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责任担当与路径探析

2020-12-26 13:49郭金龙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革命特色

郭金龙

(1.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开封475001;2.开封大学,河南开封4750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1]从习近平总书记“三个事关”重要论述可以看出,坚定文化自信的意义何其重要。新时代大学生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必须坚定文化自信。高校是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的主阵地,高校的教育和引导是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主渠道,高校要强化责任担当,积极探索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路径,将文化自信融入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之中。然而,理论界对高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研究成果较少,尚未形成具有普遍参考指导价值的理论系统。鉴此,本文对高校在坚定文化自信中如何定位,如何更好发挥自身作用进行探究,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内涵

文化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产物,同时,文化又反作用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某种情况下甚至对主体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的概念后,文化似乎就成了各国努力增强综合国力的新领域,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文化反作用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集中体现。从创造文化到文化软实力,再到文化自信,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文化自信就是继文化软实力之后,文化自觉的进一步深入,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新课题。

一个民族对自己文化的自信心,实质上是主体对自己所创造优秀文化的一种坚定认同的文化心态,我们现阶段坚定文化自信就是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2]41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指明了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三个来源,为我们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内涵提供了明确的思路。

(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

毛泽东曾在论述新民主主义文化时指出:“中国现时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3]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在五千多年的民族发展历程中孕育出了丰富的、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社会历史发展实践中创造的,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中华民族在发展历程中无不从特定历史时期的优秀文化中吸取养分,同时又不断孕育新的优秀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孕育我们民族文化发展的母体,是我们民族发展的根和魂。

一个民族既要拥有与其他民族共同的文化根基,又要具有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文化,恰是这一文化差异性特征构成了一个民族的独特禀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保持民族特征的根本,是涵养文化传承发展的源泉,如果抛弃了它,我们就成了无源之水,所以,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忽视对自己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题中之意,是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根本性内容,如果我们背离了这一根本性内容,那么也就从根本上背离了文化自信本身。

(二)对革命文化的自信

革命文化是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波澜壮阔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中所形成的革命的文化。革命活动本身也是文化,因而革命文化就是革命活动在文化范畴的展现。广义上讲,在这个时期一切打上革命烙印的文化都是革命文化。狭义上讲,革命文化是独具特色的符合时代历史发展潮流的革命活动在文化层面的凝练和升华,比如我们常说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革命精神等。所以说,革命文化是革命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我国革命历程的文化结晶,是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对上述两种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是党带领人民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过程中形成的宝贵文化财富,是一种与时俱进、返本开新的崭新文化,它赋予了民族文化新的生命力,使其焕发出新的光彩,发挥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是顺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具有强大活力的先进文化。新时代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等,都说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是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文化。

二、高校在文化自信中的责任担当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文化安全的坚强保障,是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强大动力,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义深远。高校作为文化传承传播的阵地,在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2]70无疑,青年一代是民族的希望,是国家的未来,大学生有着较高的思想道德素养和专业能力素养,他们身上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大学生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群体,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高校在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中担负着传播者的责任

高校是传承和发展文化知识的重要载体,在这里,学生认知知识,老师传授知识。传播的一个重要前提是知识本身一定要是科学的准确的,传播者对传播的内容是充分认同的肯定的,传播者的目的就是把这种认同和肯定植入他人心田。所以说,每一节课、每一次教学活动都是一场文化散播,是文化自信的传播。

(二)高校在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中担负着塑造者的责任

高校在扮演文化自信传播者角色的同时,也在扮演着文化自信塑造者的角色。塑造是传播实效性的体现,传播是为了塑造主体。高校是在用文化塑造大学生,塑造出对传播内容充分认同的主体,实现把文化内化为大学生意志品质的目标。大学阶段对每一名大学生而言,都是成长过程中非常关键的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由不成熟向成熟、由不稳定向稳定转变的过渡期,这种成长过渡迫切需要外在价值的引导和塑造。高校在塑造大学生认知架构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应重视文化育人,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塑造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努力培养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能力,塑造出具有坚定文化自信的新时代大学生。

(三)高校在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中担负着践行者的责任

高校不仅是文化自信的传播者和塑造者,也是文化自信的践行者。文化自信在高校的表现之一是教育自信,要求教育不断改革创新以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从而获得师生双主体的认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某些西方思潮涌入大学校园,对传统文化造成了较大冲击,引起了人们从理念到方式、到效果、到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等的全面反思。这就要求更加坚定文化自信、教育自信。

