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阶段如何以审美感知为前提理解音乐要素

2020-12-23 04:46杨洋
小学时代·中旬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小学音乐

杨洋

【摘  要】  本文以审美感知为音乐核心素养的前提下,阐述在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理解节奏、调性、力度等音乐要素,从而为学生的音乐思维和能力养成提供有力支撑。

【關键词】  审美感知;音乐要素;小学音乐

音乐课程标准中将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确定为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以音乐审美感知为核心。音乐审美感知是对音乐艺术美感的体验和感悟,是对不同的音乐文化语境及其人文内涵的认知。对音乐的体验感悟的过程,就是体验由音乐的各个要素组合而相互作用后形成的音响效果的具体形式。这些音乐的要素是指构成音乐的各种元素,既包括基本要素——音的高低、音的长短、音的强弱和音色,也包括基本要素的相互结合形成的调式、曲式、和声等等的这些常用的形式要素。对于音乐要素的理解,不能只单独把它当成某一个概念或知识点,并拆解后解读,这样既脱离了经验与情感,也脱离了审美感知。脱离审美感知来理解音乐要素是片面的、个体的、鼓励的理解,而以审美感知为前提感知音乐要素,才是全面的、整体的、系统的理解。

一、感知节奏,挖掘音乐的骨骼之美

音的长短各不相同,将长短不一的音组合在一起,就是节奏。人们在接触音乐时,节奏往往是最先感触到的音乐要素之一,节奏带给人的律动,鲜明且突出,可以说人的感知对节奏有天生的敏感性。如果说节奏是音乐的骨骼,那么它就是激发学生在感受和体验音乐的内在驱动力。不同的音乐风格,也有着自己本身特有的节奏型而构成,带来的韵律也不相同。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体会不同音乐风格的不同节奏型的独特魅力。

例如《小巴郎,童年的太阳》一课,这是一首典型的新疆曲风的乐曲,两段体,每个乐段都有四个乐句。第一段前四个乐句的开头,都是以切分音为起始的节奏型,切分音打破了节拍中原有的重音规律,使弱拍强奏,形成了一种重音颠倒的感觉。这种以切分音为乐句起始节奏型的风格恰恰是新疆音乐节奏的典型特点,尤其在情绪欢快的乐曲或舞蹈的音乐中会经常出现,如《阿拉木汗》《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等歌曲中都出现了这样的特点,所以在进行新疆乐曲的教授时,教师就可以设计以切分节奏为起始节奏的固定节奏型进行伴奏,从感受新疆舞曲的动感中理解切分音的独特之美。与之有强烈对比的蒙古族长调,则是另外一种风格,其节奏特点是以平缓稳定的长时值节奏型为主,如四分音符、二分音符、全音符,并带有波音、短倚音、颤音等装饰音,比如歌曲《牧歌》就是典型的蒙古族长调乐曲。蒙古长调是具有鲜明的游牧民族文化特征和地域文化特征,其音乐长音的节奏型源自于对草原生活步调的模仿,所以在理解节奏时,学生要从感受蒙古的文化生活之美入手,才更能够理解蒙古音乐的真谛。

二、感知调性,体会音乐的气质之美

罗马尼亚钢琴家柴利比达克曾说过:“音乐与音符并没有任何关系,音符不过是传达音乐实体的媒介物而已。”这句话是在告诉我们音符只是音乐表达的媒介,好的音乐不等于好的音符,如何将音符组合,如何表现音乐背后的语言,才是作曲家在创作音乐时真正所想表达的。高低不同的音符相互组合,形成音列,用不同的音列组合成了固定的调式,而调式产生的不是随机无规律,而是音符有规律的、有组织的且逻辑性的组合。当然无调性音乐在当代音乐中是不可分割流派之一,但小学生暂时接触不到,故不在这里进行过多赘述。从美学角度来说,在欣赏或演唱音乐时,不能将音符从音符的组合关系中抽离,只从某一个音、某一小节去感受全曲,而是要从整体性出发,从乐曲的调性中把握乐曲的气质,从调性的角度出发探索音乐之美。

