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道德范式的现代转化

2020-12-23 06:54刘俊山
丝路视野 2020年29期
关键词:现代转化传统

刘俊山

摘 要:千百年来,在统治阶层呼吁提倡、士族精英躬行引导和普通民众日常践行下,“仁、义、礼、智、信”等传统道德理念成为中华民族立国之基、为人之本。然而,进入现代社会以来,无论是生产生活方式,还是作为社会生产生活导向的各种规范制度和道德理念,都处于迅速变革之中。

关键词:传统 道德范式 现代 转化

自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模式的深入变化,道德范式开始从古典美德“德性”转向现代理性“规范”,中心议题不再是个体品德的培养,而是纪律精神、对他人或社会的依恋和道德自主性等行为的养成,在肯定个体自利需求的前提下,以公平、正义为核心协调群体之间、个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构建起“有机团结”中公众普遍认同并自主践行的行为规范和社会秩序。

一、当下道德焦虑的积极意义

焦虑作为一种由紧张、忧虑、担心和恐惧等感受交织而成的消极心理体验,虽然会给人们带来轻重不一的困扰,但在改进心理素质、提升应对能力方面也有其积极作用。当今社会中弥散的道德焦虑同样如此,它为人们提供了反思道德认知、重塑道德行为的新机遇。

首先,道德焦虑可以激发人们向“善”的天性。虽然群居动物在一定程度上都表现出互助行为,但与蚂蚁、蜜蜂等低等种群出于生命本能或简单分工不同,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和推进,人类逐渐演化出越来越高级的团结协作和互助友爱等亲社会行为,这些亲社会行为在改造人类大脑等生理结构的同时,也逐渐成为人类独特的文化基因,内化为个体自觉的善行和最本真的需求,引领着人们不断自我超越,从而达成整个社会的秩序与和谐。向“善”成为构建人与人之间、民族之间、种群之间道德伦理等行为规范的灵魂和核心。然而,现实中的人性又是复杂多变的,渴求欲望满足的自利天性在人类高智商、高主体性的护卫下不时冲击,甚至破坏着人们的善性,这引起了世人的担忧、痛苦甚至是焦虑。这种焦虑虽然会带来消极的心理体验,但同时也可以激发人们强烈地向善渴望和需求。

其次,在消解道德焦虑心理的推动下,构建合理安全的社会秩序就成为道德建构的重要前提和目标。而一旦社会安全感的缺失和未来的不可预期性就会刺激人们做出短视、自私甚至是相互侵害的败德行为,引发道德焦虑。一方面,这种焦虑作为社会“失序”的重要信号,彰显出人们对现实道德生存困境的不满与担忧,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它也可以成为促进社会从“失序”走向“有序”的情感根源和精神动力。在这种反思中,通过各种途径使社会从失序,走向

有序。

最后,道德焦虑可以彰显人们的道德主体性。在“向善”天性的引导和规约下,道德焦虑不仅仅是停留于主体内部的情绪,也可以成为具有实践性的道德情感,激发人们自觉遵循道德规范、确立强大的道德自我,将他律转化为自律,在面对各种道德选择时突显道德主体的向善力量,以一种人格挺立的精神摆脱焦虑情绪的困扰成就所谓的“善”。因此,在当今的社会氛围中,可以此为契机,反思传统道德理念的得与失,构建新型的公民伦理秩序,实现道德范式的现代转化。

二、传统道德范式的现代转化

什么样的伦理秩序既能激发人们的道德主体性,又能得到社会大众的普遍认可呢?回答这一问题之前,首先需要了解一下当今社会的总体特征,这是因为,任何道德规范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人们关于自己现实生活的思维及其产物,并随着生活方式和环境的变革而变化。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建构与现代社会生活相适应的道德范式是从厘清当今社会变革的趋势开始的。

首先,从经济层面来看,传统自然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转型,“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转化。在传统自然经济社会,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无须依赖他人即可满足自身的生产生活需求,因而社会秩序的维系只能依赖外部的来自共同体或国家的强制性整合力量,形成涂尔干所说的“机械团结”。但随着市场经济和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发展,功能各异的部门之间和社会成员之间建立起直接的、功能上相互依赖的关系,脱离了共同体的强制性政治约束后,社会变得更加宽容开放,个体也越来越独立自主。在复杂多元的社会分工中,通过平等合作、自由交换,各成员之间形成既相互依赖又独立自主的“有机团结”。作为集体意识的道德规范也不再对分工协作行为做出具体的规定,而只是作为分工协作和契约交换关系得以实现并保持稳定所不可缺少的隐性前提而退居其后。

其次,从政治层面来看,封建王权集权等级制向现代自由、平等政体转化。在传统社会中,封建王权为了维护其专制统治,大多提倡服从、忠诚、奉献、牺牲等行为准则,并以此作为衡量、评断和褒贬人们观念与行为规范的标准,而把追求个体利益和自主意识当作自私自利来加以道义上的批判和谴责,甚至实施以制裁和惩罚。随着工业社会的深度发展和社会交换的日益频繁,经济活动逐渐成为社会活動的主要形式和核心领域,不但从传统政治控制下脱离出来,还自成体系。政治也不再是专制统治的工具,而要为社会个体自主行使权益提供制度保证和法律支持。传统社会中单向的服从、奉献等传统道德要求不再是日常行为规范的核心和标准,而代之以平等、自由、法制、公正等现代行为准则和

理念。

总之,道德范式作为道德基本概念、目标、取向所组成的道德体系,具有极强的时代特征。

参考文献

[1]李永生.新媒体时代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6(11):136.

猜你喜欢
现代转化传统
少年力斗传统
浅谈学困生的转化
现代教育技术在体育院校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现代烟草工业发展趋势及降焦减害技术应用研究
谈森林管理管理体制的创新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解放军,在“现代”与“后现代”之间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