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工记》中“材美工巧”的造物原则

2020-12-23 04:53郑军
西部论丛 2020年15期
关键词:器物工艺

郑军

摘 要:《考工记》就是我国第一部手工艺技术汇编,名闻中外的古代科技名著。今天,研究古代工艺史,除了观看大量的出土文物,分析各种器物的艺术成就和制作特点外,还应该了解当时的生产情况和工艺思想,从而得出正确的判断与理解,以利于借鉴。

关键词:考工记;器物;工艺

一、《考工记》的成书年代

《考工记》是我国最早的手工艺专著,确定它的成书年代,将有助于先秦史特别是中国科技史的研究。

一般认为,《考工记》原是单行书,汉代将它补入《周官》,《周官》又名《周礼》,于是便有《周礼·冬官考工记》之称。汉代马融作《周官传》说:周官“亡共冬官一篇,以《考工记》足之”郑玄《目录》说:“司空之篇亡。汉兴,购求千金不得。此前世识其事者记录以备大数。”

江永、郭沫若、陈直等人分别在《周礼疑义举要》《考工记的年代与国别》《古籍述闻》中考证,《考工记》的作者是齐人料无疑义,但成书年代,一直没有定论。

对《考工记》成书年代的研究,诸家争鸣,形成了以下几种代表性的观点:其一,春秋末年成书说,代表人物郭沫若、贺业钜。其二,战国初期成书说,代表人物杨宽、王燮山、闻人军。其三,战国时期成书说,代表人物夏纬瑛。其四,战国后期成书说,代表人物梁启超、史景成。此外,汉代成书说也不绝如缕。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倾向于战国成书说,但仍将《考工记》的成年代记作:“周、汉,可能原是齐国的官书。”

根据先秦齐国具有高度发达的工商业,《考工记》国有六职及排列法与《管子》四民及其排列法相类,《考工记》有三条谚语产生于齐,以及“轮辐三十”“鬴”“九夫为井”皆与齐制相符,笔者赞同《考工记》是齐国官书的说法。

二、《考工记》的研究成果与版本流传

1.创始期:两汉时期,人们已开始对《考工记》进行研究,代表人物为郑玄,代表作为《周礼注》。2.发展期:魏晋至隋唐时期,人们对《考工记》的研究逐步深入,代表作是陆德明的《经典释义》、贾公彦的《周礼疏》等。3.普及期:宋、元、明时期,对《考工记》研究的代表作是王安石、林希逸、徐光启的三部同名的《考工记解》等。4.考据期:清代为考据期。对《考工记》研究的代表作是江永的《周礼疑义举要》、戴震的《考工记图》、程瑶田的《考工创物小记》、孙诒让的《周礼正义》等。5.繁荣期:近现代,对《考工记》的研究,由于考古学成果和科技知识认识的提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主要成果如下:林尹的《周礼今注今释》,闻人军的《考工记导读》《考工记导读图译》《考工记注释》,戴吾三的《考工记图说》,张道一的《考工记注释》,贺业钜的《考工记营国制度研究》等。

《考工记》成书后,战国时曾以古文的形式流传,后经战火劫难一度散佚。西汉时期时,已有残缺,完成不是成书初时的面貌。被选入《周礼》补《冬官》时,当时的学者曾做了一些补救的整理工作。

汉代,先后有多位学者注释《周礼》,其中郑玄是成就卓著者,他所作的《周礼注》,是《周礼》和《考工记》早期研究中保存至今的最为完整的权威性著作。在《周礼注》的基础上,又繁衍出许多种版本,在魏晋时还出现了集解,南北朝时又兴起义疏学。在这种学术的基础上,唐代贾公彦撰成了《周礼疏》。大约在南北朝至宋代时,出现了合刻的《周礼注疏》,此后又出现了不同版本的《周礼注疏》。

单解的《考工记》著作始于宋代,至明清时,都有新本的《考工记》研究出现,其中学术价值较高的是南宋林希逸的《考工记集解》、明末徐光启的《考工记解》、清代戴震的《考工记图》等。

