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不倒,豪宅碉楼

2020-12-23 04:14
中国科学探险 2020年1期
关键词:碉楼

江流在前,雪峰镇后,沃土环绕。一楼住牛羊,二楼做厨房,楼顶晒谷粮。三楼为居室,四楼敬神明,顶上建碉房。农耕、畜牧、生活、贮藏、战斗。你所需要的一切,都在这里。屹立于不可能之处,百千年不倒。这里是碉楼,最好的居所。

雕楼,碉楼

你是谁,Hey!

梦想着豪宅别墅、小桥流水、池塘假山的你,来看看真正的“豪宅”。

用雪山、大江做庭院,满足生活一切梦想。高可超过50米,历经地震战争,屹立千年不倒。藏族、羌族兄弟们古老的摩天大厦。

碉楼!

古碉分布在中国西部喜马拉雅山脉和横断山脉的广阔地区,从西藏的古格到四川西部都可以看到它的踪影,但古碉幸存最多的是在丹巴地区。

在横断山脉的影响下,当碉楼在其他地区已经逐渐消亡之后,在丹巴却得以化石般成系列地保存下来;又在时间中吸收各种影响,自我改造。

藏式民居,一宅一院,多为四层:底层圈养牲口;二层为厨房、贮藏室和日常生活起居之所;三层一般建有经堂,也留作喇嘛或尊贵的客人居住;最高处被称为“拉吾则”,碉楼可以建在其上。

牧民们不愿意离开他们的牲口,高原的晚上,寒冷风大。就像风雨交加的夜里,你舍不得把你家狗狗关在门外一样,将牛羊驴马召回温暖的家里,是牧民们再自然不过的选择。家畜们毛茸茸的身体也温暖了底层,让二楼生活的人们不用脚踩冰冷大地。

二楼是温暖的凡间生活,吃喝拉撒睡。意识跨时空般先进的开放性厨房,同起居室融为一体,居中央。一家人围在一起吃饭喝茶的时候,情感可以得到交流,家族的凝聚力方可代代相传。

最妙的是二楼架空的厕所,高原寒冷缺氧,有了它,再也不用大半夜的打着寒颤爬楼梯如厕。便便落到屋外的地上后,干燥的风很快就将它们吹干,并不会留下太大异味。

由于三层和四层的面积逐级递减,因而在二层和三层的屋顶上分别形成“L”形平台。楼上的平台,既是打麦场,又是孩子们玩耍的好地方,相当于汉民居中屋前的院子。

把打麦场搬到了房顶无疑是最大的创意。在内地农村,每当收获的季节,农民都要在田地里专修一个打麦场。

而在这里,每当秋收时节,人们把田里的收获物运回家里,堆放在三楼的平台的四周,让麦穗朝外,等待风干。待到农闲时节,再来脱粒入袋,秸秆等直接堆放在侧面小屋中作为牲畜的饲料。

当然,能这么做是因为这里土地缺乏,半农半牧,农业生产规模不大,才能运回家中,在屋顶堆放和脱粒。这充分体现了这个半农半牧区的绝妙设计:楼下养牲畜——中间住人——楼顶打麦,实现住宅与生产的完美结合。

