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亚洲青年的视觉艺术的思考

2020-12-23 04:53周宇
西部论丛 2020年15期
关键词:视觉对比思考

摘 要:2018年在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了“相遇亚洲-多元化的青年艺术视觉”展览,本文试图通过此次展览,从不同地域的青年艺术家个体出发,提供对亚洲青年艺术未来的整体想象,并通过此次展览自省中国的青年艺术家在文化空间中的实践、创作方法上较之其他国家青年艺术家的不同,这不仅是直面今天的艺术创作,同时它也意味着我们工作方法、空间展陈转型必须要揭示出问题,正如我们迫切需要一次这样的展览去涉及我们当下艺术创作对未来亚洲青年视觉文化的思考。

关键词:亚洲青年艺术;对比;视觉;思考

2018年在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了“相遇亚洲-多元化的青年艺术视觉”展览,本人试图通过此次展览,从不同地域的青年艺术家个体出发,提供对亚洲青年艺术未来的整体想象,并通过此次展览自省中国的青年艺术家在文化空间中的实践、创作方法上较之其他国家青年艺术家的不同,这不仅是直面今天的艺术创作,同时它也意味着我们工作方法、空间展陈转型必须要揭示出问题,正如我们迫切需要一次这样的展览去涉及我们当下艺术创作对未来亚洲青年视觉文化的思考。

这样的追问一直贯穿在展览的现场工作中,出生于1987年的日本艺术家柄泽健介使人印象深刻,柄泽健介是日本金泽工艺美术大学雕塑系艺术在读博士生,日本“物派”的重要人物菅木志雄是他硕士、博士期间的导师。柄泽健介是为数不多,在展场规划筹备期间,及时提供了作品方案,虽然时间已过去了2年,如今都记得他从行李箱仔细的拿出根据我们主辦方提供的展位,所规划绘制的布展图,所用的是1-2cm绿色线格画的等比例图纸,图上作品与作品之间的间距、数量、方位,比例都清晰明了,甚至仔细到作品里木方与木方间的切角角度。据了解,柄泽健介曾想成为一名木匠,这或许曾经的志向,促就了本人在创作作品中对木料工艺的考究与重视。在展场中,木、蜡共存的山峦木刻与极具线条感的木料拼接及木方的特殊气味等原因的加持下,作品如《视点的深度》《不变的地平线》给人一种既舒缓张驰又静态的审视体验。

柄泽健介的系列作品,能意识到在艺术家的设计下,视觉逐渐被引导,从而走遍他的作品,在作品面前,“看”成为了艺术家特别为我们提供的一种互动游戏。

作为观看上的对应,在柄泽健介作品对面放置的是中国艺术家郭东来的木、丙烯的平面作品《不要跟着我,我不会在前面带路。不要走在我的前面,我不会跟在你的后面》《直到今天,我依然无从知晓》,郭东来采取不规则形态木枝、硬边缘的黑色线条,在超过2米的画框是完成了自己的作品,正如郭东来自己描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无限但有边界''的空间。他通过用线的方式,给“过去”“现在”“未来”一个视觉化的硬界定,而通过线的挤压、变形,预设我们的过去、现在、未来之间的平行关系(挤压却不干扰),而具体的木枝在郭东来的创作理念里是指代自然中独特的个体,是切割之前“平行界定”的参与,因此,我们在对空间规划的过程中,发现郭东来在视觉的逻辑上,与柄泽健介视觉的“游走的视觉”上具备不同的理解,所以将二人作品放置相对的展位,希望可以让公众在他们作品间停留或离开时,产生别样的视觉感悟。

泰国艺术家列克《从内部还原》,其观察到自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宗教的痕迹逐步从由内而外的被替代,且无神论代替了曾经宗教在社会群体心中的地位,成为了主流。东正教教堂从被搁置到破败,神职人员和基督徒被边缘化。那些在夹缝中的幸存者不得不转换曾经的信仰,接纳新兴的理念。可总有一些人秘密地将自己真实的信仰传给了他们的孩子。

宗教的命运到如今经历了70年的衰落,终于在1988年由戈尔巴乔夫的自由化政策下结束。该政策部分修正了过去被管控和取消的活动,恢复了更多的自由。尤其是恢复了神职人员、宗教人士崇拜并重建其教堂及相关活动的自由。