自宋至今,含《考工记》的各种古籍刻版已有数百种。这些版本中,清代著名学者阮元主持校刻的《十三经注疏》号称善本,其中《附释音周礼注疏》四十二卷原出南宋建本。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江西南昌府学刻印阮元的《重刻宋本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1935年上海世界书局据南昌府学初刻本缩小石印。1980年中华书局又根据上海世界书局缩印本影印,并与几种刻本核对,改正了一些讹误和错误。该本是目前最为普及的读本,一再重印。

《四部备要》本《周礼》四十二卷,是1928年上海中华书局据明永怀堂《十三经古注》原刻本校刊的排印本,是目前较为普及的版本。《四部丛刊》本《周礼》十二卷,是1929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叶德辉观古堂所藏明嘉靖间翻元初岳氏相台本,也是较为普及的版本。

另外,清乾隆年间纂修《四库全书》,其中的《周礼注疏》四十二卷采用内府所藏监本。文渊阁《四库全书》已在1986年由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如今,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四部丛刊》《四库全书》已出版了光盘版,为个人检索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三、《考工记》记录的手工业工种与工艺造物原则

《考工记》所记录的手工业的工种,范围很广,分工很细。《考工记》的开篇,叙述“百工之事”的由来和特点,随后,以主要的篇幅,分述当时官营手工业和家庭小手工业的主要工种,凡三十工。即攻木之工(木工艺)七、攻金之工(金属工艺)六、攻皮之工(皮革工艺)五、设色之工(画绘染织工艺)五、刮摩之工(雕刻琢磨工艺)五、搏埴之工(陶、旊工艺)二。内中段氏、韦氏、裘氏、筐人、楖人、雕人条文已阙,仅存名目。另外,《考工记》中没有专门谈漆工艺,而是散见于各工种,如在“弓人”中提到“漆欲测”(要求漆要清澈),漆是制造弓的六种材料之一;在“轮人”中提到车轮上的漆如何涂法。古代漆也称“髹”。《史記·货殖列传》称漆器为“木器髹者”;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漆器,遗册中也是只在木鼎等名称之前标以“髹画”字样。这说明,当时髹漆的作用是横跨着许多工种,也涂饰着各种不同的器物;它不是专一的行业,而是为许多行业所共有的。

先秦时代是一个活跃而动乱的时代,变革与新生、破坏与幻灭的反复与交替,深深影响着社会的各个领域。在物质生产方面,新的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导致了以青铜工艺文化、新兴铁器文化为主体的物质生产在更广阔的层面上拓展,其他工艺生产也开始了一个全新的进程。相当多的工艺美术品类开始形成和成熟,很多种类趋向专门化,生产结构逐步完善。《考工记》所记述的手工业已达三十个工种,分为六大门类,基本上包括了手工业生产的各个方面。

《考工记》所总结的工艺原则,除了“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还有“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则不时,不得地气也。”所谓天时、地气,是促成材美、工巧的两个客观因素,而“材美工巧”却是直接体现在工艺品中。如果材料上佳,工艺精巧,然而制作出来的器物并不精良,那就是不顺应天时,不适应地气的缘故。如制造车轮要有“三材”:毂是“利转”的,辐是“直指”的輮的作用是“固抱”。由于三者的功能不同,须分别选择不同的木材,而木材采伐的时间、成色,都很重要,只有“三材既具,巧者和之”,才能做成好车轮。对车轮的制作也有具体要求,即“朴属而微至”。“朴属”是指安装在车上要坚固;“微至”是指轮子接触在地面要微小,这样才能运行得快。因此,对于每一种物品,不论在材料的选择上,还是在加工制作上,要求都是十分严格的。

四、《考工记》及其工艺思想

公元前11世纪,人们纷纷起来反抗商代的残暴统治,周武王乘机讨伐商纣王,灭商。周代建都镐京(今西安西),史称西周。周代实行礼制,上下尊卑都有严格的等位,是为等级制。将王族、功臣分封到各地,建诸侯国,统一服从周王的命令,主要是为了巩固政权,是为分封制。与分封制相联系的是世袭制,爵位世代相承。等级、分封、世袭,构成了周代的社会结构。西周末,王室衰微,西部犬戎攻破镐京,平王东迁洛邑(今洛阳),是为东周,即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代。

西周时期工艺的特点主要有两点:其一,社会等级制所反映的手工业产品的系列化;其二,初级封建社会以礼制为核心,所体现的秩序。以青铜器为例,表现在大小系列,组合有序,如列鼎、列钟。《公羊传》:“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所用器物均有定数。《礼记》:“天子之席五重,诸侯之席三重,大夫再重 ”;“ 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装饰纹样也有等级和限定。

