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中国语”现象的研究分析

2020-12-23 04:53杨睿李朝雄张婷
西部论丛 2020年15期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

杨睿 李朝雄 张婷

摘 要:在日语中汉字经过多年发展,许多日语中运用汉字演变的词汇被中国重新吸收利用,例如“英语”、“经济”、“社会主义”等词,作为规范词汇纳入中文。这些汉字的引入和运用也为如今伪中国语的演变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伪中国语”作为一种新时代发展的新文化交流方式,流行于现代日本和中国。“伪中国语”并没有一个完整的语言体系,其不遵循日语语法,单将构成语法结构的助词删去,把有实意的假名代替以汉字,仅由汉字组成句子。

关键词:“伪中国语”,语言现象,网络流行语

“伪中国语”并非某一种特定的语言,但在构建和使用过程中,我们实际上可以看到,日语母语者正在向汉语靠拢。虽然句子乍一看像是文言文,但是语序有混乱之处,在日语或中文中略显违和,且表达不完整,但是许多伪中国语在日语学习者中被广泛使用,仔细揣摩也能了解句子大意,如:

例(1):日本語之漢字使用偽中国語意味通用?私中国語上手気分!

例(2):我日本人動画投稿者。電子遊戯格鬪好。最速攻略愛。電子音楽作成目覚

从日语到“伪中国语”的转化来看,从直接使用日语中的汉语词汇取代日语原有词汇,到在使用过程中加入现行汉语词汇:从简单删除助词、照搬日语语序语法,到使用汉语语序和语法。在对本体的模仿中,“伪中国语”越来越接近汉语。同时,“伪中国语”中一系列词汇和语法的偏差和错误,与日语母语者在学习汉语时容易遇到的问题是一致的。这同时也为中日交流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

以此,我们面向社会群体对有关“伪中国语”的认知度做了相关问卷调查,以样本容量为100进行调查,据数据统计:

1、调查对象的100人中:有27.12%的人为日语专业的学生;有27.12%的人学过日语;有45.76%的人没有学过日语。

2、其中在日语专业和学过日语的调查对象中:听说过“伪中国语”的人数占46.88%;完全没有听说过“伪中国语”的人数占53.13%。

3、其中,通过网络帖子了解到“伪中国语”的人数占90.63%;通过聊天了解到“伪中国语”的人数占25%;通过书籍了解到“伪中国语”的人数占6.25%。

4、在100个样本中(包括日语学习者和非日语学习者),能理解“贵方明日何処行?”这句简单的“伪中国语”的字面意思的人数占42.37%;不能理解意思的人数占57.63%。

5、在学习过日语中调查样本中,认为“伪中国语”这样特殊的文化现象出现的原因大概可分为(多选):①中国国力的增加(32%);②中国国际地位的增强(36%);③中国文化优于其他文化(8%);④中国文化的“走出去”发展(48%);⑤中日文化的碰撞融合(84%)

6、由在常见的日词中用的正式中文词汇中,我们也进行了全样本的调查:知道“英语”、“经济”、“社会主义”等词语由日语演变过来的人数占64%;不知道的人数占36%。

7、最后,对于全调查样品进行“伪中国语”的举例,并进行宣传,有76.27%的人表示愿意接触“伪中国语”,有23.73%的人表示不愿意接触。

根据调查,可发现伪中国语在中国认知度较低,但在日语学习圈里认知度相对较高;对于第一次接触伪中国语的人来说,伪中国语的语义猜测较为容易,可看出中文对于日语的影响深远;从了解伪中国语的途径而言,大部分人是通过网上有关伪中国语的帖子和信息学习到伪中国语,也有通过与日本人交流和阅读书籍学习的,可见伪中国语如今学习途径也较为广泛;对于由日语引用演变为中文正式词汇的认知度也相对较高,可见日词汉用的影响力较大,同时反映出中日文化交流的密切,相互影响力深远;大部分人对于伪中国语文化现象出现的背景原因有着正确的认识,大部分人认为是中日文化碰撞融合的必然结果,是中国文化“走出去”发展的结果,是中国国力与国际地位增强的结果;伪中国语作为新兴的文化现象,调查得出七成的人愿意接觸伪中国语,可见如今伪中国语的宣传市场较广,发展空间较大。

