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媒介走向艺术

2020-12-23 01:59魏旭燕
美与时代·上 2020年9期
关键词:书籍设计数字阅读艺术化

摘  要:面对数字阅读的冲击,纸质图书的“艺术性”正在不断超越其“媒介性”的特质而不断走向艺术化,其文化品格与精神内涵也不断深化与拓展。这得益于数字阅读难以媲美的纸书本身的体验美学,更有赖于书籍设计理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伴随着概念书和艺术家书的实践探索,纸书的设计形式越来越多元,审美价值和精神品格不断提升,艺术化的程度也越来越高,并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关键词:数字阅读;书籍设计;艺术化

2020年3月19日,国内科大讯飞和掌阅发布了自己的彩色电子书产品,电子书终于告别黑白时代迎来了彩色阅读的新纪元。近年来,数字技术的发展对整个纸媒行业造成了巨大甚至致命的冲击,据美国劳动统计局的报告数据显示,“从2008年到2018年,纸业雇员人数将从445,800个减少到337,500个,锐减1/4”[1]50-51。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学者兰卡斯特就宣告了“无纸时代的来临”[2]。面对数字媒体大张旗鼓的冲击,传统的纸质图书究竟该何去何从?我国著名的书籍设计艺术家吕敬人先生认为,书籍设计者要向信息传播者转变,要把书籍看作信息栖居的建筑[3]。面对数字浪潮的冲击,纸书的文化品格与精神内涵也在不断深化与拓展。

一、数字技术对传统阅读方式的改变

任何一种新技术从诞生到普及一定是在受众需求上比原有的服务做得更好、更“进步”,时下发展迅猛且广受欢迎的电子阅读也不例外,它有着平面静态的传统纸质阅读无法比拟的优势。主要表现为:信息获取更便捷,信息存储容量大,携带更方便,阅读成本更低,资料利用率更高,节约纸张低碳环保等。阅读方式变得更加自由化、轻松化、碎片化、虚拟化、多元化[4]。由于其获取知识信息的便捷即时,Michael Saylor(迈克尔·塞勒)甚至把数字阅读比喻为“一个随身携带的世界图书馆”[1]69-71 。

二、数字时代书籍的多元化存在方式

面对数字阅读如此强劲的发展势头以及数字技术对人类生活全方位的覆盖速度,许多人不免担心“纸书会死吗?”事实上,在数字化生存下的“读屏时代”,大量的传统纸媒确实一度面临倒闭的风险。然而,数字阅读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也让读者越来越认识到其相较于传统阅读不可避免的缺陷和局限,比如:电子屏幕对视力的损伤,缺少纸书阅读从视觉、嗅觉到触觉的全方位心理体验等。纸质书精致巧妙的装帧设计、不同开本和材质给人的不同触觉、心理感受,以及纸张特有的香味等,都是电子书无法媲美的。我国国民阅读调查连续几年的数据均显示:电子书虽涨势迅猛,但纸质书更受欢迎。于是便形成了当下纸书、电子书、有声书并驾齐驱、协同发展的图书出版局面[5]。

三、數字时代走向艺术化的纸书设计

从其诞生到电子阅读问世之前,书籍一直都是人类储存、传播文化信息的主要载体,然而,随着数字阅读的出现和普及,传统纸质书籍作为信息载体的媒介特质已经远远比不上电子阅读的优越,反而其“艺术性”(即作为满足审美的纯粹艺术品)超越其“媒介性”的特质正逐渐凸显,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说到书籍设计的艺术化,就不得不提及“最美的书”这项书籍艺术评选活动。“中国最美的书”评选活动自2003年开启,至今已成为当下中国文化界的知名品牌。雅昌文化集团董事长万捷认为,书籍本身就是一种不可取代的艺术品,除去其作为信息传递载体的物质特性,书籍还具有装饰品、收藏品、礼品乃至奢侈品的性质[6][7]。可见,数字读屏时代的传统纸质书籍不但不会消亡,反而在文化品格与精神内涵方面不断拓展和延伸,无论从外观形式上还是文化属性上都更接近艺术品的范畴。

