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影艺术对当代刑事法理念价值的彰显及现实意义

2020-12-23 04:25黄信南
艺术科技 2020年22期
关键词:电影艺术现实意义

摘要:作为艺术世界成员之一的电影艺术,以其听觉、视觉效果动态地影响着人们的观影感悟,有着其他艺术无法比拟的魅力。当代电影现实主义类型片改编现实刑事案件,从而向观众传达当代的刑事法理念价值。本文以西方电影《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为例,从该电影的人物塑造和二元對立的叙事情节来探讨该电影的现实关照,影片将法治国家罪刑法定与无罪推定理念通过电影艺术彰显得淋漓尽致,促使受众思悟社会,为我国涉刑案电影的创作提供了借鉴经验,反思我国如何以更多优秀电影作品传达当代刑事法理念价值,推动社会不断进步。

关键词:电影艺术;刑事法理念;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22-00-02

1 电影艺术及其魅力

在论及电影艺术对当代刑法理念价值的彰显之前,必须了解何为电影艺术、电影艺术的魅力何在。电影艺术与现代科技紧密相关,依靠蒙太奇剪辑手法,它以画面和音响为媒介,创造出感性直观的形象,一个特殊的时空复合体在银幕上得以呈现,从而传达出背后的理念价值。

意大利诗人电影先驱者乔托·卡努将电影称为第七艺术。电影艺术有其他艺术无法比拟的魅力,它涵盖了多种艺术形式。如影剧画面借助造型艺术的阴暗对比与画面来传达导演的审美理性,塑造艺术形象的感染力;电影是文学的一种表达方式,而电影文学剧本比普通文学构思更巧妙、情节更生动;电影艺术情节跌宕起伏,引人注目;电影艺术融合了音乐艺术的优势,有以音乐为代表的时间艺术节奏和韵律感。人眼观看运动中的形象,特别是有声色的运动形象,会在视网膜上残留,脑中遐想,聚焦于人物的言语举止。现代电影技术的发展,有时使观众完全沉浸于电影的故事情节、情境里。正如有的学者论到,电影的图像性内容直接作用于观众的视角,这种视角的作用包含的情绪感染力与说服力远高于听觉等其他感官[1]。电影能够给观众带来心灵的触动,好的电影会使编剧和导演通过电影艺术成功地启发受众,感悟电影艺术中的理念价值。

2 刑事法理念价值

当代电影时而改编现实刑事案件,其中隐含着深厚的刑事法理念价值,本文先阐释以法治国家罪刑法定和无罪推定理念为典现代表的当代刑事法理念价值精髓,然后论述电影艺术对这两大理念的充分彰显及现实意义。

2.1 刑事法理念之罪刑法定

罪刑法定是法治国家重要的理念原则,更是刑法中最重要的原则,也可以称为“霸王原则”,简言之即“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现代所有的刑事活动都要受制于该原则的制约。

罪刑法定原则可以追溯到英国的《大宪章》,到启蒙运动时期,国民为了保护自己的人身、财产安全,制刑权与求刑权交由不同的部门行使,立法者行使制刑权,司法者行使求刑权,立法者通过权力分立理论将何为犯罪确定下来,避免司法者脱离法治轨道,这种确定是绝对的、不容违反的。到了现代,罪刑法定原则基本上已经成为各国刑事法愿意遵守的理念之一,并且其内涵更加丰富,我国有学者对其内涵进行了分类,即“罪刑法定的形式侧面和罪刑法定的实质侧面”[2]。罪刑法定理念在当代防止国家刑罚权的滥用,保护公民权利,特别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权保障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罪刑法定作为当代各国愿意遵守的刑法理念之一,并不意味着在司法实践中得到树立和恪守,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就是一个例子。

2.2 刑事法理念之无罪推定

无罪推定是一项保障人权重要的刑事司法制度理念,同样发源于西方。无罪推定理念通过《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可以看出,即“凡受刑事控告者,在未依法证实有罪之前,应有权被视为无罪”。当代无罪推定主要包含3项内容,第一,几乎所有国家都将控方承担证明责任作为无罪推定原则的重要内容,指控一个人有罪的证明责任是国家,国家是有能力来搜集犯罪线索和证据的,从而保障人权。第二,沉默权规则,现实社会中司法机关有时候为了追求案件效率,会采用强迫的方式来获得证明犯罪事实的证据,为了防止司法权滥用,刑事法律赋予了嫌犯沉默权,来更好地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美国刑事诉讼中的米兰达权利就是无罪推定原则之中沉默权规则的鲜明体现。第三,疑罪从无是从无罪推定之中派生出来的一项规则,即“如果对案件有罪不能排除一切合理怀疑,就视为认定案件事实的证据不足,不能依靠现阶段的证据来判定案件,应当做无罪的判决”[3]。