从古代皇族皇文到官府公文,纯汉字的文章在日本一直是高贵的象征。汉字的正统地位依然存在于日本人的潜意识中。有学者指出,“伪中国语”的骤然流行,体现了日本网友意欲创造出一番“文化气质”的原动力。到了21世纪,汉字在日文中所占的比重进一步下降,这给中国网友的理解增加了难度,尽管如此,从“伪中国语”的流行,我们仍然不难发现汉字在日语和汉语间的纽带作用,对于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日语母语者来说,“伪中国语”能够有效培养其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对于普通日本民众来说,也不失为一次接触中国文化、增进汉语了解的良机。

“伪中国语”能够流行的另一大原因则是汉字具有众多优点。汉字的使用有利于语言形式上的简便,能够快速表达作者的意思的同时,还能减少阅读的时间。反之,全部用和语词表达的话,不仅词句冗长,而且有许多同音词,导致语义不够明确,效率明显不如使用汉字的表达。这种简缩性还能够带来视觉上的冲击效果。明治时期的日本文人三宅雪岭有过这样形象的评价:“即使一目了然的罗马字表记,亦无法给予如汉字那般感动。形容巧妙的内容,读来或许比汉字更让人感动,但那是一种徐徐的感动,非如汉字电击般的感觉。‘月光与‘moonlight相比,前者如睹画面,后者如听乐声。习惯于阅读汉字后,无有比汉字更易读之物,真可谓一目一行,时而一目数行。”

汉字较好的表意性能够让阅读者“如睹画面”。因此,全部都用汉字表示的“伪中国语”在形态上对于日本网民来说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效果。“伪中国语”的简缩性,与汉字的视觉吸引力,无疑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兴趣和积极性。

除此之外,汉字还具有直观性的优点,由于汉字是象形文字,具有表意性,熟知之后能够产生反射作用,因此可以通过视觉直观地反映内容,使读者瞬间把握文字的大意。日本道路公团曾做过一个测验,研究人员制作了“とうきょう”“TOKYO”“東京”三种标志牌,以列车司机为对象,测试哪一种最易辨识。结果“とうきょう”的反应时间为0.7秒,“TOKYO”为1.5秒,“東京”为0.06秒。事实证明,对同样的内容进行正确解读,用汉字花费的时间不到假名的十分之一,更不到罗马数字的二十分之一,具有压倒性的速度优势。此外,日本语言学者通过对含义相同的汉字和假名(如“赤”和“あか”)进行对比性心理实验,也证明了日本人在大脑中形成对汉字的反应要大大快于对假名的反应。

“伪中国语”的出现,反应的是日本国内“汉字热”现象,某种程度上可看作是日本汉字文化的同源回归。虽然不免具有一定的娱乐性,但同时反映了汉语对周边文化影响的广泛与深远。近年来,日本社会“纯大和文化回归”“汉字圈剥离”等文化趋势,使得年轻一代对于汉字表现出空前的疏离感和陌生感。汉字与汉语的魅力却无法被简单粗暴地隔绝、抹灭,“伪中国语”在日本内部自发、自觉地被发展,逐渐增加影响力,无意间与“去汉字化”的倾向形成了“逆动”。

语言是传递信息、承载文化的工具与载体。身处网络信息时代,面对高速发展的网络语言,不应将其视为“亚文化”而束之高阁。所谓“非主流”的亚文化,和主流文化存在一定的相互联系,无论是历史渊源,或是在当下的应用,都具有与重要的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 刘晓丽,基于中日常用汉字对比的对日汉字教学研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2] 看懂每个汉字你也不一定懂日本的“伪中国语”[J].海外华文教育动态,2016(4):30-31.

[3] 日本“伪中国语”流行显现汉字文化生命力[J].海外华文教育动态,2016(4):31-32.

[4] 黎力,明治以来的日本汉字问题及其社会文化影响研宄[D].南开大学,2013

猜你喜欢
网络流行语
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价值观消极影响及对策
生态语言学视野下的网络流行语污染分析及治理举措
从目的论角度谈网络流行语的英译
网络流行语言的变迁及其特点
网络流行语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浅谈当前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分析
网络流行语对大学思政教育的影响
概念整合对网络流行语的阐释力
从“使用与满足”看网络流行语的病毒式传播
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