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请言语行为的中日对比研究

2020-12-23 04:53刘恋
西部论丛 2020年15期
关键词:言语行为对比

摘 要:邀请言语行为是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言语行为,也是言语行为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中日两国邀请言语行为在邀请表达的展开序列以及各序列之间的异同点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对比考察。

关键词:邀请;言语行为;展开序列;对比

一、引言

邀请言语行为是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言语行为,是人际关系中的重要言语行为。可是,在现实交流时,即便全部理解对方表达的内容,但是由于猜不透对方的想法以及无法很好地传达自己的想法造成彼此误解的情况时有发生。要保证顺畅交流并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邀请言语行为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本文以问卷调查的数据为分析对象,在基于先行研究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中日两国邀请言语行为在邀请表达的展开序列方面是否和前人研究(Wolfson1989;Suzuki2009)一致,两者之间存在哪些相似点和差异性。

二、先行研究

关于“邀请表达”的先行研究大致可以分为邀请表达的本体研究(Wolfson1989;Suzuki2009;鈴木2003等)、关于邀请表达的拒绝研究(藤森1996;西村2007等)以及对比研究(ザトラウスキー1993;鄭在恩2009;凌来芳2011;王曉2013;黄明淑2010、2011、2012、2014、2015等)这三大类。

根据先行研究,不同研究者对于“邀请”的定义不尽相同,主要是在邀请行为的受益方上存在争议,至今没有定论,还需要进一步考察。因此,本研究参考王晓(2013),将“邀请”定义为“邀请方请求受邀方参与某件事情或者共同参加某个活动”。

虽然相关研究较多,但是在语料的基础上,从中日对比研究的角度对邀请言语行为进行实证研究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拓展。

三、研究的方法和问题

鉴于为保证此次实证研究的有效性,本研究对中日两国多所大学的各200名在校学生(中国学生为非日语专业,日本学生为非汉语专业)进行了采访以及问卷调查,收集到共400多份有效语料,最后选定中日各200份语料作为分析对象。

本文在问卷调查的语料基础上,参照Suzuki对美国大学生邀请言语行为的研究成果,对中日两国大学生在邀请老师和同学(朋友)时,其邀请表达的展开序列情况是否和前人研究(Wolfson1989;Suzuki2009)一致,两者之间存在哪些相似点和差异性。

四、分析方法

Blum-kulla(1989)曾提出分析言语行为的三个层面,即中心言语行为(Central Speech Act)、辅助言语行为(Auxiliary Speech Act)和修饰语(Microunit)。此外,根据Wolfson(1989)と Suzuki(2009)的调查,邀请言语行为的完成一般由起始行为语、辅助行为语、核心行为语等三个序列构成。因此,在本文中,參照Wolfson(1989)と Suzuki(2009)的研究成果,把邀请言语行为也分为起始行为语、辅助行为语、核心行为语等三个序列;另参考凌来芳(2011)、王晓(2013)、朱子芳(2007)等对这三序列含义的界定,本文定义如下。

起始行为语(alerters):具有吸引听话人注意的功能,一般指称呼语、问候语、提醒语和礼貌语等。例如:好久不见啊!最近过得怎么样呀?

辅助行为语(supportive moves):是邀请言语行为的辅助部分,Wolfson把它称之为Lead(邀请话头),加强邀请的语力,主要用以辅助邀请核心行为语的顺利发出,提高邀请言语行为成功实施或被对方接受的可能性。例如:王芳,好久都没逛街了,我们去新开业的万达逛一下嘛。

核心行为语(head acts):是邀请言语行为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发出邀请请求,集中体现说话人的邀请意图。例如:我想邀请您做我们班元旦晚会的嘉宾,可以吗?

邀请言语行为都具备以上三个序列是非常典型的邀请话语模式,具体如下表1所示。

五、考察结果

本研究对中日两国多所大学的各200名在校大学生(中国学生为非日语专业,日本学生为非汉语专业)进行了采访以及问卷调查,就中日大学生在对老师和同学(朋友)实施邀请行为时,其邀请表达的展开序列是否与Wolfson(1989)と Suzuki(2009)的研究成果一致、各序列的分布情况,以及中日两国大学生的邀请表达是否存在差异等进行了考察和分析,所收集到的数据结果如下表2所示。

从上表整体来看,中日两国邀请言语行为的展开序列与Wolfson(1989)、 Suzuki(2009)的研究成果大体一致,基本都由起始行为语、辅助行为语、核心行为语这三个序列构成。但是,很明显的是中日两国邀请言语行为的完成未必全部都必须具备这三个序列,且两国邀请言语行为也有差异。以下从使用频率的角度对各序列进行了具体分析,总结如下。