在当代世界,尽管刑事法都非常看重罪刑法定与无罪推定原则的理念价值,这两者共同保障着公民权不受公权力的侵犯,然而在现实司法环境中并没有得到切实落实,理查德就是受害者。电影《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将刑事法理念价值彰显得淋漓尽致,对受众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具有较高的电影艺术价值。

3 电影艺术对刑事法理念价值的彰显——以《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为例

抽象的刑事法理念价值难以通过语言文字表达,正如法国导演阿贝尔·冈斯所说:“一切思想,甚至抽象的思想,都是通过形象显现的。”电影艺术通过动态的画面、活灵活现的人物、逼真的环境吸引观众的注意力,电影艺术重要的理念价值由此潜移默化地传达给受众。

3.1 电影《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的人物塑造

《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于2020年在中国上映,影片由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获得者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执导,由真实事件改编,保安理查德从发现炸弹的英雄在几天间急转为放置炸弹的犯罪嫌疑人,80多天后才勉强摆脱人生危机。

首先,影片对主角理查德的刻画看似有些生硬,但其实是为了使涉刑案理查德·朱维尔这个小人物的形象更加多面。理查德体态胖而憨,给人的感觉就是好欺负,无威胁感,成为一名优秀的警察是其梦想,但现实生活里,不被任何人放在眼里。他在学校做保安时执法严明,但因为执法严明被开除;在公园巡逻时及时发现可疑包裹,报告主管,劝人远离,并用胖而坚实的身躯将危险源堵在身后。电影以动态的画面全面体现出了主人公憨厚、老实、善良、尽职的人物形象,在面对有权有势的执法者与媒体时,悲愤、无助的小人物形象也尽显银幕。

其次,律师沃森·布莱恩曾是理查德的上司,电影最初两人就相识并且建立了友谊,其被塑造为一个看似对他人漠不关心但有善良、正义一面的人物,沃森是唯一一个把理查德当作一个完整的人看待的人,在剧中也显示出了其精明、深谙媒体与官僚操作规则的人物形象。

最后是探员代表湯姆·肖和记者凯西·斯克鲁格。导演将汤姆塑造为一个自负、徇私、固执之人,不甘于负责安保工作,禁不住女记者诱惑而泄密,不听律师意见。而媒体记者凯西则是为了名誉而不择手段,但最后记者会现场抹眼泪的片段显示出了一位记者的初心,认识到自己的过错。

3.2 电影《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二元对立的叙事情节

所有的人物塑造都在表现该部电影的艺术价值,传达背后法治社会该有的刑事法理念价值。主角一方坚定无罪,联邦探员坚守有罪并为此寻找甚至捏造证据,媒体先入为主的报道与后来偏激的联邦探员汤姆站到了同一立场,导演将复杂丰富的素材进行二元对立的冲突设置,电影艺术的背后是罪刑法定、无罪推定和罪刑擅断、有罪推定的碰撞、较量,是法治社会人权保障极端重要性的彰显,是对人性真善美的追求。

在电影中联邦调查局认为曾有类似爆炸案件的罪犯为了洗脱嫌疑,伪装成一名人民英雄,而理查德在本次爆炸案中的表现简直就是完美契合类案。理查德为白人男性,社会底层小人物;未婚大龄,可能压抑或性取向不明;可以进行炸弹组装;家里藏有武器和手榴弹;曾经有从警经历但被警队开除;保留了犯罪现场公园里的椅子碎片作为纪念。这些迹象都使理查德被美国联邦政府列为嫌犯,若按照正常的程序调查,在排除怀疑后理查德就可以摆脱嫌疑,但内部消息被怀有私心的联邦官员汤姆泄露给媒体记者凯西,其直接就此撰写了头条文章,报道理查德是圣人还是蛮人。之后媒体为了博眼球,铺天盖地对理查德进行报道,描绘炸弹客的形象,英雄就此坠落谷底,几天间切换到罪犯角色,媒体的有罪推定、未审先定舆论越来越热烈。舆论压力左右着FBI的调查方向,为了尽快破案和在公众面前保持面子,理查德是否是罪犯已经不重要了,带着偏见突破了罪刑法定和无罪推定的理念,FBI随之寄希望于通过非法手段定罪,在狭小的屋子里诱供骗供,当所谓的假装告知理查德米兰达权利时,憨厚老实的理查德才凭借自己过去的执法经验感知到不对劲,急切要求联系沃森律师,此后联邦调查局到屋里取证,对理查德进行讯问(“要不是你放的炸弹,你怎么知道要到塔的另一层,从而躲过炸弹的袭击?”),窃听和捏造共犯,电影的这些侦查活动都是以罪刑擅断、有罪推定的陈旧理念开展,突显了小人物人权在国家机器面前受到严重威胁的困境。

