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别字新编》别字部件研究

2020-12-26 23:57
安康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别字异体字形声字

崔 凤

(西北大学 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碑别字新编》收录了历代近两千种碑石中的别字,其所收资料,上起秦汉,下迄民国,举凡碑、碣、墓志、摩崖、造像、石经、石阙、经幢、墓莂、浮图等,都在收录范围。全书体例严谨,以字头统领别字。字头按笔画多少排列,所收别字按朝代先后分别排列于各字头下,并一一注明出处。《碑别字新编》对于汉字形体的演变研究以及碑石的研究都有重要的意义。张涌泉《“别字”正名》曾经过一番论述对“别字”下了新的定义,认为赵之谦、罗振玉书中的“别字”这一术语,是“指异体字(包括俗体、古体、或体、讹体等),它们和正字的关系主要在形而不在音”[1]。张涌泉虽未提及秦公《碑别字新编》,然《碑别字新编》不仅援引罗振玉《增订碑别字》,而且与其性质相同,“全为‘碑版别构字之不载字书者’,更是与‘音同或音近’无关”[1]。故其所谓“别字”,实为异体字,且为狭义异体字。“严格地来说,只有用法完全相同的字,也就是一字的异体,才能称为异体字……严格意义的异体字可以成为狭义异体字。”[2]

一、同义部件的变化

(一)部件发展史上不同形态互用

之所以发生形态变化,是由于字形变化,尤其是在隶楷书出现时。碑刻之中的异体字有一部分就是由于部件多种形态的转化,从而造成古今形态共存形成的异体。

(二)同一部件因拆分、合并与重组而表现为不同的形态

二、部件因形近义近而互用

碑刻中存在部件互用的原因远非“形近而误”四个字可以概括。部分群组形近部件互用其实尚有规律可循,并非只是因为形近,更多乃是由于意义上的相互关联性。其所引起的异体字变化,实际上是汉字字义义近规律的变化,字形有所变化,但对于其造字时的字义却并无影响。

3.“疋、足”同。《说文解字》:“疋,足也。上象腓肠,下从止。”[5]59“足,人之足,在下。从止从口。”[5]55“胥”字条下“”[3]103,即以足为疋。“疏”字条下“”[3]215,“旋”字条下“”[3]163,楚字条下“”[3]243,均以足为疋。“疋、足”形近而义同。

4.“辶、彳”互用。《说文解字》“彳,小步也,象人胫三属相连也。”[5]51“徊”字条下“”[3]88,“徧”字条下“”[3]200,均以辶代彳。

5.彖与豕同。《说文解字》“彖,豕走也。”[5]272彖与豕的关联显而易见。“掾”字条下“”[3]202,以豕代彖。“涿”字条下“”[3]170,以彖代豕。

6.“广宀穴”通用。《说文解字》“宀,交覆深屋也。”[5]204“广,因广为屋,象对剌高屋之形。”[5]264“穴,土室也。”[5]208“灾”字条下“”[3]42,即以广为宀。“牢”字条下“”[3]42,即以穴为宀。“宦”字条下“”[3]86,即以穴为宀。“宿”字条下“”[3]152,以穴为宀。 “寄”字条下“”[3]153,“寅”字条下“”[3]153,“窕”字条下“”[3]178,即以宀为穴。

10.“廴、辶(辵)、疋”同。《说文解字》“廴,长行也。从彳引之。”[5]53“辵,乍行乍止也。从彳从止。”[5]46“廴、辶、疋”均与行走有关。“珽”字条下“”[3]176,“綖”字条下“”[3]256,即以辶代廴。“追”字条下“”[3]142,“迹”字条下“”[3]142,即以廴代辶。“捷”字条下“”[3]161,以廴、辶代疋。

三、形近义远部件互用

形近义远部件互用所造成的别字在碑刻中出现的数量最多,也是别字形成的主要原因。其主要的特点就在于重形而轻义,均因形近而互用,尤其是包围结构和半包围结构中填充部件因相似而造成的宽泛性。

