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食用菌产业发展历史与建议

2020-12-25 07:10韩省华
食药用菌 2020年2期
关键词:香菇食用菌浙江省

韩省华

(浙江省华丹农业微生物资源应用研究院,杭州310000)

2019年,庆元县的香菇文化系统作为国家农业农村部择优推荐系统,向联合国粮农组织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SH)获得通过[1]。庆元香菇栽培有近千年历史,其文化系统是一个人为的生物生态多样复合系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完备的技术体系,是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典范,填补了全球菌类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空白。

浙江省是世界人工栽培香菇的发源地,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和深厚的菌文化积淀。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食用菌产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经历了恢复、发展、兴旺、低潮和调整的起起伏伏。

1 改革开放前的发展概况

1973年在浙江省河姆渡遗址中发掘出新石器时代的灵芝样本,据此,郭沫若先生在《中国史稿》中记述,我们的祖先早在6000~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便采食菌类了,这是人类利用食用菌最早之物证。

龙(泉)庆(元)景(宁)一带的菇民建造的菇神庙,常用的谚语、俚语,传唱的民歌、傀儡(二都)戏等都佐证了这里是人工栽培香菇的发祥地。

目前所见最早的香菇栽培技术文字,记载于南宋嘉定二年(1209)的《龙泉县志》:“香蕈,惟深山至阴处有之,其法:用干心木橄榄木、名蕈木孱,先就深山下砍倒仆地,用斧斑驳木皮上,候淹湿,经二年始间出,至第三年,蕈乃偏出。每经立春后,地气发泄,雷雨震动,则交出木上,始采取以竹篾穿挂,焙干。至秋冬之交,再用偏木敲击,其蕈间出,名曰惊蕈。惟经雨则出多,所制亦如春法,但不若春蕈之厚耳,大率厚而少者,香味具佳。又有一种适当清明向日处出小蕈,就木上自干,名曰日蕈,此蕈尤佳,但不可多得,今春蕈用日晒干,同谓之日蕈,香味亦佳。”距今已有810年的历史。之后(宋淳祐乙巳1245年)又有陈仁玉撰写专著《菌谱》。

宋咸淳元年(公元1265年)乡人感念香菇祖师吴三公的功德,奉之为菇神,在现今庆元县五大堡乡的盖竹村建立了一座“灵显庙”(今松源殿)祀奉。

在长期依靠孢子自然散落的仿生香菇栽培中,民国时期龙泉人李师颐,历经五六年采集近200 种树种进行香菇段木人工接种试验,他将孢子粉涂播于菇木棒“坎口”内繁殖,获得成功[2,3]。1928年,龙泉人在杭州拱墅区进行栽培试验;1938年,龙泉县农场建立香菇菌种繁殖场,用于人工纯菌丝体培养的菌种开始示范试验推广。

1948年庆元县最后的民国县长陈国均撰写了《菇民研究》,其中记载:“庆元9 万人口,6 万菇民”,菇民占总人口近七成。

南宋至新中国改革开放,浙江菇民以“候鸟式”方式外出在我国长江以南各省从事香菇生产,他们传播的技术、习俗、文化是当代中国食用菌发展的基础。他们曾为维护自身权益大闹九江府。光绪22年(1896年),菇民们首次成立了浙江菇业会馆;之后,龙庆景菇民在全国100 多个县成立浙江同乡会或菇业会馆;民国36年(1947年),在福建成立的菇业会馆拥有会员15 万人;直到1986年,庆元县农工部关闭了在邵武的最后一个菇民办事处[4]。这期间历时长达百年之久。目前,庆元县仍有4 000 人在外做制菇师傅,龙泉有近千人,云和、景宁也有数千人,栽培品种涉及香菇、灵芝、黑木耳等。全省共有数万人在外省从事食用菌生产、贸易。浙江菇民这种外出发展的传统,推动着我国香菇等食用菌产业的进步。目前全国584 个贫困县中有478 个县选择以食用菌生产脱贫,而其技术指导人员60%以上来自浙江!“浙江师傅”已是一张响亮的名片,他们是菇民的骄傲、浙江的骄傲。

