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院校程序设计类课程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2020-12-23 04:53曾欣
西部论丛 2020年15期
关键词:现状对策

摘 要:本文从高校开设的程序设计类课程现状出发,分析目前此类课程存在的问题,同时给出解决的策略,希望从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学模式改革以及考核评价体系改革三方面入手,构建新型的授课模式,以促进该类课程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程序设计类课程;现状;对策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迅速发展,目前我国各高校的计算机相关专业都会因专业需要而开设程序设计类课程,同时这类课课程又是本专业的必修课。通过这类课程学习希望培养学生不但有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能具备一定的软件开发设计能力,从而达到通过提高自身素养找到能与之相匹配的专业岗位的目的。但从目前高校学生就业形势和专业对口率来看,大学阶段的教学过程和实践阶段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严重制约着学生的就业、产业的发展,因此,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与考核标准是至关重要的。

一、本科院校程序设计类课程现状

(1)教学模式单一,考核形式固定,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体现。

目前各高校对于此课程课的开设都采用了理论+实践的授课方式,理论部分以教师讲授书本知识为主,教材内容决定教学内容。上机实践也大多与教师上课的内容相关,主要是以验证知识点为主的小实验,实践课缺乏完整性与逻辑性训练。考核过程大多以笔试为主,考试题型单一固定,基本以选择题 、填空题、程序分析题以及编程题为主,对于学生实践能力考查几乎无法体现。同时考试过程中,学生在考试形式的限制下也是“填鸭式”以死记硬背为主,考核内容单调而无法联系实际,考核结果无法真实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

(2)教学内容符号、单词居多,理论难以联系实际,掉队厌学现象时有发生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接触到的程序类语言大多是语言符号或英文单词,海量的程序代码内容不但枯燥无味甚至晦涩难懂,这对于英语基础薄弱或自制力不足的学生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并且这类课程因受教学目标的限制,因此在课程计划的安排上往往是理论讲授学时高于实践学时,这就更使得一部分学生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学习后仍不能理解课程知识的目的和用途,进而出现了掉队、厌学的现象。

(3)重理论轻实践,学生无法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实践类课程作为理论课程的辅助课程,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仅针对某个知识点进行学习和上机练习,没有完整的项目开发。因此这类实践课程无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这就导致很多学生理论成绩较高,但实际动手具体编程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时却无从下手,对学生的逻辑性训练缺乏。同时开展实践教学时,也由于课时少,不受教师重视,普遍存在实验内容安排随意性大、缺少规范化指导、教学手段相对单一落后、验证性实践多造性实践少等问题。最终导致这类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会显现出动手能力弱、面试困难的情况。

(4)教学效果好坏对教师个人教学经验的依赖较大。

虽然计算机在我国发展起步的历史较短,但短短几十年来计算机方面的技术却又在日新月异。因此,各高校中讲授此类课程的教师整体年龄偏低,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没有成形的教学成果和教学经验可以借鉴。然而程序设计是一类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内容繁多,既深又广。在有限的课时内教师不仅要讲授大量的基础知识而且还要讲授具体的应用以及操作。这就需要授课的教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将课堂讲授知识点与实践操作相结合。近年来,此类课题层出不穷,从教学方法和教授技巧方面来看,教师已经做到从“粉笔+黑板”改为“计算机+大屏幕投影”,但在教學方法的运用上大多还沿用传统的讲授方式。“填鸭式”、“满堂灌”占据主流,教材为主讲内容,如果授课教师有一定的开发经验,讲授的内容可结合实际情况,深入浅出,由表及里,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反之,授课老师只能生搬教材内容,按既定的教学实验逐步完成,学生被迫接受大量的信息,只能照本操作,缺乏自主学习和创造性,难以保证教学效果。

同时在高校,教师的薪资待遇远远低于同期企业程序员薪资,因此也促使了一部分教师流动性大,有经验的教师更多的流向了企业。这更加促使了程序类课程教师开发经验少,照本宣科多的现象。各高校为弥补教师不足情况,不断培养新教师上岗,但此类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授技巧方面欠缺火候。教学效果不好。当然也有部分教师来源于企业,但这类教帅往往动手能力较强但表达能力不足缺少讲课经验。课堂经常出现教师卖力演示,学生蒙头转向不知所云现象。因此,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效果受教师个人教学经验的制约。

总而言之这种传统意义的教学过程忽视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就业的角度看,也远远达不到企业用人的标准。对于今后要从事程序员职业的人而言,如何独立解决现实中程序实现问题是必不可少的能力,对于高校而言,我们所要做的不仅是给学生传授理论知识,更要培养他们适应企业和市场的需求,同时更要培养学生不断变化的能力,即根据职业技能的要求,不断学习,弥补自身的不足,以适合不断发展变化的企业用人需求

二、教学改革策略

1、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

要想改变目前程序设计类课程现状,首先从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安排上入手,加大实践类课程的授课时长,同时该类课程的内容安排上以“少而精”为主,避免求大求全的现象产生。一些高校为了学生就业时知识不陈旧,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上以“全覆盖”为标准,将目前市面上主流的编程类语言几乎全部学全,学生每个学期学习一门新的语言。这就造成往往一门语言还没学透,新的语言又上马,新旧交替,新的不会,旧的又忘了的现象产生。人才培养应以几门主要的语言为主,例如“C语言”、“Java”以学生学精学透为主,学生升入高年级后,以目前流程的一门语言为辅进行讲授。让学生能学得懂,吃得饱。

2、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程序设计类课程应以课程内容为授课标准进行区分,例如“数据结构”、“软件工程”这类课程的教学模式讲授为主,“C语言”、“Java语言”这类课程教学模式以实践操作入手。针对不同的教学模式应设计出不同的授课方式及课堂案例,理论性较强的案例应以生活中的现象为主,理论联系实际。同时针对知识点使用的案例应采取三进阶形式,即浅显易懂--由浅入深--探究原理,让学生能真正将知识融入现实,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实践类的案例应以项目为主,主要以能锻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为标准,动手为主,思考为辅。

3、考核形式及评价体系改革

考核形式也应采取多样化,可以通过完整项目开发或参与项目研究为考核要点,尽量避免单一扁平化方式。也可以采取答辩、提交项目书、项目源码等方式进行多方面考核。评价体系也不能仅从成绩上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应采用多元化方式,以多个教学周期为限从学生长远的发展、教学的整体效果及学生的综合能力等多方面考量。

程序设计类课程是计算机类学生的主干课程,这类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有较重的比例。这类课程的教学效果对学生的就业率、专业对口率,甚至学校的招生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高校教师应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不断从授课方式、授课内容以及授课手段方面求变求新,合理利用教学资源,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企业需要的高端人才。

作者简介:曾欣(1979--),女,汉族,黑龙江省哈尔滨人,职务:哈尔滨信息工程学院教师,职称:讲师,学历:在职研究生,研究方向:软件开发、软件设计

猜你喜欢
现状对策
LabVIEW下的模拟电路实验教学创新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高中文言文实词教学研究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