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以“标准化+信息化”促进农机合作社提档升级的建议

2020-12-25 01:25柴宇高宝财李志伟
中国农民合作社 2020年7期
关键词:农机标准化标准

|柴宇 高宝财 李志伟

近年来,农机合作社发展迅猛,截至2019年底,全国农机合作社数量约达7万家。农业农村部从2016年开始继续开展农机合作社示范创建活动,如今全国已有466家农机合作社榜上有名。中国农机化协会大学生从业合作社理事长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大学生工作委员会)经过调研跟进,发现这些合作社大多呈现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很多合作社已经在农业生产标准化和信息化方向做了有效探索,稍加助力必将成长为推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蓬勃力量。

农机合作社呈现较好的发展态势,正处于提档升级关键期

1.已形成一定规模,服务和带动小农户作用强。466家国家级示范社拥有机具总数44950台,社均保有机具134台;成员规模在300户以上的53家,作业面积1000亩以上的325家,其中1万亩以上的更是多达238家。

2.核心业务正在由作业服务向综合农事服务拓展。合作社经营者普遍注重开辟作业市场,发展了“跨区作业”“一条龙”“订单”“托管”“套餐式服务”等有吸引力的作业模式,以规模作业提高机具利用率,降低作业成本,提高农民收入。同时,为适应农民不断提高的托管服务要求,多数示范社已建立起了初步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农业技术人才,与农事企业合作,推进“人+机+艺”在生产上的有效融合,为农民开展“一站式”的托管服务。

3.已在大步推进信息化步伐。近年来,数字化、信息化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为农业科技发挥作用提供了数据支撑,能更好地制定生产作业规范及标准来服务农业生产。山东省枣庄市富源农机专业合作社是本地第一个“吃螃蟹”的合作社,并因此受益。自2015年以来,开始运用车载智能监控终端来监测生产作业,节省了大量管理成本,尝到甜头后,2019年春季一次性安装了25套车载智能监控终端,用于管理2.5万亩土地的标准化作业,并引导了本地区20多家规模较大的农机合作社和农业服务公司使用信息化管理手段,有力地推动了地区农业生产水平。

标准化和信息化发展严重滞后是农机合作社提档升级面临的关键问题

随着社会化服务业的发展,各地农机合作社大力推行生产托管形式,其服务者与被服务者的生产关系和分配形式已得到农民广泛认同,但各合作社的能力和水平差别太大,主要有两个矛盾:服务标准建设和服务标准监管缺失,现状是绝大多数合作社没有可统一执行、可推广复制、可监管追溯的生产作业标准,从托管市场来说缺乏准入制度;社会资源共享程度低,各合作社的主要精力在于生产组织,与生产资料、农机、金融、保险、物流、农产品销售渠道等社会资源服务没有形成有效衔接。

1.农机合作社对土地集中有判断无准备,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标准化、信息化建设迫在眉睫。“5年之内,农村的人口必减少、土地必集中,流转价格必下降,托管效益必上升”,各农机合作社带头人对此的判断是相同的,之所以现在高地租情况下还在坚持种地,就在于他们相信占住作业市场,将来必有机会。但为此所做的准备却不多,有的甚至在算个人的小账,盘算如何让农民求着他们种地,以低于每亩200元的租金长期合同包地,很少算生态账、打合作牌,标准化生产、信息化管理极少被提及。调研中,问及“如果给足条件,最多能够管理多大面积土地”时,合作社理事长定位在2万—10万亩,大多数在5万亩,但问及“目前是否有自己的生产作业标准和管理标准”时都说没有,生产管理全凭经验和“拍脑门”。现实的情况是,大到金融贷款、农业保险、政府项目、企社合作、生产服务合同、流转合同,小到机具维修、备品采买、员工绩效等,大多由理事长“一人包打天下”,这样的管理肯定是低效和有风险的。通过分别与20个合作社理事长深入座谈,他们坦言目前管理5000亩已是极限,若到5万亩必须引入新的管理模式。