丹巴的藏式民居每家都保留着碉楼的象征性建筑,在住宅最高的一层都有一个叫做“拉吾则”的四方形的小屋,屋顶有四个高出的塔状石角,这个小屋一般都是供奉神位的经堂。

“拉吾则”的含义是曾经建造碉楼的地方,它暗示着这里本应是碉楼的位置,象征性地代表着碉楼。

四角角顶除安放白石,以作诸神的象征进行供奉外,角后还专设插入玛尼旗的钻有孔洞的预留石插板;后方中部还设有用作“煨桑”的松枝。

神、人、畜同居,神总是位于高处,从底层到最高层,建筑的次序俨然是从具体的实用上升到抽象的精神领域。

碉楼,碉楼,竖起来

古碉楼从功能上一般分家碉和寨碉。限于人力物力家碉大多都不会建得太高,一二十米不等。

平时用作储藏和防盗以及冤家械斗,遇大的战事则可加入到集体的攻防中。寨碉则可高达五六十米,以保护整个部落和村寨。

有学者认为碉楼最初可能是萨满教的神坛,土著居民曾经修建四方形的无窗石碉作为祭祀使用。

在仇杀时代,它长高了,位于顶端的神坛也随之升高,下层兼有防御敌人的功能。

在苯教传入后,碉楼被赋予更具有形式感的宗教色彩,发展到用苯教的符号来装饰。碉楼盖得越高,就越接近天神。

吐蕃王朝统一藏区,佛教兴起之后,碉楼则更多地被用作村寨争斗时,攻守皆宜的要塞。

在近代,高碉逐渐从实用性的居住中被淘汰,只保存了其形而上的功能,作为与诸神世界联系的通道和象征。

而到了现在,它更多地成为社会地位及财富的象征。家里生下男孩后,就得开始备石取泥,筹建高碉。倘若男孩长大成人,家碉还没有修好,就别想娶到媳妇。

普通人只能建四个角的碉楼,地位较高的人才可以盖四角以上的碉楼。

碉楼的入口离地面都在3米以上,爬进去把梯子一抽,无论野兽还是敌人都无法进入。

碉楼里面可以储藏饮水和粮食,一般楼层在十层以上,一个家族在里面住上半年完全不成问题,而且攻击敌人轻而易举,敌人没走到碉堡跟前已经被箭矢击毙,就是摸到了碉堡下面,也免不了被乱石击中。

数量最多的还是家碉。作为房屋的一部分,它们见证着日常生活与英雄叙事之间的关系。各个家碉之间,组成一个错综复杂而又彼此呼应的军阵。

在冷兵器时代,碉楼修改了村庄的意义,使它们变成雄关险隘,变成征讨者无法逾越的屏障。

在碉楼与村庄之间存在着某种和谐。它们并不矛盾,这不仅是因为土石结构的碉楼在视觉上与田野色调的完美结合,更因为它们让我们看清了战争与和平的转换关系。

荒野中的碉楼多是寨碉,如《皇朝武功记盛》中所说:“其扼要处必有战碉于墙垣间以枪、石外击,旁既无路,进兵必须从枪石中过,一碉不过数十人,万夫皆阻。”

现在丹巴的碉楼大部分是清代大小金川之役的遗迹。

碉楼,碉楼,难攻破

1747年(清乾隆十二年),因边境争端,大金川土司莎罗奔起兵攻掠革布什扎及明正两土司的属地边境。

清廷命四川巡抚纪山派兵平息,“前临激流河川,背依险峻山崖,碉寨石卡坚固,易守难功,清军阻滞”。

又命云贵总督张广泗为四川总督,统兵3万,分两路进剿。打了一年还是打不下来。

又派大学士讷亲督师,采取以碉逼碉,逐碉争夺的战术,依然打不下,乾隆皇帝大怒,斩了张广泗、赐死讷亲。

又命令大學士傅恒前往,起用已废黜还籍的名将岳钟琪,并增调精兵3.5万人,迂回绕开密布的碉楼,直逼大金川土司官寨,莎罗奔叔侄才出碉投降。

这次金川之战,用兵7.5万,耗银2000万两。

到了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土司之间再次互相攻击。

清廷命四川总督阿尔泰进剿,他进兵打箭炉(今康定)半年不动,被罢职后赐死。

又命大学士温福为定边右副将军,由云南赴四川督师。以尚书桂林为四川总督,再度率兵征战,进入横断山区碉楼林立的险恶地带。桂林打不下来被撤职。

又命温福为定边将军,温福又袭用以碉逼碉的战法,建筑碉卡数以千计,将2万余兵四处分散,温福打了半年,被土司索诺木突袭,击败清兵万余。温福中枪阵亡,兵士阵殁3000余人。

又派阿桂为定西将军,明亮、丰伸额为副将军,舒常为参赞大臣去打,动用了当时清朝最先进的大炮,包括威远炮、冲天炮、九节炮等。到乾隆四十一年,战事才结束。

这次战争,清廷因作战不力处死多名朝中大员,阵亡兵士25000余人。其时,平定伊犁、稳定整个回部,所费不过3000万两白银,耗时不过3年。

而大小金川,不过500里地,人口不满3万。平定战乱,却耗时5载,耗资7000万两白银。

真正美好的家园,应该是在风调雨顺时,享受自然与温情;在困苦艰难时,守护它的孩子。碉楼,都做到了!

猜你喜欢
碉楼
西藏古代碉楼演变
中江有碉楼精巧神奇名邓氏
游剑门关
羌族碉楼历史功用变迁
追溯消失的阿尔碉楼文化
广东开平碉楼里的时光往事
开平碉楼,违和中的震撼
GHOSTS OF GUANLAN
羌族碉楼元素在旅游产品开发中的应用
赞马关石垭口碉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