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疾病诊断中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的重要价值研究

2020-12-24 12:23赵冬杨晓琳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18期
关键词:血细胞形态学粒细胞

赵冬,杨晓琳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0 引言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是儿科疾病诊断的常用方法,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不仅仅能够对细胞外部形态变化了解,同时还能够更为直接的显示出细胞内部结构,能够对异常细胞进行区别和鉴别。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血液分析仪在我院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此种检验方法的出现,大大提升了临床检验工作的效率,但与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方法相比,血液分析仪无法查看到细胞核形状、大小,染色质形态、数目等等。因此,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也是血液细胞分析设备中不可替代的一种,分析各种类型血细胞形态学有无变化的金标准。对不明原因的高热,出血,贫血,黄疸和无法控制的反应均应采取血细胞形态血检验来判别细胞是否存在变化,以此排除不确定因素。针对于此,本文主要研究儿科疾病诊断中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的重要价值,并将结果进行如下报道。

1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诊断现状

作为临床检验诊断中的关键部分,血细胞形态学检验主要是以不同血细胞检验技术为方法,以造血和淋巴组织病症和相关病症作为检验,和多重基础学科有所关联,同时和临床医学紧密结合,为造血,淋巴组织肿瘤,贫血,感染性病症以及出血性病症提供指导。虽然全自动血细胞分析设备能够对外周细胞形态提供检验参值,但是这些形态学参值一般定性为异常状态,无法作为临床检验诊断依据。

2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诊断的有效价值

外周血细胞的显微镜形态学检验本身是一种简单,经济的常规检验诊断方法,血涂片中的血细胞形态能够对不同病理要素或者有关的细胞水平病理变化进行反映,显微镜观察十分形象,清楚,病理特征十分明确,能够对病症的初步情况进行了解,以此作为检查依据。所以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在临床血液学检验中不可或缺,也是目前一种无法替代的方法。全自动血细胞分析设备的形态学参值只能判定为血涂片形态学检验的筛查提醒,多数血细胞形态学异常仅仅通过血涂片显微镜形态学检查确定。

3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诊断出现的问题

当前,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诊断出现一些问题影响其发展,主要为:①标本采集,染色不合理,当前实验室血涂片的不断推广中,染色多采用手工方法,操作人员或者实验室间具有较大差异;②主要为手工操作:人工显微镜观察血涂片的用时久,具有较大工作强度,标本无法长时间保存,血细胞图像无法用数据的形式保存;③缺少合理,科学的质量保证方式和对策:血细胞形态学检验作为高难度实验,受检人员具有较大的主观因素,不同人员间检验结果具有较大变异性。

4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图像发展

当前,不管是我国还是国外的血细胞形态图像分析系统设备还在发展,其中血细胞形态分析作为预识别,需要形态学检验人员的再分类,也就是人工确定;设备所采集到的血细胞图像质量和显微镜下能够记录到的细胞形态有所区别,这可能是导致预分类不符的主要因素;获得白细胞的图像作为单细胞,图像获取和分类识别用时较久,缺少血涂片的完整数据;对血细胞形态存在异常变化,并不是全部的设备都能够达到镜下人工记录价值,特别是对于血涂片推片以及染色差的标本;对于常规缩减的血液细胞分类技术较为精准,但是对原始细胞以及异常细胞缺少较高识别率;应提升其他血液细胞形态学检验流程。通过设备性能改进和提升后,全自动血细胞形态数字图像分析系统将不断普及。

考虑到血涂片扫描或者范围扫描后的缺陷,外国研究人员也开始对这一问题注意,特别是网络形态的再次分类和确定,任何有网络浏览器或者网络连接的区域就可以对血细胞形态进行记录。

5 中性粒细胞的形态学变化研究

5.1 核左移的临床研究

临床对于核左移的界定主要是:“由于杆状核以上出现了异常的粒细胞,或者是一些早、中、晚的幼粒细胞”;根据其严重程度,可将核左移划分为:(1)轻微程度的核左移:即异常增高的中性粒细胞以及白细胞总数较少,且杆状核上的粒细胞增加幅度约为5%;因此,患者感染的程度还比较轻,机体仍有较强的抵抗力;(2)中度核左移:中性粒细胞和白细胞总数的百分数增高幅度较大,且杆状核粒细胞较正常时增多10%,同时,伴有少数的毒性改变和晚幼粒,感染程度比较严重;(3)最严重的核左移:即中性粒细胞、白细胞总数增高的幅度十分明显,且杆状核的异常增多的粒细胞超出正常值的25%左右,且在粒细胞白血病中有更幼稚的粒细胞或伴有中性粒细胞型类的白血病反应。

5.2 核右移

核右移主要是指中性粒细胞的分叶较正常机体多出3%,且伴有白细胞总数下降,这也是导致患者机体造血物质的缺失、造血功能的衰退等;且多见于营养不良性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患儿中。

5.3 形成了空泡、中毒的颗粒

儿童的机体若发生了重金属中毒,或者是严重的感染,又或者是大面积的烧伤等疾病时,机体内的中性粒细胞便会发生形态学的改变,即:细胞胞浆内会有大小不一、直径不等的紫黑色颗粒,且存在大小不一、数量不均等空泡;患儿感染越严重,机体中的空泡、中毒颗粒就越大、越多。

