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新媒体背景下“中外设计史”课程教学

2020-12-23 04:53郑云天
西部论丛 2020年15期
关键词:新媒体教学模式

郑云天

摘 要:“中外设计史”这门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在本科阶段的一门专业理论方向的必修课。“中外设计史”已经开设许多年,但近年来,伴随着教学观念的更新、技术的进步以及时代的发展,这门课程无论是在教学模式上,还是在教学内容上都有待更新和进步。而新媒体的发展和兴起,对“中外设计史”这门传统课程的创新性教学改革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关键词:新媒体;中外设计史;教学模式

引 言

“中外设计史”这门课程作为“艺术设计”专业在本科阶段的一门专业理论方向的必修课,课程设置的宗旨,在于让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能够通过本门课程学习对古今、中外艺术设计的发展和演变历程形成了解并掌握,对中外各个时期的设计风格、流派以及思潮的发展演变历程形成了解并掌握,最终实现对专业的设计创作的基础性理论知识形成了解并掌握,同时实现自身设计创新能力、审美鉴赏能力以及形象思维能力的综合提升,为日后的艺术设计专业学习深造以及设计创作实践活动建立起牢固的基础。

一、当前“中外设计史”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部分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多学生还没有真正认识到“中外设计史”课程的课程设置宗旨,将课程学习的目的简单地理解为修学分,认为这门课程不需要认真学习,只是可有可无的,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其次,部分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当,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偏弱。“中外设计史”是一门记忆点繁多、信息量巨大且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部分大学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采用“填鸭式”、照本宣科的传统方式进行知识讲授,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很难产生学习兴趣,甚至对课程产生厌烦情绪,难以在课上有所收获[1]。

再次,“中外设计史”的课时安排有不足的情况。要将古今中外设计发展演变的历程讲得清楚、透彻,以目前大部分院校的课时量来看远远不够,导致很多学生在课上的学习仅停留在表面,互动交流的沟通时间自然也是少之又少,这实际上是与课程设置宗旨不相契合的。

最后,课程通常以闭卷笔试为最主要的期末考核方式和结课方式,缺乏对学生知识運用能力、理解程度的考核,导致学生在课上不认真学习、考前死记硬背以通过考试,获得学分。

二、新媒体技术支持下“中外设计史”课程教学模式的更新和进步

(一)新媒体技术推动了“中外设计史”课堂“翻转”的可能性

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下,课堂教学的氛围更为开放,师生之间有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进行交流互动,“翻转课堂”获得了可能性。新媒体之“新”是与传统媒体相对而言的,是一种近年来新出现的一种媒体形态,具体是指一种通过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等信息渠道提供开放性、即时性以及互动性服务和信息的新型传播形态。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而对教育教学而言,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持和帮助下,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根据自身的具体需要获取个性化的服务或信息资源,这可以说是一种对传统的变革,因为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处于课堂的主动地位,单方面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有了新媒体技术的帮助,这种单方面的知识传播就能够成为双向的、开放性的知识学习,从而使“中外设计史”课堂能够成为“翻转课堂”。“翻转课堂”所“翻转”的对象正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所“翻转”的正是师生在课堂上的主动与被动、传播与接受、教学与学习的双向互动关系。在“翻转”后的课堂上,传统课堂的重头戏——知识学习,成为了课前任务,而课堂上的时间成为了对所学知识讨论交流的平台,如此一来,学生成为了课堂节奏的把控者,教师则由传播者成为了解惑者、督促者和引导者。

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下,在“中外设计史”课堂中实现“翻转”式的课堂教学,首先有效解决了课时较少的问题,教师可以将教学大纲、补充材料等制作成视频,上传到教学平台上,供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此外,节省下的课堂时间,就可以充分完成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对所学知识的思考、探索、提问、解惑,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其次,新媒体支持下的教学模式还有助于实现个性化教学,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个性。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定制化的学习方式,按照自身的学习习惯、时间安排来进行课程内容学习,让课堂学习变得更加自由。此外,学生还可以随时随地将自己的疑惑发到网络平台上,发起即时讨论,也可以让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更具体更细致的了解和掌握[2]。最后,“翻转”式的课堂教学还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团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虽然在实际的教师中,课程主要采用大班集体教学的模式,但在新媒体平台上,小班针对性教学成为可能。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小组,在小组之间形成学习链条,一起分析探索、搜集相关资料,并通过分工合作的形式完成教师布置的各类任务,这种团队协作能力对于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必不可少,这种锻炼对于学生日后的工作和生活都大有助益。

(二)新媒体技术推动了“中外设计史”课堂的教学效果优化

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持和帮助下,教学形式得以更新和进步,学生对所学内容可以有更加直观的感受和认识,课堂教学效果得以优化。学习艺术设计的学生通常形象思维更加发达,对于可以通过视觉感知到的物象更加感兴趣。因此,在传统“中外设计史”课堂上常见的PowerPoint课件中的平面图片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为了提升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专注度和积极性,传统课堂通常采用博物馆社会实践的形式,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展品的艺术特征和设计性,但这种社会实践往往受到课时和人数等多方面限制,而新媒体技术则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代替实际博物馆的数字博物馆体现出了重要作用。目前,很多博物馆都有了数字博物馆、网络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利用新媒体虚拟现实等技术,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实现对展品的直观感受。只要进入博物馆的网络平台,通过链接入口就可以全方位观赏展品,还可以对展品上自己感兴趣的细节放大或缩小进行观赏和研究。举例而言,在教师讲授汉代漆器设计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进入湖南省博物馆的页面,点击数字化展厅,全方位、立体地观赏汉墓的出土漆器,网站上还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展示出不同种类的漆器在古代实际日常生活中的使用情况,使学生对漆器在各种场景中的具体用途有了直观了解。在观赏器物时,学生可以更容易感受到汉代设计漆器时,已经以“人”为设计原点,围绕着“人”的需求进行具体设计,这与现代设计理念中的“人体工程学”十分类似,这就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古代的设计理念与现代设计理念并不存在本质上的隔阂。这种方式无疑比传统的单纯口头解释更易让学生理解和接受。此外,在对古人实际日常生活情景的展示过程中,不同专业不同研究方向的学生还可以与自身的专业知识相结合,碰撞出多彩的火花,对某些部分产生深入探索的研究兴趣,这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是难以想象的。

结束语

总而言之,新媒体技术的兴起与发展对于“中外设计史”这门传统课程的创新性教学改革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所谓挑战,指的是它对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师自身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谓机遇,指的是新媒体技术成为了“中外设计史”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的手段和途径,使得本门课程的教学和学习以及师生间的互动都更为方便、更为高效。

参考文献

[1] 宋玉立.新媒体背景下“中外设计史”课程教学探讨[J].青年记者, 2017(23):133-134.

[2] 赖思敏.浅谈中外设计史课程教学改革[J].美术教育研究,2017(9):153.

猜你喜欢
新媒体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创新线上英语教学模式的思考
高中英语“读写学思”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新招数化解新难题:新媒体环境下防止报道差错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