(一)系统化的书籍设计“3+1”整体设计观

日本设计大师杉浦康平和吕敬人先生都多次论述了书籍的整体设计观念,强调整体设计中文本信息系统的建立和书卷气息的注入等因素[8][9]。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装帧+编排设计+编辑设计+信息视觉化设计=书籍设计3+1”的整体设计观[10]327。书籍装帧强调设计作为辅助手段存在的特性,书籍设计却推崇设计者成为统筹全局的导演,把书视为一个可以与人沟通的生命体。书籍设计本身具有了独立存在的艺术审美价值。吕敬人先生常提及的“书戏”,就是将书籍看作是一个舞台、一个剧场,而设计师需要导演它。比如朱赢椿崇尚质朴而有亲和力的“看不见设计的设计”,他常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悟融入到书籍设计的创作之中。《蚁呓》、《蜗牛慢吞吞》、《肥肉》等作品,都是他把自己生活感悟融入书籍创作的实验性表达,他也因此被人称为“自编自导自演”的设计师[11]。他从选题、文字、图片等编辑工作开始,直至整个外观设计的完成都亲自参与创作,真正摆脱了书籍设计“为他人做嫁衣裳”的从属地位,而将书籍设计当成一种艺术创作的大胆尝试,来表达自己个人的生活理念和哲学观点[12],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书籍作为独立艺术品存在的方式。

(二)文本包装向文化传播的延伸

纵观多年来“中国最美的书”和“世界最美的书”的中国获奖作品,其最大共性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娴熟运用以及对华夏美学和中国精神的隐性传播[13]。数字阅读时代建立在整体观基础上的纸质书籍设计已经从原来作为“文本包装”的辅助者角色变成了“文化(视觉化)传播”的主角。“书境”、“书筑”、“书戏”等概念的提出更是让书籍艺术的精神内涵不断深化拓展,书籍艺术成了设计者自由表达民族美学意境的剧场和知识信息诗意栖居的建筑[10]178。中国艺术的审美特征是儒释道分别所追求的“中庸”、“空性”、“自然”三者融合之后的分寸、克制、含蓄、雅致之美,这也构成了我国书籍设计独特的东方审美语境。当代书籍设计者义不容辞的一个使命,正是在这种东方审美语境中找到传统文化符号适合现代人口味的当代表达方式,使书籍设计作品能够达到吕敬人先生所谓的“不摹古却饱浸东方品味,不拟洋又焕发时代精神”的境界,重拾中华民族的意境、气韵之美,找到属于自己的表现民族文化精神特质的语言符号设计系统[14][15]。吕敬人先生一贯主张推崇的内敛、不张扬的表现手法,正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他启发设计师必须寻找并挖掘隐藏在文本之外的“无形”的信息。这种无形的“隐性”信息(即文化积淀)正是书籍设计师之间拉开差距的关键所在。

(三) 从“五感”学说到书籍设计体验美学

有人说数字化生存状态下经济形态也凸显“虚拟化”的趋势,虚拟的感觉、体验和文化一样成为商品,体验经济大行其道,“阅读”也开始向“悦读”转型[16]。阅读的舒适性、人性化、幸福感等受众阅读体验成为数字时代阅读研究的新方向[17]。杉浦康平曾提出书籍设计的“五感”,即书籍在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方面带给读者的全方位审美体验。可見“五感”对书籍设计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18]。书籍设计也逐步演变为一种阅读体验设计:即书与阅读者关系的设计。设计师创造的不仅是一个能够触摸的物质实体空间,更是为阅读受众营造的心理空间。优秀的书籍设计能够充分调动读者的视觉、触觉、嗅觉、听觉和味觉[10]316-319。一册书拿在手,读者通过观其形、触其质、嗅其香、闻其声、品其味,加上图文阅读的精神之旅,能够达到身心极大的愉悦体验与享受,从而获得阅读带来的幸福感。