与联邦调查局、媒体相抗衡的是理查德和其母亲及律师沃森。理查德性格温和木讷,不懂如何辩驳和捍卫自己的权利,坚定自己无罪,对执法者处处配合,相信法律。影片中理查德说“我生来就是要尊重权威,先生”,而沃森为了激发其斗志答道“小伙子,权威就在窗外想要生吞活剥了你”。在沃森的帮助下,主角方对媒体进行了反击,特别是理查德母亲对记者声泪俱下的控诉,尽显电影艺术的魅力,展现了涉刑事案件小人物的悲凉和无助。双方的二元对立愈演愈烈,片尾理查德向联邦官员质问“你们对我有什么指控吗?我是说证据,那天晚上我做了我的本职工作,因此有些人还活着,你觉得下次有保安,看到一个可疑的包裹,他会打电话报告吗?我觉得不会,你知道原因吗?因为他们看到然后会想,我不想成为另一个理查德·朱维尔”。尽管最后洗清嫌疑,但是公众已经习惯把理查德当作罪犯来看待。多年后,当律师告诉理查德真凶被抓获时,理查德微微一笑,同时泪水也浸湿了其眼角,发人深省的电影由此画上结局,引起受众深刻的同情与共鸣。

4 电影艺术与当代刑事法理念价值结合的现实意义

“电影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是对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综合性体现,是新时代文化艺术创造和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4]电影《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将法治社会重要的刑事法理念价值通过一部影片带给我们对现实法治的反思,给我国相似电影创作带来启迪。

我国刑事法同西方国家一样都肯定罪刑法定的理念,同时也看重无罪推定的精神。但认同的理念价值并不一定能够在实践中得到落实,如同美国一样,我国现实社会生活中也存在罪刑擅断、有罪推定的旧式办案习惯。我国曾出现著名的民事案件彭宇案,其被人询问“如果不是你撞的她,你为什么要扶她”,尽管是民事案件,但也体现着有罪推定的思维。还有最近著名的张玉环故意杀人案,关押多年终于因证据不足而被改判无罪。正义会迟到,但不会缺席。当然,我国现在法治不断进步,司法人员已不能同往日而语。值得反思的是,如果当时的司法人员坚守罪刑法定与无罪推定的理念,相信张玉环并不会被定罪,也可以避免颠覆一个人的人生,同样也不会有理查德的悲剧。

我国涉刑案电影创作应当与现实相结合,并担负着传播当代的刑事法理念价值的文化任务。“电影有责任为人民提供精美的精神食粮和优质的文化养料,提升人的思想文化素质和伦理道德情操。”[5]我国涉刑案现实主义电影艺术作品除了《我不是药神》以外,其他相似电影的艺术价值略显不足。创作者对法治题材特别是涉刑案的现实主义类型电影,应当突出法律叙事的人文内涵特别是法治人权精神,彰显刑事法理念价值精髓,揭露社会法治的不足,感怀人物命运的坎坷,在电影文艺中追求真、善、美,从而推动社会进步。

5 结语

电影艺术是艺术大家族中最具魅力的一员,它以其综合的艺术表现形式将抽象的思想文化传达给受众。而在法治文化的思想世界里,刑事法理念价值对人权保障至关重要。通过涉法电影艺术作品向社会传达法治文化精髓,从而提升国民的法治文化素养,使人们学会以法律手段作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盾牌,是电影艺术的时代责任。

参考文献:

[1] 兰继洲.从文学文本到电影艺术——电影《活着》图像叙事分析[J].电影文学,2020(10):77-79.

[2] 张明楷.罪刑法定与刑法解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6-46.

[3] 余婷婷,王瑾,林奕水.论无罪推定原则[J].法制与社会,2011(5):18-22.

[4] 史莫隐.新时代电影传媒艺术中的价值观分析[J].传媒论坛,2020(3):132-134.

[5] 许波.电影艺术的文化责任[N].中国电影报,2011-09-08(10).

作者简介:黄信南(1996—),男,云南曲靖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刑法学。

猜你喜欢
电影艺术现实意义
村志在乡村文化承传中的现实意义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三重逻辑与现实意义
全球化纪录片的中国之路
微电影的商业模式创新
论当下电影艺术在日常生活审美化中的表现
《怦然心动》的情感与现实意义
毛泽东的党内批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思索《鲵鱼之乱》生态危机的现实意义
浅谈对台文化统战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