2.从合作社生产作业全过程管理考虑,信息化与标准化应同时设计。目前,关于农业生产的标准很多,但很少有全过程系统化指导区域性生产的标准,而合作社恰恰需要一个全过程的生产管理标准。这也是目前市场的需要,提升生产效率、向管理要效益、生产规模的确定、农资农机购置、农产品品牌的建立和销售等都应以生产作业标准为基础,尤其是随着生产托管的快速发展,农民对于服务的选择趋于理性,以标准为核心竞争力的社会化服务品牌建设成为各合作社角逐的新高地。

那么,标准该如何呈现呢?无论从成本还是从效果考量,信息化是必然的选择。如今,已经有300多家合作社委托大学生工作委员会帮助建立以本地(主要是县域)主要种植作物为对象的生产作业标准,同时开发满足合作社个性化生产作业标准的统一生产作业信息化管理系统,也就是标准化和信息化“1+1”模式。

3.已有的农业生产作业管理系统没有发挥应有作用。从调研看,目前大多数农机合作社具备了农业生产作业管理系统的基础,主要是以政府推进的生产托管、深松深翻、秸秆利用等农业补贴项目监管为基础建立的,但距离以信息化进行全过程管理还有很大差距,主要有4个方面不足:第一,目前的所谓管理系统大多是为保证各项目有效执行而采取的信息化监管手段,因为分属不同项目,这些监管系统处于信息孤岛状态,需要整合;第二,目前各地采取的项目监管方法都是委托监测设备厂家进行信息化监测,各厂家角逐市场,出现多家企业平台并存于一地之内且互不兼容,这些信息孤岛也需要整合;第三,各厂家的监测设备良莠不齐,没有规范的市场准入标准,一些没有经过市场检验的不成熟的监测产品以低价流入市场,隐患极大;第四,各合作社没有借势而为,有效利用和拓展已有平台功能,以加强管理,提升核心竞争力。

4.宣传有待加强,群众没有动员起来。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提档升级,但宣传和动员没有同步跟上。各级机构尤其是县级机构改革后,工作关系尚在理顺中,乡镇推广服务人员多为兼职,对农业标准化和信息化认识不够。承担相关项目的合作社等经营主体,极少研究以项目促进自身生产和管理水平提升,接受相关培训少,很难承担宣传发动农民的责任。

关于促进农机合作社提档升级的建议

建议一:加大力度总结合作社农业生产作业标准,在作业区域内按作物品种、土地规模、水旱条件、机械水平和农产品标准等多元要素建立生产作业标准,为发展高效、高质农业和品牌农产品提供坚强支撑和保障。

建议二:农业生产信息化建设必须与标准化建设相结合,要以支持众多合作社个性化标准的建设、运行和监管为前提,同时满足规范化生产所需行业资源的有效搭载。建议把深松、深翻、秸秆综合利用、生产托管、保护性耕作、高标准农田管理系统、节水灌溉管理系统、电商平台等补贴项目整合进来,打造区域现代农业的“新基建”。

建议三:在农业生产标准化建设方面限于各地农情复杂,地域差异大,应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应以解决当地当前问题为前提,区域上主要以县域为单元,以适应合作社进行适度规模经营和统筹利用县级资源优势。

建议四:大力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的各类能人、专业人才和带头人培养。注意“抓住关键少数,引领最大多数”。从目前看,要迅速加强对承担项目的合作社理事长等“关键少数”的培训,内容应重点突出“思想认识+关键技术+项目管理+动员群众”四方面,进而通过他们加强对广大农民这个“最大多数”的动员。可以制作一些篇幅较小、图文并茂的宣传材料,组织农民学习。

建议五:坚持以人才和科技为引领,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充分利用其综合技术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协助完成农机合作社标准化、信息化建设。要尊重科学,尊重当地生产习惯,以农民接受的方式在生产中循序渐进地推进。鼓励和支持有学历有勇气到农村创办合作社的大学生理事长先行先试,形成模式和经验。

猜你喜欢
农机标准化标准
沃得农机
2022 年3 月实施的工程建设标准
春来好时节 农机备耕忙
CHAME 丞华农机展
标准化简述
谁“捆住”基层的手脚?——泛滥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党支部基本组织制度标准化“三字诀”工作法
忠诚的标准
美还是丑?
一家之言:新标准将解决快递业“成长中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