6 淋巴细胞的形态学变化研究

相较于成年人来说,儿童机体内的淋巴细胞较多,有数据调查发现,新生儿机体内淋巴细胞的占比约为35%;而粒细胞约为65.0%;6-9日后,淋巴细胞会上升至50%左右,此时,新生儿机体内的淋巴细胞刚好和粒细胞保持平衡。但随着新生儿的逐渐长大,机体内淋巴细胞数量会有所下降,并逐渐达到正常水平。

6.1 异型淋巴细胞的形态学改变

临床将“异型淋巴细胞”概括为是儿童机体遭受到细菌或病毒侵袭后会出现不规则、单核细胞样,幼稚型、幼淋巴细胞样,组织、浆细胞样等异型淋巴细胞;其中,儿童中最常见的异型淋巴主要是传单(EB)病毒感染,应彻底且及时的治疗。

6.2 中、大淋巴细胞的形态学改变

正常人体中的淋巴细胞体积较小,但若机体处于某些病理状态下,便能够检验到中、大型的淋巴细胞;且中、大淋巴细胞与成熟小淋巴细胞的病例约为0.5:1。其中,中型淋巴细胞的占比相对大淋巴细胞更高,约占33.33%;若检验结果显示中型淋巴细胞异常增多,则说明机体受病毒的感染,需及时治疗[1]。

7 红细胞形态改变的意义

成熟的红细胞主要来自于红系祖细胞,而在细胞的发育和成熟过程中,除了酶、体液、造血的原料、骨髓-血液屏障以及骨髓造血功能成熟发育因子等共同作用外,与化学、物理、免疫、中毒和感染等紧密相关。儿科检验红细胞形态的目的是鉴别贫血;而根据红细胞的形态,可将贫血疾病划分为三种类型[2]。

当前,儿科疾病当中最常见的有:缺铁性贫血、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其中,缺铁性贫血疾病中缺铁形态的变化;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则是一大红细胞为主,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可见球形红细胞>20%。

8 儿科疾病诊断中外周血细胞形态学的临床检验意义

正常儿童机体内的血小板形状呈现的是圆形或者是椭圆形等,且血小板的直径约为2.0-3.0μm之间,厚度在0.5-1.5微米之间;其浆膜呈淡蓝色;血小板中含有嗜苯胺蓝颗粒,此颗粒不仅能够和血小板黏结在一起,而且还参与了血液的凝集[3]。

而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则是指抽取患儿外周血后用显微镜法、血液分析仪等观察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形态和数量的改变情况;这是由于当人体患上疾病后,外周血细胞的形态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尤其是白细胞形态,因此,能够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儿科疾病诊断中,若患儿出现一些不明原因的症状时,可行外周血细胞的形态学检验,进而为临床诊治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大量临床研究发现,儿科患者多为感染性疾病;加之,大部分的儿科疾病在显微镜的检验下,其血细胞形态学基本显示为异常,且在呼吸道感染类疾病中最为多见,特别是消化性疾病。通常的感染性疾病可通过检验外周血细胞形态学发现异常,进而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具体来说,(1)病毒感染性疾病患儿的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例异常升高,而细菌感染性疾病患儿机体中的白细胞异常增多,因此临床诊治时,可通过观察中性粒细胞核转移、幼稚粒细胞和病毒感染情况进行诊断、鉴别;此外,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还可根据中性粒细胞的大小改变、中性粒细胞的毒性改变等鉴别患儿感染的严重程度;(2)消化性疾病患儿机体的白细胞形态也极易因消化道疾病、腹泻而发生改变,鉴别的特征主要是红细胞的大小不均[4]。

9 结束语

综上所述,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方法因快捷、方便等优势而被广泛应用到儿科疾病的诊断中,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的未来发展也将不断健全,其全自动分析仪器等也将逐渐应用。如全自动血涂片,全自动血细胞形态学分析设备,将拓展血细胞检查项目,更有效的应用于儿科中。每一个检验标本都需要根据临床本身设定要求,自主选择项目和分析流程,达到网络化,智能化以及自动化管理,比如:消化系统疾病、贫血、细菌感染性疾病等均可检验出外周血细胞形态的异常,进而为临床诊断、治疗儿科疾病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进而减少疾病的漏诊率、误诊率,检验人员也不需要进行手工操作,将有更有效的时间获取精准数据,分析资料,从而产生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血细胞形态学粒细胞
18例艾滋病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临床特点分析
临床检验中血细胞形态学观察与分析
社区管理精神病人全血细胞分析
音乐科学研究中的思想实验——以音乐形态学研究中的四个重大发现为例
罕见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伴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颅内后交通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临床特征和形态学的危险因素
儿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相关疾病研究
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生全血细胞减少不良反应分析
中性粒细胞在稳态和病理状态下的免疫调节作用
蒙西医结合治疗对宫颈癌术后中性粒细胞及CD4+/CD8+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