2 改革开放后的发展亮点

经过改革开放40年发展,浙江省食用菌行业在育种、栽培技术、生产设备等方面涌现出丰硕的科研成果,以及干鲜菇品、休闲食品、保健品和药品等琳琅满目的产品。食用菌是浙江省农业十大主导优势产业之一,食用菌栽培种类全,分布区域集中,规模化生产水平较高。浙西南和浙中香菇、黑木耳产区,浙西金针菇、白菇产区,浙东珍稀特色食用菌产区,浙南、浙北两大蘑菇产区,浙南龙泉为主的药用菌产区,都已成为浙江的重点农业优势产业。2018年浙江省食用菌总产量77.9 万吨,产值54.5 亿元,交易额超过80 亿元。庆元香菇、龙泉灵芝、云和黑木耳、常山猴头菇、平湖蘑菇等地方品牌名扬省内外,产品远销东南亚、欧美、非洲等地。

装备产业和医药保健品产业是浙江省食用菌的产业亮点,其中,在主板上市企业有3 家,新三板上市企业有1 家。浙江省拥有食用菌装备制造企业39 家,涌现出如宏业装备科技、弗德里希新能源科技、青风环境股份公司等一批有实力的知名企业。浙江省的食、药用菌产品研发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开发的畅销产品有华东医药的百令胶囊,浙江寿仙谷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的灵芝破壁孢子粉,浙江方格药业有限公司的保力生,浙江泛亚生物医药股份公司的蝉花、虫草孢子粉,浙江佐力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五灵参胶囊,浙江五养堂药业有限公司的灵芝产品等。据估计,全省菌类医药保健品年产值超过100 亿元。

40 多年来,浙江省食用菌产业在科学技术进步、农业丰收、技术改造、品牌建设、国家地理标志诸方面获得了许多成果与荣誉,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行业先锋被推举或评选为全国或省人大代表、劳动模范。他们以及一大批在食用菌产业兢兢业业的管理人员、科技人员、企业家、菇农,以及与之相关的交通运输、机械制造、原材料供应等行业从业人员的共同努力,推动了浙江省食用菌行业的发展进步。

浙江省最早提出并制定一系列食用菌标准化生产规范。针对农村地区大宗食用菌品种和区域特色的高效食用菌设备开发近年有很大突破,专用机型、设备频出,在机械化、规模化制袋、制种,高效栽培,病虫害防治,以及加工能力方面提升很快,工厂化技术、物联网技术、智能化技术等日渐得到普遍应用。

注重“菌文化”的传承。一千多年来,浙江菇农一直坚守着古老的香菇栽培技艺,并在创新中求发展。他们创造了“适地生存,坚韧向上,健康生长”的香菇文化精神。其是浙江菇农及企业家立足于产业,发展产业文化的根基和精神支柱。陆续建成的庆元香菇博物馆、泛亚虫草博物馆、龙泉中华香菇博物馆、杭州常青园灵芝展示园、杭州华丹菌类标本展览馆等具体地呈现和传承了这种精神。

3 当前面临的困难

浙江曾是食用菌生产、出口大省,在全国食用菌产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食用菌快速发展的同时,全省工业化、城市化高速发展,农村建设在推进,食用菌生产成本、劳动力成本大幅上涨,生产市场、消费市场、贸易市场也在变化。根据历年中国食用菌协会资料,1990年时浙江省食用菌总产量居全国第二位,1999年以前处在第四位,2009年退到第7 位[5],现在大约在14 位之后。就全国食用菌生产领域而言,浙江省已呈现落后和衰退状态,2009年浙江省食用菌总产量为140 万吨,2017年为58 万吨。近3年连年降幅在20%左右,面临边缘化的危险。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发展动力减弱,生产规模下滑

(1)种菇效益下滑,菇农积极性受挫。随着栽培技术不断更新,工厂化栽培逐渐扩大,菇的价格呈下降趋势,导致菇农收入与社会其他行业的收益差距拉大,菇农种菇的积极性下降,偏远山区的劳动力不断走向城市,导致种菇人员短缺,影响产业的持续发展。

(2)栽培设施落后,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整治对象。2000年起,各地大力推进食用菌集约化、规模化基地建设,食用菌从房前屋后的农户分散栽培逐步走向规模化工厂化生产。然而,由于基地设施简陋落后,又集中在城镇周边或主要公路两侧,因此被作为“三改一拆”的重点对象而大量拆除。

(3)先发优势不断弱化,市场竞争力下降。中西部精准扶贫地区食用菌产业快速发展,政府补贴力度较大,产量大增,南菇北移、东菇西扩成为不可逆之大势,食用菌产品市场高度一体化,竞争愈演愈烈,价格下降。而浙江地区,用地、用电等政策支持力度不足,用工费用较高;且除少数大规模企业和专业合作社之外,大多农户和小微企业仍依赖传统方式生产,设施装备落后、生产效率低下,利润较低,市场竞争力减弱,不少菇农转而从事收入相对更有保障的二三产业,产业规模呈现下降态势。