除目前所见遗存和出土实物外,我们还可以从先秦文献中搜集相关资料,用以探索西周时期衣食住行以及器物、纹样等的风貌。如《周礼·天官》中职掌官室、膳饮、服装之官;《地官》中职掌山林川泽及物产之官;《春官》中职掌尊彝、几筵、典瑞(玉器)之官;《考工记》所补的《冬官》,则是专业记述古代手工业之书,为春秋末年齐之官书。在封建社会中,工匠多受鄙弃,故有关手工业之书已失传,而《考工记》以经书名义保存至今,实属不易,亦是幸事。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和文化都有较大发展。农业中的铁农具和农耕得到进一步推广,手工业分工趋细,品种增多,商业都城日渐兴起,呈现一派新的气象。在文化上,许多思想家对社会的变革发表各自的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如孔子的 “文质彬彬”、孟子的“民为贵”、墨子的“兼爱与节约”、荀子的“人定胜天”和“利用自然”、庄子的“尚自然”和“空”与“无”、韩非子的“万物各异理”等,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春秋的《诗经》和战国的《楚辞》,像两颗艺术珍珠在文化领域闪烁着光彩。叙述“百工之事”的《考工记》,首先叙述国有六职,把“百工”作为六职之一,即王公、士大夫、商旅、农夫、妇功,继而叙述各地的工艺特点。品物方面,如粤镈、燕函、秦庐、胡弓、郑刀、宋斤、鲁削、吴粤剑;材料方面,如燕角、荆干、妢胡苛、吴粤铜锡等。并将工艺分为“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镈埴之工二”,各工种之下又有子系统,总共30工。更为重要的是,《考工记》提出的“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的工艺创造的美学原则,这在2000多年前提出,确是难能可贵的。该书还涉及装饰和功能的联系。如臝属“有力而不能走,则于任重宜;大声而宏,则于钟宜。”兽类能负重声宏,故适于作钟架。羽属“无力而轻,则于任轻宜;其声清阳而远闻,则于磬宜。”鸟类声音清远,故适于作磬架。这些都是以形象的特性结合工艺品物的性能而提出的。因此,《考工记》不只是当时的官书,还是工艺劳动实践的总结,对后世的工艺创作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从最早的制造工具开始,其工具是原始先民从劳动中得来的,通过劳动,不仅使手锻炼得更加灵活,还推动了脑和感官的发展。从最早的意义上说,人们制造第一件器物,不论何种器物,都是在劳动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和形成的。最早的工艺品,可说是磨制的石器工具,和将兽牙、蚌壳、彩石等穿孔,佩带以为颈饰;陶器(特别是彩陶)作为人造物的产生,已成为原始艺术的一种重要成果;简单的编结物也是较早出现的,但纺织品的出现则较晚。后来,人们又发明了炼铁、铜,发现了金银,当掌握了树漆这种涂料的性能之后,便产生了漆器,等等。“百工”之艺,争艳斗异,为古代文明谱下了光辉的篇章。

五、结语

在凤毛麟角的先秦文献中,《考工记》为我们留下了若干难得的实践资料。这些资料记录了当时有关木、金、皮、设色、刮摩、抟埴等技术和有关器物制度。对于工艺的任务和工艺美的原则,也作了明确的规定和总结。如“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則不时,不得地气也。”“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这些精辟的见解,历经两千多年,经住了历史的检验。但也有唯心的解释,特别是在“创物”的问题上。如“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作车以行路,作舟以行水,此皆圣人之所作也。”这里所指的“圣人”,虽然不是冥想的神,却是神化了的人。

从设计史的角度看,《考工记》记述了奴隶社会官府手工业的设计、制造工艺和制作规范,并且阐述了一些设计思想和设计原则,如“材美工巧”的设计原则、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思想、为社会功能服务的设计理念等,因此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猜你喜欢
器物工艺
身如器物
器物之心
新型废热锅炉的制造工艺
船舶上层建筑建造工艺探讨
漫话国宝·陕西历史博物馆
赏工艺,看杰作再现
萧邦 探寻稀世工艺
器物之心
器物之心
穿在身上的火箭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