了有桑不养蚕、桑园弃管荒芜、挖桑毁园的现象,桑园基础不能巩固。资金投入力度减弱,桑园基地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和技术培训等难以持续开展。龙头带头作用不能充分发挥,没有真正解决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实质性问题,“公司+基地+农户”的市场运行机制无法实行。

4 意见与建议

4.1 综合研判,制定蚕桑产业发展支持政策

结合区情和我区蚕桑产业发展现状,制定出台《南郑县关于加强产业脱贫促进蚕桑产业发展的意见》,配套制定《南郑县蚕桑产业精准扶贫发展规划(2017~2020 年)》《南郑县蚕桑产业发展资金扶持办法》《南郑县蚕桑产业发展风险资金管理办法》,从政策层面支持发展蚕桑产业。

4.2 因地制宜,培育壮大蚕桑产业基地

在恢复法镇、牟家坝镇、湘水镇等老蚕桑基地的基础上,在汉中市以北的梁山、阳春、高台及西南的新集、两河、濂水、黄官、协税、青树等适宜蚕桑发展的镇村新建蚕桑生产基地,带动当地贫困户产业脱贫。同时,从政策、资金等方面予以整合倾斜,力争到2020 年全区桑园面积达到3333.33hm2以上,使其真正成为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的特色产业。

4.3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构建产业发展体系

依托乡村集体经济组织、返乡成功人士和各种专业合作组织,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支持蚕桑产业向“公司+支部+基地+农户”“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模式集约化发展,逐步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专业协会与广大蚕农风险、利益共享的利益链接机制。

4.4 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带动蚕桑产业多元化发展

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支持一批龙头企业做大做强蚕桑产品和品牌,提升桑果、桑叶、桑枝、蚕沙等的综合开发利用,延伸桑、蚕、茧、丝产业价值链条。同时,结合乡村旅游,以丝绸历史文化为核心,打造蚕桑体验观光产业园,引导蚕桑产业向多元化发展,不断提升产业倍增效应,增加农户经济收入,助力脱贫攻坚。

4.5 依靠科技强化服务,走科技兴蚕之路

(1)建立健全区、镇、村、组四级服务网络,加强区蚕技站建设,增强技术力量。基地镇应逐步建立蚕技站,桑园达到33.33hm2以上的村要配备蚕桑辅导员,专门服务蚕桑发展。(2)加强技术队伍建设,以蚕农为主体,培养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技术队伍,结合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活动,对全区养蚕能手、养蚕户进行全面培训,选拔为农民土专家和高级蚕农,颁发聘书,定期考核奖惩,真正培养一批永不离乡的实用专业人才。(3)大力推广新型养蚕先进技术,推广和普及方格簇、专用蚕室、省力化养蚕、小蚕共育、自动上簇等养蚕新技术,提高养蚕效益和水平。(4)积极探索工厂化养蚕模式,在桑园规模基础好的村组,把缺技术、缺房屋、缺资金的贫困户集中起来,按工厂化管理从事养蚕业,从而获得收入。(5)加强桑树、桑园的科学管理和技术投入,提高桑效益,要加强与市省级蚕桑科研机构的联系,交流信息,抓点示范,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在南郑区生根结果,通过不断增加科技含量,提高兴桑养蚕效益和水平。

猜你喜欢
桑园蚕桑养蚕
重视桑园管理 强化养蚕基础
养蚕不易
桑园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
浅谈现代高标准桑园建设与管理
浅谈种茧育夏伐桑园的冬季管理
南部县蚕桑多业态发展探索
仪陇蚕桑园区化发展思考
宁南全年5批次养蚕模式分析
普格县蚕桑产业扶贫的实践与成效
蚕桑产业 富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