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的临床分析与探讨

2020-12-23 04:47张春梅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20年30期
关键词:感染性休克临床分析

张春梅

【摘要】目的 研究急诊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有效治疗方案。方法 病例样本为2016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46例急诊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患者,全部患者均接受我院规范化治疗干预,回顾分析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46例患者治疗成功33例,死亡13例,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包括营养不充分、器官受累超3个、慢性病健康状态系统评分过高等。结论 急诊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患者死亡率较高,营养不充分、器官受累超3个、慢性病健康状态系统评分过高属高危致死因素,临床需采取规范化治疗干预,降低患者死亡率。

【关键词】急诊重症肺炎;感染性休克;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5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30..02

重症肺炎临床发病率较高,患者受周围循环衰竭等因素影响,并发感染性休克,大部分患者病情危重,临床症状显著,预后效果不佳,整体死亡率偏高[1]。为提高急诊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的治疗及预后效果,需分析该疾病致死的高危因素,并采取针对性治疗干预措施。本次研究通过对我院3年时间内收治共计46例该疾病患者资料的研究分析,重点探讨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有效治疗方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2月研究样本数量共计46例,全部患者均符合急诊急重症肺炎合并感染性休克临床诊断标准,46例患者中男30例,女16例,年龄41~79岁,平均(60.28±7.59)岁,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为发热、咳嗽、胸痛等,实验室检查结果显著,患者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指标升高。

1.2 方法

全部46例患者均接受我院规范化治疗干预,回顾分析患者临床资料。规范化治疗方案需优先完成吸氧治疗,对患者采取保暖措施。治疗期间医师密切监测患者各项生理指标,补充血容量,改善机体微循环。医护人员需及时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及时补充所需血容量。如患者处于昏迷状态或尿量减少,可诊断为冷型休克,需配合采取补液治疗,调节酸碱及水电解质平衡,给予扩张血管类药物,部分患者采用肝素及强心剂治疗。抗感染治疗是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治疗的关键环节,大部分患者感染类型为嗜流感杆菌、支原体、卡他莫拉菌,医师可采用美罗培南、厄他培南等抗生素联合治疗。如患者微静脉及微小动脉早期处于收缩状态,心率高于120次/min,血压低于50/40 mmHg,皮肤湿冷,尿量减少,处于昏迷或躁动状态,属冷型休克,治疗期间需充分补液,配合采用扩张血管类药物,维持酸碱平衡,配合采用强心剂、吸氧、肝素等治疗方案。如患者心率高于100次/min,血压低于80/50 mmHg,皮肤温暖,属温型休克,治疗期间需使用促进血管收缩类物质,并充分补液。如患者心率及血压无法测定,皮肤冰冷,处于深度昏迷,需及时补充血容量,配合采用激素及山莨菪碱治疗。

1.3 评价标准

统计46例患者治疗成功例数及死亡例数,评估分析患者死亡危险因素。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计数资料为死亡危险因素(%),检验方法为x2,为确保数据分析计算结果准确,采用SPSS 23.0软件计算各类数据,如P<0.05,则组间有差异。

2 结 果

46例患者治疗成功33例,死亡13例,治疗成功率为(33/46)71.7%,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包括营养不充分、器官受累超3个、慢性病健康状态系统评分过高等。见表1。

3 讨 论

重症肺炎临床发病率较高,多发老年人群,致病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慢性病,年龄偏大,营养状况不良,肾功能不全等,部分患者合并感染性休克,会使病情变得更为复杂,病情危重,死亡率较高,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是重症肺炎患者死亡主要因素,需及时有效治疗干预[2]。

本次研究数据显示,46例患者经规范化治疗后,治疗成功率为71.7%,引发患者死亡的高危因素包括营养不充分、器官受累超3个、慢性病健康状态系统评分过高等。急诊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治疗的关键是生理指标监测、补充血容量、纠正酸解及水电解质失衡、抗感染等,治療期间医师需对患者各项临床症状进行综合评估,进而确定针对性治疗方案,合理使用抗生素,以提高治疗效果[3]。通过对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可知,营养不良是引发死亡的重要高危因素,多器官受累患者及合并多种慢性疾病患者死亡率较高,医师在治疗上述类型患者期间需合理确定治疗方案,患者日常生活中需加强疾病预防,积极治疗慢性疾病,加强日常营养,改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以此来降低疾病发病率。

以往临床认为头低脚高的体位更利于增加脑部血流量,但是通过大量实践证实,头低脚高体位虽然可以增加脑部血流量,但是却也使腹腔脏器及膈肌上移,对呼吸功能造成了一定影响,正确做法是在患者发生休克时,去枕平卧,将下肢抬高20~30°,这样可以增加下肢的回心血量;缺氧对多器官可造成不良影响,如肾、脑等,也就是说在抢救休克患者过程中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提升吸氧浓度,在短时间内纠正患者缺氧现象。目前临床吸氧方式有鼻导管与面罩吸氧,因吸氧方式不同所以设置氧流量也要有所不同,鼻导管氧流量为3~5 L/Lmin,面罩吸氧流量为5~8 L/min。当休克被纠正后,氧流量也要渐渐降低,避免患者出现氧中毒;休克患者受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的影响导致血管弹性变得比较差,增加了静脉穿刺难度,也就是说必要时可以切开静脉来予以输液,建立静脉通道后,为有效增加补液的速度,可以再开通一条通道,用来补充血流量,而另一条通道用来输注血管活性药物。补充血容量的原则为先盐后糖、先快后慢;在休克下,肾小动脉会出现痉挛,减少了局部血流,随之增加了肾素生成、减少了肾小球滤过率,损害了肾,肾脏是调节水电解质及内环境稳定重要脏器,观察尿量,可以掌握患者有效循环血量与肾功能状况。所以休克患者应留置导尿,并密切关注尿量、尿比重、pH。当尿量有所减少时表示血容量不足,但是当尿量增加时表示循环功能及肾灌注较好,若血流量恢复但是尿量仍不足表示可能发生急性肾衰竭,应及时检查干预;在救治时若体温一直降低、四肢湿冷,可表示休克症状加重,应予以保暖,当患者表现为高热时,为减少代谢应选择物理降温法,尽可能不适用解热镇痛药物,避免大量出汗、扩张血管引起血容量降低。定期监测血压与脉搏,当患者血压稳定后可逐渐降低药物浓度与注射速度。

由此可知,急诊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患者死亡率较高,临床需结合高危致死因素采取规范化治疗干预,降低患者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江雪琴,吴 衡,张丽群,等.急救护理路径对重症肺炎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救治的影响[J].当代护士(中旬刊),2020,27(04):85-87.

[2] 杨海娜,秦 超,叶 艳.热休克蛋白70和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重症肺炎合并胃肠功能障碍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其意义[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20,41(03):490-494.

[3] 刘 娇.急诊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的临床救治经验总结[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31):70.

猜你喜欢
感染性休克临床分析
老年糖尿病患者抑郁与治疗依从性分析
被动抬腿试验评价感染性休克患者容量反应性的意义探析
每搏量变异度监测指导感染性休克术中容量治疗的应用价值
厦门市5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重症病例临床分析
389例住院肺结核患者临床分析
白内障患者术后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
乳酸清除率对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乌司他丁与血必净联用治疗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效果观察
肾功能障碍感染性休克运用持续血液净化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