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思考+实践

2020-12-23 04:39
小天使·五年级语数英综合 2020年4期
关键词:白龙古语纣王

毛泽东曾这样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这就告诉我们读书既要从书本中获得知识,更应重视在实践中获得真知。

特约嘉宾 孟 子

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不可读死书

传说在殷商末年,周武王继位后的第四年,得知商纣王的军队主力远征东夷,朝歌空虚,他即率兵伐商。周武王率军队,进至牧野。

商纣王闻讯后,仓促调动少量的防卫兵士和战俘,开赴牧野迎战。后来,《尚书·武成》中说:“受(纣王)率其旅如林,会于牧野。罔有敌于我师(没有人愿意和我为敌),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向后边的自己人攻击),血流漂杵。”战国时期的孟子,有一次读到这里颇有感慨地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以血之流杵也?”按照孟子的看法,像周武王这样讲仁道的人,讨伐商纣王这样极为不仁的人,怎么会血流成河呢?肯定是《尚书》的记述有问题。

古语今说

尽信书,不如无书出自战国孟轲的《孟子·尽心下》。读书时应该加以分析,不能盲目地相信书本,不能完全相信它,应当辩证地去看问题。

天使留言簿

亲,书上说的只是理论和经验,要通过自己亲自去实践去验证,得到的才是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哦。

特约嘉宾 孙阳之子

按图索骥:学而不思落笑柄

春秋时,秦国有个名叫孙阳的人,善于鉴别马的好坏,只要让他看一眼,便能分辨出马的优劣。因为传说伯乐是负责管理天上马匹的神,于是人们都把他称为“伯乐”。为了不让自己的一身绝学失传,他把自己多年积累的识马经验写成一本书,名为《相马经》,书中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各类好马。

孙阳的儿子资质很差,却想继承父亲的事业。在熟读了这本书后,他以为自己学到了父亲的所有本领,便拿着《相马经》去找千里马。《相马经》上说:“千里马的主要特征是:高脑门,大眼睛,蹄子像摞起来的酒曲块。”他按照这个特征找了很久,也没有什么收获。

有一天,他发现路边有一只蹦蹦跳跳的动物,他看了很久,觉得这个东西很像《相马经》中所说的千里马,于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这个“千里马”捉住,并带回家。一进门,他便嚷着说:“我找到了一匹千里马,它长得和《相马经》中说的差不多,就是个头小了点,蹄子差了些。”孙阳一看儿子手里捉着的居然是一只癞蛤蟆,真是哭笑不得,只好回答说:“傻儿子,你拿的是一只癞蛤蟆,根本不是什么千里马啊!你这样按图索骥是不行的,要学相马的本领,就得多去看马、养马,深入地了解马才行啊!”兒子听了羞愧不已,从此便一头钻到马群中去研究马。

古语今说

按图索骥出自东汉班固的《汉书·梅福传》。骥:好马。按照画像上的样子,去寻求好马,结果一无所获。比喻按照线索寻找,也比喻办事机械、死板,不能灵活变通。

天使留言簿

机械地照搬书本上的知识,不探究事物的本质,必然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会闹出笑话。

特约嘉宾 呆 子

囫囵吞枣:欲速不达,细嚼慢咽方能吸取精华

从前有一个呆子,家中很有钱。有一次,他到市场上去买水果。摊主不厌其烦地向人们介绍各种水果的好处。呆子听了很高兴,一下子买了很多的水果,坐在市场旁大吃起来。正在他吃得高兴的时候,有一位医生路过,见他这种吃法,就对他说:“小伙子,梨可不能多吃,虽然它对牙齿有好处,但你吃多了会伤脾的。”呆子一听,就不再吃梨,而是一个接一个地吃枣子。医生又说:“红枣虽然对脾有好处,但吃多了会伤牙的,所以也不能多吃。”

呆子听了医生这些话后,不知如何是好了,都不敢吃了。呆呆地坐在那里想了很久,过了一会儿,他兴奋地说:“我有办法了,吃梨的时候,只用牙齿咀嚼,而不咽到肚子里,这样对牙齿有好处,又不会伤脾;而在吃红枣时,我不用咀嚼,就一口吞进肚子里,这样可以不伤牙齿,又对脾有好处。”说完,就把红枣一个一个地扔进嘴里,囫囵地吞下去了。医生见此情景,忙说:“你这样把枣囫囵吞下去,肠胃不能消化和吸收,对脾也是没有好处的。”

古语今说

囫囵吞枣出自宋代圆悟禅师的《碧岩录》。囫囵:整个儿,完整的。把枣整个吞咽下去。比喻在学习上食而不化,不加分析思考地笼统接受。

天使留言簿

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要扎扎实实打好基础,不可囫囵吞枣,急于求成哦。

特约嘉宾 张僧繇

画龙点睛:深入思考,抓住学习的关键

南北朝时期,梁朝张僧繇是吴地人,他擅长画龙,而且画龙的艺术技法,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有一次,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的墙上,画了四条白龙,活灵活现,呼之欲出。奇怪的是,这四条白龙都没有点上眼睛。许多观看者对此不解,问他:“先生画龙,为什么不点上眼睛呢?是否点眼睛很难?”张僧繇郑重地回答:“眼睛是龙的精髓所在。点睛很容易,但一点上,龙就会破壁乘云飞去。”大家都不相信他的回答,纷纷要求他点睛,看看龙是否会飞跃而去。张僧繇一再解释,龙点了眼睛要飞走,但大家执意要他点睛。于是他提起画笔,运足气力,把壁上的龙眼点上。顷刻间乌云翻滚,雷电大作,暴雨倾盆而下。两条刚点上眼睛的白龙腾空而起,乘着云雾飞跃到空中去了,而那两条未点睛的白龙,仍留在墙壁上。大家惊得目瞪口呆。

古语今说

画龙点睛出自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张僧繇》。为画好的龙点上眼珠。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也比喻做事在紧要之处着力。

天使留言簿

龙的眼睛就是整幅画的关键,无疑,张僧繇抓住了其中的奥秘与精髓,就如同掌握了童话故事中神秘的咒语一样。我们的学习也是一样的道理,把握重点,掌握点石成金的“咒语”,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猜你喜欢
白龙古语纣王
商纣王的暴政
牧野之战
寒号鸟
变色龙
众叛亲离
古人说现代流行语
千与千寻
南通市白龙庙举行白龙娘娘升座圣会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