在艺术家看来,“从内部恢复”旨在捕捉苏联时代宗教衰落的痕迹,以及该系列还通过来自俄罗斯中部不同城市的一群宗教工匠描绘了信仰的力量。

在宗教文化衰败的动荡时期,该系列中的一些工匠仍然忠于宗教里信仰。部分年轻的工匠选择接受宗教画家的培训,希望在经济不景气的阶段获得就业。原初,他们并不相信自己的画。但是,他们画得越多,他们越能意识到自己内心的平静得到了多少恢复。宗教文物的物理恢复成为其精神和灵魂的内在恢复。恢复宗教信仰不仅是实现当下国家文化繁荣的一种路径,而且还是治愈曾经历过那个漫长特殊时期的人受损心灵的一剂良方。

中国艺术家陈杨的作品《别院》在此次展览作品里历史观体现较为突出,艺术家思考了历史与时空、文本与情境,提出了一种围绕的观看方案,使用公众可走进去观看的环形布局,在3米至5米的开放式模型里,或许讨巧形式的对应了传统价值观宣扬的意境寄托,使人更加有兴趣去臆造模型中的小愿景。“当现实世界过于真实的呈现时,能带给观众的想象也就被局限,所以现实的元素穿插在别院中,是为了虚化朝代的背景,单纯用模糊的传统元素来寄托自己的情趣。”在陈杨的作品评介中,可以清楚的认识到,作品中有意模糊的时代背景,是为让人去投射自己古往今来清晰又模糊的知识,进而对当下文化本身产生一种提醒。

在这样的背景认识下,通过展览,也尝试揭露一个事实,即当下青年艺术家如何通过具体工作方式、面对空间的行动转型,从而真正意义上展开多元文化中的艺术创作。本次展览通过学术委员会、策展人推荐、策划团队的调研协商,在作品材料上、工作方法与视觉呈现等关联角度,选择了中国、日本、韩国、泰国等不同国家的青年艺术家们参与,考虑的初衷是在作品材料对应展示空间的选择、作品文化背后的差异上,来实现我们关于当下青年艺术创作最新的思考,从而与公众一道分享当下青年艺术家视角下的种种现实,发掘出其中的多样的文化动因。抛除艺术家国别的不同外,在参展作品的选择里,我们尝试去探索新媒介为主导的方向,其中有对自然传统与现实文化资源转换日本艺术家柄泽健介;有通过对战后俄罗斯教堂、神职人员面对无神论的当下生活现实进行观察的泰国艺术家列克;从女性身份在全球化过程下的思考,在对话、迁徙中迸发出创作张力的马秋莎,他们关联现实与内心的同时,也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乃至亚洲80后艺术家的工作方法。

回到展览场地,重庆作为中国西南最重要、最有活力的城市,它浓缩出中国社会在这个时期青年文化的典型,也投射出城市中青年文化发展的重要视觉映像。在中国或者说在今天的城市中,青年艺术正是存在这样一种与过往不同的、代际差异明显、表达多元的阶段,视觉艺术的发展使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有关中国今天城市文化日新月异的不断的重新定义,以及关于现在与未来所展开的力所能及的想象,青年艺术家可以积极敏锐地对应并展现自己在中国城市文化空间之中。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和坦克库艺术中心是这次展览的场地,前者是重庆最具活力、重庆青年群体最为密集大学城的美术馆,在这里,对应快节奏的生活和不同观念的艺术表达上,这里的人与空间有先天的优势,或许青年的视觉需一种交汇,在目光所及的视野里,需要与艺术家进行一次以多元视觉为主体的相遇。

作为展览的协助者,参与了我们青年人自身所存在的不同文化价值的认定。这次参展的各位艺术家已经不是通常我们所描述的青年艺术家群体,这正如今天其它优秀艺术家一样,创作的动因都是基于大语境中关于个体、历史、文化、经验、新兴媒介、空间的博弈,乃至一种坚守,从而摆脱了对过去青年艺术扁平化认识的窠臼。

作者简介:周宇(1989—),男,汉族,安徽,校聘,硕士研究生,单位:四川美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研究方向:油画创作。

猜你喜欢
视觉对比思考
中日两国胶囊旅馆业的发展对比及前景展望
克里斯托弗·马洛与陶渊明田园诗的对比
浅析油画色彩表现的理性化方式
英国电影中“愤青”与“暴青”对比研究
亨利摩尔雕塑的外在视觉意义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