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人生的明灯

2020-12-25 06:35朱仕强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20年5期
关键词:电影艺术读后感文字

朱仕强

摘  要:我自诩为一名热爱读书的人,当看完常生龙先生写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这本书之后,不禁羞愧。而今,自媒体平台碎片化的信息早已把我看书阅读的好习惯削的所剩无几,回想2020年近10个月内我阅读的书仅有五本,而常生龙先生坚持十年来每周坚持阅读一本书并且记录下读后感,他的精神意志可见一斑,在很多人已经只能够吸纳快餐式的短信息时代,这样的读书精神即是修行。

关键词:阅读;文字;读后感;电影艺术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这本书分成五辑,50篇文章就是50本书,常先生把每一本的观点都在文章中以最浅显的文字总结出来,毫不刻意,详细又贴切,让我收获很多。通过阅读这本书,很多优秀的作者都让我或如寻得知己,或如觅得良师。比如在第一辑“教学即创造”中,《教室里的电影院》给我印象颇深。因为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我恰恰也是一个喜欢运用电影作为教育辅助手段的老师。中国英语教学中的词海语法常常让学生陷入循环往复的机械背诵。而我发现用英文原片的语言艺术表达能更快的集中起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在教学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优秀电影带来的艺术感染力。于是我常常在课堂上运动多媒体手段结合情境,寓教于乐。教育的创造性就是让学生接触更为广袤的天地,像海绵一样的学生们应该有机会多渠道多方面的在多维度文化海洋里吸收任何一样可以提高自身修养的知识。

电影是生活的一片阿司匹林,这句话我曾写在我自己的日记里,而在常生龙的书里,我看到了两个和我一样对电影艺术有一样想往的人,一个是《教室里的电影院》的原作者夏昆先生,一个是常生龙先生自己。这两个人的身份又和我一样,是一名教育工作者。真正心怀大爱的教师,更应该重视人的教育。中国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压力带来的焦虑常常让人忘记,教育应当以人为本。教书育人不应该仅仅是教授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领略知识带来的力量,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去探索世界,在这个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方向。而课程开发层面的多手段运用就是教育的创造性,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教育,更多的应该是开发学生的能力,欣赏美的能力,爱的能力,沟通的能力等等。

在常生龙先生书中提到另一篇,佐藤学著的《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一书,我是第一次拜读,我受益颇多。我其实对课堂教育的改革一直抱有比较保守的想法。我个人觉得课堂教育一定要因学生和环境做相对应的节奏变化,因此我很少去看这一类的书籍,并且觉得别人的教育方法不一定适合我。看了这本书我感觉是自己狭隘了。常生龙老师对这本书做的总结是:“支撑教师每天在教学领域发挥创意和创造性的是以下三点:给每个孩子尊严、专注教材的发展性、我们自己的教育哲学。”虽然我是在以这样的方式教学,但是这是我没有总结过的,说明我总结能力的不够。并且如果教师停止学习吸收,教育方法不跟随大环境做出改变,那么教学效果一定会打折扣,方法的落后一定会导致教育效率的减低。比如提到的大环境下的互联网和大数据,对学生的教育一定是产生重大影响的。那么如果老师自己还是停留在过去的审美、人文意识等诸如此类的自我意识里停滞不前,教育手段就一定会落后,甚至在和学生的交流中都会产生鸿沟。教育理念一定是和教育手段息息相关,所以教师不能停止学习,读书是学习最便捷的方式。

通過阅读《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我找到了身为教师的自我价值,并打破我自己在某些方面的偏见。正如主持人蔡康永所说:“如果人只看合乎自己口味的书,那你永远只能知道你已经知道的事。”这本书让我在阅读泛化、人心浮躁的今天,再一次找回自己喜欢读书的感觉,再一次去享受阅读中那安静、从容的时光。让自己在忙碌的生活、机械的工作中找回那一份职业热情,好像一艘在茫茫大海中前进的船只,再一次看到那温暖的航标灯,照亮我职业生涯的修行之路。

猜你喜欢
电影艺术读后感文字
文字的前世今生
热爱与坚持
如何写读后感
《没头脑和不高兴》读后感
“读后感”等十七则
梦中的文字
论电影艺术中的数字技术应用
《大闹天宫》读后感
论当下电影艺术在日常生活审美化中的表现
当我们谈论精神分裂题材电影时,我们在谈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