(一)起始行为语

从使用频率来看,在邀请老师的场合,中国(100%)比日本(73.5%)高;在邀请同学或朋友的场合,中国(79%)比日本(29.5%)要高很多;总之在任何场合,很明显中国比日本要高。另外,在邀请老师的场合,中国方面起始行为语的使用频率达到了100%,日本方面以及邀请同学或朋友的场合都没有达到100%,因此可以看出起始行为语是一个可以选择的要素,有时可以不存在,不是不可或缺的部分。例如:

(1)(邀请老师)(日本):ゼミのみんなで集まって一緒にご飯でも食べたいなあって考えてるんですけど、先生もどうですか。(辅助行为语+核心行为语)

(2)(邀请同学或朋友)(日本)今日カラオケに行こうと思うんだけど、○○もどうかな?他にも○○君とか来る予定だけど!(辅助行为语+核心行为语+辅助行为语)

(3)(邀请同学或朋友)(中国)晚上吃火锅,去不去?(辅助行为语+核心行为语)

(二)辅助行为语

辅助行为语方面,从表2来看,在邀请老师的场合,中日两国辅助行为语的使用频率基本相同,日本是100%,中国是99.5%,有1例没有辅助行为语,如下所示:

(4)老师,您好,我想邀请您参加下个星期一的法语角活动,请问您有时间参加吗?(起始行为语+核心行为语)

在邀请同学和朋友的场合,中国(95.5%)比日本(87%)要高一些。并且在这种场合下,中日两国辅助行为语的使用频率都没有达到100%,从这点来看说明辅助行为语也是一个可以选择的要素,有时可以不存在,不是不可或缺的部分。例如:

(5)(同級生や友人への場合)(日本語の場合)山田さん、週末新しくできたデパートへ一緒に行かない? (起始行为语+核心行为语)

(6)(同級生や友人への場合)(中国語の場合)小王,今天去新开的那家餐馆尝尝吧! (起始行为语+核心行为语)

另外,对两种场合进行比较来看,很显而易见的是邀请老师场合的辅助行为语的使用频率比邀请同学或朋友的场合要高,可见上下关系(学生邀请老师)的场合一般都会使用辅助行为语,而在同等关系(邀请同学或朋友)的场合可以不使用辅助行为语。

(三)核心行为语

核心行为语方面,从调查结果来看,无论哪种场合,中日两国核心行为语的使用频率都达到了100%,由此可见核心行为语是完成邀请言语行为的必要部分,是不可或缺的要素,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要邀请对方参与活动,邀请方必须要向对方表达清楚自己的意图。

另外,在中日两国邀请同学或朋友的场合,若是比较亲密的关系,起始行为语和辅助行为语都不出现,只有核心行为语单独出现的例子也很常见。例如:

(7)(日本)今週末に新しくできたデパートに遊びに行かないか?/今度一緒にショッピング行かない?(核心行为语)

(8)(中国)周末去新開的万达玩吧!/周末和我一起去K歌吧!(核心行为语)

综上所述,邀请言语行为的展开序列与Wolfson(1989)と Suzuki(2009)的研究成果基本一致,中日两国的邀请言语行为也是由起始行为语、辅助行为语、核心行为语这三个序列组成。可是,显而易见的是中日两国邀请言语行为的完成未必全部都必须具备这三个序列。从各序列的使用频率来看,核心行为语是不可缺少的要素;起始行为语和辅助行为语是可选择的要素,有时可不出现。另外,从起始行为语的使用频率来看,中国比日本要高一些;在同等关系的场合(邀请同学或朋友),起始行为语和辅助行为语都不出现,只有核心行为语单独出现的例子也很常见。

六、结语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得来的实例对中日两国邀请言语行为的展开序列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对比考察,表现形式总体一致,又存在一些差异,这些差异的存在也体现了鲜明的社会文化特征。限于调查对象和篇幅的局限,本次对比研究还不够全面,调查的人群不够广泛,样本数量不够大,也只对展开序列之间进行了对比考察,而各序列采用的何种策略以及是否存在差异等,还有待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曹钦明.2005.汉语邀请行为的语用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

[2] 何自然·冉永平.2009.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3] 凌来芳.2011.邀请言语行为的对比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第25卷第5期):116-120.

[4] 王晓.2013.汉日语邀请信的语用特征分析[J].日本语学研究,4:114-121.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2018年度科研项目“邀请言语行为的中日对比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Ky201804.

作者简介:刘恋,出生年月:1983年1月,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湖北大冶,职称:讲师,学历:硕士,研究方向:日语语言学、日语教育。

猜你喜欢
言语行为对比
解读夸张性广告言语行为的“真实性”内涵
浅谈文化对言语行为的影响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影响脚斗士与跆拳道运动项目发展因素的对比分析
中日两国胶囊旅馆业的发展对比及前景展望
克里斯托弗·马洛与陶渊明田园诗的对比
英国电影中“愤青”与“暴青”对比研究
道歉言语行为的功能
分析敬语的言语行为
浅议乔姆斯基评斯金纳的《言语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