1.“口、刀、几、厶”互用。“口、厶”互用。“始”字条下“”[3]56,“肱”字条下“”[3]72,以口代厶。“綌”字条下“”[3]256,“扃”字条下“”[3]90,“慘”字条下“”[3]286,以厶代口。“口、刀”互用。“沼”字条下“”[3]68,“留”字条下“”[3]130,以口代刀。“口、几”互用。“設”字条下“”[3]183,“貿”字条下“”[3]226,以口代几。“刀、厶”互用。“留”字条下“”[3]130,“貿”字条下“”[3]226,以厶代刀。

这种现象,学者一般将其称为“讹混”。“‘讹混’是指一个文字构形因素与另一个与其形体接近的构形因素之间产生的混用现象。发生讹混的构形因素既可以是单独存在的字,也可以是构成字的偏旁。”[7]以上所举10例均属于发生讹混的构成字的偏旁。

四、形远义远结构变化

(一)新会意字的产生

形远义远部件的变化,所替换的部件与原部件在形、义上的距离都比较远,但与字体除替换部件以外的部分联合创造了一批新会意字,表示原有的字义。

(二)形声字的变化

1.形旁发生变化

形远义远部件的变化,形声字较当时通行字形旁发生变化。这类变化也并非随意转化,而是具有同属性或者总分类性质的部件之间相互转化。这类变化有的可以直接反映人们思想的变化。

(9) “國”字条下“囻囯”[3]151,是人们对国家这个词认识的一种变化,國是形声字,“囻”反映出人们认识里的国家以人民为最重,“囯”即国家以君王为主。

(1) (2) 形旁发生变化乃是属于总分类性质的部件之间相互转化,即两个部件在意义上是统属关系。(3) (4) 属于同属性部件相互转化。王宁将(3)描述为“两个义符是针对不同的角度选择的,对于字所指的事物来说,义符表现了它们共存、共现的属性。”[7]145-146山、水对于溪来说确实是共存的属性。(5)—(8) 乃是“两个义符表示字所指事物不同的质地和类别”[7]145。(9) (10) 反映了人们对于事物不同的认识,直接反映人们思想的变化。(9) 是人们对国家认识的一种变化。(10)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人的妇女观,体现的是对妇女贤淑的要求,以及对于妇女坏品德的一种歧视。

2.声旁发生变化

较当时通行字而言,形远义远部件的变化,改变原有部件,增加或改变了声旁,促进了形声字的变化。形、义并非此类部件的主要关注点,其以声同或者声近为主要转化的原因。

(1) —(6) 均属于同音形体的转化。 (7) —(10)属于“变形音化”,“变形音化,是指文字受逐渐增强的音化趋势的影响,将一个字形体的一部分,人为地改造成与之形体相接近的可以代表这个字字音的形体,以为了更清楚地表示这个字字音的一种文字演变规律”[7]109。(7)“”字为汉魏时期碑石中形态,“砥”为后来之字形。“变形音化”是汉字发展中的一种规律,但具体字形的固定也并未全是遵循这种规律的结果,它应是汉字发展中存在过的一种动态的变化。

同义部件的变化,形成了古今形态共存的异体。同一部件更是因拆分、合并与重组而表现为不同的形态。部分群组形近部件互用其实尚有规律可循,并非只是因为形近,更多乃是由于意义上的相互关联性。形近义远部件互用是碑别字形成的主要原因。其主要的特点就在于重形而轻义,因形近而互用。形远义远部件的变化,造成新会意字的产生以及形声字形、声旁均发生变化。究其原因,一是由于汉字表义结构的性质,并非某字之字只能用某些部件的某些固定组成才能完成,也就是说汉字表义结构其实是造成其字形具有一定宽泛性的原因;二是遵循人们的诸多习惯与心理:书写习惯、省力易识等。总之,碑别字形体变化乃是由于部件与部件之间形、义的变化而引起的。准确来说,因同义部件的变化及形近义近、形近义远部件变化而形成了字形的差异,从而引发了异体字的产生。

猜你喜欢
别字异体字形声字
认识带“氵”的形声字
带“火”字旁的形声字
东巴文字典异体字的整理与编纂规范
小议形声字
形声字运动会
异体字字形类似偏旁的互用类型综合字图构建
《汉语大字典·异体字表》未收的古文隶定字分析
偏旁省略异体字研究
《兰亭集序》中的“错别字”
《兰亭集序》里别字多