四、当下纸书设计艺术多元发展的现状

(一)形态结构的艺术化

“多元化”和“多维度”是现代书籍设计的形态特征, 当下纸书设计的开本大小、形状结构、打开方式等都呈现多样化趋势,不同的长宽比例、厚度、开合方式等会带给人完全不同的感官体验[19]。比如出于安全性考虑,现在的许多童书绘本都采用圆角设计,开本除了常见的长方形、正方形之外还出现了圆形、卡通动物等不规则形状。许多书籍还采用了镂空、浮雕、折纸等艺术形式,极大丰富了图书的观赏价值和审美水平[20]。此外,书籍形态结构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拓展,比如有学者提出了书籍的“空间结构”、“时间结构”和“因果结构”等概念[21]。

(二)书籍材质的艺术化

材质本身的“五感”体验就是一种丰富的设计语言。纸是有情感和生命力的,亦有性格、气质之别。纸之美,美在体现自然的痕迹,它的纤维肌理、触感气味、自然色泽,以及带给人心理上的亲近感,都是数字阅读所无法比拟的[10]303。比如,粗糙的手工纸(如桑皮纸、东巴纸等)体现的是厚重古老的农耕文明,光滑的铜版纸、胶版纸、玻璃纸等体现的则是工业文明,这些材质给人心理认知的区别对书籍设计最终的呈现效果有重大影响[22]。近年来,各类特种纸的运用更是为书籍设计锦上添花。此外,许多书籍艺术家也不断尝试各种新材料在书籍设计与制作中的应用,比如塑料、皮革、布、金属等,这些探索都不断丰富着书籍设计中材质美。

(三)互动体验的艺术化

互动的魅力在于受众对艺术创作的“参与感”[23]。比如近些年逐渐流行起来的立体书设计,这种艺术化的书籍是将立体贺卡的形式植入书籍设计中,立体翻页的设计改变了传统的平面阅读方式,极大增强了纸书的趣味性、游戏性、互动性特质[24]。如法国的帕斯卡尔·艾德兰编著的儿童科普书《我们的身体》和我国的呦呦童编著的《中国年》立体书系列,都是集互动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且深受小朋友们喜欢的作品。此外,也出现了许多大面积“留白”的书籍(如朱赢椿的书籍作品)。朱赢椿曾说:“无字之经方为真经,更有趣的内容尽在读者自己心里。”他认为阅读的乐趣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参与[23]。日本设计大师原研哉认为,“在留白的空之中,更包含了沟通和传达的力量。”关于书籍的互动设计,国外的艺术家和设计师们起步更早,比如杉浦康平于1984年设计的《立体看星星》和英国艺术家Damien Hirst于1998年出版的自传体艺术画册《我想与每个人永永远远在一起,走遍天涯海角》,都属于书籍互动设计的早期实验性尝试。

(四)“概念书”与“艺术家书”

1.概念书

概念书是指充分挖掘“书”的内涵,寻求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创造与众不同、令人耳目一新、独具个性特征的新形态书籍。它在我国目前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国外的许多设计院校都要求学生“为未来15年做设计”,而且强调设计的“原创性”,他们认为模仿跟风只是一种廉价的复制,是一种倒退[10]370-371。概念书正是根植于此理念诞生的一种“指向未来”的设计。概念设计的重点在于对传统“书”的定义提出质疑,从什么是“书”延伸到寻找它与其它领域的界限。概念书本质上是一种实验性质的设计探索,眼下未必完美成熟,但它饱满的探索精神便是最大的意义和价值所在[25]。概念书的探索为书籍设计带来了许多新的机遇和方法,并影响着书籍设计的未来趋势[26]。

2.艺术家书

“艺术家书”是现代艺术家把书作为承载自己艺术的“容器”,用书本的形式展现对艺术的思考,简言之就是艺术家们以书为媒介进行艺术创作的一种形式。艺术家不仅是书的作者,是书的编辑者,还是书籍创作出版的负责人。在数字阅读对传统纸质阅读的大肆冲击下,手制书艺术还承担着维护书籍文化尊严的作用[27]。数字阅读时代的艺术家书也呈现出新的时代特点,如:创作方式越来越多元,新材料、新技术为艺术家书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物质保障,也为艺术家书的形式表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以纸书为代表的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在数字浪潮中的种种困境、挑战和机遇,也侧面反映了社会和时代的深层次变化,这带给艺术家思考的空间,大大刺激了艺术创作的深度、观念性、实验性、先锋性和批判精神[28][29]。