3.2 食用菌产业科技支撑不足,缺少自主核心技术

(1)食用菌产业科技基础欠扎实。由于食用菌生产要消耗一定的林木资源,政府对食用菌产业支持力度不够,科研缺乏支撑,能够满足产业转型升级所需的成套技术和专业化、工业化的核心技术供给不足。能够延伸产业链的精深加工技术与工艺滞后,导致食用菌产品结构缺乏优势、附加值不高、经济收益受限,企业的利润空间窄小。

(2)基层技术服务人员匮乏,无法开展技术推广服务。目前,浙江省32 个食用菌产区,在乡级层面,已经基本没有专职技术人员;在县级层面,只有庆元等几个县保留专门机构和人员,大多数县(区、市)机构陆续撤销,专业技术人员的主要工作几乎与食用菌产业技术无关;在企业、社会层面,技术型农民、工人流失非常严重,食品加工和药物保健品研发技术人才匮乏,全产业链复合型人才以及文化创意、包装设计和市场开发人才奇缺。

3.3 品牌以及消费宣传不够,缺乏正确的饮食引导

浙江食用菌产业化发展以来,形成了庆元香菇、常山猴头、江山白菇、龙泉灵芝等食用菌公共品牌,以及寿仙谷、大山合等著名企业品牌。公共品牌以地理标志产品形式赋予了食用菌原产地属性,蕴含着经济、文化价值;企业品牌以产品质量,赋予企业菌文化,蕴含着市场认知度与市场份额。然而,公共品牌使用率低,企业品牌知晓度不高,品牌价值得不到应有体现。此外,组织宣传“一荤一素一菇”健康饮食理念的力度不够,缺少促进食用菌消费的有效措施。

4 发展建议

政府的产业导向是产业发展的加速器,在财政、土地、装备、农村发展政策等方面应适当加大扶持力度,出台适合食用菌产业长远发展的相应政策,激发农户、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加快人才培养,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完善食用菌技术推广队伍,鼓励更多有知识、有技能的先进科技工作者深入基层。给予一线食用菌工作者以职称的公正评定,菌种场建设的宽松审批,关怀外出菇农,支持菇农外地创业。

依托政策优势,瞄准国家对产业的需求导向;依托文化和科技的支撑,以品牌和质量为升级重点,树立“食用菌大产业”和生态产业与工业化并举的理念,以生产集约化、经营产业化、菌种优良化、质量标准化、功能多元化、销售品牌化、资源循环化、服务社会化为导向,以食用菌精深加工和品种选育为主攻方向,按照“促转型、提品质、优结构、深加工、拓市场、增效益、可持续”的要求,加快调整产品结构,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大力推进现代生态循环经济模式,进一步发挥食用菌在生态循环农业中的作用,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产业资源,努力构建适应现代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生产体系、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形成具有先进技术支撑、发达产业集群、稳定市场份额、核心文化价值的现代食用菌产业体系,促进食用菌产业从脱贫产业向致富产业、都市农业产业转变。实现土洋、中西相结合,实现过程自动化、品种多样化、设施轻简化、管理标准化、利用高值化等既定目标,坚定产业信心,创造产业新路。

食用菌产业体系未来要重视医药保健品产业及装备制造业,多领域融合以有效促进产业持续发展。依托历史与文化,探索以食用菌文化促进乡村振兴。建设菌类博物馆、展示馆,组织学术研讨会,创作不同形式的文艺作品助推食用菌产业持续发展。

在产业的未来发展中,生产上集约化、现代化、工业化是方向;设备自动化、智能化,实现机器换人是动力;医药产品方面注重功能、营养、有效、安全和科技相结合是扩容市场所在;育种方面,注重菌种选育与保藏,野生菌利用与保育;注重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的研发和应用,加强跨界合作,开发菌粮产品等作为后劲来源;循环利用方面,应注重废料综合利用,使浙江食用菌产业发展更上一层楼。

猜你喜欢
香菇食用菌浙江省
浙江省温州市籀园小学
香菇富集重金属镉的研究进展
第十五届浙江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讨会暨2021年浙江省马克思主义学会年会圆满召开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中)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上)
香菇接种三招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下)
2018年浙江省高中数学竞赛
如何翻译“香菇油菜”?
小香菇的奇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