大小调式的主和弦是建立在主音上方的三和弦,即Ⅰ、Ⅲ、Ⅴ级。大调的和弦是大三度,色彩明亮;小调的主和弦则是小三度,色彩相对暗淡。这是和声色彩赋予人类听觉的特殊之美。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通过统一素材的不同调性之间进行对比,让学生体验到不一样的音乐色彩。例如《原谅我》这首乐曲,整首乐曲短小精悍,歌词简练,表达了一个孩子向朋友倾诉自己以往的过错,请求原谅。笔者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在不改变应有的节奏型和对应的歌词的前提下,进行向下移低三度的移调。原曲中小字一组的do移动到小字组的la、原曲中小字一组的mi移动到小字一组的do、原曲中小字一组的sol移动到小字一组的mi,以此类推,原曲是C自然大调,经过移调后变成了a和声小调。学生们在演唱移调前后的两首歌曲后,能够迅速分辨出改编前后色彩的不同,改编后的乐曲更加暗淡、抑郁,更能够体现出小孩子请求他人原谅时谨小慎微、小心翼翼的情感。学生通过调性对比,更深刻地体会到这首乐曲蕴含的情感,再次演唱时,更投入到歌曲的表演中。

三、感知力度,重视音乐的性格之美

幻想一下音乐中如果没有强弱的力度对比会是什么样子?所有交织在节奏中的音符,都像工厂流水线里的螺丝钉,一模一样,机械且整齐,但缺少美感。没有强弱的音乐,就像杯子里的白开水一样,没滋没味,不“可口”。然而在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忽视对强弱的理解,或是不加解释地倒灌给学生,对学生说:“这里强”“这里再弱一点”,然而为什么会这样处理,这与音乐的美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如果没有强弱的音乐处理是怎样的呢?我们可以在许多经典作品中需找答案。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贝多芬,其作品很多,世人对《命运》交响曲耳熟能详,全曲都是在一个主题扩展延伸。在笔者看来,这个主题最惊艳的并非大三度音程组成的四个音高,而是在这四个音上的重音记号。乐曲的起始句便用如此强的力度进行演奏,在当时的年代算的上一个新奇的创作,这四个音,仿佛四块巨石,给人以突兀感,贝多芬自己形容这四个音的动机是“命运之神在敲门”。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四个重音记号,《命运》便是另一个滋味了。这四个重音记号绝不是偶然填写,而是贝多芬在遭受一连串生活上的打击之后,对多舛命运的有力回击。理解乐曲中的力度,要从生活经验和情感从态度价值观的角度去理解。乐曲《大雨和小雨》是经典的以生活经验体验强弱的乐曲。乐曲中呈现了“大雨”与“小雨”“哗啦啦”与“浠沥沥”两组力度的比对。大雨下落时雨点大,下得急,所以“哗啦啦”的声音就大,用“f”的力度进行演唱;小雨下落时雨点小,下得相对缓慢,所以“浠沥沥”的声音就小,用“p”的力度进行演唱。很多教师在给学生讲解时,都会用这样的生活经验的体验方式引导学生,学生们也能很快掌握,并理解乐曲中力度的对比。

综上所述,小学音乐教育的核心与灵魂就是审美教育,审美教育也是国家教育、校园教育中的一部分。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音乐要素在音乐中的作用,但不是将音乐要素作为一个分支,从音乐的整体中分裂开来,脱离审美,枯燥地强调音乐要素。同时,在教育实践中,教师也不能凭借无根据的审美感知,脱离音乐本体,忽视音乐要素对提高审美感知的重要作用。教师要以提高审美感知为前提,理解音乐要素的存在价值,才能更好地进行小学音乐教育,为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甘小凤.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J].中小学教育·下半月,2010(1).

猜你喜欢
小学音乐
启动多元思维,激发音乐灵性
浅谈小学高年级合唱教学设计优化策略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机智的研究
小学音乐综合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探究
戏歌艺术特色以及对小学戏曲教学的引导作用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开启学生智慧,构建快乐课堂
如何走出小学音乐教学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