五、结语

面对数字阅读强劲的发展势头,传统印刷的纸质书作为知识信息媒介的特质终将被更加智能化、便捷化的数字阅读所取代,然而纸质书独有的阅读体验和物质化的收藏价值却是再先进的科技也无法取代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媒体技术的数字化、智能化只是淘汰了那些粗制滥造的纸质读物,对于设计精湛、制作精良的优质图书而言,只会迎来一个全新的生命周期。目前,我国纸质图书的艺术化趋势才刚刚开始[30],随着艺术家和设计师们更加深入的探索研究,我国的书籍设计会越来越精美,制作水平一定会越来越成熟。

参考文献:

[1]迈克尔·塞勒著.移动浪潮——移动智能如何改变世界[M].邹韬,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50-51.

[2]郑也夫.后物欲时代的来临[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138.

[3]苏秦 谢金海.纸质书与电子书比较分析[J].唯实,2015(02).

[4]贺燕芝.数字化时代的新媒体传播对大众阅读心理与阅读方式的影响[J].科技传播,2016(10).

[5]李盛明.纸书电子书有声书并驾齐驱的阅读时代[N].光明日报, 2018-04-25.

[6]江佳.雅昌:世界顶级的书籍艺术品创作中心[EB/OL].CPP114(中华印刷包装网),2014-03-23.

[7]王晓易.书籍是否已演变成艺术收藏品[EB/OL].网易信息时报,2012-10-19.

[8]杉浦康平.造型的诞生:图像宇宙论[M].李建华 杨晶,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9]黄彦.多元化阅读格局下的纸质书籍设计的策略[J].中国出版,2012(12).

[10]吕敬人.书艺问道[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327.

[11]吴曼.从”世界最美的书”中国获奖作品浅析中国当代书籍设计观念的变化[D].汕头:汕头大学,2011.

[12]朱赢椿.从设计者到创作者(做书者说)[N].人民网,2015-6-16.

[13]任雯.书籍装帧设计的中国文化语境构建[J].包装工程.2018(10).

[14]王蓉.解构碎片化时代下书籍装帧设计的物化观[J].编辑之友,2015(02).

[15]王卫波.意义感知与文化生产:符号学视角下的书籍装帧设计新探[J].中国出版.2018(11).

[16]周鼎 石岩.数字媒体艺术视域下的传统书籍设计的思考[J].编辑学刊,2019(04).

[17]许芸洁.论纸质图书的不可替代性——基于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视角[J].图书馆建设,2011(02).

[18]宋雪梅.书籍设计的”五感”[J].文艺研究,2010(04).

[19]赵倩.书籍设计形态初探[J].出版与印刷,2007(03).

[20]阎鹤. 书籍设计多维度空间形态的表现研究[J].包装工程,2015(02).

[21]陈珊妍.书籍设计形态的形式结构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8(01).

[22]王绍强.书籍设计的内容与形式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1(04).

[23]王轩.从朱赢椿“世界最美的书”谈书籍设计中的互动理念[J].中国出版,2010(19).

[24] 丁西蓓.科普童书出版设计童趣化[J].出版广角,2015(04).

[25]谭平.概念书籍设计——设计教学笔记[J].美术研究,1999(03).

[26]张慧 王家民.概念书籍设计研究[J].大众文艺,2014(01).

[27]徐冰.钻石之叶:百年全球艺术家手制书[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6.

[28]徐小鼎.艺术家书的历史脉络与发展现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8(5).

[29]袁璐 毋丹.數字化背景下我国艺术家手制书的发展策略探析[J].包装工程,2019(16).

[30]蔡顺兴.书艺问道——数字流媒体时代书籍设计生存的新探索[J].科技与出版,2019(01).

作者简介:魏旭燕,硕士,宜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与设计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平面设计、设计美学、艺术设计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书籍设计数字阅读艺术化
浅谈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
不规则抽象
玩味型格
现代书籍设计中纺织材料的应用
迷人的书《S.》
农村用户数字化阅读培养策略研究
近十年我国数字阅读的发展状况与趋势
手机阅读平台用户体验影响因子分析
中国传统美学下的书籍设计研究
设计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