三、高校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中的路径选择

高校在坚定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履行好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中的责任,是时代赋予的使命担当。而履行好这个责任,担当好这个使命,离不开科学的路径指向。

(一)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本身就是文化自信在思想上的确证。“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4]纵观古今中外,没有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时期能在失去民族信仰的境况下实现强大。“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近代以来我国发展历程赋予的规定性和必然性。”[5]长期的历史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无穷的思想魅力,是无产阶级政党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强大理论武器。也正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我们党结合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才缔造出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没有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理想,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6]帮助青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共产主义信念,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灵魂和精神支柱。因此,高校在坚定文化自信中,应以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为着力点,致力于培养具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当代大学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不是其他主义或其他事业培养接班人。作为高校教师,要增强自身文化自信,不断坚定自身马克思主义信仰,以自身“真信”坚定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二)坚持党的领导

党是领导一切的。高校增强和坚定文化自信,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自信什么、怎么自信和为什么自信的问题,而信什么、怎么信和为什么信的根本在于坚持谁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7]明确了坚持党的领导,也就为我们指明了自信什么、怎么自信以及为什么自信的方向。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党的领导,就是坚持了中国先进文化。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了鲜明独特、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以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党的领导本身就是文化自信。坚持党的领导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根本原则,坚持党的领导本身就要求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反过来讲,坚持文化自信是坚持党的领导的具体表现,二者是内在统一的。这也就决定了我们的自信必须是党领导下的自信,我们怎么自信必然首先是要坚持党的领导,我们为什么自信也必然是离不开党的领导。

(三)以学生为本

坚定文化自信,应着力于强化高校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教育的对象,以学生为本是遵循教育规律的必然要求。高校坚定文化自信,除了教师自身要坚定文化自信以外,更重要的主体是学生,其实质就是帮助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学生是高校坚定文化自信的主体,以学生为本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以学生需求为导向。教育需求本身就是人内在的一种需求,作为学生,本质上存在着对知识的需求,对坚定文化信仰的需求,具体来讲这种需求就是学生自身的兴趣或者求知欲。在实际的教学中,在注重培养学生内在的求知欲和兴趣的同时,还应重视以何种方式或者方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以及以何种内容满足学生的需求。这种方式或者方法以及内容的选择,应以学生需求为导向,而不是以教师的兴趣和认识为导向,应反对本末倒置,杜绝以老师为中心的“自娱自乐”式的教学。第二,以学生特征为依据。教育需因材施教,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阶段特征,不同的学生同样具有不同的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采取不同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切实增强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第三,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帮助学生增强文化自信,需要着力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离不开政治,学生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坚定的政治信仰。一方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可以更加坚定大学生信仰;另外一方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帮助他们将文化自信由思想层面返回到现实层面,把思想认知践行于现实生活中,从而更加坚定大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四)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内在的深层次的核心价值体系,这种最深层次的价值体系就是核心价值观。因此,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核心要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认同和价值追求,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决定着一个民族的价值追求,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价值引导,是新时代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核心要求。高校应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核心价值观育人作用,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师生的思想认同与追求,融入全方位全过程全员育人之中。

(五)与时俱进,返本开新

在第一部分,我们论述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三方面内涵,为我们自信什么提供了参考。高校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中,就要始终围绕这三个方面,做到与时俱进,返本开新,这是我们发展的必要路径。任何时期的文化都是特定时代的反映,都有其所面临的现实要求,与时俱进就是文化的发展和创新要立足于时代的要求,立足于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体现具有时代特征的时代性和满足人民现实需求的人民性。具体到高校,在坚定文化自信的过程中,应面向时代,满足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同时要面向学生,不断探索适合学生特征的育人模式和方法。另外,高校还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场所,我们不仅要提供给学生优秀的传统文化,还应不断地向学生注入新鲜的时代文化,这就要求高校要做到返本开新,不断创造符合时代要求,符合学生需求的新的文化元素,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文化自信内容,也能够促进我国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

总之,高校是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中的重要阵地,肩负着传播者、塑造者与践行者的责任担当。在新时代背景下扮演好传播者、塑造者和践行者的角色,履行好责任,在实现使命的众多路径选择中准确把握必要路径。以此,才能切实担负起坚定文化自信的时代责任。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革命特色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中国的出行革命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